说剑丛稿


二十三、现存武术古籍大致有四类情况。|说剑丛稿





第一类是武术专著,如明俞大猷的《剑经》、赵光裕的《棍 法》、程宗猷的《耕余剩技》、明遗民王余佑的《十三刀法》、吴殳 的《手臂录》、清张孔彰的《拳法备要》、装乃周的《装氏武技 书》等等。



第二类不是专著:而是以篇章形式附见于某些兵书和其他著 作中,如明唐顺之《武编》、戚继光《纪效新书》、茅元仪《武备 志》、程子颐《武备要略》、清黄百家《学箕稿》等书中,都收有 武术内容?这一类情况较前类复杂,涉及的书多,每种书里的武 术篇幅量也多少不一,有的虽然只是i些零零星星的东西,但其 重要性却不在一般专著之下.以戚继光《纪效新书》的18卷本为 例(另有"卷本等),书中只有5卷内容是拳术器械技艺,但这 几卷的价值很高,特别是其中的卷14《拳经捷要篇》,是惟一保存 下来的明代拳术图谱,从来都被民间武术家奉为经典,它对明以 后古典武术向近代武术的转化产生过深远影响。此外,第10卷 《长兵短用说篇》,完整地记述了明代步战枪法的一个重要流派 “杨家枪”的技艺,其价值在明清同类著作中允称上乘。



第三类是公私收藏的抄本稿本.古典抄本国内各图书馆零零 星星偶有所见,数量不大,但确有精品。民间收藏品,品流驳杂, 传布不广,很难做出数量与质量的准确评估。这部分虽经大规模 “挖掘”,但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并没有被挖出来;有些挖出来后 又悄然流入私人之手,其底蕴恐非短期内可以搞清楚的,我们只 能寄希望于将来,寄希望于武术研究的不断规范和不断深入。总 之,对民间抄本稿本之类,还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也需要审 慎鉴定。



第四类是两种情况,其一是流传海外的武艺著作,据了解,欧、 美图书馆、博物馆都有一些国内未见的传本。其二是周邻国家刊 行的汉文武术著作,其内容主要来自中国,有些还是中国已经不 传了的。这在日本、朝鲜都有发现,据我所经见者,有的价值相 当氤



综上,不包括射箭、蹴鞠、弹弓、摔跤类图书,我国武术古 籍总数约四十多种。其中除《纪效新书》、《手臂录》两种和太极 拳的部分资料曾点校出版外,其它大多数只有数量极少的明清刊 本和抄本存世,其中至少有一半是人所罕知的孤本.如果再扩大 一下,以我国传统的“武艺”——也就是民族体育的主体一的 概念为中心,把射箭、蹴鞠等图书收纳进来,再加上诸如棋类、游 艺类图书,总的数量当在七十多种左右.如果再把武术研究院保 存的“挖整”成果中确有价值的部分和民间新的发现包括进来,总 数可接近八九十种.这是我对现存我国古代民族体育文献基本状 况的一个粗估,可能不够准确,但不会差得太远.



“武术不止是一门技艺,而是一门学问J这是武术家马凤图 先生生前经常阐述的一个观点。他持此观点的理由之一,就是武 术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它的文献学和目录学正是它的学科 基础,也是它具备独立学科性质的重要标志。与别的传统文化类 别相比,如书画、中医等,武术所拥有的文献量小得多,早期的 典籍基本上都已失传,目录学的发育也远不够成熟,但是,从 《汉书?艺文志》到《四库书目提要》、《清史稿?艺文志》,在或 存或佚的一大批武术图书目录上,只要认真钩沉考稽,探幽发隐, 一个基本的目录体系大致上可以梳理得出来,一条武术文献发展 衍变的脉络也是能够寻绎得到,研究者同样可以依据它达到“辨 章学术,考竟源流”的目的。我以为对武术这门学问来说,这是 至关重要的.任何一门传统学问,都必须有它自成领域的文献体 系,并引伸出它独立的文献学,又必须以目录学作为“入学之门 径”。“国学”领域里的任何一门学问概莫如此,武术自不例外.没 有这一层,不明其学术渊源,搞不清传承流变的规律,自然也就 总结不出具有概括性的理论认识。把一大堆平面排列的现象描绘 得高深莫测,天花乱坠,无论怎样地巧为装饰,花样翻新,也只 能得一时之俏,并不能算作是一门真正的学问,也必定经不起历 史的检验.



我们一直为当代武术界出现过唐豪(字范生,号棣华)先生 这样的武术家而感到庆幸,感到荣耀。他是杰出的律师,是学养 宏深的文史专家,是~位富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同时,又是 武术家,是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学科的奠基人。唐豪先生是迄今 惟一一位对武术文献和民族体育文献做过系统整理的学者。早在 半个世纪以前,唐豪先生发表的《中国武艺图籍考》及其《补 篇》,还有解放后发表的《中国民族体育图籍考》和许多论文专著, 是本世纪武术史和民族体育史的划时代的著作,也是武术目录学 和文献学的奠基之作。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著作中也不免有 这样那样的疏失,这其实很正常,我们既不必为贤者讳,也不必 横加指议,重要的是深入认识他的开拓精神和学术成就,学习他 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武术识见,把他所汲汲开创的武术 学业继承下来,并不断加以恢宏发扬。对武术和民族体育史来说, 这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代以来,武术文献有过两次大膨胀,一次是在民国初年,另 一次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80年代前期.出书数量之大,比之 古代武术文献多了几十倍。这部分书自然应该包纳在武术文献学 的范畴以内。有人以“滥杂”二字评论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武术图 书,我也有同感,但我以为书的总体质量问题最好先不做评估,要 紧的是先要有个总目,以便有综览检索之便。进而要有个分类目 录,最好还能编写出提要之类,然后才能区别甲乙,分清流别,逐 步有所评鹭.这项工作是唐豪先生没有来得及做的,当代武术科 研和教学机构有责任担当此任.



遗憾的是,唐先生所开创的武术文献学和目录学,在唐先生 以后竟成了一门“绝学”,不但后无来者,就连他的著作也差不多 成了无人问津的尘封之物,更不要说整理出版了.这是一个耐人 深思的现象。深入地探索这一现象的成因,对研究当代武术为什 么不断萎缩衰变而无所适从的原因,对分析武术理论不断浅薄化 的原因,肯定大有帮助。





浏览1,07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