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


三、陈氏太极拳技击法|陈氏太极拳





太极拳博大精深、学无止境,称之为对人类的一大 贡献,并非溢美之辞。单就其技击方面而言,亦是千变万 化,莫测高深。






太极拳的技击法与其他拳法一样,包括攻击与防御 两个方面。从攻击方面来讲,陈氏太极拳重视运用缠丝 劲、运劲如缠丝。在缠丝劲的基础上,还运用弹抖劲、暴 发劲、搦劲、捋劲、采劲、挤劲、按劲、捌劲、肘劲、靠劲、截 劲、冷劲、寸劲、空劲等诸多劲别,同时,这些劲都是以腰 为主发自全身完整的劲。拳谚说「上下九节劲(肩、肘、 腕、颈、脊、腰、胯、膝、足腕)节节腰中发。”因此,它绝不是 简单的拳打足踢,仅使用局部的臂力、腿力去与人硬拼、 狠斗,绝不是单纯的使用以大力胜小力,以快打慢、恃强 凌弱的打法。从防御方面来讲:“拳打分寸、棍打毫厘”, 哪怕对方快如闪电、力逾千钧,只要有分毫之差,未能触 及你的身体,那就不起什么作用,你就让他去消耗他自 己的体力,不予理睬就行了。倘若一旦触及,即不可硬 碰、架格斗力;亦不可惊慌躲避。只需接住来力,一般是 攻来的手臂,轻轻粘接住。用身躯任何部分粘接住都行, 一般情况是用手臂部位粘接,以粘接的方式接人来手是 软接,用的是弧线即所谓两手乱环不落空,不是用直线 去招架去硬挡。这个“粘”字的功夫,至关重要。粘如胶 着,粘接着对方这个接触点,就不能让它轻易脱离或脱 手,就要从这个点上吃住对方来劲。拳谚有言:“粘着一 点,变化万千”,就要在这个点上,你进我退,你退我进、 攻守互易,双方勾心斗角做文章,其内容不外是在双方 不停地转换、进退、攻防过程中,凭皮肤的感觉(触觉、隔 着衣服也一样)来探测对方的劲力与意图,术语又称“听 劲”。使其攻击不能得手,从而破坏对方的平衡,造成我 顺人背的形势,使之站立不稳,掌握不住自己的重心。或 是在这一点上感知对方出现丢或顶的毛病时,即进行攻 击。再者,攻击对方时,切不可用蛮力,要凭借对方的劲 力、动向J顿其势用合力、离心力、向心力、弹抖劲……去 进行打击。拳谚有“四两拨千斤”之语,就是指要运用巧 力、小力去战胜大力、拙力。不能用蛮力去硬抗、狠拼;或 是你打我一拳,我也要踢你一脚,打成两败俱伤的场面。 那种被人谑称为“划拳”式的打法乃是低级拳术,是不可 取的。太极拳却不是如此,与人较量,不光是眼观四面, 耳听身后,还更重视皮肤触觉的灵敏来测知对方的劲力 和意图。所以,长年累月不懈地练习推手,就不只是为了 身体的健康,更重要的是练习触觉、感知的灵敏,刻意增 进知人的功夫,这也是高水平的人能够应付突然袭击的 缘故。从粘着这个“点”中,还应当体会到,太极走圆弧, 这个点就是由大的圆弧,逐渐缩小化为一点的。太极拳 要分清虚实、阴阳、刚柔、轻重、缓急等的变换,在这个点 中,就包含着这些变换,不是呆板的一个点。我同一位南 拳拳师甘金体相识,他曾说过这样的玩笑话「不要去同 他们比试,他们那拳是爱巴的,巴着就不得了。”他所说 的巴,就是指我们讲的粘,粘连绵随、粘缠相连,粘着一 点,变化万千……你只要读一读陈王廷的《拳经总歌》,




就会更加明白。



陈氏太极拳是由外家拳进入内家拳的一大进步,一 个飞跃。可以说它是抛弃了世界上其他拳种的一些有疵 可寻的缺点而更臻完善。比如,当今世界上诸多拳术(包 括许多体育活动)的一个通病是,只能练到青春时期,人 到中年,大约五六十岁的光景,就逐渐出现骨骼僵化,气 血枯衰的状态,自己也感到练不下去了,勉强去练,不但



没有乐趣,很可能还会出现问题,只好作罢。再如个人单 练或与人较技,一般都不能持久,没有耐力,不出几分 钟,速度就要减慢,力度也要减小,呼吸也会急促起来, 就明显地练不下去了。太极拳和其他内家拳却不是这 样,个人单练也好,与人较技也好,略具基础的人,都可 以坚持到四五十分钟或一小时以上,仍能心平气和、灵 活自如地练下去。这并非勉强坚持,而是在练中感到了 兴味。单练、对练都是一种享受,有如写字、绘画、唱京戏 一般,别有滋味在心头。而且,到了老年,七八十岁了(吴 图南先生102岁仍在教人练拳)也能照样练下去,这并非 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的。因此,有人说「太极拳增进体 力,其他拳消耗体力。”这种看法,颇有道理。






还有个速度问题。太极拳讲“缓、柔、稳”那是指一路 拳的风格——主守。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即着重练习以 身领手,身法带动手法的锻炼。不要忘了还有“快、刚、 跃”的习练、这是二路拳的风格——主攻。这里一反一路 的练法,着重于以手领身,讲究的是腾挪闪战,松活弹 抖,发爆发力(陈照奎老师说过「练就一身弹抖劲,试看 天下谁能敌一、二两路拳合练,才是完整的陈氏太极 拳。所以说太极拳也十分重视速度,所谓“转关直射”、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运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等拳 谚,就是指速度的重要。陈发科老师也说过":“比试决定 胜负,用不着数一、二、三,只须数一就够了。因为两人功 力悬殊,一接手,你就应手即扑。《水浒传》中,李逵与焦 挺厮打,一打一扑跌,打得李逵趴在地上认输,不敢起 来;燕青与人猿一般的拳师任原比武较量,任原把燕青 逼至擂台边沿无可退避之处,飞起一足,企图把燕青踢 下台去,哪知事与愿违,反被燕青贴身而进,乘势借力将 任原托起,凌空两个盘旋,掷下台去。可以说,这就是太 极拳的典型打法。有的高手与人较技,旁观者往往看到 他在“挨揍”,怎么揍人的人一瞬间反而跌出去了,这也 是常有的事。也有打人不伤人的打法,如陈发科老师与 李剑华在北京友谊比试,李是身重100公斤的彪形大汉, 甫一接触,瞬间被陈老师一肘腾空抛起一尺多高,李大 吃一惊,然而丝毫没有受伤,犹如被风吹起一样。1948年 朱瑞川老师在成都设馆授拳(总府街两湖会馆)。他是老 翁,我是青壮,我与老师作友谊比试,三战三北,第一、二 次是一接手就被弹出去,第三次是瞬间就被放翻在地, 他立即又将我扶起来,还风趣地笑着对我说:“你打我就 英雄无用武之地了丁他经常是一搭手就把你封逼住,使 你身不由己,一切招数都施展不出来,将你劝(迫使)去坐 下,甚至躺下,你就横蹦顺跳也无济于事。这即拳谚说的 “出手不见手,手到不能走,,的功夫。朱老师性情温和,不 愿伤人,他就爱用这种功夫。



太极拳把人击倒的情况是常见的事,不足为奇。因 为,人是两足站立在行动,重心偏高,走路不注意,也会 自己跌倒,人到老年行走防跌,还得配根手杖。所以,两 人功夫差距大,一搭手,你就会应手扑跌。如果,两人功 力相当,较量起来,双方粘连绵随,彼此不敢冒进,缠绵 反复,尔虞我诈,半点不敢疏神,时间可以长达一个小时 以上,分不出高低,其他拳种可能做不到这个程度。当年 杨澄甫与吴镒泉二位前辈就有过这个实例,传为佳话。 在一个钟头的时间里,双方斗技巧,斗耐力,斗智斗勇, 犹如对弈一般,其中包含无穷变化。这个千姿百态的变 化,犹如我国的方块字一样:字有八法:一点、一横、一竖 ……“永”字就具有八法。可是就这简单的八法,它所构 成的汉字究竟有多少,能认得完吗?即如汉字号称极多 的《康熙字典》也是难以尽收的。太极拳也有八法,那就 是“搠、捋、挤、按、采、搠、肘、靠”。可想而知,其内容与变 化,自是难以穷尽了。更进一步讲,书法家仅以单纯抽象 的线条,在平面的纸张上,就能写出风格各异、变化万千 的字体,吸引着许多爱好者终身乐此不疲,中国的太极 拳同样具有这样的魅力和生命力



陈氏太极拳在技击方面的风格,我只谈得出这点粗 浅的体会。好比读了几年书,还仅仅认得“上大人,孔乙 己……”一样,更深的学问还有待进一步去学习,去探 讨。





浏览52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