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械汇宗


三、陈氏太极拳一路动作图解|陈氏太极拳械汇宗



第一式:太极起势

动作一:两脚并立,成立正姿势。两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手 心向内。头自然正,唇齿微合,舌尖抵住上腭,二目平视(图 2—1)〇

要求:站立后,要意识集中,脑清心静,去其杂念,心气下 降,呼吸自然。

陈鑫拳论云“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膦虑,去其妄念,平心 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动作二:接上势,屈膝松跨,放松下沉,提左脚向左横开半 步,比两肩略宽,脚尖微外摆,


脚趾、脚亨外沿、脚后跟皆要抓 地,涌泉穴要虚,含胸塌腰,松 肩沉肘立身中正,头自然正 直,虚领顶劲,两目平视(图 22)。

要求:横幵步时,重心先移 冇腿,提左脚幵步,脚尖先着 地,慢慢踏平。周身放松,气沉

丹(肚脐卜),降1涌泉,松胯 图21 围22

屈膝,卜‘沉时呼气。

58 *

此时,心中一无所念,穆穆皇皇,浑然如一片无极景象。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沉肘松 肩;随两手升,身体慢慢降,松胯屈膝,两脚踏实,两目平 视(图23)。

要求:当两手上升身体下降时,胸、背、肋、腹各部肌肉均 要松弛下沉,促使心气下降。切忌肩上纵,横气填胸,两手上升 时吸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先沉于丹田,顺两腿内侧降于涌泉,再 由两腿外侧上行,沿督脉上升至两肩两肘,通过松肩沉肘,贯于 两手,两臂慢慢抬起。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跨,两手随着下按 至腹前,手心向下,两目、(图2—4)。


图2—3 图2—4

要求:两手下按时,要立身中正,切忌弯腰突臀,胯(髋) 部要松、虚、活。下蹲时,如坐凳子一样,两手下按时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气顺督脉上升,一部分顺两肩夹贯于两 臂,一部分绕风池,冲百会,达人中,顺任脉下降复归丹田。这 样一起一落,内气在周身通任、督,达四梢,畅通大小周天,由 无极生太极,产生阴阳二气,疏通经络,运行周身,浑囪一体。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向左转,重心右移。两手左逆右顺

缠,走弧线向左前上方棚出,左手棚至左膝上方与眼弔,手心朝 外。右手棚至胸前中线,手心朝上,目视左前方(图25)。

要求:上棚转体时,要结合裆、腰劲,松胯塌腰,劲贯手 掌。练此动作时吸气。 '

内劲:丹田气下降至涌泉,随着身体左转,由右脚顺右腿缠 至腰间;腰左转,使劲通过肩、肘,贯于两手,形成上棚劲。

用法:上棚迎接对方用右手击来的拳或掌。右手接拳,左手 接肘,棚劲不丢。

图25 图26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90度,重心由右移至左腿,右脚 尖外摆,两手右逆左顺缠,向右后搌,目视左前方(图26)。




图25 图26

要求:右后搌时,结合腰劲旋转,走外弧加棚幼。心移动 要自然,切忌挑肩架肘。此动呼气。

内劲:内气由右脚上缠至丹田,一部分下缠于左腿,另一部 分通过腰脊右转缠至两臂、两手,形成掮劲。

用法承上势,接住对方冲劲后,应迅速转体,,将其劲引 空。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左腿提起,里合扣裆,屈 膝松胯,身体下沉目微向右转,两手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图 27)。

60

要求:左腿上提,身体下沉,形成上下相 合,切忌弯腰突臀。此动吸气。

内劲:接上势,两手棚劲不丢,继续后 搌,劲由左腿缠至右腿,提左膝松跨,劲合于 丹田。


用法:提腿,扣膝,可起到护裆的作用。

另外还可作为蹬对方膝盖和臁骨之用。

动作四:接上势,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 前方铲地滑出,重心在右腿,两手继续向右上 方加棚劲,目视左前方(图28)。 图27

要求:向前开步时,身法要端正,左脚向前开步,两手向右 上棚,形成上下对称。此动呼气。

内劲:气由丹田上行,劲催至两手加棚劲,气下行至左脚。

用法:左脚发出,可用蹬、铲、踹,还可钩管对方脚和踝关 节。

图28图29动作五:接上势,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 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前 棚。左手棚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内上方,手心朝 外,手指朝后,目视前方(图29)。


图28

图29

要求:转身,移軍心,手前棚要协调一致。塌腰旋裆,裆走 下弧向前。左臂保持半圆,棚劲不丢。右臂切勿夹肘,与身体要 有一定距离。左膝与左脚跟上下对照,右腿屈膝松胯,保持裆劲 圆活。立身中正。此动作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劲由右腿里缠,裆劲走下弧线移至左腿变外缠至左 脚,腰劲左转。松肩沉肘,劲随两臂左逆右顺缠向前例,形成 劲。

用法:接上势,后搌时,对方欲感劲空,便会随 即撤冋,此时可顺势打押劲。


动作六:接上势,左手向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 绕合于胸前右小臂内侧,左手心朝下;右手领右脚弧 线向前上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相合,左手心朝下。右 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地,重心在左腿,目 视煎方(图210)。

要求:上步时,要屈膝松胯,轻灵自然,稳重,

两手与身体有上下相合之意。此动吸气。 图210

内劲:劲在左腿,腰略左转;劲贯左手前撩,带动右手、右 脚;劲贯右脚尖、右手指。练至内劲充盈饱满时,一动即可达于 四梢,周身浑圆一气。

用法:提右脚上步,可踢对方裆、膝、賺骨等;左手前撩其 面部及眼睛,干扰其视线;右手托掌可穿其咽喉。

动作七:接上势,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手心朝上;右 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朝上,目视前方(图211)。

要求:两手、两臂与身体间隔距离8—10厘米,有圆棚之 感;随落拳腰劲下沉。此动呼气。

内劲:劲由腰起,塌腰松肩,沉肘贯于右拳。两臂棚圆,周 身放松下沉,气归丹田。

动作八接上势,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 松胯,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图 62 *

212)。

要求;提腿时,身体要下沉,有上下相合之意;提拳时要松 肩沉肘,促使内气下降,脚步稳健。此动吸气。

内劲:塌腰松肩,劲贯右拳上提;塌腰松胯,劲贯右膝提 起。

用法:右拳上冲,可击其下颚、咽喉;提膝可撞其裆部、腹 部、胸部等。

动作九:接上势,左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两 肩同宽;右拳顺缠下沉,落于左掌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图 213)。


图 2—11 图 212 图 2—13

要求:右拳、右脚同时下沉,震脚发劲,松胯屈膝,气沉丹 田。此动呼气。

内劲:此势为金刚捣碓成势,即内劲归原姿势。从太极初势 起,内劲由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走肌肤毫毛,行周气 仍归丹田,但一招一势均要结合腰劲。腰为肾之府,心为周身之 主;肾为发气之源;腰脊如车轴,四肢如车轮,一动以腰为轴, 节节贯串。

用法:捣拳震脚,一可踏其脚趾;二可促进血液循环,振奋 精神。

《歌诀》云:

金刚捣碓敛精神,太极浑然聚我身,

变化无方皆元气,股肱外露寓屈伸。

练就金刚太极遵,浑身合下力千斤,

劝君智力休使尽,留下余力扫千军。

第三式懒扎衣

动作一:身体微左转,重心右移。右拳变掌逆缠上棚左手逆 缠下按,目视左前方(图214)。

要求:右拳变掌上棚时,先塌腰旋转,以身摧手,弧线上 棚,与左手下按配合,形成开劲。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丹田起,通过转腰松肩缠于两臂,右手上棚,左 手下按,气均贯于两手中指端。

用法:两手右上左下分开对方双手,可进迎门靠,亦可上护 头顶下护身。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由双逆缠变双顺缠划弧交叉于胸前, 左手合于右臂内,手心朝外,右手心朝上。重心移至左腿,提右 腿向右横开一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目视身体右前 方(图 215)。


图 2—14 图一 15

要求:手合脚开要同时进行并协同一致,手到脚到,开步要 轻灵自然。此动呼气。

内劲:接上势,结合腰使劲贯于两臂,以右臂为主,上缠 右手小指领劲,下缠于右腿,开步逆缠里合。

用法:此势是“上引下进”法,上肢将来劲引空;下肢可套、 管对方腿脚。左手合于右臂上,以护面门。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右手顺缠上棚, 视右前方(图216)。

要求:移重心时,裆走后圆弧向右移;右肘棚劲不丢,右腋 不能夹死,有圆虚之感。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左腿缠至右腿,塌于右腰,身体左转,劲缠至右 肩,右手领劲。

用法:右肩含背折靠法。

动作四:接上势,右手逆缠外翻,右臂向外加棚劲;左手顺 缠下沉于腹前,手心朝上。重心在右,目视右前方(图217)。


图26 图217

要求:右臂外翻时,要松右胯、右肩,身体微向右转卜‘沉, 切勿挑肩架肘。此动呼气。

内劲:腰劲下塌右转上行至肩,到肩松肩,再贯苄肘。

用法:接上势,用宥靠法后,劲贯右肘,可用肘法。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开至彳膝卜方,松

沉肘,略变顺缠;指尖高与眼平;左手逆缠至身左侧叉腰,四 指在前,拇指在后,重心在右,眼随右手转视前方(图218)。

要求:开右手时,以腰催肩,以肩 催肘,松肩沉肘,贯于指端。塌腰松 胯,开裆贵圆,右腿为实,左腿为虚,


右腿膝盖与脚跟上下对照,不能前倾、

后倒、外撇;左腿挺而不直、膝微屈,

脚尖内扣。立身中正,舒展大方。此势 继续呼气。

内劲:懒扎衣势,劲由左腿上缠至 腰,下行于右腿;上行以腰催肩,以肩 图218

催肘,以肘催手;左手逆缠叉腰松胯、松肩,周身放松。心气下 降,气归丹田。

《歌诀》云:

世人不识懒扎衣,左屈右伸抖神威;

伸中寓屈何人晓,屈中藏伸识者稀。

裆中分峙如剑阁,头上中气似旋机;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第四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略右移,左手从左腰间走 弧与右手相合;右手略有前引下沉之意,目视右手中指端(图 2 19)。

要求:左手与右手相合时,与身体右转、重心右移相结合, 两手坐腕接劲。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丹田起,上缠于两臂,贯于两手,塌于裆腰。

用法:两手前迎相合,迎对方手臂,欲有下棚之意。

动作二接势,身体左转,重心左移,两手左逆右顺缠, 自右而左向下搌,目视身体右前方(图220)。

图 219 图 220要求:下搌时,重心下沉、塌腰,两手合劲不丢,力卩外棚 劲。此动呼气。




图 219 图 220

内劲:劲塌至腰裆左转,由右腿移至左腿贯于两手。

用法:向左下用采搌劲,使对方下趴。

动作三(此势为动作四的过渡动作):在分解练习时,此势 不停。接上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继续左顺右逆缠,向左后上 方搌,重心向右移,目视右前方(图221)。

图 2—21 图 2—22要求:掮时,两手不能偏后,右臂棚劲不丢。身体继续左 转,重心右移,脊椎起中心轴作用。此动吸气。




图 2—21 图 2—22

内劲:劲由腰左旋上行缠于两臂、两宁,下行由左腿缠至右 腿。

用法:上肢继续将对方劲引空,下肢劲慢慢移进,以破坏对

67 *

方重心的稳固。

动作四:上势不停,重心继续右移,两手变左顺右逆缠向上 划弧,合于肩前,随两手相合,身体向右转,目视右前方(图 222)。

要求:在由搌变按时,两手下掮#合,均由裆腰左移右旋, 沉肘松肩,旋腕转膀,使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转折顺遂。此

动继续吸气。


内劲:劲继续右转,塌腰松肩,旋腕转膀,

缠至两手。

用法:由掘劲转变为按劲,调节转换,舍在 裆、腰、胸间运化。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不变,身体微右转下 沉,两手合力走弧线向右前下方按;左脚收于右 脚内侧20厘米左右,脚尖点地。目视右前下方 (图 223)。 图 223

要求:双手下按时,要松胯塌腰,松肩沉 肘,两手合力随身体下沉前按;周身—致。此动呼气。

内劲:周身完整劲通过松腰胯,沉肩肘,贯两手,形成按 劲。

用法:双手合力将对方按出,或以听劲与 沾粘劲封闭对方,使其处于被动。


第五式单鞭

动作一 换上势,身体微右转,两手双顺,

缠,左前右后旋转,手心向上。重心在,左 腿以脚尖为轴,膝随身转里合,目视两手(图 224) 〇

要求:两手旋转时要圆活,不能有抽扯之

形。此动吸气。

内劲:气由丹田起,腰右转,缠于两臂、 图224

68

两腿,注重在右手顺缠内转。

用法:腰脊旋转力贯于手,重点解脱被人捉拿的右手。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在右,左腿以前脚掌着 地,膝随身体转外摆;右手逆缠,五指合拢,走弧线,腕向上提 起与肩平;左手心朝上,随身转下沉于腹前;左肘棚劲不丢,目 视右手(图225)。

要求:右手变勾上提时,随身体旋转,塌腰,松肩,沉肘, 以腰为轴,节节贯串。此动为开;呼气。

内劲:以腰脊旋转,过肩肘缠于手腕,五指合拢,手腕领

劲。

用法:五指合扰,旋腰转腕,解脱擒拿后,用手腕击对方要

害处。

动作三:接上勢,身体右转,重心全移于右腿,左腿屈膝提 起,左膝内扣;右手腕领劲,左手不动,松肩沉肘,上下相合, 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26)。


图 2—25 图 2—26

要求:右腿支撑重心,上下相合,切忌弯腰突臀。此动为

合;吸气。

内劲:右手领劲,劲移右腿;提左膝,左手腕下沉与丹田气 相合,周身气有团聚不散之意。

用法:提左膝扣裆,可起护裆的作用,也是破对方腿法的一 种方法。另也可侧蹬、踹对方。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支撑重 心,左腿脚跟内侧着地向左铲地滑 出,脚尖上翘里合;右手腕领劲,左 手下沉合劲,目视左前方(图 227)〇


要求:立身中正,棚劲不丢。此 动为开;呼气。

内劲:团聚丹田之气,上领右手 腕,顺大腿下行缠至脚跟内侧,脚尖 图227

大指领劲;左臂下沉,向右引劲。

用法:此为身体左侧的“上引下进”法;左脚铲地开步,可以 蹬,也可以套、管对方腿脚。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左移,成左弓步, 左手穿掌上棚逆缠外翻至右胸前,目视前方,瞟视左手(图 228) 〇

要求:移重心时,裆走外下弧线,旋转移动,左膝不能超出 左脚尖;左手外翻时,注意不能挑肩架肘。此动吸气。

内劲:腰带动,劲由右脚外向内逆缠上升至长强穴(位于 尾骨尖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再由内向外顺缠至左脚尖,左脚尖 外摆,右脚尖内扣,然后再上行由腰至肩至肘至手;左手拇指领 劲。

用法:此姿势左侧含背折靠和穿肘法。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膝 变顺缠放松下沉,目随左手送至体侧后,再转视正前方(图 229)。

?


图 228 图 229

要求:左脚尖外摆,右尖内扣,松胯屈膝,开裆贵圆,立 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两臂与两腿有上下相合之意。此 动为外开内合,呼气。

拳势有“外三合”、“内三合”之称,“肩与跨合,肘与膝合,手 与脚合,此称外三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此称 内三合”。

内劲:劲由丹田起,沿左腰催肩肘至左手中指端,放松下 沉,回归丹田,“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周而复始,循环术已。”

《歌诀》云: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画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若问此势妙何处,去寻脊背骨节中。

第六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左移;右手变掌顺缠走 下弧与左手相合,目视左前方(图230)。 、

要求:右手与左手相合时,随身体转动,协调一致。此动先 吸气后呼气。

内劲:劲由丹田至腰脊缠至两臂,贯于手,两手相合。

用法:两手迎接对方右手、肘,也 可搌,也可采、拿兼用。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 心由左腿移向右腿;两手变左顺右逆缠 加外棚劲,走弧线向右后方搌,手心朝 外,目视左前方(图231)。


要求:两手搌时,与转腰移重心 致。此动吸气。

内劲:接上势,两手相合,随重心 图230 移动,劲由左腿缠至右腿,随腰右转劲贯两手向后。

用法此势为上掮,牵引对方向上倾斜跌出(六封四闭一势 为下掮)。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走下弧移至左腿,左脚 尖外摆,膝盖与脚跟上下对照,松跨屈膝,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 弧前棚,左手棚至左膝上与胸平,手心朝下;右手下沉棚至右膝 前上,手心朝外,目视左前(图232)。


图 2—31 图 2—32

要求:身体先动,松左胯,移重心走弧线,两臂棚劲不丢, 此动呼气。

内劲:劲由右腿逆缠上行移至左腿变顺缠,腰劲向左缠催左 逆缠前棚,劲贯左小臂外侧至掌外缘,右手顺缠合于掌外缘,

顶劲领起。

动作四:接上势,左手向前撩掌,向上环绕一周,合于胸 前,手心朝下。右手走下弧向前托掌于胸前,手心朝上,右小臂 与左手指相合;右腿随右手上托时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点 地,同时身体向左转90度,目视正前方(图233)。

要求:转体、移重心上右步时,要保持立身中正,屈膝松 跨,左腿支持重心,~不能上浮。此动吸气。

内劲:腰劲略向左带,贯于左手指前撩,右手领劲带右脚卜 步。

用法:同上势。

图 233 图 234动作五接上势,身体放松下沉,左手顺缠翻掌降于腹前, 手心朝上。右手变拳内收落于左手掌内,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图 234)。




图 233 图 234

要求:拳落掌内,与腹部间隔一拳距离,两臂棚创,意守丹 田。此动呼气。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下沉,右拳逆缠向提起略比打们 高;右腿屈膝提起,右脚放松悬于裆内;左下略顺缠卜沉,下心 朝上,目视前方(图235)。

要求:提拳提腿时要屈膝松胯,沉肩坠肘,卜卜相介。决不 能身上拔,气上浮。此动为蓄劲;吸气。

其它说明同第二式金刚捣碓 中动作八。

动作七接上势,右脚震脚 落地,两脚之间距离与肩同宽; 右拳落于左掌内,身体成半蹲姿 势,目视前方(图236)。


要求:震脚时,重心还在左 腿,全脚掌落地踏平,用腿部的 弹抖劲震脚发动,气沉丹田。此

动呼气。 图235 图236

其它说明同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九。

第七式白鹅裹翅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先左后右微转,右拳变掌逆缠上棚至 额前;左手逆缠翻掌下按;重心移至右腿,目视前方(图 2 37)。

要求:两手旋转分开时,均走弧线;右手上棚时注意不要挑 肩架肘。此动吸气。

内劲:劲随腰左转再右转缠于两臂,形成右棚左按的开劲。


图 237

图 238

用法:两手在身前弧线分开,有“上护头顶下护分”之意。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后退一步,左脚 尖着地;身体随倒步右转,两手成开劲,目视前方(图238)。

要求:倒步时,要虚实分明,轻灵自然。1;(前势同时进行也 可以。

内劲:劲移右腿左腿逆缠倒步;塌腰劲贯两手成开劲。

用法:撤步欲将对方劲引空。引劲落空的关键,在明明 阳、分虚实。伯父照丕公普说:虚实不分,就不能上相随, 能上下相随,就不能引劲落空,不能引劲落空,就不能借力打 人。

动作字: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后退 步,两手双顺缠划弧交叉于胸前,左手指朝上,下心朝外,彳 指朝前,手心朝上,目视前方(图239)。

要求:向后退步时眼观前方,耳听身后,步法轻灵,身法屮 正。此动先呼气后吸气。

内劲:接上势,劲由右腿缠至左腿,再提右腿退步,川逆缠 丝劲,松胯塌腰;勤贯两臂,顺缠里合,交叉于胸前。

图 239 240用法:轻退歩可套管对方腿脚;劲缠腰贯背,可用奵打背 靠。两手交叉于胸前,可守护于中门。


图 239

240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后移至右腿,身体向右转,两手双逆 缠分开,左手下按,手心朝下;右手上棚,手心朝外,两臂成半 圆形。左脚收回至右脚左前方,脚尖点地,目视前方(图 240) 〇

要求:重心右移,两手分开,随身转并结合腰劲。此动接上 势,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劲由腰脊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劲上缠于两肩胛,过 肩肘贯于两手,周身放松,下沉合劲复归丹田。

用法:此势为白鹅亮翅成势。两手如鹅亮翅。如大开门户, 诱敌深人,暗藏杀机。

《歌诀》云:

元气何从识太和,两手犹如弄丝罗;

沿路绵缠神机足,亮翅由来见白鹅。

第八式斜形

动作一: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左 转,左手逆缠后摆;右手顺缠,沉肘松肩,


向左前划弧摆动,目视左前方(图241)。

要求:以身带手,催动两臂转动,如风 摆杨柳一样。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丹田发出,由腰缠至右肩,

过肩肘至手(以右手为主),右手顺缠在面 前划弧,左手逆缠向后划弧。

用法:如人用拳击我面部或胸,迅速侧 图241 身左转,用右手臂挡过。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右脚尖微向右摆,左脚尖着 地,膝向里合;左手随身转由身体左后向上划弧向前合于鼻前中 线,立掌,掌心朝右;右手逆缠划弧下按于右腿外侧,手心朝 下,目视左前方(图242)。

要求:两手转动时,以腰为轴,顶劲领起,

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为轴,劲由左向右转,缠至右手 划弧下按,左手顺缠合于胸前。

用法:接上势,如对方之拳连续出来,右手 划过,再迅速向右转体,右手下拔,左手挡面,

守护中门。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体下 沉,左腿屈膝提起,两手向右上方棚,目视身体 左前方(图243)。 图242

要求:两手上棚,身体下沉,右腿支撑重心,屈膝松胯,上 下相合。此动吸气。

图 243 图 2—44动作四:接上势,身体下沉,左脚跟着地向左前方开步;脚 尖上跷,两手继续上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44)。




图 243 图 2—44

要求:开步时,脚跟里侧铲地而出,两手上棚,腰劲下塌, 有上下对称之意。此动呼气。

内劲:右手逆缠上棚,左手顺缠上棚,提左腿里缠开步,沉 肘松肩,劲合于腰。

用法:两手上棚,可搌可挡;提腿可蹬、踹、勾、挂。左肩

含背靠法。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缠随身 体左转,走下弧至左膝下;右手顺缠向后环绕变逆缠合于右耳 下,目视左前方(图245)。

要求转体与移重心要协调一致,

此势分大、中、小三种身法练习。小身法:步小身高,左手 从腰间转过;中身法:如上势,手从膝下转过;大身法:左肘从 左膝下转过,故有“七寸肘和七寸靠之说”,就是肘与肩离地7寸 (约25厘米左右)。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以腰左转劲下行缠至左腿合住。左腰劲上行缠至左 肩、左肘、左手,右手逆缠旋腕合于右胸前。

用法:此势以左侧为主,右侧为辅。左侧为挤劲,至肩、至 肘,至手,右手做后盾,随时呼应。、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继续左转,重心在左,左手五指合拢 变勾手,弧线上提至肩平,左手立掌合于胸前,目视前方(图 246) 〇

图 2—45 图 2—46


要求:左手上提,手腕放松领劲;右手蓄而待发,松胯塌 腰,劲蓄在右腰间。此动为吸气。

内劲塌腰、松肩、沉肘,使劲贯左手腕。

用法五指合拢,以防被人折拿手指;上提手腕,可击对方 78

下颚。

动作七:接上势,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划弧向右拉开,松肩 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屈膝,目视前方(图247)。

要求:此势两手两足位四隅角,要立 身中正,舒展大方,开裆贵圆,虚领顶 劲,上下四傍,八面支撑,谓之“中定身 法”。此动为呼气。


内劲:以右手为主,腰劲右转,缠至 右肩,劲到松肩,再缠至右肘,劲到沉 肘,再缠至手,劲到坐腕,劲贯中指端。

到成势时,要屈膝松胯,含胸塌腰,立身 中正,顶劲领起,周身放松,气归丹田。

用法:此势为中定身法,有支撑八 图247

面之意,向右开时,含有右肩和右肘的用法。

《歌诀》云:

一气旋转自无停,乾坤正气运鸿潆。 学到有形归无极,方知玄妙在天工。

第九式搂膝


动#一:接上势,身 体下沉,松胯屈膝下蹲; 两手先逆缠略上领,再双 顺缠下合于左膝上,重心 在左腿,目视前下方(图 2—48)。

要求两手下合时要

身法正直,随身下沉,如 图248 图249 两手捧水一样合劲不丢。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腰劲下塌、劲合左腿;上行于两肩,松肩沉肘,合于 两手。

用法两手下合,可击来抱腿人的太阳穴,亦可下击头后, 使其面部与我膝相撞。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领劲上棚,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立 掌于胸前中线,随手上领重心后移至右腿;左脚收回至右脚左前 方,脚尜点地。屈膝松胯,目视前方(图249)。

要求:重心走下弧线移至右腿,左腿收回要自然,此动吸

气。

内劲二劲由左腿后移至右腿,塌腰松跨,两手领劲合于胸前 中线。

用法:两手封闭中门起守护作用,以静待动。左脚虚定点 地,便于上、下步与变动万向。

第十式拗步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两手双逆缠向右下掮,左腿 屈膝提起,重心在右腿,目视前方(图250)。

要求:下搌时 棚劲不丢,提腿上 下相合,右腿着地 要稳。此动为呼 气。


内劲:劲随腰 右转,」缠于肩,

贯于两手;松胯塌 腰,使劲下缠行于 左膝。’

用法:两手下搌, 图2“50 图251

带其前仆,提左膝撞其胸腹。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腿向前上步;脚跟着地, 脚尖上跷,,重心在右腿,两手左逆右顺缠,向上向前棚,目视前 方(图 251)。

80

要求:向前迈步要自然;两手划弧上棚下搌要卜身法自然相 合。两手上翻时吸气,下时呼气。

内劲:劲随腰先右后左转,缠于左腿,脚跟着地,脚拇趾上 跷领劲;劲上行通过两臂,贯于两手,左逆右顺缠前棚。

用法:向前上步,两手前棚击对方面部。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缠后 下按,右手逆轉向前推出,右腿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 252) 〇

要求:步法稳重*上步轻灵自然。此动先呼后吸气。

内劲:腰左转,劲由右腿移至左腿,提右腿上步,左手逆缠 下搌,右手逆缠前棚。

用法;连续进步击掌,两手臂在身体左右两侧划弧,随上步 下搌前棚,以护左右两肋及面部。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向右前上步,腿跟着地,脚尖翘, 重心在左腿,身体微左转;左手后摆,右手前棚,目视前方(图 253) 〇


图 2—52 图 253

要求:上步如猫行,轻灵自然,两手臂在身体两侧55弧缠 绕,以腰为轴。此动呼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脚尖外摆落

地;右手逆缠划弧下按至右腿外侧;左手顺缠上翻,划弧向前推 出,目视前方(图254)。

要求:左手上翻时注意不要挑肩;腰劲要下塌。与上动的呼 气相连。

动作六:接上 势,重心在右腿,


身体微右转,左脚 屈膝提起。左手立 掌在鼻前中线,右 手下按,目视身体 左前方(图 2—55)。

要求:提腿

时,身体!:沉,屈 图254 图255

膝松跨,上下相合。此为吸气。

动作卡:接上势,左腿向前方开步,

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身体下 沉,两手在原位加棚劲,目视左前方(图 2 56)。


要求:身法中正,切忌弯腰突臀。此

势呼气。

说明:动作四、五、六、*七与动作二三的 左右上步时的运动路线及用法基本相似,故不赘

述。

《歌诀〉云: 择256

初收(言第一搂膝)转圈自然好未若此圈十分巧;

前所转圈犹嫌大,此圈转来愈觉小;

越小小到无圈时,方知太极真神妙。

人言此艺别有诀,往往不肯对人表,

82

吾谓此艺甚无奇,自幼难以练到老,

练到老年自然悟,豁然贯通神理妙,

第十一式:斜形 ,

动作一:接势,重心移至左腿,身 体微向左转,左手逆缠划弧向下至左膝 前;右手顺缠外翻,由后向上划弧变逆缠 介右耳,目视左前方(图257)


要求:转体移$心;两手旋转时,处 结合腰劲,臀部卜>沉。此动与势的呼

相连。

动作二:接势,身休继续左转,币:

心在左,左手五指合拢变勾手,’弧线卜提 们57

至肩平;右手、掌合于胸前。视前方(图258),

要求:以腰为轴,节贯串,刈由腰至肩,¥肘,至,左 手腕领劲;右手蓄待发。此动吸飞。

动作三接势,身体转,右手逆缠划弧向右拉开,松 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屈膝,视前方(图2


图 258 图 259

要求:此势两手两足位于四隅角,要立身中正,舒展人方, 幵裆贵圆,虚领顶劲, 四傍,八面支撑,谓之 <中定身法"。 此动为呼气。

内劲腰劲冇转,缠至右肩,劲到松肩;再缠至“肘,劲到沉 时,再缠至右手,劲到坐腕,劲贯中指端。成势时,要屈膝松胯,

含胸塌腰,立身中正,顶劲领起,周身放松,气沉丹

用法:与第八式斜形中作七相司。

第十二式搂膝

动作一:接卜势,身体下沉,松跨屈膝蹲;两手先逆缠略 领,再双顺缠下合于左膝上,?心在左腿,视前方(图 260) 〇

要求:两手下合时,要身法正直,随身卜沉,如两手捧水 样介劲丢。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腰劲下塌,劲合左腿,行于两肩,松肩沉肘,介 两手。

用法:同与第九式搂膝中动作一相同。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领劲上棚,左手在前,冇手后,

掌胸前正中线。随,领,?心移至右腿,左脚收冋至冇脚: 前方,脚尖点地,屈膝松胯,视前方(图261)。


11 260 261

要求:内劲运行、用法,均1第九式搂膝中动作:相同 第十三式拗步

动作接势,分体微心转,从丁逆胂卜搌,腿

屈膝提起,重心在右腿,目视前方(图262)。

要求:下搌时,棚劲不丢,提腿卜下相合。右腿着地处稳。 此动为呼气。

内劲:劲随腰右转,上肩,贯两手;松胯塌腰,使効 下缠,行于左膝。

用法:两手下搌,带其前仆,提左膝撞其胸腹。

动作二 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腿问前上步,脚跟荇地, 脚尖上跷,重心在右腿;两手左逆右顺缠,向上向前棚。【』视前 方(图 263)。


图 262 263

要求:向前迈步要自然,两手划弧上棚掮,要与身法[然 相合。两手上翻时气,下搌时呼气。

内劲:劲随腰€右后左转,缠左腿,脚跟着地,脚拇趾 跷领劲;劲上行通过两肩,过两肘贯亍两手,左逆右顺缠前棚: 用法与第十式拗步中动作二的用法相同。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逆缠后 卜按,右手逆缠向前推出(图264),随之右腿提起。0视前方 (图 2—65)。


264 图 265

要求:内劝运行油去咕式拗步动作二的相同 动作四:接势,佑脚向右前上步,脚眼着地,脚尖翘, 中心腿,身体微左辞、左手后愣。右手前推, ,0视前方(冬 2—66) 〇

要求:内劲运行、用法与第式拗步动作五的设求。 作上:接势,右尖外&觅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叫左


图 266 图 267

前方上一步;身体随七步自左向右转体90度:右手逆岬卜沉 左手顺缠上翻划弧经左耳变逆缠,与右手交义相合〗胸前,屯心 偏右腿,目视前方(图267)。

* 86 *

要求移重心上步时,身体不能上提,两手交叉、棚劲撑 ,立身中。此动接上势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腰右转,内劲下缠于右腿,脚掌踏实抓地,随提左腿 上步,左手由顺缠变逆缠,与右手相合,两臂棚劲饱满,裆劲圆

活。

用法:起防护作用,以静待动。

第十四式掩手肱拳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略右转,重心左移,两手双逆缠自下 向左右分开,目视前方(图268)。

要求:两手分时,以身带手,沉稳圆活,此动接上势,继续 呼气。

内劲:劲以腰裆右转左移,两手逆缠分开,劲棚两小臂外 侧及掌外缘。

用法:如对方双掌击来,用双份劲将来势分化。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右移,身体略左转,右手顺缠上翻变 拳合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立掌合于胸前正 中线,目视前方(图269)。


图 268 图 2—69

要求:握拳合劲时身体中正下沉,松跨屈膝,劲合于右腿, 蓄而待发。此动吸气。

内劲:松胯、塌腰,丹田劲过长强穴,顺督脉冲、风池(位于

项部)、过会(位于头止中线,人前发际5寸,约16米)至 人中(在鼻將卜,鼻屑沟之正中)、卜‘分两肩;松沉肘,顺 缠将右拳介腰间,左手合胸前。

用法左亨在前掩沪,右拳藏于腰间。用时,突然从左掌下 前冲,故名“掩手肱拳”

动作二接势,右腿蹬地里合,


分体迅速左转,松左胯;右拳逆缠螺旋 前冲,左肘向后发劲,视冇拳前方 (图 270)。

要求:发劲时,拧裆转腰,将拳突 然冲丄,前拳后肘,完整一气。此动发 劲呼气。

内劲:劲由右脚蹬池电缠,腰迅速 转,劲螺旋通过肩財,催于右拳顶, 图270

时顺缠发劲,&右拳配合。故内劲运行有“生于肾,起于 卿,彳腿,腰,通过肩肘,催手”*之说。

⑴法:前拳肘,前后对称,腰如车轴,气如车轮,完全用 帷的旋转乃。故介“裆内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难飞”。

、歌決》云:

上打咽喉下打阴,左右两肋并中心;

丄奪下臁兼两眼,脑后一击要人魂。

第十五式金刚捣碓

4!1 接势,身体沉,重心在左;右#变掌顺缠电

逆纯介“小臂内侧,目视前方(图27。

处求:卜沉甩合时,不要弯腰夹肘,失去棚劲。此动吸



卜、成塌腰,松沉肘,右臂顺缠,使劲卜沉甲介。

川法:设对方背后突然来侵袭,我身体迅速左转,沉肘松 ',将来劲引空,寓有“背折靠、上棚肘”之法。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右移;右手逆缠外翻上棚 至右太阳穴外侧,左手逆缠按于膝上,左脚尖内扣,目视身左 侧(图 2—72)。

图 271 图 272


要求:两手棚劲不丢,左脚尖内扣时,左胯要松,切勿顶住 骨盆,使转髋不灵。脚尖内扣是为了转动方向。此动呼气。

内劲:腰右转,劲顺督脉上升至两肩,右手逆缠卜棚:左手 顺缠下按。丹田气下行,使左腿松跨里合,左脚尖 内扣,裆劲合住。


用法右手上棚搌,将其身体前带,可以用左 胯打,左手下插其裆挑,可作大背摔。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向右转,1心移至左 腿,右脚经左脚内侧环绕向前上步,脚尖点地;右 手顺缠向下划弧,上托于右胸前,手心向上;左手 顺缠上翻变逆缠合于右小臂上,手心朝与胸平,

目视前方(图273)。

要求:重心左右移动,步法轻灵自然,周身放图273 松下沉。两手合时吸气,合好下沉时呼气。

内劲:用法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六相同。

动作四:接上势,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小腹前,手心朝上;

右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朝上,目视前方(图274)。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作七相同。

图 274图 275动作五:接上势,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 松胯;提起右脚悬于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图 2—75)。


图 274

图 275

要求:提腿时,身体要下沉,有上下相合之意;提拳时,要 松肩沉肘,促使内气下降,脚步稳健。此动吸气。

内劲:用法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 作八相同。


动作六: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

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肩同宽;右拳顺 缠下沉,落于左掌心,两臂撑圆,目视 前方(图276)。

要求:右拳右脚同时下沉,震脚发 劲,松跨屈膝,气沉丹田。此动呼气。

内劲:用法与第二式金刚捣碓中动

作九相同。 图276

第十六式撇身捶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先右后左微转,两手在腹前微上棚后 90 *

卜沉,右拳变掌,双手同时走下弧,向左右巧于身体两侧,掌心 相对,目视前方(图277)。

要求:两手下分时要接劲,心 气下降,身体有下沉之感。两季上 接劲时吸气,分时呼气。


内劲:劲由丹田发起,下行于 腿,上行顺督脉至两肩,贯于两 手。

用法:可用两手腕或手背撩击 身体两侧敌之裆部。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下沉,

立身中正,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右横跨一步;同时两手先顺 后逆缠向上翻合于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里,目视前方 (图 278)。

要求两手上撩划弧交叉时,与开 右步同时进行,协调一致。腰劲下煞,


裆要开圆。此动为下开上合,吸气。

内劲:接上势,劲缠至两手后,腰 略左转,劲缠至左腿,再开右腿,同时 两手先逆后顺缠合于胸前,劲再塌于 腰。

用法:左右撩击后,两手守护于胸 前。 图278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还在左腿,两手在胸前左 逆右顺缠向左上展,目视左侧(图279)。

要求:两臂不能展直,转时两臂要与腰相结合。此动呼气。

内劲:劲以腰左转缠于两手,左逆右顺。

用法:是“欲右先左”之动;欲向右转,先向左开,有“声东 击西”之意。

动作四:接贽,身体】右转,心移至右腿,同时右手逆 缠,走下弧经右膝下转至右腿外侧,左手变顺缠经左耳侧㈧前推

于鼻前正中线,变逆缠,目视右前方(图280)。


图 279 图 28

要求:右手下转时,裆腰劲下沉;如练人身法,还要更低, 肩、肘均要从膝以转过,也有用右肩打“七寸?”之说。往卜转 时,先要引。上引吸气,转呼气

内劲:塌腰松胯,腰向右转,以右为。劲由腰至府,肩 至肘、至手;裆劲由左腿串缠至右腿变外缠,两膝、两脚相合, 左由顺变逆缠合于胸前。

用法:此动由腰劲催肩,根据情 况,可卨可低打靠或肘法。


'动作四:接势,€心移至左 腿,身体向左转,左手逆缠卜黹,至 左膝,右手顺缠棚,目随彷手转 动(图 281)。

要求:两足踏实抓地,全靠裆劲 招28

左右盘旋,腰左右旋转,带动两臂螺旋缠绕。此动先吸气二呼

内劲:劲由右腿里缠至左腿变外缠,腰劲向左旋转,缠左 臂逆缠沉。右臂顺缠介,顶劲领起。

92 *

用法:向左转体,随裆腰劲,贯于肩肘,含苟打左背折靠或 左上棚时法。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在左,身体继续左转,左手逆缠叉 腰,拇指在后,四指在前;右手顺缠,小指领劲,在身前平拦至 左前方,目随右手转至左前方(图 2—82)。


要求:旋转时,以腰脊为轴,不 丢不顶,连绵不断,圆转自如。此动 与上势相连,继续呼气。

内劲:接上势,内劲不断,继续 左转。

用法:练习裆腰的盘旋劲,结合 两臂的螺旋缠绕,使周身形成一个起 图282

于脚,形于腿,主宰于腰,通过肩肘,形于手指的空间螺旋运 动。逐步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奥妙境界。

动作六: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向右转130度,左足

尖内扣,左胯要松,膝微屈。右手变拳, 逆缠外翻,向右上棚、至右太阳穴,左臂 撑圆,左肘里合。目通过左肘尖视左脚尖 (图 2—83)。


图 283随重心移动转腰,劲 贯于右肩、有肘,合于左肩、左肘,有左肩与右胯相合、左肘与 右膝相合之意。用法:劲由腰裆贯于右肩时,含“背靠”与“上挑肘”法;左肩 肘下合,可引劲落空,亦可用下采肘法。要求:旋转时,拧腰转裆,身体微前 倾,身虽斜而中气正。右拳、左肘尖、左 脚尖形成一线,周身相合,切勿弯腰突 臀,此势吸气。

图 283

随重心移动转腰,劲 贯于右肩、有肘,合于左肩、左肘,有左肩与右胯相合、左肘与 右膝相合之意。

用法:劲由腰裆贯于右肩时,含“背靠”与“上挑肘”法;左肩 肘下合,可引劲落空,亦可用下采肘法。

内劲劲主宰于腰,由左腿移于右腿,

《歌诀》云:

撇身拳势最难传,两足舒开三尺宽。

两手分开皆倒转,两腿合劲尽斜缠。

右拳落在神庭上,左手叉在左腰间。

身似侧卧微带扭,眼神覷定左足尖。

顶劲领起斜寓正,裆间撐开月半圆。

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

右手撤回又一捶,此是太极变中拳。

第十七式青龙出水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左腿,右拳顺缠下沉 划弧合于右腰间,’左手由左腰间先顺缠后 逆缠向前合于胸前,目视右前方(图 284)0


要求:重心合于左腿,松胯屈膝,右 拳合于右腰间,立身中正,此动右拳弧线 下行时呼气,里合时吸气6

内劲:劲由右腿合于左腿,左腿里 缠,右腿外缠,腰劲右转,右臂顺缠,沉 肘松肩,合于右腰间。 图284

用法:设对方突然从背后推来,我身体应迅速左转,沉右肘, 松右肩,使其扑空,右肘向右后击其胸。

另外如果对方从右侧抓我右臂,我应迅沖 沉肘松肩,旋腕转臂,解脱其抓拿,川 或拳击敌。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迅速向左转,

重心迅速移右腿;右拳自右腰间逆缠迅速 向右膝前发劲冲拳,左手逆缠半握拳收至 左肋下,左肘向左发肘劲,目视右下方 (图 2—85)。 图 285

94

要求:用裆内弹簧力及腰的旋转力,将拳催出去,做到劲达 力点,周身完整一气,开裆贵圆。此动呼气。

用法:此拳下打可击对方裆或小腹部。另外译可在前势基础 上,右拳顺缠向上往后崩,并含背靠劲,故有“里缠外崩”之说。

第十八式双推手

动作一:接上势,右拳变掌上棚前 引,左手变掌随身体右转与右手相合,


目视右前方(图286)。

要求:两手相合时与腰劲结合。

内劲:劲由腰贯于两手,裆劲下 沉。

用法:接劲下搌,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 心自右腿微向左移,左脚尖外摆,两手 图286

左逆右顺缠下振,目视左前方(图287)。

要求:裆走下弧左移,两手下搌外棚不丢,顶劲领起,身法 中正。此动呼气。


内劲:腰劲螺旋下沉,右腿劲 里合,左腿劲外缠,两手左逆右顺 缠下撮。

用法:掮其左臂合,使其面 朝下倾倒。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左 腿,身体继续左转,提右腿划弧, 图2一87

经左脚内侧向右前方上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里合;两笮左移 右顺缠随身体旋转继续左搌,目视右前方(图288)。

要求:移重心上步时,两手搌劲不丢,身法端正,接势继 续呼气。

内劲:劲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腿劲外缠,右腿步,脚尖领

划里合;腰左转,劲达两手,外棚掘。

川法:转身上步是一种沾粘连随法。使敌有“进之则 愈长,退之则愈促,仰之则弥尚,俯之则弥深”之感。

动作四:重心移至右腿,身体继续左转,两手左逆右顺 缠,变右逆左顺缠,向左后向上划弧,合车胸前,目视右前方 (图 289、89 附图)。



图288 图289 图2—89附图

驭求:移重心时,裆从左边移至右腿;两手由掘变推按劲, 要转自然,不能断劲。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左腿缠至右腿,腰劲左转,松 沉肘。胸腰运化,旋腕转膀,劲贯于两手,


合于左胸变推按劲。

川法由搌转推按法,向前甲推。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转,松胯 沉,手合力前推;左脚收右脚内侧,脚尖 点地,重心在右腿,目视前方(图2二90)。

要求:塌腰松胯,合力前推。此动呼气。

内劲:含胸塌腰,腰劲略右转,松肩沉 时,劲贯于两手。 冬1 290

用法两手合力,封敌双臂,平胸前推。

96 *

第十九式肘底看拳

动作一:接势,本向左转,重心 右,左手逆缠下沉身体左侧,右手逆缠叫 升,视左前方(图291>。


要求:脚步不动,手随身转,左膝随4 体左转时外摆,以腰脊为轴。接劲时吸穴 左手沉时呼气。

内劲:劲以腰脊为轴,贯两手。

用法:左侧身引劲。

动作二:接势,身体叫右转,左膝随 身体转里合,右手变拳顺缠沉里合腹 前,左手顺缠由身后划弧向转至身前左

侧,高于头顶,目转视前方(图292)。

要求:左手翻时,要身法中正,切勿挑肩,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脊为轴,带动两膂旋转,左上 相介之意。 动作接卜势,重心在右腿,左脚尖点地,屈膝松胯,含 胸塌腰。齐中1卜''乂笮托相介,0视前方(图2—93)



图 2—92 293

要求内劲身法端正,上卜相合,此动呼气。

要求

内劲

由丹田贯于左肘与冇拳。

心。 #

《歌诀》云:

左謄在上,右拳在,胸有含蓄,符俯蔡;

左足点地,右足平踏,两膝屈住胸中宽人

沖灵气足,有真无假,承,形象古雅 第二十式倒卷肱

动作‘::接上势,身体向右转,右拳变掌,逆缠划弧;) 身体右侧,:手向前推,重心在右腿,左脚虚脚尖点地视前 方(阌294)。

嬰求:手下沉时,以右转,带臂沉,此动先吸

气。

294' 11295动作二:接上势,右手顺缠由后上翻合于“胸前,以体略“ 转,提左膝向左后方退步,脚尖着地;左手略塌劲,中心 右腿,视前方(图295)。




294' 11295

要求:退左步时,必须等到右手将合至右胸时再退少,网手 欲前欲后有相合之意。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为轴,右手由逆缠变顺缠,随腰劲旋转, 介 * 98

于右胸前;腰劲再左转,提左腿,脚尖着地,里缠退步。

用法:倒卷肱为倒退防护法。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身体向左转,左手逆缠后 搌,右手逆缠前推,目光瞻前顾后(图296)。

要求:重心移动与左手后搌,右手前推要协同一致,身法中 正。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为轴,劲由右腿移至左腿,随腰左转,缠至左 肩、肘:手,再逆缠后搌,右手逆缠前推。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由后 向上划弧,合于左肩前,提右腿划弧退步,右手略顺缠下沉。目 视前方(图297)。


图 296 图 297

要求:退步时,随重心移动,脚步里缠划弧后退,髋关节放 松、灵活。此动吸气。

内劲:劲发于丹田主宰在腰,随腰转动,下行于腿,上行于 臂,一动周身结合。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移于右腿,右手逆缠划弧 下搌,左手逆缠向前推,目视前方(图298)。

要求:身法中正,以身带手,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为主宰,劲由左腿1合缠至右腿,腰劲上行,以 身法带动右手逆缠卜掲,左手逆缠前推。

动作六:接上势,心移至冇腿,右手由逆缠变顺缠,向后 向上划弧合于右肩前;此时身体微左转,提左腿向后退步,脚尖 着地;同时左手微沉,0视前方(图299)。


图 298 图 299

要求:倒退步时,重心在右腿,要轻松自然,右宇合胸前 时再向后落步,周身上卜相结合。此动吸气。

内劲:劲等右腿,左腿里缠倒步,右手由逆缠变顺缠,、向上 介1冇肩前,腰劲塌。

川法:倒卷肱是撤退的种方法。撤中有守,守中有攻。 要以腰脊为轴,屈膝松胯,退步灵活(1然,两臂在身体两侧脚 弧转动,以护分体网侧之要宵。两手交替前推,可随时心打来侵

之敌。

说明:倒卷肱势坫连贯增镎,为便十教故将此势间断、分解。 作练熟, 将动作连起來,一气成。

练4倒卷肱时,按规要求,从退左脚起,连续步还原到 脚匕如场地小,退步或乂步均可。

第二 式白鹤壳翅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微左移,左脚踏实,身体微左转,右 手前推,左手下沉于右小臂内 侧,两手相合,目视右前方 (图 2100)。


要求:塌腰松胯,两手有 相合之间。此势继续吸气。

内劲:劲由右腰上缠,通 过右肩肘,至右手前推塌,

两手相合,腰劲略左转,劲由 右腿略向左移。

用法:有下搌之势。 图2100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略向左转,$心移至左腿;提右腿向 右后下方退步;同时左手逆缠下掘别弧变顺缠向上向前,右手 顺缠下搌合于胸前交叉。手心朝外,合亍右小臂内侧,右手 心朝上,在胸前中线,目视前方(图 2—101)。


要求:移重心向后落步,两手划弧交 叉,要稳定重心,立身中正,倒退步要轻 灵自然,上下相合。两手下搌时呼气,上 合交叉时吸气。

内劲:用法与第七式白鹅亮翅中动作 三相同。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 体向右转,右手逆缠上棚于右前上方与眉 图2101

平,左手逆缠下按于左膝上方;提左膝把脚收于右脚左前方,脚 跟提起,脚尖着地,目视前方(图202)。

要求:屈膝松胯,立身中正,两手棚圆,虚领顶劲。

内劲:劲随腰右转,上行于肩(松肩),再催于肘(沉肘),

贯于手指(右手中指领劲)。左手下塌,劲货]下指,冋外 田。

第二十二式斜形

动作一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休左转,逆舯摆: 手缠,沉肘松肩,昀左前划弧摆动,视盼力 (同 2103)。



, 11 2102 [>2 )}

要求:以身带手,催动两臂转动,如风摆杨柳一样。此势吸

气。

内劲劲巾圩田发;,由腰缠至右肩,过 肩肘至手(以右手为主),右手顺在甜前划 弧,左手逆缠向后划弧。


法:如对方用拳击我面部或胸,我可迅 速侧舟左铃,用右手臂挡过。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右脚尖微 向右转,右脚尖着地,膝向里合;左手随身转 由身体左后向卜划弧,向前合于#前卍中线,

立掌,莩心朝右;冇手逆缠划弧,下按干打腿 外侧,手心朝卜‘,视左前方(图2—104)、,

要求:两手转动时,以腰为轴,顶劲领起,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为轴,劲由左向右转,

缠至右手划弧下按,左手顺缠合于胸 前。再迅速向右转体,右手下拨,左手 挡面,守护中门。


动作三:接上势,重移至右腿,

身体下沉,左腿屈膝提起,两手向右上 方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05)。

要求:两手上棚,身体沉,右腿 支撑重心,屈膝松胯,上下相合。此动

吸气。 图2105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微下沉,左脚跟着地,向左前方幵 步;脚尖上翘,两手继续上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06)。

要求:开步时,足跟里侧铲地而出,

两手上棚,腰劲下塌,有上下对称之意。


此动呼气。

内劲:右手逆缠上棚,左手顺缠上 提左腿里缠开步,沉肘松肩,劲合于腰。

用法:两手上棚,可搌可挡,提腿可 蹬、踹、勾、挂,左肩含背靠法。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 移至左腿;左手逆缠随身体左转走下弧至 图2106

左膝下,右手顺缠向后环绕变逆缠合于右耳下,目视左前方( 2107)。

要求:转体移重心要协调一致。此势分大中小三种身法练 习。具体说明参照第八式斜形动作四中的说明。

内劲:以腰左转,劲下行缠至左腿合住。左腰行,缠至左 肩。左肘、左手,右手逆缠旋腕合于右胸前。

用法:此势以左侧为主,右侧为辅。左侧为挤劲,身7、至

肘、至手,右手做后盾,随时呼应。

动作六:接势,订体继续左转,承心作左腿 丁 拢变手,弧线匕提至肩左手立介胸前方(;< 2—108>。


11 2107 11 21

要求左手上提,手腕放松领劲打手蓄而作发,忪 腰,劲蓄在右腰间。此动为吸%。

内劲塌腰松府、砰肘,使劲贯左手腕。

法:五指合,拢,以防被人折拿丁 指,上提手腕,吋缶对方下颚。


动作接势,身休冇转,衧手逆 缠划弧,向右拉开,松肩沉肘,含胸榀 腰,松胯屈膝,视前方(图2—109

要求;此势两手两脚位四隅,要立分 中正,舒展大方,开裆贵圆,、虚领顶劲,

上四夯,八面支撑称之“中定身法'

此动为呼气。

内劲:以右手为卞,腰劲右转,缠至 11!(?

右肩,劲到松肩;再缠至右肘,劲到沉肘;再缠至丁刘到 腕,劲贯中指端。成势时,要屈膝松胯,含胸塌腰,14屮

104

顶劲领起,周身放松,气归丹⑴。

用法:此势为“中定身法”,有支撑八面之意,向右开时,含 有右肩和右肘的击法。

第二十三式闪通背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茧心略向左移,左手变掌上 领劲,右,手由右顺缠划弧向左,与左手冇相合之意,目视左手中 指端(图2110)。

要求塌腰松胯,重心随赍体微左转 前移,切勿弯腰探身。此动两手相合时吸


气。

内劲:劲由右脚里缠上行,随腰左缠 行过肩、过肘,达于两手,欲有相合之

意。

用法:两手相合,搭于对方右臂,司 用損劲。

动作二:接卜势,身体右转,重心移 至右腿,左腿屈膝收回,脚尖点地;同时两 12

手随身体右转搌向右外侧;左顺右逆缠,两手心朝外。目视 侧(图 2111)。

要求:两手合劲,向右侧搌时,随重心右 移,腰劲下塌,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劲由腰右转过两肩到达两手合力变撮 劲;另则,左肩下合,右肩向后上靠,劲由左肩 通过,到达右肩。

用法:对方从前来,顺手合力将其劲掮空;

对方从后来,左肩下合,将来劲引空。右肩可打 背折靠。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在右腿,

左脚虚足点地;左手逆缠划弧棚,右手顺缠划 图2111

105

弧向下与左膝相合,目视身体右前方(图2112)。

要求:以腰为轴,左右转动,下合时,左 手上挪,右手与左膝,右肩与左胯均有相合之 意。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腰左转,左手沉肘松肩,逆缠 上棚,右手顺缠合。劲再由右肩通过到达左

肩。

用法:先向右掮,讨方抽回时,打其回

劲。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在右 图2112

腿,左腿屈膝提起,同时右手顺缠向上收于右腰间,左手逆缠向 下,五指合拢,藏于身后,目视前方(图2113)。

要求:提左腿时,上下相合,右腿支撑重心要稳。此动继续

吸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在右腿,左腿向前上 步,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目视前方(图2114)。


图 2—113 图 2—114

要求:重心仍在右腿,上左步要然。此动继续吸气。动作 四、五也可连贯不停。

动作六: '接势,心移至左腿,身体微左转,同时,右手 106

略顺缠,向前上方穿掌,左手向后棚,视前方(冬 2115)0

要求穿掌时,右脚蹬转,腰劲贯 手指,此动呼气。


内劲:劲起于脚,行于脾,主宰在 腰,通过肩肘,贯于手指,周身一致。

用法:右穿掌可直插对方咽喉,也 可穿其眼睛。手五指合拢在后,可解 脱擒拿,亦可击对方裆部。

动作七:接上势,重心在左,身体 速右转,右腿屈膝提起,右芋迅速逆缠 外翻,上棚后搌至额前上方,左手变掌 图2115

顺缠上棚至身体左侧,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16)。

要求:两手划弧上棚,提腿迅速转身,动作要协调一致。此 势为过渡动作,熟练时,此动不停,吸气。

内劲:劲由腰向右滚翻,缠至 两臂旋转,贯于两手加搌劲,走上 弧再下煞于腰。


用法:迅速转身向后可用背靠 和向后发肘劲,亦可不提右腿,两 手上棚对方手臂,左胯挑对方裆 部,使其从上跌出,与摔跤的胯背 式相同。

动作八:接势,右脚震脚落 地,身体继续右转,提左脚向左前 方迈步,重心偏右;两手由上往下 图216

交叉于腹前。身体由动作六开始至动作八转体180度,目转视前 方(图 2117)。

要求:熟练后,上势可可一 呵成。右脚落地踏实,左脚辺步要稳。松 膀屈膝,腰劲下塌,两手与转腰结合。此 势继续吸气。

>117内劲:劲合腰、沉厂卿、贯】'手。




>117

用法闪通背亦有“三通背”之称,身 法左闪右闪,内劲顺任、督二脉环行 周,存左、右背通过次,故冇“二通背” 之说。“闪”者,将背来劲引令,快速将 对方跌出。

从闪通大转身, 禹门流水三汲浪, 东来东打原无定, 人说此中多妙术,一波三折妙如神, 讵少渔人来向津, 只此一击定乾坤, 浩然一气运天真。《歌讣二:

从闪通大转身, 禹门流水三汲浪, 东来东打原无定, 人说此中多妙术,

一波三折妙如神, 讵少渔人来向津, 只此一击定乾坤, 浩然一气运天真。

第二十四式掩手肱拳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心左移,两雄逆纯、 分,0视方(图2—118)。

擎求两手下分时,随承心移动,分 手要在勢体略右转时进行,以舟带手。此 势呼气。


夂劲二劲由右腿缠节左腿,两臂随 劲转动逆缠分。

动作二:接上势,心凼左腿再侈叫 右腿,松右跨,两手变顺缠卜‘合。右手握 拳屈肘合于冇腰间,拳心向,左手掌心 朝前,指尖朝上,合于胸前正中线。视 前方(图29)。

要求:看心腿,塌腰松胯,周射介,只免中,以 静待动,有一触即发之势。此势吸气。

内劲:腰劲下塌,含胸束肋,松肩沉 肘,劲合于拳。拳勿握紧,右脚尖内扣,


右胯放松下沉,使右腿形成一个螺旋缠丝 劲,象弹簧一样,压的越紧,反弹的力景 越大

用法:周身合劲团聚不散,内劲饱满 充溢时,可用肩发肩,用肘发肘,用掌发 掌,用拳发拳,掌握这个合劲后,即可随 心所欲,任其自然。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迅速由右腿向左腿,身体迅速向左 转;右拳逆缠,迅速向前发劲,左肘速向后发劲。左手'卜握 拳,收至左肋旁,目视前方(图 2 120)。


要求:发劲时,右脚蹬地,裆劲

扣,拧腰转裆,以腰脊为轴,立身屮 正,旋转发力,前拳后肘,二劲平衡 发劲时配合呼气。

内劲:丹田劲沉于右脚,再由右脚 蹬地发出,顺右腿里缠至左腿,腰劲迅 速左转上缠至右肩肘,再逆缠达右拳 顶;左肘辅助发劲,使周身完整一气。 图2120

用法:向前螺旋冲拳,可击对方胸部,左肘后击,可打背后 搂抱之人的肋部。

第二十五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 接上势,身体略右转,重心略向左移,右拳变掌划 小圈接劲,左手变掌走弧与右手相合,目视右前方(图 2121)。

要求:两手俾合接劲时,以腰催左手与右手相合,切勿笮臂

运行和身体前探。此动吸气。

内劲:身体右转,腰劲贯于左手与右手相合。

用法:搭手接劲,准备下搌。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略右移,身体向左转,左脚尖外摆, 两手左逆右顺缠合力向左下方搌,目视右前方(图2122)。


楚,特此介绍,在练习时,可以不停顿。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提 右脚经左脚后向右上步,脚跟着地,脚尖 上翘;同时,身体继续左转,两手继续向 左搌,目视右前方(图2—123)。

要求:移重心,上步要自然,两手 撮、棚劲不丢。

动作四:上势不停,重心右移,两手 变左顺右逆缠向上划弧合于肩前,随两手 图2123

相合,身体向右转,目视右前方(图2124)。

要求:在由掮变按时,两手下搌合,均由腰裆左移右旋, 沉肘松肩,旋腕转膀,使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转折顺遂。此 动继续吸气。

110

内劲:劲继续右转,塌腰松肩,缠至两手。

用法:由掮劲转变为按劲,调节转换,全在裆、腰、胸间运 化,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在右,身体微右转沉,两手合力走 弧线,向右前下方按;左脚收于右脚内侧20厘米处,脚尖点 地,视右前下方(图225)。

图 2’124 图 2125要求按时要松胯塌腰,松肩沉肘,两手合力随身体下沉前 按,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图 2’124 图 2125

内劲:周身完整之劲,通过松腰胯、沉肩肘,贯于两手,形 成按劲。

用法:双手合力将对方按出,或以听劲与沾粘劲封闭对方, 使其处于被动。

第二十六式单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两手双顺缠,左手在前,右 手在后旋转,重心在右,左腿以脚尖为轴,膝随身体转动里合, 目视两手(图2—126)。

要求:两手旋转时要圆活,不能有抽扯之形。此动吸气。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二相同。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在右,左腿以前脚掌着

地,膝随身体转动外摆;右手逆缠,五指合拢,手腕领劲,走弧 线向上提起与肩平;左手手心朝上,随身体转动下沉于腹前,左 肘棚劲不丢,目视右手(图2127)。


腰为轴,节节贯串。此动为开,呼气。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 作二相同。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右转,

重心全移于右腿,左腿屈膝提起;'

左膝内扣,右手腕领劲;左手不 动,松肩沉肘,上下相合,目视身 体左前方(图2128)。

要求:右腿支撑重心,上下相 合,切忌弯腰突臀。此动为合,吸气。 图2128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三相同。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支撑重心,左腿脚跟内侧着地,向左 铲地滑出,脚尖上翘里合;右手腕领劲,左手下沉合劲,目视左 侧(图 2129)。

要求:立身中正,棚劲不丢。此动为开,呼气。

内劲:团聚丹田之气,上领右手腕,顺大腿行缠坌脚跟内 侧,脚大拇趾劲,左臂沉,向右引劲。

用法与第式单鞭中动作四相同。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左手 穿掌上棚逆缠外翻至右胸前,目视前方,瞟视左手(图 2130)。


图 2—129 图 2130

要求:移重心时,裆走外下弧线,旋转移动,左膝不能超出 左脚尖;左手外翻时,注意不能挑肩架肘。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带动,劲由右脚外向 内逆缠上升至长强穴,再由内向外顺 缠至左脚尖。左脚尖外摆,右脚尖内 扣;再上行由腰至肩、至肘、至手;


左手大拇指领劲。

用法:此势左侧含背折靠和穿肘 法。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左转,

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膝上变顺缠放松 下沉。目将左手送到位置后,转视前方 @2 (图 2131)。

要求左脚尖外摆,右脚尖内扣,松跨、屈膝,开裆贵圆, 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松肩沉肘。两臂与两虛有相合之意。

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中动作六相同。

第二十七式云手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略向左移,右手变掌顺 缠划弧下沉至腹前,掌心朝左,指尖朝前。脚步不动,左手领 劲,目视身体右侧(图2132)。

动作二:接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手由顺缠 变逆缠,划弧外翻上棚至右前方;左手顺缠走下弧合于腹 前,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33)。


2132 图 2133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手由顺缠变逆缠,划弧外 翻卜棚,右手变顺缠下弧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左右脚 并少7左脚内侧,目视身体右前方(图2134)。

动作四:接势,身体微右转,右手由顺缠变逆缠,外翻上 棚;左手顺缠走下弧,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 卜1左歼步,脚跟着地,脚尖翘,目视身体左前方(图 2—135)。

说明嬰求二以腰为轴,两手在体前分别向左右两侧划 ,如车轮滚翮,1卜汴返,按《拳论》要求,两手运转,上 114


图 2—134 图 2—135

不过眉,下不过脐,随步运动,随身旋转。练习方法:并步、偷 步(即插步)、盖步均可。一般采用并步法。并步法为提右脚收 于左脚内侧,'为:并步。然后重心再移至右腿,左脚向左为一 开步,这样循环往复。在练习时,可根据场地大小适当安排。如 地方适当,一般采用三并三开式。如果地方狭窄,可采用二并二 式或一并一开式。但应注意最后应为左开步,还可以用偷步或盖 步方式向左右来回运转。随练七条件的改变也可再变姿势。图解 只例举了一并一开式。请练习者酌情掌捤。并步云¥时为呼气, 开步时吸气。

内劲:气由丹田发起,以腰为轴,上旋于两臂,卜盘于两 腿,步法轻灵变化,两臂随身体摆动,劲贯四梢。

用法:云手是左顾右盼的一种练习方法,用左过右来,右 来左过,循环不已,结合灵活的步法,可左可¥,可进可退;偷 步、盖步均可转体,并且迅速方便;是以防守为主,防中有攻, 攻中有防,攻防兼顾,步法灵活的一种练习方法。

《歌诀》云:

两手转环东复西,两足横行步法奇;

来回运气恒不已,双悬日月照乾坤:

第二十八式高探马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右脚收至左 脚内侧;松胯屈膝,虚步,脚尖点地。两手左逆右顺缠,左上右 下划圆交叉于胸前相合,目视身体右前方(图2136)。

要求:收右腿时,与两手交叉同时进行。右臂合时,棚劲不 丢。松胯屈膝,身法中正。此势先吸气,后呼气。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在左,提右腿向右后方开4一步,右臂 随身左转向左引劲,目视身右侧(图2137)。


图 2—136 图 2—137

要求:开步时有上引下进之势,身法不丢。吸气。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右移,身体微右转,右臂逆缠下分, 左手逆缠上棚,目视前方(图2138)。

要求:手臂分开时,随裆腰旋转,身法中正,两臂棚劲不 丢,有支撑八面之势。此动呼气。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左移,右手顺缠外翻,上 至身体右侧与肩平,目随右手旋转(图2139)。

要求:右手外翻上棚旋转时,要开胸松胯,有开中寓合之 势。此动吸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向左转,重心移右腿,右脚尖内 扣,同时右手变逆缠,内转合于右胸前;左手顺缠里合,目视右 116

图 2139




图 2139

图 2138

前方(图2—140)。

要求:塌腰含胸,松胯屈膝, 脚尖内扣,周身相合。此动继续吸

气。

图 2140动作六:接上势,身体继续左 转,重心在右腿,左脚向后划弧, 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 臂沉肘松肩,顺缠向左侧推;左手 顺缠收至腹前与脐平,手心向匕目 视右前方(图2141 141附图)。




图 2140

图 2141图24附图




图 2141


图24附图

要求:推右掌宴随转体,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此势以腰为轴,劲先合后开;再塌腰、松胯、开胸、 转臂,将右手食于右胸。再转体,松肩沉肘,劲贯右手掌。

《歌诀》云: 、

上下手足各相随,后往前转莫迟疑;

只分身法转不转,击搏各有各新奇。

第二十九式右擦脚

动作一: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微右转,左手逆缠上棚与 右手相合,目视右前方(图2142、142附图)。


图2142 图2142附图

要求:左手与右手相合时,以腰劲相催,左膝微内扣辅佐, 意在两手。此动吸气。

动作二: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微向左转,两手左逆右顺 缠,向左下掮,目视右前方(图2143附图)。

要求:两手下搌时,外棚劲不丢,随身体旋转放松下沉。此

动呼气。

动作三:接上势,左手由逆缠变顺缠,划弧向上,再变逆缠 与右手交叉相合于胸前。同时,提左腿向右腿外侧交叉盖步,重 118


图2—143 图2—143附图

心在右,左脚跟外侧着地,目视右前方(图2144、144附

图)。


图21 图2144附图

要求:重心在右腿,手脚同时交叉相合,周身放松灵活;切 勿僵硬,重心不稳。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左脚掌踏实,右腿虚足点 地,两臂逆缠外翻上棚,身体下沉。目视右侧(图2145、145 附图)

要求:身体下沉,两臂上拥,有上下对称之意。腹肋部之肌 肉应松弛沉,左腿重心稳定。此动呼气。

动作五:接上势,右腿迅速向上起,两手至上而下分开,右

119

手合力击拍右脚面,左腿独立步,目视右前方(图2146)。

要求:左腿支撑重心要稳重,

图 2146图 2145图2—145附图两手上分下合劲要均匀,形成左右 对称。右脚上步起动速度要快,上 下相合。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图 2146

图 2145


图2—145附图

内劲:此势劲由腰间发出,上 缠至左手> 不相合。卜搌再交叉 丁胸前上棚,身法卜沉,稳定重 心,提腿上踢与右手相合,劲达右 脚、右手。

用法设对方在右,右手由二 向下经对方面部晃其视线,提右脚 低踢其裆,高踢其胸腹或下颚。

第三十式左擦脚

动作接上势,身体右转,右脚环绕外摆落地,脚跟外侧 着地,重心在左。同时两手左上右下交叉丁胸前。视止前方 (图 2147)。

要求:稳定重心,右腿顺缠外摆,与两手交叉。时做到冴 法中正。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动作二:接上感,重心移至右腿,身体继续右转,左腿虚卿 120

图 2147 2148




图 2147 2148

要求:两臂上棚,身体下沉,右腿支撑重心要稳定,此动先 吸气后呼气。

动作三:接上势,右腿支撑重 心,左脚提起后迅速向上踢,两手 由上向下分开,左手合力击拍左脚 面,目视左前方(图2149)。


要求:右腿支撑,重心要稳;

左腿起脚要迅速,并与右手相合。

此动先吸气后呼气。

内劲此式右腿劲顺缠外摆,

两手劲相合,随身体右转,劲缠至 图2149

右腿;两臂劲逆缠外棚,劲贯左脚尖与左手相合。

用法:接上势,踢右脚后,紧接转身踢左脚,有连续进攻之 势。

第三十一式左蹬一跟

动作一:接上势,拍脚后,身体向左转180度,左脚从后随 转体收至右脚内侧,虚脚点地;两手相合于腹前;目视前方(图 2150、150 附图)

图2150 图2150附图要求:转身时,重心在右腿要稳,转身自然,周身合劲不 散。




图2150 图2150附图

动作二: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微左转。两手双逆缠走下 弧向左右两侧分开,目光扫视左右(图51、151附图)。


图2151 图251附图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握拳相合于腹前,拳心向里。左腿屈 膝提起,脚尖自然放松;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52、152附 图)。

要求:身体下沉,提腿、屈膝、松胯,上下相合,两肘外 棚,蓄而待发。此动吸气。

* 122

内劲:周身相合,聚丹田。拳论云“蓄要蓄得紧,开要开 得尽。”,“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周身放松合一,发劲才能干 脆利索,完整一气。

图2152 图2152附图用法:周身蓄而待发, 要以左脚为主,蹬踹对方脾 部,左拳打其面部,右拳对 <



图2152 图2152附图

辅助。

动作四:接上势,右腿上 撑重心,?身体向右侧倾斜,乂 脚用腰裆弹力向左侧平蹬与 胯相平。两拳分别向左右发 劲,力贯拳顶(图2153)。

要求:右脚着地要稳,左 2153

脚和左、右拳要同时发劲,要“缩身如猬形,吐气贯长虹”。此动 呼气。

内劲:接上势,团聚丹田之劲,同时贯于左脚和左、右拳。 但是不能完全开尽,幵尽如成一条直棍,没有环绕余地。拳歌 曰:“劝君至力休使尽,留下三分防后侵”。

用法:当被对方围困时,突然发劲,冲出重围。

第三十二式前趟拗步

动作一:接上势,左脚落地,重心移至左腿。两拳变掌,左 掌划弧前推,右掌环绕合于右耳下;目视左前方(图2154)。

要求:蹬腿后,在身体右转的 同时,左脚收回后,再向左前方迈 出,与左右手环绕配合。此势收腿 时吸气,迈步落脚时呼气。


内劲:蹬脚后,劲收回丹田,

主宰于腰,身体向左转,再贯于左 腿,上合于左右手。

用法:蹬脚后随上步跟进,逼 其倒退,借机击打。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继续左 图2154

转,重心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提右腿向前上一步,左手随兑 体左转划弧下按,右手向前推出,重心移至右腿,目视右前方 (图 2—155)。

要求彳上步时与两手摆要协调一致,分清虚实,上步彳然。 此势提腿时吸气,落步时呼气。

内劲:随身体左转,劲由腰行,松胯提膝,贯于右脚, 行松肩沉肘贯于两手。以腰脊为轴,两臂在身体两侧划圆摆动,

用法两臂如车轮翻滚,前后左右防护周身。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前步,身休随 上步向右转,右手逆缠划弧向身体右侧按,左手顺缠卜翻前 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156)。

要求:上左步时,重心右移,右脚尖外摆;左翻前棚 ‘右手下按与身体右转上步要协调一致。此动吸气。

内劲劲塌于腰,贯于手,顶劲领起。

用法:此式可向左方用肩肘发劲。


图 2155 图 2156

余三十三式击地捶

动作一:接1:势,身体微右转下沉,重心左移。两手变拳, 左拳心偏里向上;右拳向上合于右庸平,拳心朝里。目视左前下 方(图 2157)。

要求身体下沉,松胯屈膝,腰劲煞下,两臂棚劲不丢。此 动继续吸气。

内劲:裆劲要圆,腰劲塌住。贯于两拳。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左移。左拳逆缠向下划 弧经左膝前上提至头左侧与头平;右拳逆缠从右耳后向前下方栽 拳;目视前下方(图2158)。


图 2—157 图 2—158

要求:下栽拳时,顶劲领起,切忌弯腰橛臀。

内劲:扭腰转胯。左拳逆缠上提,右拳逆缠向前方栽拳。

用法:设对方从背后推来,我方突然转背松沉,将对方劲滑 空,使其栽倒。左肩可打背折靠。

《歌诀》云:

放开脚步往前贪,已罢东蹬左足悬。,

下击一捶光僉命,然后回身欲飞天。

第三十四式踢二起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右移,右拳逆缠,右肘向右后上方上 棚,左拳逆缠栽于左腿外侧;目视右后方(图2159)。

要求:向右翻身时,转体移重心肘上 棚要同时一致。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腰发,向右转上缠于右 时,左拳逆缠下合。

用法:设对方从背后袭来,我方迅速 转身用右肘击其面部。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重心 移¥左腿。提右腿收至左脚右前方,屈膝 松胯,脚尖着地;同时右拳顺缠外翻随转 体合于身体右侧,左拳顺缠随转体上冲 图2159

拳于面前右侧,目视前方(图2160)。

要求:以腰为轴,两拳翻转棚劲不断,身体翻转180度,所 以也叫“翻身踢二起”。此动呼气。

内劲:以腰脊为轴,劲等至两拳。

用法:翻身转势如车轮士动,将来劲滚落空地。

动作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向前移至右腿;右拳向 后移,左拳向前棚。身体略向前倾;目视前方(图2161)。

动作四:接势,重心落于右腿;提左腿前踢,右拳后棚;


图 2—160 图 2—11

目视前方(图2—162)。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右拳变掌由后划弧向上卨于 头顶,左拳变掌走下弧在身体左侧向后撩;目视前方(图 2163)。


图 2162 图 2—163

动作六接上势,左脚迅速落地,右脚快速上踢;右手向下 拍击右脚面,左手向后上撩;目视右手掌(图2164)。

说明与要求:此式从动作四开始,至动作六是为便于初学者 清楚地观察此动作路线的变化,故增加两张分解图,当熟悉之后 可连贯完成。在踢脚时尽量跳起,右脚上踢与右手相合,左手向 上领劲。踢脚时呼气。

内劲:劲由腰起;左腿先起,然后右脚蹬地上踢,两臂在身 体左右两则划圆与右脚相合。

用法上踢对方咽喉下颚,两腿一起一落也可以做连环腿用。

《歌诀》云

二足连环起,全身跃半空。

不从口下踢,何自血流红。

第三十五式护心拳

图 2164 图 2165动作一:接上势,右手拍击右脚后,右脚落于左脚内侧,左 右两手分别下按于两大腿外侧,屈膝松胯,立身中正,目视前方 (图 2165)。




图 2164 图 2165

要求:起跳后随即身体下沉,屈膝松胯,两手下合。 ,

内劲:右脚落地,合于丹田。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左前方开一步, 同时两手向左划弧棚后分体向右转;目视左前方(图 2—166)。

128

要求身体下沉,重心在右,左腿开步要自然与两手后搌协 调一致。此动吸气。

内劲内劲由腰缠至左腿,脚尖内扣。两手左顺右逆缠丝 向后上方搌。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先右后左转,重心移至左腿,提右腿 将右脚收于左脚内侧,虚脚点地;同时两手先向右划弧下沉,再 向左上棚,左手由顺变逆缠,右手由逆变顺缠;目视右前方(图 2167) 〇


图 2—166 图 2—167

,要求:以手领劲,右脚收冋要自然协调。两手左上棚之前, 向有划弧下沉,即所谓“欲左先右”。此动呼气。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在左,提右腿向右侧跨一步。两手向 左棚,口视身体右前方(图2168)。

要求:手领脚幵,上引进,赍法端正。此动吸气。

动作五:接势,费体向右转,心移至右腿卜沉;同时右 丁变逆缠走卜'弧经右膝向外旋转,左手变顺缠由左向右挖面 的;视前方(图216())。

要求如练分法仿、时均由右膝卜转过,结合腰裆

图 2168 图 2169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右转,松胯下沉;同时左手变拳上 提合于右胸前,左手变拳下沉于小腹前,两拳心朝下;目视前方 (图 2170)。




图 2168 图 2169

要求:右拳上提时左拳与身体同时下沉,周身相合。此动吸 、气。 、

动作七:接势,身体左转,重心偏右腿;同时右臂沉肘松 肩,右拳顺缠前棚胸前正中线,左拳顺缠收于腹前正中线,两 拳上下相对;目视前方(图2171、171附图)。

荽求:下盘稳固,屈膝松胯,裆却开圆,立身中正,两臂棚 圆。此动呼气。

内劲:护心拳勢左盘右旋,主要盘旋腰裆劲。由转腰旋裆缠 于右肘再催于右拳。

用法:此式前几个动作是调整身法和步法,用后肩靠肘。最 后成势是用腰裆催于右肘,可打外柔内刚的蓄劲,也可打发劲

《歌诀》云:

两拳上下似兽头,左足西往又东收。

护心拳里无限意,欲用刚强先示柔。

图2—170 图2—71 图2—171附图

第三十六式旋风脚

动作一 接上势,身体先左后右转,同时两拳变掌,先向左 再向右上棚搌;视前方(图2172)。

要求:由拳变掌的玮绕劲;完全用腰裆 运化的转折劲,圈要小而圆。此动吸气。



内劲:裆腰先左后右转一小圈,带动双 拳变掌,左顺右逆缠变搌劲。

动作二:接上势,两手先向右搌沉,

划弧向左上提,左手与眼平,右手与胸平;

同时身体先右后略左转,重心从右腿移至左 腿,右腿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 2173)。

要求:移重心提右腿与两手上棚,要同 图2172

时一致,身端步稳,周身合一。此动先呼后吸。

内劲:劲由右腿移至左腿,两手左變右顺缠丝上棚。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右转,右脚外摆落地,脚跟外侧着 地,左腿屈膝松胯;两手交叉于胸前;目视前方(图2174)。

图 2173 图 2174要求:同时脚摆手合,塌腰松胯,劲合于手。此动先吸后




图 2173 图 2174

呼。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右转90度,屈膝下 蹲;同时两手逆缠外棚;视身左前方(图2175>。

要求:身体螺旋沉,两臂棚幼不丟。此动呼气。

内劲:劲合于腰,缠于腿,棚两臂。

图 2175图 2176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右转,左腿迅速起脚里合;同时两手 迅速向左右两侧横开,左手与左脚内侧合击;目视左前方(图 2176)。






图 2175


图 2176

要求左腿上起里合,速度要快,两手外开合?: 致此 动呼气。

内劲:劲由腰带,提左腿里合,左手逆缠外抄。

用法左腿里合,高可摸扫对方腰部,低可横对方腿部, 腿向里扫,手向外}列将其击倒。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继续有转180度,左脚落 (脚内 侧,虚脚点地;同时两手交叉干腹前;目视前方(图 2—177)。

要求:击脚后,迅速旋转不停;转身落地,相合,立身 要稳。此势继续呼气。

内劲:合击后,劲归丹田,周身相合,劲不丢。

第三十七式右蹬一跟

动作接上势,左脚向左跨一步,两手逆缠上翻外棚,松 胯下沉;目视前方(图2178)。

要求:


跨步与两手 上分同时一 致,裆圆身 正,顶劲领 起。此动吸 气。

动作 二:接上

势,重心移至 图2177 图2178

左腿,将右脚收于左脚内侧;同时两手收腹前交义,0视身体 右前方(图2179)。

要求:移重心,收右脚,两手相合,周身协调快速。此势呼

气。

内劲:从上动起,劲由腰发,先开后合,蓄于丹⑴。

吶法:动作一、:是快速向左幵步,再提腿蹬足。如果离对 人近,准以发挥威'力时,可以迅速跨一步,以便在适当范围内

发挥蹬腿的优势。

动1接上势,牙体放松卜沉,右腿屈膝提起;时两下 变提胸前相合;视右侧前方(图280)。

要求:提腿屈膝,阊身相合,两拳心耕里,两肘棚劲不丢。

此动吸气。

内劲:劲聚丹㈩,放松蓄拳足。蓄紧开尽,如纸卷炮,卷 得越紧,崩得越响。

动作四:接卜势,左腿支撑?心,右腿侧踹平蹬;间时两拳 迅速,!左冇两侧发劲;视右前方(图281)。

要求:发劲 时,身体保持稳 承,发劲完整。


内劲:巾丹 川弹抖劲贯 “脚、

用法蹬腿 也对以不动步,

松裉据情況,视

( 乃远近,要 2179 2180

以'腰部或腿部为化

冉将右足上蹬天,顺住左蹉无偏。

事到难时皆响法,谁知身体倒解悬。

第三十八式掩手肱拳

动作::接1势,脚收问悬衿内。拳变掌沉合右 腿1拳变掌介身本左侧;目视右阶方(图282)。

处求:蹬腿;,1,右腿"以落地,也以落地,要娃练腿支搾力,保持身休平稳,两手沉相合。此动吸气。


图 2—181 2182

动作二:接上势,右手环绕向身体右侧斩手发劲,左手上撩 掌与右手发劲配合;同时身体右转45度,左脚尖内扣踏实,右 脚提起;目视前方(图2183)。 *

要求:一腿撑地,发劲转身,提膝松胯,上下相合,‘完整一

气。此动呼气。

内劲:于上动蹬足后,内劲冋归丹田,转腰甩臂,劲贯右手。

用法:锻练发劲和下盘稳固,&可用以避对方踢我右腿,右 腿提起闪过,石手发力斩'、盹 动作三:接上 势,右脚震脚落地,



左脚向左前上一步,

重心在右;同时两手 左上右下交叉合于腹 前;目视前方(图 2184)。

要求、内劲、用 法:与第十三式拗步

中动作五相同。 图2183 图2184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略右转,重心左移,两手双逆缠下’ 分;目视前方(图2—185)。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拳中动作一相同。

动作五:接势,身体左转,重心右移;右手顺缠上翻握拳 合于右腰间,拳心向上;左手同时先逆后顺缠划小圈合于左胸 前;目视前方(图2186)。


图2—85 图2—186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拳中动作二相同。

动作六:接上势,右脚猛蹬地,重心迅速左移,身体迅速左 转;右拳逆缠向前发劲,左手向后发肘劲;目视前方(图 2187)。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十四式掩手肱拳中动作相同。

第三十九式小擒打

动作接上势,重心在左;右拳变掌,松肩沉肘,左手从 左肋逆缠上合于右小臂内侧;同时提右腿向前上半步,脚跟着 地,脚尖上跷;目视前方(图2188)。

要求:拳打出去随沉肘松肩及时上步,做到周身协调。此动 先吸后呼气。

内劲:拳出时劲贯拳顶,瞬间收于丹田,在周身稍一环绕, 松肩沉肘棚于小臂。

136

动作二:

接上势,重心 移至右腿,身 体略右转,左 腿屈膝提起;



同时右臂逆缠 外棚,左手轻 抚于右臂内侧 外棚,身体上 下相合;目视 图2187 图2188

左侧(图2189)。

要求:提腿时,上下相合,右手上棚劲不去。此动吸气。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略左转;左脚向左前方跨一大步,同 时左手随左腿划弧下按,右手上棚;目视左前方(图2190)。


图 2—189 图 2—190

要求:跨步与左手划弧下按要同时进行,重心在右腿,右手 上棚,立身中正,头领劲。此动呼气。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由右腿移向左腿;左手逆缠上棚,右 ,走卜弧与左相合;目视左前方(图2191)。

要求:裆走下弧前移,右手与左手相合一致。此动吸气。

动作五: 接上势,身体 略右转,重心 略右移;同时

图 2191 2192左手顺缠走上 弧向里收,右 手走上弧合于 胸前;目视左 前方(图


图 2191

2192

2192)。

要求:两手走上弧合劲时,身体下沉,重心右移,两手蓄而 待发。此势继续吸气。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同时两手合 力,左手横向在上,右手立掌在下,随重心前移合力推至左膽上 方;目视左侧(图2—193)。

要求左手上棚右手前推与重心前 移,身体左转要协调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小擒打一势,劲由转腰松肩 沉肘再上一步,右手上棚再开左步;两 手先开后合再合力前推,劲均由裆腰旋 转缠绕贯于两手,双手里缠合劲,左架 右打。 *

用法:“小擒打”顾名思义,既含有 擒拿法,乂有打法。两手合力滚缠为拿 法,左手上棚右手前推含有打法。此势 图2193

练时可练含蓄劲,亦可练发劲。

《歌诀>云

后脚跟随左足前,左脚抬起再往前。

左手拦起似遮架,右手一掌直攻坚。

掴肚一掌苦连天,偷以左手肘下穿,

、 神仙自是防不住,何况中峰尽浩然。

(浩然即言浩然之气) ‘

第四十式抱颈推山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将右脚收于左脚内侧,脚尖 点地;同时右手顺缠合于左手下;目视前下方(图2194)。

要求:此势手领身转带动脚收回,周身动作要协调。此动吸

气。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体90度,以右脚尖为轴,右 脚外摆;同时两臂随身体右转外棚,两手心朝里,两臂棚圆;目 视右前方(图2195)。

要求:以腰带动身体右转4两臂棚圆若'转要走弧线。此动呼

气。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下沉两手下分,手心相对;目视右前 方(图 2196)。

要求两手随身体下沉,周身放松,心气下降。此动先吸后 呼。


图 2—94 图 2—195 图 2196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下沉,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向右前方

139

开步;两手同时逆缠划外弧上合于两耳下;目视右前方(图 2197)。

要求:脚开手合,上下协调,腰劲塌下,裆腰开圆。此动吸,

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同时 两手随重心前移合力前推;目视右前方(图2198)。

要求:意 识集中,劲合 两手,随重心 前移,裆腰手 臂劲力齐到。


此动呼气。

一路拳内 的左右擦脚,

及左右蹬跟均 图2197 图2198

为左右对称练法。此势的向右推与小擒打的向左棚发劲,也是左 右对称练法。

内劲:此势劲由腰起,随身体右转棚亍两臂。下分开步,再 合于两手,与裆腰结合于两手。

用法身欲进人,步要过人”,轻伸腿可插步亦可套步。两 手合力前推可发弹抖劲,有力推华山之势。

《歌诀》云:

推山何必上抱头,惧有劈顶据上游。

转身抱首往前进,推倒蓬瀛盖九州。

又云:

两手托胸似推山,恨不一下即推翻。

此身有力须合并,更得留心脊背间。

第四十一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 接上势,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身体随之略左转,

140


图 2—199 图 2—200

两手左逆右顺向左方掮;目视右下方(图2199)。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 腿;两手走弧线上翻合于左胸前;目视右前下方 (图 2200)。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下沉,两手合 力向右下方前按,同时左脚收至右脚内侧;目视 右前下方(图2201)。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四势六封四闭相间。

第四十二式单鞭

动作一:接上势,重心在右腿;同时两手双 顺缠,右于内收,左手外转;冃视右前下方(图 图2201

2202)。

图 2203图 2202动作二:接上势,重 心在右,身体左转,左膝 随之外摆,右手五指合 拢,逆缠变勾手上提,左 手顺缠手心朝上收于腹 前;0视右手腕(图 2203)。






图 2203


图 2202

动作三:接上势,身 休微右转,左腿曲膝提起

,身体上下相合;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204)。动作四接上势,重、在右腿,右脚跟内侧着地向左侧铲地 滑出,脚尖上跷里合;目也身体左前方(图2205)。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穿掌外 翻上棚;目光扫视左右(图2206)。图 2204 图 2205



,身体上下相合;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204)。

动作四接上势,重、在右腿,右脚跟内侧着地向左侧铲地 滑出,脚尖上跷里合;目也身体左前方(图2205)。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左腿,左手穿掌外 翻上棚;目光扫视左右(图2206)。


图 2206 图 2207要求、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相同。动作六:接上势,身体略左转,左手逆缠外屈膝松胯, 沉肘松肩,含胸塌腰,周身放松,上下相合,立身中正,汗裆贵 圆;目视前方(图2207)。




图 2206 图 2207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相同。

第四十三式前招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脚收于右 脚内侧,脚尖点地;同时右手变掌逆缠上棚,左手顺缠走下弧向 右侧外棚;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208)。

要求:右手引劲 上棚,左手下合,要 与收左脚一致。此动 先吸后呼。


内劲:以腰缠至 右手,右手逆缠上 棚,左手顺缠下合,

左腿里合扣裆。

用法:接劲向右 引,收腿护裆。

动作二接上势

,身体微下沉右转,两手上棚;同时提左拳向左前幵步,脚跟内 侧着地,脚尖上跷里合;目视左前方(图2209)。

要求:左腿开步与两手右引上下一致。此 动吸气。


内劲:左腿逆缠开步,腰右转缠至左臂下 合,劲蓄左腰。

用法上引下进,含有打左肩靠和左臂外 崩劲。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先右后左转,重心 移至左腿,提右腿右脚收于左脚右前方,虚脚 尖地;同时左手逆缠弧线上棚,右手顺缠走下 弧左棚;目视前方(图2210)。

要求:两手左棚要结合腰劲,与收右脚 图221〇

一致。此动可打发劲,呼气。

内劲以腰旋转,劲贯两手。

用法:接上动的引劲之后,可向左侧打捌劲。

《歌诀》云:

眼顾左手是前招,上领下打把客邀。

任他四面来侵侮,陡然一势逞英豪。

第四十四式后招

动作说明:接上势,脚步不动,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外翻 绷,左手顺缠走下弧向右棚;目光视右前方(图2211)。

要求:以腰 脊为轴,左右旋 转。此动先吸后 呼气。 、


内劲:以腰 右缠贯于两手。

用法:向右 侧打押劲。

〈〈歌诀>〉

云:

陡然一转面向东,无数敌来无数攻。

不是此身灵敏极,几乎脑后彼人穷。

第四十五式野马分鬃

动作一:接势,身体向左转下沉,£心在左腿,提右腿向 前步;同时右手顺缠向下合于右膝内侧,左手逆缠上棚;目视 兑侧(图2212)。

嬰求:左下上棚和右手下合,及右腿开步要结合身法同时下 介。忾劲开圆,身法中正。此动先吸后呼。

内劲:向合,劲合于腰裆,棚于两臂。右臂有里合外绞之 势。

用法:前伸之脚可插可套。闪空背后来劲,有打背折靠之 144 *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由左腿移至右腿,身体向右转;同时 右手逆缠划弧上棚与额平,左手顺缠下合于左腿外侧;目视右前 方(图 2213)。

要求:右手上棚时以裆催腰,以腰催肩肘达于手臂,一气贯 通。此动吸气。

内劲:裆拧腰转缠于右臂外旋棚住劲,左手合。

用法:右手由下向上穿掌外棚,有绞、滚、翻之劲。如有乱 棍或拳脚打来,我以向上斜穿掌连绞带翻将劲引空,逐步移动力 点(接触点),使其无法加力,如分开野马之乱鬃。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右转,右脚尖外摆,提左腿向前上一 大步;右手棚至右额前,左手合于右膝内;目视左前方(图 2214)。


图 2—213 图 2—214 **

要求:上左步要自然,与身手配合要协调。此动呼气。

内劲:劲合于腰裆,棚于两臂,右臂有里合外绞之势。

用法:前引后击。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移至左腿;同时左手逆缠 外翻上棚至左额前,右手顺缠下合于右膝上;目视左前方(图 2215)〇

要求:拧裆转腰棚于左臂,周身上下一致。此动吸气。

145

内劲:由裆转罕腰,由腰缠至左臂,右手合。

用法:与本式动作二右手穿掌上棚相似。唯方向同0

《歌诀》云:

一身独入万人中,将用何法御英雄’; 惟有飞风披左右,庶几可以建奇功。 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心 在左,右手走上弧与左手相合;目视左前 方(图 2—216)。


动作二:接势,身体微右转,重心

掮;目视左前方(图2217)。图 2216 * 2217 图 2218移至右腿;同时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下方 图2215



掮;目视左前方(图2217)。


图 2216 * 2217 图 2218

动作三4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略左移,左脚尖外摆; 同时两手前掮翻;目视左前下方(图2218)。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身体陣之左转150度;提 右腿向右侧步;同时两手随转体下榍;目视右前方(图 2219)。

动作五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两手左掮上翻合于左肩 前;目视右下方(图2220)。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在右,提左脚收[冇牴 内侧,两手合力下按;目视右前下方(图2221

第四十七式单鞭

二 ¥图 2223目视右前方图 2219 图 2220 图 2221动作一:接上势,身 体右转,重心在右;两手 双顺缠,右手里收,左 外转;目视右前方(阁 2222)。





二 ¥


图 2223

目视右前方

图 2219 图 2220 图 2221

动作二:接上势,右 手五指合拢成勾手逆缠,

手腕放松向右上方领劲,

身体向左转,左腿虚步随 图2222

身体转左膝外摆,左手收于腹前,手心向上;

2223)。

动作三:接上势,右手腕领劲,身体右转,腿屈膝提起: 手微下沉,上下相合;目视左侧(图2224)。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在右腿;左脚跟里侧着地,向左侧 地滑出,脚尖上跷里合;目视身左侧(图2225)。

2224 1::511 2226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向左移,卜穿 逆缠外翻;’目视前方,环视左右(图2226)。






2224 1::5


11 2226 ::"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左转;左手划外弧线叫左拉汗:周& 放松,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周身上下团聚不散: 视前方(图2227)。

要求、内劲、用法:参考第五势中鞭 第四十八式玉女穿梭

动作一:接上势,身休微左转,重心在左,提“脚收 左脚 内侧,虚步点地;同时右手变掌顺缠下沉,左手交义 148

要求:手与脚齐合,有侧身引空进击之意, 此动承上势先吸后呼。

图 2228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右转,两手随之右转 立掌棚于胸前,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同时右脚 尖为轴右膝外摆,左脚尖内扣随身右转;目视前 方(图 2229)。




图 2228

要求:转身时要以腰催肩,以肩催肘,棚于 手。此动先吸后呼。

动作三:接上势,屈膝松胯,身体下沉,两 手双逆缠下合,目视前方(图2 230)。

要求:随身体下沉,两手下按,切勿弯腰。此动接动下沉 时呼气。

动作四:接上势,两手顺缠迅速向上领起,双脚随之上纵离 地;目视前方(图2231)。

图 2—229 图 2—230 图 2231


要求:以手领劲,周身一致,上纵轻灵,此动吸气。

动作五:接上势,双脚震脚落地,双手逆缠随之下按;目视

要求:震脚落地;两手下按要沉重有力,完 整气,立身中正。此动呼气。

图 2—232动作六:接上势,双手逆缠上棚、右腿随之 屈膝提起;目视前方(图2233)。




图 2—232

要求:手棚提腿,立身稳重,周身合一,内 劲团聚不散。此动吸气。

2233 图 2二234动作七:接上势,重心在左腿,身体迅速左, 转;右腿里佘外蹬,右掌逆缠前推,左手逆缠合 左胸前,向左后发肘劲;目右前视(图 2—234)。




2233 图 2二234

要求:将周身团聚之劲,迅速贯于右脚右手和左肘,左腿独

、稳重。此动呼气。

动作八:接上势,右脚跨步落地,重心移至右腿,身体微冇 转,左掌略下沉;目视前方(图2235)。

要求:此势为窜跳的过渡动作,右脚落地即起,用右脚前令 弹地蹬起前跃,此动先吸气后呼气,同下一个动作相连。

动作九:接上势,右脚迅 速落地,右脚前掌迅速蹬地弹 起前纵,身体在空中向右旋转 180度,左手逆缠向前猛推, 右手向后开,目视左侧(图

2- 236)。


要求:右脚蹬地弹起,身 体在空中向前跃起,跳出2米 以上左右远,劲贯左掌。接上

勢呼气。 图2435

图 2236 图 2237动作十:接上势,左脚先落地,右脚从左腿后插过,脚尖着 地;左掌前跳,右掌后开;目视左侧(图2237)。




图 2236 图 2237

要求:此势为下势过渡,练习时可以不停,落地轻稳,身法 中正

动作十一:接上势,身体右转180度,重心移至右腿,左腿 随转体里合;同时随转体两手右逆左顺缠由左向右转搌;目视身 体左侧前方(图2238:)。

要求:转身时要稳,身法下沉,两手棚劲不丢。此动吸气。

“玉女穿梭”一式,上纵如穿脊飞 燕,轻灵自然;震脚如雷贯耳,沉重如 山;前跃似箭离弦急如流星;旋转如 旋风,其快无比。

练习时审时度势,可快可慢,可跳 可不跳,适当掌握。


内劲:主宰于腰,缠两手,下合 上领,震脚发劲,窜蹦跳跃,插步旋 转,皆由腰脊为轴,团聚丹田之内气,

或行于梢,或聚于源,以意导气,以气 图2238

运身,循环不已。

用法:此势是一种激发精神,以声助威突出重围的练 >」方 法。蹬、推、肘、靠等法兼使并用。

《歌诀》云:

转引转击出重围,宛如织女弄梭机,

此身直进谁比速,一片神行自古稀。

又云:

天上玉女弄金梭,一来一往织绫罗,

谁知太极拳中象,兔走鸟飞拟如何。

第四十九式懒扎衣


动作一:接上势,两手由双逆缠变双 顺缠,划弧交叉于胸前,左手合于右臂内 侧,手心朝外;右手心朝上,重心移至左 腿,提右腿向右横开一步,脚跟里侧着 地,脚尖上跷里合;目视身体右侧(图 2239)。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 右移,右手顺缠上棚;目视身体右侧(图 2240) 〇 图 2239

152

动作三:接上势,右手逆缠外翻,左手顺缠下沉,手心朝上 沉腹前;身体右转,右手逆缠开至右膝上方,松肩沉肘,略变 顺缠,指尖与眼平,左手逆缠至身体左侧叉腰;茧心在右;眼神 随右手转至右侧后转视前方(图2241)。


图 2240 图 2241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三势懒扎衣相同。

第五十式六封四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 略右移;左手从左腰间走上弧与右手相 合,右手略有前引下沉之意;目视右手中 指端(图2242)。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1心左 移;两手左逆右顺缠,自右而左向下搌,

目视身体右侧(图2243)。

动作三:接上势的动作运行路线身体 图2242 继续左转;两手左顺右逆缠继续向左后上方掮;重心向右移;目 视右前方(图2244)。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继续右移;两手变左顺右逆向上划弧 合于左肩前;随两手相合;身体向右转;目视右前下方(图 2245)。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右转下沉,两手合力走弧线向右前

下方按;左脚收于右脚内侧,脚尖点地;目视“前方 2246)。


图 2—245 ' 2:4(>

要求、内劲、用法参照第四式六封四闭。

第五 式单鞭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在右;㈣时两下仅顺缏, 手内收,左手外转;目视右前下方(图2247>。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左膝随之外摆,右 指介扰 逆缠变勾上提,左手顺缠手心向上收腹前;身休微冇转, 屈膝提起,身体上卜‘相介,左脚跟内侧着地左侧铲地滑川: 154

图 2—247 图 2248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右努,心移至左腿;左手穿掌外 翻上搠,身体略左转,左手逆缠外开,屈膝松胯,含胸塌腰,周 身放松,上下相合,立身中正,开裆贵光在扫视左右后停 于正前方(图2249)。

第五十二式云手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

视身体左侧(图2248)。重心略向左移;右手变掌顺缠划弧下 沉至腹前,掌心朝左,指尖朝前;左 手领劲,脚步不动;目视身体右侧前 方(图 2—250)。



视身体左侧(图2248)。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

重心移至右腿;右手由顺变逆缠,划 弧外翻上棚至右前上方;左手顺缠走 下弧合于腹前;目视身体左侧(图 2—251)〇 2249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左手]顺变逆缠划弧外翻卜 棚,右手变顺缠走下弧合于腹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并步 于左脚内侧;目视身体右侧下方(图2252)。

图 2250 图 2—251 图 2252动作四:接势,身体微右转;右手由顺变逆缠外翻棚, 左手顺缠走下弧合于腹前;同时*心移至右腿,提左腿向左幵 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跷;目视身体左侧前方(图 2253)。




图 2250 图 2—251 图 2252

第五十三式摆脚跌岔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向左转,重心移至左腿;手由右逆 左顺缠变成左逆右顺缠走下弧,向左方棚;目视左前方( 2254)。


图 22 图 2254

要求:两手随身体转动,重心左移,动作一致。此动呼气。 156 *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两手由向左 棚变向右上榍区,左顺右逆缠;目视身体左侧(图2255)?

要求:两手由向左棚变向右上掮,要同重心右移身体右转协 调一致。以腰旋转。此动吸气。

内劲:以腰带动,劲由左腿缠至右腿。两臂左顺右逆缠上 掮,松肩沉肘,劲贯两手。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略变左转心移至左腿; 两手继续右搌,下沉变左逆右顺合于身右侧;目视右前方(图 2256)。


图 2—255 图 2256

要求:两手随身体右转,重心左移合于身体右侧,要圆转自 如,合劲饱满。此动呼气。

内劲:右转塌腰,缠于左腿,劲合两手。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向左转,右腿由下划弧向左再向右 后摆;两手由身体右侧向左侧与右脚面相击拍;目视右脚(图 2—257)。

要求:荇脚外摆速度要快,与两手击拍劲要完整,左腿独、 步要稳,此动先吸后呼。

内劲:摆脚,劲由腰缠脚外摆,两手里介,形成手脚相合 劲。

动作五:接上势,右脚击拍后向外摆,然后收腿溪脚落地, 重心移至右腿,左腿屈膝提起,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变拳左卜右 下(右拳心朝,左拳心朝下),交叉合于胸右侧(图2258)。


图 2257 图 &25?

要求:身端步稳,以脚1力,完整一 此动先吸,7呼

内劲。¥脚盾劲由丹下行于冇脚,1缠丁 笮逆 缠,右拳顺缠交义相;

用法:震脚可促使血液循环,振奋精神。可踩踏吋脚趾 右拳下合前冲右对方胸腹

动作六接上势,重心在右,提左腿脚跟内侧着地,铲地滑 出后仆步下蹲,裆部离地四指;同时两拳逆左顺缠分汗,

1提至身体右后侧高于头顶,左拳顺缠合于左腿,网拳心扎 对;目视前方(图2259 >。

要求:两腿基本仆地也可全仆,但适不能坐死,应 性。身法端正,?劲领起。此动吸

内劲:劲由右腿缠左腿唞合铲地滑出劲力迠度,彳、妗个 #,沾地而出。两拳结合腰劲,左顺右逆缠分开。

用法:此势为低身法,弓空上劲,攻其下盘。袢内保彳旋 转劲。

~《歌诀》云

* 158'

上惊下取君须记,左足擦地蹬自利。

右股屈住膝挨地,盘根之中伏下意。

第五十四式金鸡独立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先右后左转,裆腰一拧,重心走下弧 移至左腿。左拳随重心逆缠上冲,右拳下合于身体右侧;1视前 方(图 2260)。



图 2259 ? 2260

要求:身法中正,两拳棚劲不丢,裆腰職转 上冲,左拳手腕莫软。此动吸气。


内劲:劲由右腿结合裆腰拧劲,走下弧线移 向左腿,贯于两拳。

用法:裆劲螺旋前冲,贯于左拳,可从上到 下击其身体前正中线要害,裆,腹、胸、咽喉

等。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左转90度,重心 在左,提右腿上步,屈膝松胯,虚脚点地;同时 左拳上冲至胸前与下颚平,右拳随步冲于左拳 内侧;目视前方(图2261)。

要求:左腿上步要轻松自然,右拳上冲劲要连贯。此动与卜 动相连,继续呼气。

内劲:左拳领劲,拧身上步带右拳前冲两拳相合。

用法:右拳做为辅助拳可连续进击。也可作为左拳的接应。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在左腿独立撑地,膝微屈松胯,右腿 屈膝提起,右脚悬于裆内;同时右拳变掌旋转上托,掌心朝前, 左拳变掌逆缠下按至身体左侧;目视前方(图2262)。

要求:独立步要稳,立身中正,上下相合,有顶天立地之 势。此动吸气。

用法:锻炼独立步法;右掌托其下颚,提膝既可撞其裆部, 又可防护自己的裆部。

动作四: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右手随之下按,身体放松 下沉;目视前下方(图2263)。

要求:震脚时手脚同下,屈膝松胯,身体下沉,切勿变腰。 此动呼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在左腿,提右腿向右侧 横开一步;同两手左逆右顺缠,由右下方划弧向左上方搌;目 视身体右侧前方(图2264)。


图 2—262 图 2263 图 2264

要求:移重心开右步与两手弧线棚搌协调一致。开步脚跟 内侧着地。此动吸气。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提左脚收于 冇脚内前侧,脚尖着地;同时两手向右搌弧线下沉,左手再向卜 托与胸平,右手逆缠下按至身体右侧;目视前方(图2265)。

* 160 *

要求移重心收腿,左手由搌转托,周身上 相合,协调一致。此动呼气。

图 2265动作七:接上势,左手外旋上托,掌心朝 前;左腿屈膝提起,左脚悬于裆内;右脚独立, 松胯膝微屈,右手下按;目视前方(图 2266)。




图 2265

要求:独立步稳,膝提与胯平,合劲不散。 此动吸气。

图 2—266 阉 267《歌诀》云:— 纵身直上手擎天,左手下垂似碧遽。金鸡宛然同独立,不防右膝暗中悬。又曰:右膝撞裆人不服,不料左股又重出。不到直难休使用,此着不但令人哭。第五十五式倒卷肱到六十三式高探马内劲:左独立步震脚后,劲由腰缠至两手左 搌,再下沉合于腰,贯于左掌逆缠上托,力达掌根。 用法:同左独立步。



图 2—266 阉 267

《歌诀》云:— 纵身直上手擎天,左手下垂似碧遽。

金鸡宛然同独立,不防右膝暗中悬。

又曰:

右膝撞裆人不服,不料左股又重出。

不到直难休使用,此着不但令人哭。

第五十五式倒卷肱到六十三式高探马

与第二十势到二十八势相同,请参照图295至图2141 第六十三式高探马(图2267)

第六十四式十字脚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右臂松肩沉肘顺缠里合,左 手逆缠划弧合于右小臂内侧;目视右前方(图2268)。

要求:身转手合劲不扁,以腰为轴,圆转自如。此动吸气。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有转,左脚尖为轴,脚跟外摆落地, 心移至左腿,右腿变虚脚尖外摆;同时右臂逆缠外棚,左手在 内侧辅助;目视左前下方(图2;269)。


图2268 图2268附图 图2269

要求:虚实分明,圆转自如,绷

图 2270目视左侧劲饱满。此动呼气。




图 2270

目视左侧

动作三:接上势,重心移至右 腿,左腿屈膝提起。两手继续外绷;

身体下沉,上下相合;目视左下方 (图 2270)。

要求:屈膝松胯,上下相合,棚 劲不丢。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左腿向左前开 一大步;左手随开步逆缠下开,右手上 棚;身体随开步下沉,立身中正,顶劲领起;

(图 2271)。

要求:手脚同开,周身一致,裆圆身正,虚领顶劲。此动呼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手 由逆缠变顺缠划弧再变逆缠合于面前,右手走下弧合于左肘下, 手心朝下;目视身体右侧前方(图2272)。

要求:重心移动,裆走后圆,扭腰转胯,手足相合。此动吸气。 动作六:接上势,提右腿,走下弧向左向上提;目视右前方 (图 2—273)。


图 2‘一271 图 2272 图 2273

动作七:接上势,上动不停再向右后摆;左 手下合拍击右脚面;目视右脚(图2274)。


要求右脚上起要走圆弧,松胯,用腰带 动,手脚相合。此动呼气。

内劲:十字脚一势,劲由右腿缠至左腿,腰 右转劲缠至左手,右脚外摆,左手下介,手脚相 击。

用法如两手交叉被擒拿,用足可甩踢外 摆。左手向左外击,亦可用肩撞击,达到解脱。

《歌诀》云: 图2274

两面交手较短长,上下四旁皆可防。

唯有拴横困我手,兵困垓心势难张。

岂知太极运无方,无数法门胸内藏。

山穷水尽疑无路,俯肩一靠破铜墙。

不到身与身相靠,虽有珠宝难放光。

第六十五式指裆捶

动作一:接上势,拍脚后,右脚下垂木落地;右手匕撩,左 手卜‘按;目视前方(图2—275

为一动作过渡,练习时可以不停。

动作二:接势,右手向下斩手发劲,左手上撩,兑体随右 斩向右转0度;左脚跟为轴,脚尖叫内扣,冇脚提起悬 裆内;目视前方(图2276)。

‘嬰求:两手左右发劲与左脚内扣转身要时致,立分 稳固。此动先吸后呼。

内劲、以腰右转缠于右手发劲,左手向配介,勾脚转身, 力贯右掌。

几]法:设对方从后袭来,速转订右手向下斩手,截击来劲。

动作二接势,冇脚震脚落地左脚向左前方—步,身 体向右转45度;同时两手交叉腹前;目视前方(图2277)。


2275 11 2276 2271

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微右转,心略左移,两手逆锕分 (图 2—278)。

164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略左转重心移至右腿,松胯屈膝 沉;同时右手变拳合于右胁下,左手立掌合于胸前;抖前方 (图 2279)。


图 2278 图 2279

动作六:接上势,身体迅速左转,重心左移;右拳逆缠向前 下方发劲,左手半握拳收于左肋间向身后发肘劲;目视前下方 (图 2280)。

要求:指裆捶前边动作与掩手肱拳相似,最后发劲方向是向 前下方,击对方小腹或裆部。

第六十六式猿猴探果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屈膝下沉,右拳先逆后顺缠折腕转向 上,左拳同时也变顺缠,左右两拳均拳心向上;目视冇前方(图 2—281)。

要求:拳转要结合腰转,随身下沉,周身相合。此动先吸后

呼。

内劲:以胸腰运化,转折在手,先由向前冲拳,在圆转不 断劲的原则下,再转为上冲拳。

用法:旋转折腕是解脱擒拿和转折冲击方向的一种方法。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左转,左脚尖外摆;同时右拳向右 前上方冲;右腿提起,目视右前方(图2282)。

图 228 4 图 221嬰求:转身冲拳提腿,周身协调一致,劲力完整。此动吸气。




图 228 4 图 221

内劲:以合于丹田之气,催动转腰松肩沉肘,贯右拳,右 膝。

用法右拳冲其下颚,右膝撞其裆部。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左转,右脚向右前方迈步落地,脚 跟着地;两拳环绕变掌合于两耳下;目视右前方(网2283)。

要求:脚旋、转身、落地与两拳变掌相合一致,卜'协调。 此动继续吸气。

图 2—282 ' 图 2283 2284动作四接上势,身体微右转,1心由左移至右,左脚收 右脚内侧;同时两手介力按;目视右前7方(图2284)。




图 2—282 ' 图 2283 2284

第六十七式单鞭

两手双顺缠,右手图 2285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右转,重心在右; 里收,左手外转;目视右前方(图2285)。



两手双顺缠,右手


图 2285

动作二:接上势,右手五指合拢成勾逆 缠,手腕放松向右上方领劲,身体向左转, 左腿虚步,随身体转左膝向外摆,左手收于 腹前,手心朝上;目视右前方(图 2286)。

动作三:接上势,右手腕领劲,身体右 转,左腿屈膝提起;左手微沉,上相 合;目视左侧(图2—287)。

动作四:接上势,重心在右腿,左腿脚 跟里侧着地,向左侧铲地滑出,脚尖跷里 合;目视身体左前方(图2288)。


图 2286 2287 2:

动作五:接势,冴体微右转,喿心左移;视前力(图 2—289)。

动作六:接上势,右手向右上穿掌外翻;目视右前7 !冬1 2290) 0

动作七:接势,身体左转;左手划外弧线,向左拉斤阑 身放松;手与脚合,肩与跨合,周身上下团聚不散;目视前方

(图 2291)。

要求、内劲、用法:与第五式单鞭相同。


2289 图 2—290 2291

第六十八式雀地龙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左转,重心继续左移两手握拳;右拳 顺缠走下弧线向左与左拳相合,左拳逆缠合右小臂上;左拳心 朝下,右拳心朝匕目视前方(图2292)。

要求:形气相合,周身一致,此动呼气。

内劲:承上势,“单鞭”气归丹田后,再由丹田起,腰左转左 逆右顺缠于两臂相合。

图 2292 2293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由左腿移至右腿屈膝卜 蹲,左腿伸直,左脚内扣成仆步式;同时右拳逆缠上提高于头, 左拳顺缠下左膝 视左前方(图2293


图 2292

2293

要求:头顶领起,身法端正,裆劲圆活,两臂棚圆。此动呼

气。

内劲:劲左腿缠至右腿,腰右转,两臂左顺右逆缠幵至两 拳,顶劲领起。

用法:与跌岔相似。跌岔是右脚落地踩对方脚趾,左脚蹬其 臁骨。此动仆步后坐可压对方腿、膝。转身手按地可用扫腿。因 此势专攻下三路,故名“雀地龙”,或“铺地锦”。

第六十九式上步七星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由右腿旋转左移成左弓 步;同时左拳随重心前移上冲,右拳顺缠下合于右腰间;目视左 前方(图2294)。

要求:上冲拳 时,结合裆、腰旋 '转力,右脚蹬地前 冲顶劲领起,以内 催外,以下催匕,


气贯通,此动呼 气。

内劲:主宰于

腰,起于右*脚,缠 图2294 图2295

左腿,上行贯于左拳。

用法:冲拳可击对方胸、咽喉,提腿"了用膝撞、脚踢其裆或 臁骨。两脚、两膝、两拳及头像“北、七星”各具所用,故名 “步七星”。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左转90度,提右腿上步于左脚左前 方,右脚尖着地,松胯屈膝;㈣时右拳冲至左拳内,两拳相合; 目视前方(图2295)。

要求:此势的冲拳和上步要同时完成,吸气。另一种练法, 冇拳冲在左拳前边与左拳环绕圈相合。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下沉,松肩两肘微棚拳逆缠 下沉;目视前下方(图2296)。

要求松跨松肩,用胸腰折叠劲旋转手腕。此动吸父: 动作四:接上势,两肘下沉里合,双拳变掌下塌:前" (图 2—297)。



2296

要求:两拳变掌时要塌腰松,松肩沉肘,劲贯丁卞外侧。 此动与上动相连呼气下沉。

内劲:此两动是在步不动的情况下,用胸腰折存劲带动腕臂 上下旋转一周,然后劲下沉塌于腰,贯掌。

用法:此式手臂的旋转,是解脱抓拿转化对方力点的种

方法。

《歌诀》云:


曩时跌岔甚无情,此又落尘令人警。

人知扫腿防不住,岂料七星耀玉衡。

第七式下步跨肱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两手微 向棚,提右腿向右后侧跨一步;0视右 方 图 2298)。

要求:跨步轻灵,虚实分明,上引 进,周身相随。此动吸气。

170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右手逆缠向 右下分,左手逆缠前幵;目视前方(图2299)。

要求:以身带手,圆转自如,立身中正,虚领顶劲。此动呼 气。

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向右转45度,右脚尖外摆,提左腿 向右前上步,脚尖点地;同时两手双顺缠侧掌相合于胸前,右手 在上,左手在下,指尖朝前;视前方(图2300)。

要求:劲由丹田下缠于右腿,右腿向后跨步,然后腰转,移 重心,转身再合于两手。

用法:后跨步转身练习虚实重心变换,上引下进的用法与两 手含击的用法。

第七十一式转身双摆莲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继续右转,重心在右腿,左脚尖为 轴,脚跟外摆;同时两手双逆缠,右手占棚,左手卜按;目视左 下方(图2301)。


图 2299 图 2300 图 2301

要求:上棚下合,虚实分明,转换自然,脚跟稳固。此动呼

气。

动作二:接上势,左脚跟落地,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尖外 摆,身体继续右转;右手向右棚,左手下按;目视前方

(图 2302)。

2302 图 2303要求:虚实变 换,转身自然。继 续呼气。




2302 图 2303

动作三:接上 势,重心移至右 腿,身体向右转;

同时左手顺缠前 棚,领带左腿向前 上步,右手上棚:

目视前方(图2 303)。

要求:手领身转腿相随,周身一致,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左脚落地,身体屈膝沉,車心存右腿, 手向右 视左前方(图2304)。

要求:脚落地身体沉,立身中正,两手棚掮劲不丢、继续

吸气。

动作五:接上势,身体向右转,重心左移;两手由后搌转为 走下弧的向前合劲,合于右腰侧;目视前方(图2305)。



图 2304 图 2305

要求:塌腰松胯,周身相合,此动呼气。

172 *

动作六:接上势,重心在 左腿,提右腿向左走下弧向 上;再转向右后摆,两手向前 与右脚击拍相合;目视前方 (图 2306)。

要求摆脚与手合击时速 度要快,劲力完整一气。此动 先吸后呼气。


内劲:腰、裆盘旋劲落于 胯,合于手,同右腿外摆相合。 图2306 图2307

用法:练习步法稳健,旋转自如,合力完整(脚外摆,手里 合)。身体转180度或360度都可以。

《歌诀》云:

右手上托倒转躬,先卸右肱让英雄。

再将两手向左击,右脚横摆夺天工。

第七十二式当头炮

动作一:接上势,拍脚后,右腿向右后撤一步,两手继续上 棚,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2307)。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左顺 右逆缠随重心后移下搦;自视左前方(图2308、308附图)。图2308 图2308附图要求:拍脚后步要稳,上引下进协调一致。此动吸气。



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左顺 右逆缠随重心后移下搦;自视左前方(图2308、308附图)。


图2308 图2308附图

要求两手下掮、随重心移动转身一致,切勿弯腰下合。此 动呼气。

动怍玉:接上势,身体微沉,两手变拳合于右胸侧;视 前方(图2309、309附图)。

图2309 图2309附阌


要求:两手握拳上提,与身体上下相合,重心合于右腿,裆 要开圆,身要含蓄;如张满之弓,一触即发。此动吸气。

动作四:接上势,右脚蹬地,1心迅速由右腿移至左 1腿,身 体随之左转;同时两拳合力向前冲拳发劲,拳眼向上;目视前方 (图 2310、310 附图)。


图2—310 图2—310附图

要求:心意一动,猝然抖发,如金狮抖毛,猛虎下山,完令 174

是腰裆的弹抖劲,一动力贯拳顶。“裆内自有弹簧力,灵机一转鸟 难飞”。此动呼气。

内劲:劲随两手下搌合于丹田,蓄于右腿,灵机一转,脚 蹬,裆旋,腰转劲贯拳顶。

用法:拍脚后迅速倒步,抓住对方下搌。如对方后拉,随即 转势变拳突然前冲将其发出。

第七十三式金刚捣碓

动作一:接上势,两拳变掌左顺右逆向右后上方榍带;问时 重心由左向右脚移;目视左前方(图 2311、311坤图)。


图2—311 图2—311附图

动作二接上势,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脚尖外摆踏实, 身体随重心移动向左转45度;两手左逆右顺缠走下弧线叫前 棚,左手棚至胸前,手心朝下;右手下沉至右膝内方,下心朝 外,手指朝后;目视前方(图2312)。

动作三:接上势,左掌朝前撩掌,向上再向内环绕合胸前 右小臂内侧;同时右手领右脚弧线向前托掌于右胸前与左手相 合;右手心朝上,左手心朝下;右脚经左脚内侧向前上步脚尖 点地,重心在左腿;目视前方(图2313、313附图)。

动作四:接上势,左手顺缠外翻下沉于腹前,心朝; “ 手握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内,拳心朝上;目视前方2一


图2—312 图2—313 图2—313附图


图2—314 图2—314附图

动作接上势,右拳逆缠向上提起与右肩平,右腿屈膝松 胯提起右脚悬裆内,脚尖自然下垂;目视前方(图2315、 315附图)。

动作六:接上势,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两脚距离与两 肩同宽;右拳顺缠下沉落千左掌心,两臂撑圆;目视前方(图 2—316、316 附图)。


图2—316 图2—316附图

此势震脚落地,有“文相始,武相终”之说,亦有人谓之“阳 相始,阴相终”,就是说开始时徐徐起势,文雅火方,最终一脚 震下手按收势,有“文武两相”之意。面南起势,面北收势,合 “阴阳相合”之理。

第七十四式收势

动作一:接上势,右拳变掌,两手句左右下分,身微下沉, 屈膝松胯;目视前方(图2317、3】7附图)。

要求:两手分,身下沉,松胯屈膝,切勿弯腰。此动先吸后 呼。

动作二:两手同时各向左右划外弧向上合两肩前;0视前


图2—318 图2318附图

要求:两手上升,松肩沉肘,胸腹背肌肉松弛卜沉。此动吸

气。

动作三:接上势,两手顺身体两侧缓缓下按于两大腿外侧; 目视前方(图2319、319附图)。

要求:两手下按,呼气,周身放松,气归丹田,意形归原。 一套拳练完,心平气和,自始至终,一气贯通。一招一势,气由 丹田发起,内走五脏百骸,外走肌肤毫毛,运行一周仍归丹田。 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有来源有去路循环已,如环无端。正 * 178 *

图2—319 图2—319附图“开合刚柔贩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足收势气归原,动静形消太极拳。




图2—319 图2—319附图

图 2320图2—320附图动作四:接上势,身体慢慢立起,恢复自然站立姿势;右脚 收于左脚内侧并立,两手掌心朝内合于两大腿外侧,成立正姿 势;目视前方(图2320、320附图)。






图 2320


图2—320附图


浏览9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