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中以老子和庄子学说,即《道德经》、 《南华经》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学派。以后形成的“道教” 虽有了浓郁的宗教色彩,但它的一些修炼方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 的。
道教始于汉代之太平道与五斗米道,至六朝分衍成于君道、天 师道和帛家道等流派。宋金以后,道教又分为丹鼎精修的北派与符 录斋醮的南派,前者又称为炼养派,可分为紫阳派的南宗与全真道 的北宗,后者又称为符录科教派,可分为龙虎、合皂、茅山三宗。 道教遵老子为宗师,故《道德经》和《南华经》(《庄子》)便成为 道教的经典著作。但先秦的道家不同于汉后道教,两者切不可混为 一谈。
太极拳的功理法出于道家,而非道教,严格划分的话,可归到 道家武术文化。因此,习练太极拳,不能不对道家之功理法做概要 的了解。
道功含有修炼的理念和宗旨。其目的是养生延年,保全性命, 主要有内丹(静功)、导引(动功)、房中、服食等几个方面。内丹 为意念练功,吐故纳新,养气清神,此为神仙内丹神气之功,亦称 静功,以《黄庭经》、《周易参同契》为主经。导引则主行内气和外 气,以怯疾延年,练法为胎息配合动作,又称动功。吐纳与导引均 有意念参与,与“屈伸”有根本不同,屈伸为肢体的外部动作,又 称外功。
道功的主旨在于“练气、宝精、存神”,以达到仙寿永驻的目 的。“胎息”是练功的要法,“无为”是练功的境界,凡能遵循此 道,必将修有所成。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吐纳属于“内观疗法” 或“意念疗法”,导弓丨、屈伸属“体育保健”或“锻炼疗法”的强 化身体功能,这些都是无病强身的自我保健。总之精神内修是道教 的基本功,“我命在我不在天”是其修炼的理念。
道法:指道家修为的具体步骤和方法。简括如下:
1清静虚无:《太平经》云“养生之道,安生养气,不欲喜怒 也,人无忧,故自泰也”。清静、无为、寡欲是天道之本性,只有自 然清静,而后才能修身心以养生。
2. 抱神以静:道教提倡“抱一”,“抱一”即保守元阳,使内气 虚静返真,进而达到元神归真的境界。
3. 养命修性:在天则为命,在人则为性,为道必须性命双修, 以养气有为之道修其命,以炼神无内之道修其性,做到神气两不离, 使性命相益相彰。
4. 修炼三宝精、气、神为道教养生之三宝,《金丹大要》谓 “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神炼静,积静化气,炼气合神,炼神还 虚,金丹乃成”。神受之于天,精受之于地,气受之于中和,相互共 为。三者只有虚无先天真一元气,一体三用,不可分离。欲长寿者, 当养气尊神重精。
5内守三一:三一源于《老子》“道生―,—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之演化,今云三一,乃精、气、神希、夷、微虚、 无、空三者三合为一,精是虚妙智照之功,神是无方绝累之用, 气是方所形象之法。希者疏也,夷者平也,微者细也,意即炼气的 运用分为三,本则合为一。虚、无、空三者本同一义,但意境有程 度不同之区别。道教法术也常多以三一为宗,如三神(意、志、 念),三光(虚赤、无黄、空白),三色(始表、元白、玄黄)等。 至于内丹之“守三一”就是以体三元(泥丸、绛宫、黄庭)与三丹 田(眉间、心下、脐下)之神为“三一”。内守三一,亦属内视之
功,不过人为夸大其神秘感而已。
6. 存漱五芽:五行的生气叫“五芽”。道教谓存漱五芽生气以 配五脏可以延年还童,可使灵气生于五脏,使精神旺盛,智力超群, 能洞察周围的一切事物。
7. 十三虚无,即:虚一一遗形忘体,恬然若无无——损心弃 意,废伪去欲清——守精识神,不为物染静——反神服气,安 而不动微一深居闲处,功名不显寡——去妻离子,独得道游; 柔——呼吸中和,滑泽细微弱——缓形从体,以奉百事卑—— 憎恶尊荣,安贫乐辱损——遁盈逃满,衣食粗疏时——静作随 阳,应变却邪,和——不喜不怒,不哀不乐裔——节视节听,精 神内守。
8. 九守,即:守和——阴阳调和守信——内守精神守气 ——内守血气守仁——遵仁义之道而行之守简——俭以养生而 不贪守易——不为外惑而保全性命守清——清虚而顺应自然 守盈——知足常乐守弱——和乐其气而平夷其形,如此这般,与 道沉浮,自可常生不衰。
9. 坐忘,指心与法相应,物我两忘,志与道契。
古贤关于修炼,有许多真知灼见,如:
关于守真。《脉望》云:“两肾中间,空悬一穴,名曰玄关,上 下之根也。老子之守中,庄周之缘督,文王之艮其背,周公之熏心, 孔子之退藏于密,所谓守黑守雌,皆指此处而言。”
关于守三一。《云笈七笺》卷十九引《洞神经》云:知守虚、 无、空者为大乘守神炼形为中乘守气含和为小乘。“三一者, 精、气、神,混三为一也。”《三一守宫法》:“三一者,乃一身之灵 宗,百神之命根,津液之山源,魂精之玉宝。”
关于守玉关。《修龄要旨》云:“行住坐卧,一意不散,固守丹 田,默运神气,冲透三关,自然生精生气,则形可以壮,老可以 耐
关于守一。《洗髓经行住立卧睡篇》云:“行如盲无杖,自然 依本分,举目低且稳,踏实方可进。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 光急返照,精神体内留。立足勿倾斜,端身自固志,耳目随心静, 任其纷纷事。坐如泰山重,端直肃玉容,闭口深藏舌,息息归精宫。 卧如弓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皆参差,两足如钩距。倦则侧身睡,
睡中自不迷。醒来方神足,抑面亦不拘。梦觉祥无异,九载见端的, 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缔。”
关于安处。《天隐子安处》云:“在乎南向而坐,东首而寝, 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无髙。高则阳盛而明多屋无卑,卑则阴 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
浏览9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