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部要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练拳时头顶百会 穴要虚虚领起,提起全副精神,神不外散,才能提高锻炼的 效果。
练拳时,要求头部正直,不可歪斜或俯仰,更不可摇头 晃脑。在精神集中的前提下,眼随手转,定式时目视前手中 指指甲;万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气消散,举手会产生呆相,姿
势即产生滞重之势。
用鼻呼吸,防止污物入室。初学拳时可用自然呼吸法呼 吸,渐至呼吸和动作相结合,加深运动的呼吸量,如结合不 好,不可强制,以防产生偏差,应当用自然呼吸法调息绵绵 为妥当。
耳部贵听动静,兼听两侧背后。
下颌内收,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瓠,可使口腺液分泌 较多,如发生头痛等现象,乃将舌尖放平,以免发生偏差。
2- 项部要领 项部要直竖,不可使之僵硬,也不可使其 软弱。如果只注意放松会变得软塌,软塌后虚领顶劲领不起 来.即不能提起全副精神,运动姿势会出现滞重现象。颈项 僵硬,会使姿势转动失去灵活性;亦不可滞气,以灵活松柔 为准则,左右转动顺畅则为合适。
3- 肩部要领 “松肩坠肘”是太极拳的重要宗旨。两肩 如不能有意识的松开,即不利于坠肘沉气。两肩上浮,气即 散乱失去含蓄,脊骨与手臂之气即不能通顺相接,“似刚非刚, 似柔非柔”的绵软而有韧性的内劲即不会出现。
练拳时,两肩骨缝由柔静而自然张开,年久后(功纯 者)敛气入骨,由两肩注入脊骨,由脊骨注于腰间,吸气时 为蓄、为合,此时两肩应是活泼泼的毫无凝机。入骨之气再 由腰间发于脊骨,由脊骨布于两肩,施于手指。呼气时为开、 为发,此时两肩愈松沉动作质量愈高,可使两臂转动如生根, 同时它是增强搠劲的关键。
定式时,肩与胯上下对齐,手与鼻为准相照,腋下可容 一拳,不可使肘贴胁,使手臂有往复转化的余地。
4.肘部要领坐腕和转腕可以使手臂松柔圆活,但要在 沉肘的条件下同时进行。手臂在随曲就伸的运动中,用意随 肘而运化是增强肘部弹劲和韧劲的关键。肘部居于手臂中心 位置,对手臂转动起调节作用,所以贵在沉肘,但一般用肘 击人时例外。
坐腕力量的加强要与沉肘相连贯。松肩是以沉肘为前提 的松柔,所以沉肘在拳式中起重要的作用。松肩、沉肘、坐 腕,有一意贯串的作用,在以心行气的条件下才能统一实现。
5- 腕部要领太极拳很重视腕部的旋转,因旋转才能产 生化力。如手腕总是没有角度变化地屈伸,随着手臂直伸直 屈地来往运转,那就不合乎太极拳的要求了。太极拳与广播 体操的区别就在于此,太极拳的所谓“弧线运动”即包括腕 部在内的统一运动。转腕、坠肘、松肩统一起来,才能使手 臂节节贯串、一线串成地连贯起来。在与其他要领的配合下, 才能发挥太极拳周身劲整的作用。
腕部运转软弱无力会消失搠劲。如果腕部动转过于灵 活,会失去含蓄的气势,内劲即不能沿腕上升于指端。
腕部转动不要僵硬,僵硬会使刚柔不易变换,形成气势 占煞之症。柔活而有韧性的转动最为恰当,这种转接叫作 “坐腕”。坐腕能在拳式中出现,就能使手、腕、肘、膀一条 龙式地连接起来,使手臂运动具有螺旋式的开合。这种开合 可以形成肘合腕开和腕合肘开的开中寓合及合中寓开的动 势。此乃太极之说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具体表现。练功如 能练到此种程度,不但手臂运动时可以左右逢源地运化,而 且功久即可以触之则旋转自如,逐渐达到从心所欲的地步。
按以上要求去做,推手时,坐腕不但有助于手臂的节节 贯串,而且是促进内劲增强搠劲的关键,在得机得势时放劲 干脆利索。
6- 手部要领 在太极拳运动中,手的动作姿势变化较 多。初学时,以手臂比画学习姿势、带动步法身法为入门之 阶梯。由出手至收势以自然舒展为主,手掌、臂部伸出先是 要求开展,尔后要求紧凑,渐至功夫较深时,动作变化在手 掌上应有所表现。伸手时手掌微曲,在螺旋的前伸过程中,手 掌由虚变实,实掌即为竖掌。坐腕伸指,五指意向上升,大 拇指有力回翘,此种手法动作名叫“竖掌”。
我国太极拳分几大流派,各派有各自的手法特点,郝派 手法的特点即为竖掌。
说明了竖掌的方法后,在拳架诸式运动中,皆应以竖掌 作为定式标准。
练功时,先是以手法带动身法演练,功架娴熟后,必须 以身法以腰为轴带动手法运动。“源动腰脊”是其宗旨。手法 必须服从身法,运动中目光前视手部中指指甲,定式时意贯 指端?手法、身法虽然被分为两个部分,但在运用中,必须 以意使它们贯串起来,使两者统一为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 静,动静结合,开合相寓,这样才能使腰与手臂之间形成整 劲。
腰、手之运用,用意气将两者贯串起来形成为一个整劲, 如果没有脚、腿的配合,只能称为“半截”劲,或者说尚有 缺陷。如果用意贯串为劲起于腿根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 手指,那么全身就一条龙式地贯串为一体,用意行气即可练 成“周身一家”的功夫。
练拳定势时,手尖足尖上下前后要相称(合手时),两手 尖也须相呼应。在各个姿势中,手与鼻尖足尖应该在一线上。
术语称为“三尖相对”。
浏览6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