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中国太极拳


一、杨澄甫本:|破译中国太极拳





练太极,心意一动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 搠握挤按采例肘靠进退顾盼定。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 洞洞,少有接触即知。







陈微明本:



我身不动,浑然太极,如稍动,则阴阳分焉。



先解释字词。



动:古义是移动、变动。现代汉语是事物改变原来的位置




(与静相对)。



静:古义是静止。安定不动(与动相对)。



分:古义是分开。使整体的事物分为几部分或使联系在一起 的事物离开(与合相对)。



合:古义是闭合、合拢。连结到一起(与开相对)。



关于字词的解释,一般先从古义上说明,一字、一词,古义 有多种,只选择与原文相关的解释内容。现代汉语的解释有参考 意义的有时也列在后面。



破 茸 中太 极 泰破 茸 中太 极 泰顾留馨本从文字语义解释了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意 思,解释得很明白。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说《太极拳论》 是指导太极拳推手的专门理论。



破 茸 中



太 极 泰



破 茸 中



太 极 泰



许禹生本沿着前面“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而来 解释?“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同时结合太极拳的练习和使用来 解释,解释得切合实际。更可贵的是许禹生本在解释中发现了太 极拳的一个奥秘:“由是观之,习太极拳者,倘以虚静为本,则 分合变化自无不如意也。”但是没有进一步挖掘下去。,如何挖掘 下去再发现太极拳的什么内容,这个在分析完全论后再说。



杨澄甫本结合太极拳练习和推手的实际解释“动之则分,静 之则合”,有指导意义。



陈微明本从分阴阳的角度来说明。



原文的大意是,太极,动就阴阳分,静就阴阳合。(从太极 拳上解释是,太极拳,动,就分出阴阳的动作;静,阴阳的动作




破得中曲太极基破得中曲太极基就合在一起。)



破得中曲太极基



破得中曲太极基



动与静是太极拳两个主要的大概念,以后的太极拳论中不论 是古人论说还是今人论说,大都离不开这两个概念。动与静,从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看,它们是万事万物生化发展的方式,没有 动静,宇宙就不能生生不已。王宗岳用“动”、“静”这两个概 念也是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沿用下来的。



周敦颐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 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在周敦颐看来,太极的动和静是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的,所 以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o而动静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 以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王宗岳借用周敦颐的动静 观来说明太极拳,说“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对于“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国太极拳先贤是否有过解 释呢?有,武式太极拳始祖武禹襄的哥哥武秋瀛说:“动之则 分,静之则合”:分为阴阳分,合为阴阳合,大致情况如此。分 合皆谓己而言。意思是说,分与合是指阴阳而言,同时也是指太 极拳练习者自身而言的。即太极拳练习者在练习或者使用太极拳 时,要自己做到分阴阳和阴阳相合。武秋瀛相传是王宗岳《太极 拳论》的首得者,对太极拳的研究不及其弟,但是他的解释应该 受到应有的重视。



对于“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从以下方面来认识:



(1)对太极拳练习者主体而言,动,是从自己身体上分出



阴阳,静,是从自己身体上阴阳相合。



(2) 对太极拳使用者而言,与人对峙,对方动则以分的方 法来对待,对方静则以合的方法来对待。值得指出的是,这里说 的“分合”的合与太极拳另一对概念“开合”的“合”的内容是 不同的。“开合”的“合”是使用合劲打击的意思,不是“静之 则合”的“合”。许禹生本说:“刚则化之,故曰分。柔则守 之,故曰合。”有一定的道理。“分”有化的内容,“合”有守 的内容。





浏览35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