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学一道,不仅锻炼肢体,尚有重要深意存焉。就传统而 言,首重德性,其应遵守之信条,如尊亲、敬长、重师、尚友、信 义、仁爱等,皆是也。此外,更需有侠骨佛心之热诚,舍己从人 之蓄志,苟不具备,则不得谓拳家之上选。至于浑厚深沉之气 概,坚忍果决之精神,抒发人类之情感,敏捷英勇之资质,尤为 学者所必备之根本条件,否则恐难得传。即传之,亦难得其神 髓矣!故先辈每于传人之际,必再三审慎行之者。盖因人材难 得,不肯轻录门墙。至其传授之程序,率皆先以四容、五要为 本,如头直、目正、身庄、声静,再以恭、慎、意、切、和五字诀示 之。兹将五字诀歌解列于后,以释其意。学拳既入门,首要尊 师亲,尚友须重义,武德更谨尊,动则如龙虎,静如古佛心,举 止宜恭慎,如同会大宾,恭则神不散,慎如深渊临,假借无穷 力,精满混元身,虚无求实切,不失中和匀,力感如透电,所学 与日深,运声由内转,音韵似龙吟,恭慎意切和,五字秘诀分,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寻,莫被法理拘,更勿终学人。
论单双重与不着象
以拳道之原则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 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
145 像,力亦破体也。盖神、形、意、力皆不许有着像,一着像便是片 面,既不卫生,且易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 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尤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滑而 不实也。需要具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不许断续,所谓 力不亡者是也。盖双重,非专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身、足、 肩、肘、胯、膝,以及大小关节,即一点细微之力,都有单双松 紧、虚实轻重之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 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甚矣!单双重之学 愈久而愈湮也。就以今之各家拳谱论,亦都根本失当,况其作 者尽是露形犯规而大破其体者,所有姿势诚荒天下之唐,麻世 人之肉矣。愈习之,则愈离拳道之门径远甚!不着像而成死板, 一着像则散乱无章,纵然身遇单重之妙,因无能领略,此亦无 异于双重也。非弄到不舒服、不自然、百骸失正而后止,是以不 得不走入刻板方法之途径,永无随机而动,变化无方,更无发 挥良能之日矣。噫!亦诚可怜之甚也。至于神与意之不着像, 乃非应用触觉良能之活力,不足以证明之。比如双方决斗,利 害当前,间不容发,已接未触之时,尚不知应用者为何,解决之 后,复不知适间所用者为何,所谓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又 谓极中致和,本能力之自动良能者也。
此说明单重是习拳之病,双重亦是习拳之病,二者不能根 除,拳术难于提高,锻炼大成拳时应注意避免。
抽象虚实有无体认
习拳入手之法,非只一端,而其结晶之妙,则全在于神、 形、意、力之应用,互为一致。此种运用,都视之无形,听之无 146
声,无体亦无像,就以有形而论,其势如空中之旗,飘摆无定, 惟风力之是应,即所谓与大气之应合,又如浪中之鱼、起伏无 方,纵横往还,以听其触。只有一片相机而动,应感而发和虚灵 守默之含蓄精神,要在以虚无而度其有,亦以有处而揣其无, 诚与老庄佛释,无为而有为,万法皆空,即为实像,一切学理多 称谨似,又如倪黄作画,各以峭逸之笔,孤行天壤,堪并论也。 其机其趣,完全在于无形神似之间,度其意可以求之,所以习 拳时有对镜操作之戒者,恐一求形似,则内虚而神败矣。习时 须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四围如有大刀阔斧之巨敌,与毒 蛇猛兽蜿蜒而来,其共争生存之情景,当以大无畏之精神应付 之,则为虚中求实也。如一旦大敌林立,在我如入无人之境以 周旋之,以求实中之虚,要在平日操存体认,涵蓄修养。总之都 是由抽象中得来,所谓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更不许存有 对象,而解脱一切者是也。切记习时要慢,而神宜速,手不空 出,意不空回,即些微细小之点力动作,亦须具体无微而不应, 内外相隹,虚实相需,而为一贯。需要无时无处,都含有应付技 击之本艳,倘一求速,则一切经过之路径,滑然而过,再由何而 得其体认之作用乎?是故初学时,需要以站桩为基础,渐渐体 会而后行之。总之,需要神、形、意、力成为一贯,亦须六心(顶 心、本心、手心、足心)相合,神经统一,一动无不动,亦更无微 而不合,四肢百骸悉在其中,不执著,不停断,再与大气之呼 应,各点力之松紧,互以为用,庶乎可矣。离开己身,无物可求, 执著己身,永无是处.旨哉斯言,细心体会,自不难窥拳道之堂 奥矣!
拳本服膺,推名大成。平易近人,理趣横生。 一法不立,无法不容。拳本无法,有法也空。 存理变质,陶冶性灵。信义仁勇,悉在其中。 力任自然,矫健犹龙。吐呐灵源,体会功能。 不即不离,礼让谦恭。力合宇宙,发挥良能。 持环得枢,机变无形。收视听内,锻炼神经。 动如怒虎,静似蛰龙。神犹雾豹,力若犀行。 蓄灵守默,应感无穷。
浏览8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