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拳术,派别繁多,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 皆是,然学者苦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功效,日积月累,方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 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 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修炼。否则谈论终日, 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 思无益,不如学也”即是此理。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 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 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通常不免人于两途,一则才 华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三,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即满足,遽尔中辍,未 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 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 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 来,皆由速成而致也。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 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 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识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 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 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 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 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勿事改正,日久也不致更变要 领也D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
腿,不可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 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起强劲也。
第一,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 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其 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 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人,勿吐弃之。
第二,身躯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 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加以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 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第三,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 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微妙自生矣。
第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如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 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 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 至垂直为准,过此谓之过劲,身驱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第五,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踢脚〉与蹬脚二式,踢脚时宜 注意脚尖,蹬脚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 稳出之。此时最易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也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 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招、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 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 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练习地点,宜庭园与厅堂, 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 运动,呼吸定然深长,烈风与霉气易深人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疫病矣。练习 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欲出汗,切忌脱 衣裸体。或行冷水擦抹,否则未有不罹疫病也。
浏览26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