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拳已有基础训练,其本能当日益增强。对于运用须严 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象之误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为不合本 能需要之运动。故子舆有勿助长之戒。如何运用方能适于需要,须先认识力 之动的情态,可以继习第二阶段。试力为拳功入门最重要事,试力为得力之 由,力由试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均整、筋肉灵 活、骨骼支撑,故能筋肉收、放、松、敛而互用。力应于内而外发。动用时 慢优于快、缓胜于急、动愈微而神愈全。欲动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动乎 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试力不许有偏面力,更不许有绝对力。首先 要体认全身之气力圆满否、力量能否随时发出、自身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 用,更须意不使断、神不使散,轻重操持而待发,动一处牵全身。气力 致,归于虚灵沉实而圆整,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总之,非达到舒畅有趣 而得劲者不足曰拳。
试声为辅助试力之不足。盖人之生理构造因先天关系各有不同,故人生 亦各有难通之点,所以试声即用身内呼吸之功夫以辅之。又名内呼吸,亦名 脑(腹)背呼吸者是矣。
③自卫:即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要知不动 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如有形之动,正是不动无力的表现。所谓不动之动,动 犹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其运用之妙,多在神经支配,意念领导,及大 小关节韧带伸缩之互根作用,和支点坚强,螺旋的争力,与枢纽之转移,重 心路线之稳固,及运用呼吸所发之弹力,能用之得机适当,则技击之基础备 矣。以上所言多系抽象之语,然其中有许多意义非言语所能形容者,若能习 行不辍,自不难领悟也。所谓大动小动之别,实在乎个人之基础功夫,对各 种力量身得意领否。如能抬手动足混身处处都含有力学的本领,大动亦可, 小动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无力学的能力任凭怎么都不可。至于用力 与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动,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滞 失和而不卫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时得力,乃为本能之力 也。他如虚无假借而求实当之种种微妙,则尤非简易笔端所能写于万一。总 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优劣,实在一意之应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质都 是幻技到无心始见奇。意即此也。
问:前次报端发表谈话,想近日来访者必不在少,其中有无高明奇士?
答:承诸位关心提倡,鄙人甚慰,京师方面之同仁仍无一人肯来赐教? 惟各地来函表示同情者尚多。并有数处来人商讨,愿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 为知己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学就教者甚多,多系自动请求,经人介绍者亦 有之。盖提倡之唯一宗旨,即在此点,并非与人有所争,而更不屑以竞,愿 使国人对于拳学都有相当认识,亦希望拳学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胜负为荣 辱,愿拳术同仁勿以盲掺胡练为自是,尤盼同仁都为卫生之拳学家,不愿尽 流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习拳者,百无一是,大有举目全非之感。至赖此 谋生之拳师,只要不以任教后,复从人学为可耻,而精神中能不自苦,应以 优于我者当力从之,须时刻存莫误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师既不知拳学精神 之所在,只得以此谋生活,但万不可以神秘及刚暴语人,则庶不致天渊大 谬。不过此中人识见薄弱者太多,一时不易悉数感化,惟希望渐渐使其觉 悟,自省而已。
问:武道起于何时?门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学者终有茫无所从之感,究 竟如何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学术都是藉比较而后可以分优劣,否则各云其是,门外人 难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胜负之一点即为定是非之准则,要以合理与否,与 人之需要适合与否。所谓合理者,非达到舒适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曰拳。至拳 术的历史知道与不知道无甚关系,只看学术方面有无研究价值与合乎人生的 需要与否。不过说到我国拳学,虽说有很悠久的历史,而战国时始露头角, 逐渐推进与演变,直到唐宋时始汇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为最盛, 习者甚多,只因工力造诣之不一,识^智愚之不同,故随之分家别派各言其 是,即所谓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时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将于国不利, 欲使斯道崩溃永坠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轻武,一方面提倡飞仙剑客,故示神 秘,一方面倡导拳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无以问得,复利用戏剧和小说 为宣传工具,更以使习此者,为士大夫所不齿,始有而今每况愈下,丑态百 出之日矣,诚可惜而复可痛之事也。幸我拳学前辈,秘有传人,遂留一线光 明。近二十年来各地虽设立专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产越速,永不得走上拳 学的轨道。其实学本不难,因世人仍是小说荼毒的头脑,更有今之拳师,大 都以此为为生,对于拳学根本然,即有觉悟再加羞从人学,亦就无可如何。 近半载以来,同仁常有来我处作零星之身手之试,余不愿指明其人,以留谋 生之道。现在大家亦多知自己错误,然为何不肯作公开讨论之举,而更不肯 作身手之较,以求学术之增强而竟良心扭转,反谪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 蜚语,而表面却装聋作哑,是何理欤?至无职业的以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
秘之拳阀者,如研戏剧欠通之票友只会妄加批摘以炫其能,诚不齿之至。倘 以余言为谬,敢请无职业之研拳者能肯赐教一谈乎?更希作友谊的小试身 手,于人格饭碗,一切都无问题,如不堪屈驾赐教,请示知地点、时间,我 当遵时往谒。倘有微长,定当竭力为之宜传,如无可取,亦绝口不谈。若总 闭门称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问:与闻先生之论,道破国术之要道,别开生面,另辟别开一新途径为 同人谋幸福,但亦有云指谪太极拳仍有过当之处。
答:鄙人识道尚浅,非敢云别开生面,不过遵前辈传统推广而已。在太 极门中,余之好友极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处,亦因该拳较之其他流弊 少,明理者较多之故,尚不吝指谪,否则亦早不屑论矣。谈到实在批评的 话,吾恐太极门中,从未认识拳学者颇多,至通家更谈不到。余幼时闻有丹 士张三丰先生之名,及长外游,得识各家同仁亦惟习太极者多,故对该拳怀 疑已久。闻该拳为张三丰先生所传,故余早有卑视三丰之意,后来读三丰先 生全集,始知先生乃为一贯大道之先进,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余更 深信该拳绝非先生之传。其实是与不是没有一些关系,就即便是三丰后裔未 得其要亦无足论,三丰先生之传人不知为谁,想当不及三丰有道又何用假借 其他,要在个人得传之真伪与否。况今习该拳者,各人各样,理论不一,任 意伪造者乎!曾记三丰先生云:离开己身不是道,执著己身事更糟。太极拳 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没有一式一法不被执着。用这些姿势作甚么?而精神方 面牢牢绑定不可解。实为妨害神经肢体之自由,遥想三丰先生高明若是,当 不致传有如此欠通之太极拳。就以该拳谱文字方面论,单双重不偏倚种种尽 善尽美的意义,亦仅不过拳学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谱论,请问太极名手扪 心自问,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谱之所论者?既是自以为无上拳学,为甚么实 际上不生效果?更闻该拳有机坛扶乩而学技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纵使该 拳一切法则优于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之亦是错误,无 他疑意,况皆不如是矣。太极拳不过人多势众,擅广宣传,其实明理人早知 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当,甚愿同仁不留丝毫客气的质问,如有见教,我更 当扫径欢迎也。
问:先生批评太极拳之错误,自当承认,然友中习拳而得健康者亦尚 多,恐先生之所批评似有失当。
答:拳学之价值,不仅轻松而微末。要知拳学乃人之需要,不可须臾离 一贯之学也;故庄子说:技也进乎道矣。诚文化艺术之基础,禅学哲理之命 脉,若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术,则拳学当无考究之必要矣,习拳之拘泥 若此而能生效,更应知道,若能将习拳时间,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体 会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胜于此者。
问:拳术的门派太繁,理论不一,知友中习者尚多,亦有照书练习者, 然皆不生效,未知何书可采?
答:拳学无所谓那一家,拳理亦无中外新旧之别,只查其是与不是,和 当与不当可耳。社会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为习拳途径,要知此种作法 都是后人的伪造,不是原来拳学精神,虽稍有偶知认讲些枝节的力学,及技 术的片面,然而总未离开方法和套子,所以终是无用。至于著作者,亦不出 此范围。此道虽是学习很易,但亦非如此盲从之简单,往往经名师之口传心 授,尚有数十年而是非莫辨者,岂刻板文章所能济事。凡一件学问应先明 理,由基础体认工夫渐渐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实验的证明,然后方 可进研其技。且锻炼时有忌对镜操作之戒,恐流于形似而神不真,况照书本 练习者乎?此真盲人骑瞎马也。不过看书是博探各项理论之结晶,非注意其 姿态如何耳。余据卅年教学的观察,这件学问是极难亦极易,倘遇天才的学 生,不满百日之工,则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于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资聪 敏者,多欠惠厚,且虚伪而欺诈。故中道多为业师弃之,此亦可惜乎!如社 会之一般学者,其困难诚可怜之至矣,多人总是以耳代目,岂知名实二字根 本不能并论,且世之拳师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个性多异 常人,不为名诱不为利招,当然不原与伪君子为伍矣!甚矣哉:得师之难 也。即遇明师何以能辨,即或能辨,则未必肯如所请,如肯应请亦未必有效 学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学者亦未必能领略,种种困难,非过来人不能知也。 不过现在比较以前则易于学习者,因值科学倡明的时代,对理解拳学原理当 得帮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范围拳学,若以科学之层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释, 则当推为求学之阶梯不二法门。惟我拳学中尚有许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 但若干年后或可得证明。夫学术本无止境,或永无以名之,亦未可知。总 之,在此时而论,应以拳学之精神加以科学的方法,则当不难解决矣。
问:屡闻识者多对先生之理论都不否认,惟闻学时无拳套感觉不易,初 学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诸般功能,任何聪明者一生练之不尽,哪有舍精华而习糟 粕之理?且拳套与方法愈学愈远,如妇女缠足无异,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 放,故初学者进步反速而胜老手者多矣。此论有多人作比拟之铁证。后世之 所谓某式生某力之说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对 于拳学认识尚远。
问:先生所言极是,技击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简便要诀,易使有效 乎?
答:前者已略述养生大意,能肯如此,则养生之道思过半矣,如欲学习 高深技击则亦由此经过,但非极愚之士及称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 性近者,则应习一切法则。盖技击之法则亦需由站桩试力学起,前已述其大 概。夫试力之法太繁,况各项力量身得之后,莫以为技击之道已毕,乃始有 学技击之可能性,如得“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支配,则又 一问题也。总之,得师之后,而造诣深浅,实在个人天资功力如何,若能出 手而得已发未发时机之扼要,则非久经实作之惯手难能得也。
问:闻拳家云: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长?勿论古今名手总不脱丹田气之 充实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说为门外汉之论,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 不知其不用力究为何意?要知不用力则可,不用意则不可。盖用力则器官 死,百骸不灵,板滞呆痴易为人所乘。换言之,即抵抗之变象,盖抵抗之 意,乃畏对方之击动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击,安得不为人击乎?故用 力为拳学之大忌。至论丹田之气者,在原理方面,及实地之经验和鄙人体察 之感觉,此论似有不妥。腹内乃肠胃肝脏之宿舍,并无盛气之所,至于动力 之功能都是争力、弹力与宇宙力之接触和运用呼吸鼓开合的作用,及精神假 想天空浑然之大气也,非世人所谓气功之气也。总以下腹充实大肚子即以为 丹田气者,则错误极矣。要知运用时,力宜均整,尤尚空灵以达舒畅得力方 为合理。今之学者不明斯理,费数十年之纯工,反将灵活之身心练成机械, 岂不惜哉?
问:先生如此批评是则是矣,但无异永久之擂台,长期之挑战,倘有失 足,可当如何?
答:摆擂之事余岂敢当,更不敢为挑战祸首,不过愿同仁苟肯人人如此 的提倡和讨究,则拳学前途自不难发扬光大,倘大家都不如此,终愿自欺欺 人,亦惟有苦口婆心,常给我国同仁多打几次强心针和兴奋剂,以渐渐疗其 麻痹之症也。至个人成败得失,非敢计也。缘为抛砖引玉,但愿体无完肤而 此道倡,则鄙人希望已臻其极矣。
问:世人对先生之论多很接受,而亦有一般仍加厚非。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应于夜深人静独坐观心,总之笑骂由 他,余亦不辨,倘拳学真髓复见光明,个人之毁兴何敢惜哉?
问:君之学问道德,世所公认,惟研道之士,理应含蓄。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为国人之社会性,夫含蓄者诚 学术道德修养之基础,换言之曰:即内实而外虚,或外坚而内灵,正如老氏 常无观其妙,常有观其窍一理也。然不知又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为混事误 人者之护身符,社会之伪亦为此辈所造成。自外涉交游几近四十年,每感社 会中仅有“戏法”之术不许丝毫将就,戏剧亦不许门外汉任之,但其间之伸 缩应有别论余者不识。至所谓对人含蓄,以为应视对方而施,似不应无理之 客气,如先贤之敬事而信,节用爱人深所乐从,若善交久敬之篇不愿闻也。 学问道德则不敢当,研究道德愿附其骥尾矣。所谓道者乃混元,错综不二之 真理也,亦即合理与否,合理即为道,不合理非道也。非玄奇之事,亦非世 之俗酸文人动辄引经据典故事神奇之为道也。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疯狂伪佛 老之学以求貌异者,所能梦见大道之门墙也。如对社会认识不足,只好不谈 其他。
浏览3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