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一节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探索





一、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



(一)文化传承的概念



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文化传承。《中华大字典》中对传承的解释是传 授及继承。也就是说,传承包括传与承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再 来看文化传承,从人类共同体的生存和发展角度来说,文化传承其实就是文化 的再生产,是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是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船体,是民族意识的 深层次积累,是纵向的文化基因的复制。人类文化始终处于积累和发展过程中。



文化传承的核心是文化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通过文化 传承,实现民族要素的积累和整合,最终发展成稳定的人类共同体。文化传承



铐洗武术文化佶承与发展研究铐洗武术文化佶承与发展研究不是个体行为,而是社会群体行为,是世世代代的社会群体不断地进行文化传 承与积累,再传承再积累的发张过程,最终实现民族群体的自我完善。我国的 传统武术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博大精深 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其实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再生产和再 创造D



铐洗武术文化佶承与发展研究



铐洗武术文化佶承与发展研究



(二)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



通常情况下,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武术技术的 传承;二是武术文化的传承。



武术技术



一般来讲,我国传统武术技术主要包括各个拳种及其流派中的拳术与器械 技术。



国家体委1997年编纂的《中国武术史》中有专门的武术拳种介绍,其主要 拳种有:少林拳、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劈挂拳、 通臂拳、戳脚、翻子拳、红拳、查拳、华拳、八卦拳、三皇炮捶、六合拳、太 祖拳、罗汉拳、拦手、秘宗拳、螳螂拳、猴拳、醉拳、五祖拳、地术拳法、洪 家拳、咏春拳、佛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达尊拳、龙尊拳、鹤拳、 蔡李佛拳、孙膑拳、硬门拳、法门拳、字门拳、梅花拳、工力拳、花拳、岳氏 连拳、绵拳、苌家拳、巫家拳、自眉拳、僧门拳、岳门拳、杜门拳、赵门拳、 洪门拳、化门拳、慧门拳、余门拳、弹腿、七势、金狮拳、虎形、南枝拳、八拳、 孙家拳、孙门拳、于门拳、王门拳、严门拳、空门拳、岳家拳、三十六路宋江拳、 鱼门拳、杨家拳、梁家拳、精合拳、蹉脚门、石头拳、护身拳、指东拳、明堂拳、 秘思拳、清拳、四通捶、顺手拳、水炮拳、佛汉拳、枪架拳、独门拳、豹虎拳、 弓力拳、三义拳、信拳、二朗门拳、傅拳、鸳鸯拳、九拳、护符拳等等。



1998年出版的《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列举的拳种有:长拳、查拳、花拳、 三皇炮捶、红拳、华拳、太极拳、洪家拳、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 佛家拳、蔡李佛拳、侠家拳、南枝拳、咏春拳、龙形拳、朱家教、白眉拳、五祖拳、 达尊拳、虎拳、浙江南拳、温州南拳、硬〖]拳、黑虎拳、孔门拳、鱼门拳、余门拳、 字门拳、巫家拳、心意拳、形意拳、意拳、八卦掌、八卦拳、内家拳、苌家拳、 温家拳、少林拳、罗汉拳、弹腿、六合拳、通背拳、戳脚翻子拳、劈挂拳、地躺拳、 八门拳、撵拳、太祖拳、梅花拳、燕青拳、秘踪拳、A极拳、自然门、二郎门、
功力拳、唐拳、子母绵掌、四通捶、梅花捷拳、鸳鸯拳、文圣拳、孙膑拳、东 安拳、秀拳、浦东拳、拦手、九拳、畲族拳、侗拳、苗拳、瑶拳、壮拳、四门 拳、回回十八肘、醉拳、鹰爪拳、猴拳、蛇拳、鹤拳、鸭拳、鸡拳、地术犬法、 螳螂拳等。



总体来说,我国传统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术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各个 拳种流派又有很多子派,在技术方法上也有很大差异,真是难以计数。就拿太 极拳来说,有吴氏、孙氏、陈氏、杨氏、武氏等,而陈氏下又有不同的传人, 这些不同的传人所传播的拳术技术又是各不相同。除了拳法,我国传统武术中 还包括器械技术,这些技术也是风格迥异。除了常见的刀、剑、棍、枪以外, 还有短器械如钩、锤、匕首等,长器械如戈、戟、狼牙棒,双器械如峨眉刺、 铁流子等,软器械如流星锤、绳镖、三节棍等,其他种类如判官笔、圈等。然而, 除了刀、枪、剑、棍,其他器械技术大部分处于濒临消失的状态,急需传承与发展。



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武术技术的传承,也是对武术中蕴含的中 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1 )传统武德



武德是对习武之人行为规范要求的总和。具体来讲,武德包括习武之人应 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武德影响着习武之人的各个方面, 比如心性修养和道德作风,比如精神境界和武术礼仪,等等。武德是社会伦理 道德思想在武术这一领域的具体应用。



《左转?宣公十二年》关于武德的记载如下:“武有七德”,即“禁暴、戢 兵、保大、功定、民安、和众、丰财”,而《韩非子?五蠢》中的记载是:尧舜 时代,有三苗不服,禹准备攻伐,舜说:“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 武德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为“仁、义、礼、信、勇”等方面,成 为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一种民族精神。现如今,武德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从武、 习武道德,是武术传习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武德是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同人们的生活 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内容繁多,与传统武术相互融合,成为武术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我国传统武术中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古代习武之人主动从传统哲学中 汲取营养,在拳理中融入哲学成分,促进武术理论的哲理化;其次,传统武术 与宗教思想相互渗透和影响,比如传统武术派别中的武当派和少林派,就是在 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第三,传统武术受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形 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第四,传统武术和中医思想具有统一性, 二者都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认识自然环境、药物作用、物理刺激、导引 肢体对人体的影响等作为基础。第五,传统武术中的兵学思想极其丰富,实用 性强,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如“知己知彼”是“孙子兵法”战术指导的总纲, 而传统武术也要求“知彼知己”。总的来说,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这 些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武术史的内容



武术史的内容包括四部分,一是武术通史:武术的起源、武术古代史、武 术近代史、武术现代史;二是武术断代史:专门研究武术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状况、 特征及其规律;三是武术拳种单项史:研究某一拳种的起源及其技法发展的历史; 四是武术典籍:关于传统武术文献的经典内容。



(三)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原则与模式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首要原则就是客观性。在传承实践中,有的武术馆校 传播的内容不切实际,导致其生源越来越少,影响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2)古已有之原则



古已有之的事情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要遵 循古已有之的原则,追根溯源,理清自己的脉络,找到自己的位置。



(3 )文化性原则



传统武术在传承过程中,一般会遵循以德为先、注重传承人的悟性和拜师 程式,这就是比较完整的文化空间。只有有了完整的文化空间,传统武术文化 才会源远流长。



渐进性原则



循序渐进是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要遵循该规律。 比如,传统武术要成为教育领域的内容,就要经历小学、中学、大学逐步渐进



的学习过程。



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模式



各种文化的获得都离不开教育,传统武术文化也一样。传统武术文化的传 承就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开展,只不过这种教育活动比较独特而已。通过教育, 传统武术的技术和文化才能够保存和发展。



传统武术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应使其教育过程成为文化的解读过程,除了 有健身、娱乐和休闲层面,还要有文化传承和审美层面,使传统武术教育集文 化、艺术、体育于一身。现如今,传统武术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然后是民族文化的学习和积累。



(四)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传承的意义就在于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功能作用,通过对 社会个体的权利义务进行确认和凋整,约束和控制社会群体,从而实现社会组 织结构的生产和再生产。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传统武术技术与文化的发展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其重要功能就是承接和传载文化,使武术技术与文 化共同传播,并与其他文化相互影响。不论是武术技术的纵向传承还是横向传播, 都能使武术技术与文化得到保存与发展。



促进传统武术技术之间的交流和发展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能促进不同的武术技术(拳种流派)和文化的交流, 并且在交流中产生新的武术技术。武术技术在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拳种, 说明了传统武术本身的强大适应性。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核心要素,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 展的重要机制。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我 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传统武术项目进行拓展和延续,将会大大推 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和方式



(一)传统武术传承的文化空间



文化空间的概念



“文化空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 有名词,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 1998年颁布的《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中,把人类口头和非 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神话、 礼仪、手工艺等;一类是文化空间。文化空间在该条例中的解释是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重要形态。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新的分类,也就是目前各_都在使用的五大分类法: 一是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 三是社会实践、意识、节庆活动;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 传统手工艺。在这里,虽然没有出现“文化空间”这一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象,但并不代表“文化空间”就不存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公布 的第一批19种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就有5种属于“文化空间”。





浏览1,826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