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将全身分为上、中、下三盘。从颈部到头顶为 上盘,两手臂及胸部、背部、腰部为中盘,小腹部、尾骨以及 两腿两足为下盘。
上盘的头部要求中正。术语说“虚领顶劲”。《十三势行 功总歌》中说:“满身轻利顶头悬疽 顶字和悬字虽不同,但 方法是一样的。正如陈鑫所说:“如同头顶百会穴有一绳,将 全身向上悬起似的。”只要下须略向内收,头顶则自然中正向 上,而颈部也自然立起。使身体中正不偏。在缠法的运转中, 身体保持中正不变。
身体的支柱为腿,腿的缠法虽不像手臂缠法那么丰富,但 它是劲的来源,术语说:“劲,起于足……”而且我们传统的 练习方法,很多都是从桩功开始的,桩功有很多练法,但是我 觉得可分为两大类:静力桩和动力桩。静力桩,以练内为主, 调整气血的运转;动力桩,练习内外配合。如练习腿部缠法的 顺逆,则应以身体旋转的方向而变。凡身向左转,则左顺而右 逆;右转则右顺而左逆。顺缠应膝向上提,逆缠应膝向下垂。 但只许一提一垂,没有双顺、双逆的变化,而且绝对不许向左 右摇摆。
手部自转比较易于区别顺逆。凡大拇指向外翻转,将掌心 翻向上,则为顺缠;大拇指向内翻转,将掌心翻向下,则为逆 缠。
手与臂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公 转的方向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区别。左右及上下公转 中的自转,只有一顺、一逆。即:凡手向右转,逆缠上开而顺 缠下收的为正旋D开时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前斜 向右上转,转到手高与眼齐为度,这是上半圈。接着松肩、沉 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前臂带 转经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陈鑫说:一只手只管半个身躯(在 技击方面,手同岗哨,以防卫躯干为主)。但他还说:“一鼻 为中界。”我曾听著名太极拳家洪均生老师说:“我在教拳时, 恐学者误会为必须将手收到鼻前,所以我将陈鑫说的一鼻为 界,改为心口前广我认为改得有道理。王宗岳《太极拳论》 所说“无过不及”,当然应该有个界限作为过与不及的标准。 陈式手法与躯干的配合便是:高不过眼,低不过脐,中不过心 口。过则丢劲,不及则劲顶。一般来说从心口到眼的旋转约以 90。为限。以上是正旋的规律。
手部上下反转的式子最少,只有金鸡独立是两手同走反旋 而一上一下,从心口前分开的。上手先走顺缠经过心口上转, 即变为逆缠,经口、鼻前转到头的外上侧,如钻天势,向上穿 出。下手也从心口前变逆缠向上转出的,下手经过胯前向胯外 下按。它的自转缠法只是顺逆两法,但是注意上正、下斜的方 向。
前后公转手的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后手从顺缠经过心口前 变逆缠,经胯前斜向外后转出,变顺缠沉肘收转到肋旁,然后 从腕变逆缠,经耳下向胸前转出。如掩手肱捶,自转缠法。所 以应当注意在不同式子中,手部缠法在运行到什么部位时变什 么方向,一点也不许错。《太极拳论》说“差之毫厘,谬之千 里”是有道理的,也是学拳时应该注意的。
至于眼法是否也有顺逆的区别呢?当然有的。眼是传达意 志,指挥全身应敌变化的器官。陈鑫曾说:“练拳时,无人若 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孙子兵法也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练拳时,是指眼观对方肢体的动静而适当应用各 种招法应敌,是知彼的方法。知彼的方法首先是看对方站立的 步法,从而推断对方将采用何种方向、方法进攻。这都是由眼 观察所得,加以合理的判断,才能机动灵活地进行防守与反 攻。所以陈式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是当未 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o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 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眼的方向与 身体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浏览8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