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名】
两手合抱、交错后向上提起,故名“提手上势”。提手上势 定势时的姿势,与手挥琵琶的方向相反,其余相同;但若就其动 作过程与劲别来说,却是各不相同的。提手上势用的是合劲和提 劲,而手挥琵琶用的却是缠劲和穿化劲。
①接上式。重心仍放在右腿,右脚跟碾地,使右脚尖内扣 45。后踏实;同时,身体向左转,面向南方;随着腰部左转,左
I 卷三第六■章
臂微内旋,左掌自下而上地划弧上架,放在左额前(南)上方, 掌心向外,指尖斜向右上方,略呈亮掌托架的姿势;右掌随转腰 之势,向前(南)方平移(是腰的转动所致,而非手动),仍呈 立掌,掌心向外,指尖向上。眼向前平视,眼神兼顾左掌向上托 架(图26 )。
②上动不停。左脚跟碾地,左脚尖外展约90。后踏实,重心 渐渐移向左腿;同时,左掌自上而下地向左前侧方弧形落下,使 两掌平行地放在身前两侧方,两掌心向前而微侧,指尖斜向上, 两肘微屈(图27 )。
③上动不停。左腿坐实,右脚提起,向左脚前右方(朝南偏 西)落步,两脚前后相距一步,右脚跟着地,脚尖微微翘起,右 膝自然微屈,成右虚步(一名川字步或川虚步,又名翘脚步,是 虚步的一种);同时,两肘带动两掌继续下沉至两侧上腹高度后, 渐渐合拢,并向前、向上提起和错开;这时,右掌在前,指尖斜 向上,高与眉齐,掌心向左(东)而微偏向上;左掌在后,指尖 斜向上,高与胸齐,掌心向右(西)而微偏向下,左掌心和虎口
图28图28352352? 与
图28
图28
352
352
正对着右肘弯,两手有遥相呼应之势;上身略为向左侧转,胸部 朝向东南方。眼向前(南)方平视,眼神兼顾双手抱合和上提动 作(图28、图29)。
【要点】
上、下肢动作要上下相随,协调一致。重心转移时,身体要 平稳,臀部不可凸出。两脚要分清虚实,虚实变换要轻灵而沉 着。定势时,两脚之间应有横距间隔,切不可踩在同一条直线 ±;右脚尖不可翘得太高。两手合抱上提与错开,动作要饱满而 圆活。肩关节和肘关节都要松沉,做到沉肩坠肘。两手要相互呼 应,做到“两膊相系”。定势时,左手保护着右臂的肘节,太极 拳术语叫“护中节”。拳谚说:“中节不护,浑身是空。”所以, 不可等闲视之。
浏览4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