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印-太极拳规范教程


一、第二节太极拳的名称|李德印-太极拳规范教程








在汉语中“太”是最高、最大的意思,如太空、太上皇。“极”是最 后、最终的界限,如终极、极点。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极” 一词最早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古书《易经》,其内容分“经”和 “传”两部分。“经”的部分主要是占卜、说卦,以八卦符号组成卦形、 卦辞,用以判断吉凶祸福。相传为周文王之作。“传”是对“经”的解释 说理,包括多篇文章,作者并非一人。他们在解说中释述了自己的哲学观 点,表达了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世界观。“太极” 一词出自“传”部分的 “系辞上”篇。其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 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这里“太极”是指变化的源头,派生 万物的原体,最高的存在范畴。中国历代学者,纷纷以太极阴阳学说解释 世界,表达哲学观点。如有人提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 太初、太一”(唐?孔颖达);太极是天地形成前的“浑沌清虚之气” (明?王廷相);“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 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宋?周敦颐);还有人认为“总天下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宋?朱熹); “心为太极” “道为太极”(宋?邵雍)等等。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太极阴阳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构成了古代哲学的理 论基础。但是以“太极”命名一种拳术,却是近代的事。



最初的太极拳有很多名称,有的叫“十三势”(指主要的八法五步), 有的叫“长拳”(指套路很长,滔滔不断),还有“软拳” “柔拳” “沾 绵拳”等名称。直到武禹襄发现了武术家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谱》,太极拳 的名称才正式确定下来。王宗岳以太极阴阳学说阐述太极拳,主要表明这种



拳法理通天地,天人合一。也表示太极拳刚柔相济,虚实莫测,无可战胜。



第三节太极拳与武术



太极拳是武术项目之一,是一项以松静柔缓、以柔克刚为特色的武术 运动。



武术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以攻防技法为主要内容,以套路 演练、格斗竞技和功法训练为运动形式,以健身、防身、修身为目的,形 神兼备、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



我们祖先在与野兽搏斗和战争的实践中产生了原始武术。随着社会的 发展,武术由生产手段、战争手段逐渐演变为健身强体、陶冶精神的体育 手段和教育内容,同时增加了艺术性和娱乐性。尽管如此,它保留和表现 的攻防内容和搏斗形式,仍区别于体操、舞蹈、气功等文娱体育活动,具 备鲜明的武术特点。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武术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据80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普查统 计,我国现有源流明晰、理法系统、风格独特的拳种达129种,太极拳是 其中主要拳种之一。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不少人迷惑不解,难以把柔和的太极拳与顽强的武术搏斗相联系。实 际上,一切搏斗都不外乎攻与防、进与退、刚与柔、虚与实、动与静等手 段的运用和制约。审时度势,合理运用战术、技术,就可以战胜对手,甚 至以弱胜强,反败为胜。比如武术中有的拳术强调快攻直取,所谓“起如 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有的拳术则主张运动迂回,所谓“随曲就伸” “先化后发” “避正取斜”;有的拳术主张力攻,“不招不架,就是一下”; 有的拳术主张巧取,“缩、小、软、绵、巧” “四两拨千斤”;有的拳术 善于用手,“双拳密如雨,脆快一挂鞭”;有的拳术擅长使腿,“手是两 扇门,全凭腿打人”;有的主张“放长击远”;有的强调“近打紧逼”;有 的主张“宁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有的主张“彼不动,我不动”。这一 切构成了中国武术的千变万化,在技术、战术运用上各有千秋,表现了不 同拳法的各自特色。



太极拳的技、战术运用,要求听、化、拿、发四步功夫。



听——是以静待动,后发制人。在准确判断对方进攻来势的基础上,




第一覃



以变应变。



化——是舍己从人,不以硬力相抗,运用灵活巧妙的运动和旋转,诱 敌落空,瓦解对方攻势。



拿——是避实就虚,取得主动,造成我顺人背态势。



发——是乘虚而发,借力使力,抓住时机,全力出击,取得最大效果。



由此可见,太极拳是讲究以静待动、后发先至、走化旋转、以柔克刚 的武术功夫。它十分强调静、松、柔、稳的基本训练,因此,也就很自然 地发展成松静、圆活、柔缓、沉稳的健身运动。目前仅仅在少数太极拳套 路中保存有快速的发力、跳跃、震脚、蹬踹等刚猛动作。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根据太极拳的特点,有人认为太极拳属于气功范畴,而且是高级气 功养生活动,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中国古典哲学的 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对立的变化观,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养生观, 对太极拳和气功的理论和技术都有深刻影响。从“心静体松” “中正安 舒” “气沉丹田” “意念引导” “动中寓静”等要领说明二者都力求内 外平衡,重视调心调气,调动人体潜能。因而它们有十分相通和相互影 响之处。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太 极 拳 规 范 教 程



然而如果无视二者的区别也是不对的。由于太极拳与气功分属不同范 畴,在功法起源、内容和练功方式、要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 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首先,太极拳源于武术,其动作表现了明确的攻防含义,无论手法、 腿法都有规定的力点和招术。太极拳使用的器械具有明显的攻防特点,其 对抗形式的推手更是以胜负为目的的体育竞技。而气功的动作则不具有攻 防含义和体育竞技的属性。



其次,太极拳尽管动作柔缓,但判断是以动为主,动中求静,对身体 的力量、平衡、协调、柔韧等素质,具有较高要求。而气功则是以静为 主,静中寓动,着重意和气的训练,对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因而更易于为 体弱、康复患者掌握。



第三,太极拳的意念及呼吸,要密切配合动作,因而意、气、力三者 是围绕动作来统一的。比如同样是向前伸手,却有向前推放和向前接手的 不同目的,因而意念的虚实和呼吸的配合也要求不同,甚至相反。而气功 的用意常常是意守某一穴位或循某一经络,呼吸原则为通畅自然,细匀深 长,动作要服从和保证意气的调整需要。






浏览49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