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董祖师创传八卦掌以来,以其独特的技击优势使武术苑 中的这颗璀璨明珠光环似锦,盛传至今。然而,八卦掌对养生 保健、增强体质、培根固本、祛病延年更有其独到之处。医易 同理,医武同源,已被古人实践、今人认可。《黄帝内经》是 中医药学理论的渊薮,后世的一些中医药学理论多数是在《黄 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然而,《黄帝内 经》离不开《易经》、“易理”,几千年来的实践已经验证,它 是中医高深理论的源头,是供养生命的根本道理之所在。阴阳 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脉学说和气功学说等,在高科 技发展的今天,用现代科学手段也未能破译这些学说之谜,解 剖学也没有明确所指,但临床实践的效果已被国际社会公认。 这是我们祖先对中华民族的繁衍与昌盛以及对整个人类的健康 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至今被后人引以为自豪。
追溯渊源,究竟是先有道家的方术,还是先有中医?经脉 明明存在于人体,而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却不能观测到,那么 我们的祖先是怎么发现的,并且还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被 保留下来的呢? 一部《周易参同契》的问世、一幅《修真图》 和《黄帝内经图》的出现已将谜团解开。先祖们通过练功体验 出经脉,通过内视和感悟得知经脉运行的规律和走向,并根据 天地运行的变化(时、节、气候)而变化(旺、衰)。众所周 知,凡是练功夫的人或多或少都懂一点中医,然而从医者未必
懂功夫。据文献记载,在三千年以前,中医药学由巫医转入道 家方术(又称方技),并被称为巫卜或方术,多为道士行医。 又一千年后,中医才独立分支出来。
八卦掌是以《易经》、“易理”为依托,以八卦理论为版 本,以天、地、人三才的自然融会为练功要法,即人处于天地 自然之中,以变为法,顺应气候、环境;以动为用,运动不 息,随时调整阴阳平衡,防病祛疾。常言道:“人老先从腿上 老。”其实这是外在的表现,如有些老年人经体检,血常规、 心脑电图、胸片等都正常,腿脚也不痛不痒,但就是不利索或 行走不便,逐渐走向衰老和死亡。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 生”,这是内在的表现,是不易至理。一个人的健康与两腿、 两足有密切的关系,婴儿.与小孩的活动多在两足,但人过中年 腰部以下的部位就会渐感无力,喜欢叠足或翘腿而坐,不愿意 活动。活动少了,就易导致功能减退、肌肉逐渐萎缩、筋骨失 去弹性、力量减弱、缺乏气血荣养、精衰而力竭。八卦掌恰恰 是以走为先,其运动规律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不停地走转,俗称 八 “走八卦” “转八卦”,八卦掌主要以足、腿、腰的运动为主,
卦 能使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的气血得以充分运行,加上掌法,又
能使手三阳经、手三阴经的气血运行充分,进而通达奇经八 霸 脉,促进全身经脉的畅通。中医称“通者不痛,痛者不通”, 人 经脉通则精气足,脉通精足则能很好地濡养脏腑、筋骨和肌
门 肤。通过八卦掌围圆走转的练习,做到“练精化气,练气化 神,练神还虚”,进而达到易筋、易骨、易髓的功效。“百练 不如一走”的道理就在于此。
练习八卦掌,从基础的“定式八掌”开始就要求松、静、 自然。松,整个身体关节、韧带和肌肉松而不懈、紧而不僵, 即松身;情志安闲、精神集中即松心。静,则是心里安静,
卦卦清心寡欲,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然,是指动作协调自然, 五脏六腑随不同的动作而协调运动,并效法自然界的阴阳变 化规律,顺其自然;吸天地之灵气补充自己,吐体内之浊气 以净身心,合于自然;避开自然界致病因素的侵袭,随天地 而作息,融于自然。练外形为方法,外练其身;练内气为宗 旨,内练其命,使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而养其性。精足则气 足,气足则血旺,气血旺盛则神气明,气血运行通畅则能保 健祛病、延缓衰老。,练习八卦掌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练功感 悟其理、修身养性。
卦
卦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武术的定义和需求 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过去练武主要是为了征战、格斗、自 卫,进而健身,而今则主要是为了健身,并作为一项体育竞技 项目来开展,这就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对于武术不单要求它 具有技击性能,而且还要求具备完善的科学理论、良好的健身 作用和优美的观赏价值,并在民众中易于普及、开展,以提高 全民族体质,使其劳作而不疲、遇瘟而不染。
外国人称中国武术为“功夫”。究竟何为“功夫”?五行 八作、七十二行当,行行都有自身的“功夫”。就习武者来 讲,笔者认为,健康加年龄就等于“功夫”。尤其是在21世 纪的今天,即使一个人年事已高,但童心不泯,演练起武术 来又能精、气、神依然,这就可以证明“功夫”较深,反之 则差矣。四川重庆吕紫剑老先生一百多岁仍然将九环大刀耍 得虎虎生风;北京八卦掌研究会顾问铁恩芳老师现已九旬有 二、盖立德老师八十有八、诸葛家宝老师八十七岁、钱文章 老师八十三岁、李长兴老师八十岁,仍在广收门徒,讲理授 拳;孙志君老师于古稀之年参加国际大赛,他步法稳健、身 法灵活、刚柔相济、形似游龙,博得阵阵喝彩之声,表现了
大家风范;王举兴、李连兴、马传旭、朱宝珍、白玉才等老 师都是年已古稀,但仍在练拳授徒。我的中医针灸师父、八 卦掌研究会名誉会长贺普仁教授年已八十,耳不聋、眼不花, 至今满口牙完好无一脱落。贺老被誉为北方中医泰斗,“天 下第一神针”,每天治疗一百多病人从未喊累,他老人家总 结、发展的贺氏针灸三通法既概括了中医针灸的精髓,又充 实了中医针灸的宝库,被世人所敬仰。这些老先生的健康长 寿和为人之道都得益于练八卦掌,他们德高望重,技艺精湛, 是习武者的楷模,我辈理应效之。
缅怀已故八卦掌前辈,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在83岁以上高 龄仙逝,余者健康少病,足见八卦掌养生之功效。
浏览54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