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文化,文化讲思维,思维是理性认识。太极拳有它的拳 理,有它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从长期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规律性的一系列理
论c太极拳的拳理依据是多方面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与 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同时,它又经得住现代科学实验的检验。因此, 要立志钻研太极拳,深入掌握其理论,必须学习一点中国的古典哲学(易 学)、太极阴阳学说、传统医学、传统养生学、传统兵学、传统美学等等; 同时,也要学习一点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力学等等人体科学知识。其 中最重要的、首要的是先弄懂中国的传统哲学 即易学中的太极阴阳学 说。此拳名曰“太极拳”,练拳人首先要明白太极原理。太极,是阴阳合抱 体,“动则分阴阳”,包含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因素、两种力量,它们互相依 存、?互相促进、互相消长,对立又统一。阴阳合则为太极;太极分则为阴 阳。一句话,合则太极,分则阴阳,动则螺旋。把阴阳之间的关系搞清楚, 就能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
阴阳变化的规律是多样而复杂的,阴阳思维方式的内涵是丰富的。诸 如:阴阳对称(有左必有右、有前必有后、有上必有下,左发右塌,右发左 塌,前去之中必有后撑,等等);阴阳相应(即阴阳谐调、梢节和根节、中 节和上下节,节节贯串,左右、前后、手脚、进退,相互照应,相互呼应, 体现周身一家);阴阳互根(阴阳互为其根,虚是实的根,实是虚的根,刚 是柔的根,柔是刚的根等);阴阳互包、阴阳互孕(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等);阴阳有序(折叠有序、无 往不复、往复有折叠、欲前先后、欲左先右、欲进先退、欲开先合、欲合先 开、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等);阴阳转化,阴阳变化的渐变性、莫测性,以 及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波浪式,非圆即弧,或走“S”形、"8”形,没有 直来直去)。太极拳以阴阳哲理为纲,研究拳中的开合、刚柔、轻沉、虚实、 快慢、方圆、化打、蓄发等等各种关系。将这些传统哲理充分运用于拳,运 用于健身、防身,运用于做人处事,使我们练的拳处处都符合太极阴阳哲 理。有的外国朋友讲:“中国的太极拳是哲理拳”,“从中可以学习东方的人 生哲学”,“通过学习太极拳领悟中国传统哲学的奥秘”等等,不是没有道理 的。所以,我们练拳的人要懂点太极哲理。
太极拳是武术,虽然今天它的健身价值在不断升级,但传统太极拳的真 谛,仍然表现在它的护身价值上,即其技击性。太极拳的技击原理,是与中 国的传统军事学一脉相承的,许多拳论,皆源于《孙子兵法》等古代军事典 籍。太极拳拳式的形成多源于戚继光《纪效新书》中的《拳经》。我们拳中 就有29个式子来自戚继光的《拳经》(火32式)我们拳的技击法与孙子兵 法的很多思想论点是一致的、、孙了关法》讲:“后人发,先人至。”太极拳 则强调:“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孙子》有云:“方则止,圆 则行。故善战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太极拳则处处讲圆, 以螺旋式的动作而据优势。所以,我们还要懂点兵学。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理论),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辨证施治中 的整体观;二是阴阳平衡论;三是经络学说。这三个特征与太极拳的拳理、 拳法极其一致。陈式太极拳处处讲整体劲、讲阴阳谐调、讲顺逆缠丝。陈鑫 讲:“太极拳,缠法也。”太极拳的缠丝劲,是它区别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独特 拳理拳法。它要求拳式动作不论大小、快慢、开合都要走螺旋式的运动,从 而起到疏通经络的健身作用。在技击上则是一种特殊的螺旋式的进攻和引化 的战术。所以,我们还要懂点中医理论。
总之,如果大家不仅仅满足于会打拳,锻炼锻炼身体,而且有兴趣把它 作为一门学问研究它,追求它的最高境界,那么,我建议大家学点古典哲 学、医学、军事学、美学、人体力学等,从多方面、从理论上加深对此拳的 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苏辙), 才是治学的正路。
浏览47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