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代的中国版图达到了空前规模,基本上奠定了以后历代的疆域。随着 全国大一统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逐渐趋于统一。因此,秦 汉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在全国范围内有相当大的共同性。但是,由于存在气候、地 理、产业、民俗和民族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各地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地方性特征。从 考古资料的特征出发,可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地区①。
1. 关中和广义的中原地区
包括陕西省中部、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中南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苏省北 部。这一地区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从秦、西汉到东汉前期, 许多新兴的事物,如空心砖墓的盛行,砖室墓和画像石墓的兴起,彩色壁画的出 现,陶质明器的流行,铅釉陶器的发明等都首先在这里开始,然后影响到各地。
2. 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
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南部和江苏省南部。与中原地区相比, 木椁墓延续较久,砖室墓出现较迟,画像石墓罕见,未见空心砖墓;印纹硬陶始 终流行,青瓷器出现较早;铜矿丰富,铜镜制造业发达。
3. 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
包括四川省中部的成都平原和东南部的沱江、涪江、嘉陵江流域。这一地区 开发较早,从秦代起就受关中和中原文化影响甚多;西汉和东汉前期,铜器和漆 器制造业发达,其产品远销各地;东汉中后期崖墓流行,砖室墓中使用画像砖。
4. 长城沿线和北方草原地带
主要指内蒙古自治区,也包括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陕西省北部、山西省北 部和河北省的西北部。这一带是主要的国防前线,长城、郭塞和烽燧是最具特色 的遗迹。长城内侧早置郡县,治所附近的木椁墓、砖室墓、画像石墓的形制与中 原地区近似;长城外侧属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陶器和铜器等,则与汉族有明显 的区别。长城沿线既是草原文化和农业文化在北方地区的交汇地带,也是双方势 均力敌的地带。
5. 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
这里是秦汉辽东郡辖地,为中原文化影响所及,而周围的匈奴、东胡等族则 有其自身的文化面貌。东汉后期,公孙氏在此割据,郡治襄平附近的许多砖室墓 和石室墓施有彩色壁画,对此后的高句丽墓制颇有影响。
6. 岭南的珠江流域
包括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汉前期墓葬有明显的地方特点;西汉中期 广设郡县之后,中原地区文化进一步传入,但陶器仍然流行印纹硬陶,器形、纹 饰与中原相异;铜器多施细线镂刻花纹,亦与黄河流域有别;海外交通发达,琥 珀、玻璃质的珠巩等外贸品甚多。
7. 川黔滇高原地区
包括四川省西南部、贵州省、云南省东北部。这一地区为西南夷各族所聚居, 墓葬形制和随葬品都有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格,尤以铜鼓、铜贮贝器、铜钺等青铜 器为突出。西汉中期设郡县之后,中原文化影响渐深;东汉中期以后流行砖室墓, 与内地相似;铜矿丰富;东汉时所制造的铜器远销各地。
8. 甘青地区
主要指甘肃省的河西走廊,也包括青海省东北部。这里是西汉中期所置武威、 张掖、敦煌、酒泉等河西四郡及王莽所治西海郡的所在地。郡县治所及其附近,文 化面貌大体与中原地区相同;由于气候干燥,纺织品及漆器、木器得以保存,其 中包括许多木制简牍。
9. 新疆地区
由于地区广大,民族复杂,各处土著文化的面貌互不相同。西汉中期开通西 域以后,中原地区的器物如丝织品、漆器、铜镜、铜钱大量传入这一地区。另一 方面,由于中西交通的开展,中亚、西亚的文化艺术对这里也有影响,在新疆发 现的大量中亚、西亚遗物就是明证。总体表现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这一个特征。
浏览45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