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第五节传统武术与中国宗教民俗文化





一、古代宗教思想与传统武术



我国古代的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涵盖了各种文化观念、伦理观念、 社会观念的综合体。宗教,特别是我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在传统武术的发展过程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技术层面来看,传统武术直接借鉴了道教的服气、行气、 导引、吐纳之术;从精神与理论层面来看,传统武术将道教的无为、贵柔、主 静等思想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内家拳为例:后世内家拳的实践家、 理论家将道家的神学体系和修炼方法同我国古代著名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 志铭》中谈及的“以静制动” “后发先至” “以柔克刚” “守弱处雌”的拳技 方法和思想进行了融合;同时,又将以易理为基础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 有机的嫁接到武术技术和理论之中。这为宋明时期以贵柔持静为原则、以阴阳、 五行、八卦、太极等易理为指导的内家拳的问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 论依据。此外,道教“贵生” “全生”“重今生”的养生观点突出了生命延续 的作用和价值,这为以弱化技击对抗功效为主要特点的内家拳派体系的建立创 造了条件。



佛教对我国传统武术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隋唐以后,佛教的精神和人物逐 渐融入民间。这使得佛教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核之一,主要表 现为:佛教寺庙和僧侣集团为少林武术的良好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佛教精神、 教义、戒律等对少林武术的武德、武风、武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与此同时,具有独特功能和影响的少林武术又为佛教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 作用。



当然,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等其他宗教也与传统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总体而言,宗教对传统武术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既有表面的、 一般性的影响,又有内在的、实质性的影响;既有思想、理论性的影响,又有实践、 功能性的影响。



二、民俗活动与传统武术



主要流传于民间的传统武术,与各种民俗活动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民间武 术活动主要表现为在农闲或庙会期间进行的舞龙、舞狮等表演活动。这种表演作 为民间游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充分反映出武术浓厚的民俗色彩。



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动物,舞龙起源于原始的求雨祭祀活动。 舞龙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部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浓重的民俗色 彩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舞龙的一招一式、一腾一挪与传统武术招式如出一辙 在舞龙时,引龙人要充分发挥手、眼、身、法、步的灵活运用,在用彩色龙珠 逗引长龙俯仰翻转的时候,其一招一式既要优美洒脱、又要灵活自如;任务最 重的龙头要紧随龙珠灵活地做出腾、跃、翻、滚等动作,同时还要时时兼顾龙身、 龙尾;龙身、龙尾则要与龙头紧密配合,并通过灵活的动作来确保整条龙的协 调统一。为了达到效果,舞龙者需遵循武术要求的“腰胯能运转,上下自协调”“身 如游龙、腰似蛇行”等技巧。可以说,舞龙是一种注重整体配合的武术表演, 正所谓“势无定法犹有定,千变万化难形容”,若舞龙者没有武术的功底,将 难以表现出舞龙表演那翻江倒海的非凡气势^



舞狮也是是一种流行很广、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在 许多地区,每逢春节和元宵节,都要通过精彩的舞狮表演来祈求新的一年国泰 民安、吉祥如意。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孟康编写的《汉书?礼乐志》中就说:“若 今戏鱼、虾、狮子者也。”这也是文献上关于舞狮的最早记载。舞狮者想要完 成跌扑、翻滚、跳跃、翻腾以及滚绣球、过跳板、上楼台、跳桌等各种难度动作, 就必须拥有灵活的步法、矫健的身法和娴熟的技巧,且还要能够使手法、身法、 步法协调一致。舞狮表演不仅能提高舞狮者的力量、速度、耐力和灵巧等身体 素质,还能培养舞狮者勇敢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传统武术与舞狮表演之间有 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传统武术在舞狮表演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主要 表现为传统武术的表演套路极大地丰富了舞狮运动的内容和形式。舞狮表演在 动作上对传统武术的招式进行了较广泛的吸收和改造利用,如南狮的基本步型 和技法中,基本步型中的四平、弓步、麒麟步等都取材于南派拳术。麒麟步在 将南狮和南派拳术紧密结合的同时,也将南派拳术同其它拳术区分开来。只从 模仿创造的角度来说,舞狮在动作上和传统武术中的象形拳有想死之处,二者 的区别在于舞狮表演注重模仿狮子的外在形状和动作本身蕴含的意蕴,而传统



武术追求的是将模仿动作中的技击提炼出来。



三、木偶、皮影艺术与传统武术



木偶戏和皮影戏都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俗艺术,他们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 多样化的品种以及高超的操作技术享誉世界。



独特的木偶武打技巧深受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而皮影戏的剪影方式也精 彩地诠释了中国功夫。我国古代的影戏,在宋代已成为市井中繁盛的表演技艺。 其主要特点是通与说唱艺术结合,将复杂的烟粉、灵怪、杆棒铁骑和历史故事 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如三国纷争、隋唐战乱等。虽然各地影偶的操纵方法各 不相同,但操纵者们都各逞奇技,把影偶操纵得如活人一般,并让影偶做出纵 马扎枪、劈刀舞剑、腾云架雾等常人难以完成的动作。



武打场面丰富是传统的木偶剧、皮影戏的一大特色。武打场面紧锣密鼓, 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其中,各种以武侠为主题的木偶剧、皮 影戏层出不穷。如木偶剧《霹雳狂刀》《少年岳飞》《真假孙悟空》,皮影戏《封 神榜》《杨门女将》《西游记》《水浒传》《武松打虎》《说岳全传》《英烈传》 《狄青平南》等。



在各种影偶戏中,最为擅长表现武打场面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当布袋木偶戏。 除了布袋木偶戏外,“小戏文”也是一种以武打戏见长的影偶戏。它的经典演 出的剧目包括《狄青征西》《薛刚反唐》《杨家将》《乾坤印》《天宝图》《罗 通扫北》《七侠五义》等,从这些剧冃标题中就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以武戏为主。



木偶剧、皮影戏经常凭借精彩的武打场面来吸引观众,影偶的武打技巧很 能反映木偶戏艺人的基本功底。由于其融入了武打元素,从而使其民族传统特 色更加浓郁。






第三章传统武术文化的当代



历史境遇



现如今,中国当代传统武术正处于国内社会转型和全球化浪潮的动荡与机 遇中,面临着一个新的历史境遇。这一新历史境遇的深度转换必然带动农耕社 会下的“原初出场语境”的深度变革,而传统武术必然会面临一个新的时代性 问题——在新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传统武术应以何样的出场形态存在于这个时 代的舞台?所以,重新审视和探究当今时代下传统武术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境 遇,对传统武术向现代转型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和现实价值。





浏览2,64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