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由加拿大武术团体联合总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副主席古念华女 士,带领的武术团一行10人,第二次来泉州,再度联系到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的苏 瀛汉,他专程赶来永春,双方在永春文庙进行交流演示。其中加拿大武术学院院长 威廉•派瑞克(Patrice Williams)及西蒙耐塔•玛丽雅妮(Simonetta Mariani)女士就 是曾在2004年8月来泉州向怡云武术研究会学习白鹤拳的成员,这次他们携学生 前来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探访,非常高兴,表示将会组织人员再来永春学习白鹤拳。 2014年和2015年,威廉院长又二次组团来到图片86

鹤拳英国、德国、瑞士、瑞典、俄罗斯等国家学生向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会长苏君毅学习永春白

永春,向怡云武术研究会学习白鹤拳。

澳大利亚,以荣戈尼南为主任的白鹤拳培训中心,也在传授着永春白鹤拳 和福州鹤拳,他们与怡云都保持着联系。

此外,美国的“国际少林流空手古武道联盟”的亚历山大(W. Alexander)会 长,俄罗斯伏尔加格勒武术联合会主席谢尔盖•库.以及新西兰、法国、德国、美
国、以色列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爱好者,都曾多次到永春交流或学习白鹤 拳,同样也建立了友好联系渠道。图片88 图片89

白鹤拳的国外弟子

图片90

英国、瑞典的白鹤拳弟子与永春怡云武术研究会学员合影

图片87

大利的部分白鹤拳弟子获取培训结业证书

马来西亚青少年组织"寻根之旅”夏令营,到永春学习白鹤拳

永春白鹤拳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就已逐渐开始向外传播.现在习练者已遍布世 界各地。在国内的福建、广东、江西、浙江、广西及香港、澳门、台湾各地都有白鹤 拳传人、弟子所开的武馆授拳,传播武艺,各馆会经常组团或来人到永春寻根谒 祖,互相交流促进。在国外,近如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 南、缅甸,远至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典、瑞士、德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澳大利 亚、俄罗斯、新西兰、以色列等国都设有白鹤拳馆会。永春白鹤拳已传播到世界的 数十个国家。国外武友或社团馆会亦每年来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探讨拳 法,学习白鹤拳术。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永春华侨社团,则以夏令营、冬令营形 式.组织第二、三、四代青少年华裔,返回永春谒祖,学习白鹤拳,加深对祖籍的感 情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马来西亚少林五祖拳银针骨伤协会也组团回永交流 技艺。

300多年来,永春白鹤拳虽几经沧桑,但却屡创辉煌。特别是近年来,白鹤拳 更加为国人所熟识和喜爱.并在世界上更广泛地传播、发扬光大。永春白鹤拳这 一武林奇葩,在各级政府的关怀、支持、保护下,在各武术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必 将更加璀璨夺目。

第四章 永春白鹤拳名家逸闻轶事

第一节白戒师海西授心法

一、鹤拳增愈好 白戒享尊名

世人谈论永春白鹤拳,有一个人的名字是举足轻重的,他就是“白戒师”。

提起白戒师这个名字,凡是对永春白鹤拳有所了解的门人,都会亲切地称其 为“白戒叔”;而对永春白鹤拳史有深入研究的人,都会对他在白鹤拳发展上的贡 献,产生由衷的崇敬。虽然在古拳谱中对白戒叔的表述仅寥寥数语,而在坊间关 于他的传奇却若闪烁繁星。他对永春白鹤拳的重要影响,确立了他在白鹤拳中的 历史地位,有“后永春名师”之尊号,备受尊崇。

盖在明末清初,奇女子方七娘在白练寺因观鹤舞.悟而揣摩衍化,糅合白鹤之 种种舞姿于少林拳法之中,几经研究,创出别具一格的.'似刚非刚,似柔非柔”谓之 “鹤法”的白鹤拳,并将白练寺号为“教练寺”,在寺中教练鹤法,广授生徒。古拳谱 《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练寺传授拳法)》中,谓方七娘“传下一生,不计其数”。 此时,永春的曾四和白戒就到“教练寺”拜方七娘为师学艺。曾四后来与方七娘结 为夫妻,而白戒艺成后则蹈义投郑成功部,随郑军从征台湾驱荷。

明永历十五年(即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率大军入台,驱逐荷 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寓兵于农,行屯田之治,与其参军谋士陈永华(俗称军师,后 改名陈近南)经营台湾,使其为反清复明大业之根据地。陈近南早先曾出家为道 士,居湖北襄阳城南白鹤洞,自号“白鹤道人”,以研究道教为名,奔走四方,广结英 豪义士,为反清复明积蓄力量。白戒武功高强,为其赏识,奖掖有加。当时江浙、 湖北一带,就流传有内家拳一派(不同于太极、形意、八卦等所泛称之内家拳),亦 讲究子午、吞吐、浮沉之法,与白戒所习鹤法的“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子午中正、吞 吐浮沉”之功法特色正相吻合。白戒通过交流切磋,接受吸收了柔法寸劲的心法 要素,融白鹤拳法、内家拳法于一体,使寸劲“节力”在白鹤拳法中体现得更为突 出,大大地提升了战斗力和知名度,白鹤拳亦因此流传于台湾民间。所以古拳谱 《方七娘拳祖》中记有:“郑礼叔与白戒在永春传教,后至台湾,又传上淡水(台湾地 名)王沛兴”之说,印证了此言不谬。

初期的鹤法,就其功架形体而言,是势法的组合,与南少林拳差别不大.而套 路风格并未受到仿照鹤法所带来的改变,但是在心法上有所影响。所谓“心法”, 即是柔法,它是导入了意念、运气、劲力升华的概念,白戒接受吸收了这种心法,使 白鹤拳产生了质的转变,提升了白鹤拳的品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师提督施琅(1621- 1697)进兵台湾,八月郑 成功之孙郑克琰归清.台湾终与大陆统一,隶属福建省。施琅原为郑成功部将,亦 与白戒有旧.时白戒从军多年,思乡心切,且海禁稍开,有意返回永春故土养老。 施琅安抚明郑旧部,故在收复台湾不久后,带白戒返福建回永春。白戒因此渡海 西归,回永春再教传“节力”。正如《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练寺传授拳法)》中所 说:“施将军平台湾,得一名师白戒叔,带入永再教’节力',亦是白练寺传授的。从 此永拳更增愈好!”这里的“更增愈好”4字,即是使白鹤拳法在原来的基础上,更 进一步地提升到另一高度.这是一种升华,是发展进步。在300年前的白鹤拳史 上就得到了确认,也确立了白戒师在白鹤拳中的历史地位。

二、一招狗峻身跌趴五壮丁

白戒师当时由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将军带回永春,又极力推崇其武功.可谓风 光无限。但白戒师为人低调,在城内定居,以牧鸭为业,绝不轻言武事,其旧宅即 今之“白厝郑”祖宇(近年城改已拆),为永春南湖郑氏者所有,故有“白厝郑”之称。 据山形家称,其地为“出水莲花”穴,后必出贵。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郑 姓族人郑炯中了“解元”。于今郑氏昭穆所取的讳行、字行有“通德芳声长标国姓, 传经隆誉望著贤宗”之字句,“国姓”二字与郑成功获赐姓“朱”为“国姓爷”之事应 有所关联,令人遐思。

言归正传。斯时返回永春的白戒师已垂垂老矣。永春当时白鹤拳法正行风 盛,村铺里巷结社习拳.茶余饭后乐道武事,已为一时之风景。故一班青少,纷纷

 

慕名前来要求习艺,白戒师皆以年老为辞婉拒。然亦有一些桀瞥好事者,私下窃 谓白戒师有依仗官势、徒具虚名之嫌,伺机一试。据故老相传,时有壮汉四五人, 于白戒师路上闲步时,不经意间,突然一拥而上.抓手拽脚.意欲扳倒白戒师.羞辱 一番。只见白戒师猛然身子一沉,腾身一峻(颤),四五壮汉皆应声而倒,跌扑在 地。四五壮汉懵然倒地,满头雾水,不知如何而跌。路人见此.大笑者有之,斥责 者有之。壮汉恼羞成怒,心犹不甘,大呼“不信我四五壮汉不及汝一老朽”,复鼓足 余勇再来抓拽,再来再倒!白戒师问众曰:“还要不?”众皆惊愕,纳头便拜,恳求白 戒师收为徒弟,传授技艺。白戒师曰:“汝等心高气躁•自恃少壮,视他人如无物, 稍不入目,便以拳脚泄愤,是何形骸?习武之后,是何得了?!”说罢白戒师信步悠 然而去,四五壮汉懊悔不已。

此事传闻开来,永春各地青少及同门徒众,纷纷前来求习深造。此时的白戒 师不是不教,而是恐教非人。白戒师尝对人言:“世风不正,习武不端,于家国无 益,于己身有祸,也失武道本意。若朴实志诚.或可试学,入门之后,犹须自加检 约,方可一生安然。”

三、海西传心法高徒征前徽

自是白戒师重操旧业,设帐传艺,择人而授,因人施教,培养出一大批人才。 他说:“我之所学称鹤法,法者术也,尤须讲究刚柔相济,深研节力理法。寸力(寸 劲)倘能发放,其力钻心入骨。如一日曝之,十日寒之,不能恒持,不加体悟,术从 何来?寸劲节力乃是由心法所悟,应意气力势合为一体,方可奏功。我先前之’峻 力'(颤身抖劲),乃谓’狗子颤水’,须凝聚全身之力,蓄于身腰,骤然发于五肢,然 后可达功用。"闻者始知“一招狗峻身,跌趴五壮丁”之所以然。

白戒师曾邀徒一试节力。师徒两人各出一手,前臂鹤头(腕关节)交缠.令徒 尽力使出,寻机入其中门(胸中),其徒使尽平生之力,未能讨得半点便宜,白戒师 只腕节一沉一抖,其徒即仰面跌出丈外,坐地握腕哇哇叫痛。人问其故,其徒谓 曰:“当时我欲出力,而手无所指,只觉头壳(脑中)一片空茫(空白),不知何故,脚 浮力失,犹如触及雷公(闪电),即跌扑矣!”

白戒师于是举事比势,深入浅出,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把寸劲节力的心法要 旨授予众徒,千嘱须自加体悟,方能获益。故其门下佼佼者多,尤以林添、郑宠、郑 畔、辜初、辜荣5人最为杰出,世称“后五虎”。这些高徒们在白鹤拳的传播史上都 焕发出了自己的光辉,为后世所铭记。

白戒师把寸劲节力的心法理念传入永春,融入白鹤拳法之中,升华了白鹤 拳的品位,提高了白鹤拳的文化层次,其功盖也不朽!白戒师从台湾渡海西归, 在永春传授心法,后世拳家,多奉此心法要旨为不二法门,深受后人钦敬。故白 鹤拳史上白戒叔有“后永春名师”之尊号,与先期回永春初传白鹤拳之“前永春 名师”曾四叔享有同样备受尊崇之地位。

第二节 林兴珠智用藤牌兵

一、 草泽归正统立功受封侯

林兴珠,原名进周,字而梁,升平里(永春蓬壶乡)人,生于明崇祯元年( 1628), 其叔父林日胜以屠宰为业广交豪杰。兴珠自小习武,虽起自草泽.但骁捷善战,多 权略。清顺治六年(1649),与叔父林日胜聚众数千,据蓬壶马跳和三都帽顶诸寨 响应明遗臣郑成功抗清号召,成功表授日胜为伯爵,令统率永春德化之间诸寨,以 牵制内地清军。顺治十三年(1656)夏,为安溪县李日爆所败,兴珠随日胜走漳州 归诚.授福宁总兵.旋左迁副将调辰州.屡立奇功。盖因是降将,为忌者所摧.未受 重用,故郁郁不已。

平西王吴三桂闻其能名,设法调兴珠至其云南、贵州辖地重用之。康熙十二 年(1673),吴三桂举兵叛清,拥有长江以南诸地,因兴珠为南方人,自小生长海滨 溪河识水性,漳泉人又善水战,派其率领水师扼守岳州、洞庭等战略重地,以御清 安亲王岳乐及诸将韩如琦等军南下。两军相拒数载,虽为兴珠所阻.兵不得进,然 兴珠料吴三桂终不能成事。康熙十七年(1678)闰三月,韩如琦幕僚蔡鹏,素倜傥, 习知兴珠才能.进言于韩,贻书为言逆顺祸福,更只身潜入兴珠营中.陈说利害关 系。兴珠闻言大悦,遂率军投于清军.并献攻水寨之策。同年六月,兴珠败三桂舟 师于君山水寨。次年8月,复大败三桂主力吴国贵部于武岗。捷闻传至京师,圣 祖康熙召入京师.授銮仪卫、銮仪使,封建义侯,使著藉镶黄旗。

二、 圣祖观滚牌 兴珠组奇兵

17世纪中叶,沙俄趁机侵占黑龙江之雅克萨并筑城拒守,扰我索伦达呼尔诸 地,行烧杀劫掠之暴,边疆官吏禁之不听,无如之何。国人则呼之为“罗刹”。圣祖 康熙深痛“罗刹”为祸,故于平定三藩及统一台湾之后,决定反击侵略者。

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圣祖在京师景山召见兴珠,谈及“火器(枪弹)之利, 因问所以御之者”。兴珠曰:“惟滚被为第一。”康熙问:“'滚被'为何物?”兴珠曰: “即人家所棉被也。”康熙笑曰:“是何能也? ”兴珠答曰:“柔能制刚耳。”并详言其进 退滚闪之法,康熙君点头赞许之,又问:“滚被之外,更有何法?”答曰:“有滚牌,臣 家有其器。”帝立命取至,又问:“汝家有能用此牌之人否?”兴珠乃集家人6人,至 御前演练。时“兴珠年老,然持藤牌而舞,辟易万夫。前跃八尺,后退一丈,不可敌 也”。帝“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 鸟”(见《广阳杂记》)。盖明清时,永春习武风盛,永春人多习滚牌诸器,兴珠亦为 娴熟之高手,更于投入郑成功部抗清时,见识过藤牌兵之威力,故熟知其技巧。而 《明史•兵志三》亦曰:“泉州永春人尚技击,漳州人习藤牌,漳泉人善水战。”可见 藤牌之声名早已闻于天下。

康熙见之大喜过望,决定组建一支福建藤牌兵。二十四年(1685)春,康熙派 人至河南、山东、山西3省挑选军屯中原福建系官兵500名,给银整装遣行;又命 福建等处官兵内,挑选善用藤牌及片刀者送京;移文福建提督施琅,选取坚好藤牌 400面并所用刀片送京。之后犹亲自检视装备,认为“藤牌稍薄,双层者加旧棉一 层,单层者加旧棉两层,坚固可用”,命“侯林兴珠与营造司郎中佛保监修,进式后 始发”。(见《清史稿》,下引同)二月,诏“命都统公彭春等帅师剿抚罗刹”“命銮仪 使侯林兴珠等率藤牌兵会剿罗刹”,并特诏:“林兴珠曾效力行间,且系侯爵,其令 参赞军务,彭春等善视之。”足见重视与优渥。福建藤牌兵之组成,配有藤牌、滚 被、片刀等。片刀锋锐可削铁甲,其兵三人一伍.一兵执藤牌遮蔽两人,一兵砍马, 一兵杀人,其锋甚锐,一刀挥铁甲军马为两段,组成阵势,锋芒威力尽显。

三、智用藤牌兵卫疆建勋名

康熙二十四年(1685)夏,清军3 000余人,康熙诏命都统彭春督军往征,兴珠 及左都督何佑、提督刘兆麟等率福建藤牌兵500名佐之,水陆并进抵达雅克萨。 敌军枪弹如雨,兴珠令挽牌者潜入水中而伏,枪声一止,乘流复进,枪弹不能中,皆 惊呼为“大帽军”也。众军竭力合战,攻城泅渡,敌军遂溃。时在城郊俘虏罗刹数 人,执之讯问城中情况。有一人逃逸,兴珠当即建言:“宜亟进矣,掩其不备而围 之,令其在外者不得入,在内者不得出,少退,众合,不可当也。”彭春纳言,挥师急

进。二十二日抵雅克萨城.见城的“四门皆有巨炮,猛烈不可当,然司炮者皆隔于 城外.无能施放”。兴珠之智略,于此可见,立了一功。二十三日,清军攻城未克, 围困之。时沙俄援兵乘木筏自黑龙江顺流而下,欲与其守城军合,兴珠率藤牌兵 “裸而下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迎击来援之敌,罗刹惊所未见,呼曰:大帽 军来也!藤牌兵,,众皆在水,火器无所施。而藤牌蔽其首,枪矢不能入,以长刀掠 牌上,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众溃而逸,兴珠不丧一人”。此次水战斩杀 敌军30余人,俘敌15人,缴获敌船一艘。接着,清军攻城,炮弹所及,到处起火。 兴珠令众兵“人取草一束,堆城下,不下即火之”。时雅克萨城系木栅筑成,罗刹见 状惊恐万分,其头目额里克舍只好乞降。受降仪式上,誓言永不再来。清军即释 俘虏700余人,以全胜赢得第一次雅克萨之战。兴珠之骁捷善战,多权略,亦于此 可见。

两个月后,沙俄侵略者违背誓约,卷土重来占领雅克萨,重建城堡,修筑工事. 筹集粮食,欲以长期占据。康熙二十五年( 1686)二月,诏命将军萨布素、副都统郎 坦等率部2 000人,“并量选候补官员及见在八旗军内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令侯林 兴珠率往”,再次讨伐。六月,清军抵雅克萨城下。初八日,福建藤牌兵占领城南 土阜,“遇敌伏兵,又大败之.即于土阜设伏兵固守”,前后廛战四昼夜,“敌出拒,击 败之,斩额里克舍”。是役斩杀侵略者七八百人,幸存者仅66人。

此战大捷,沙俄侵略者被迫于九月间遣使到北京求和。后经谈判,中俄两国 于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1690年1月)签订《尼布楚条约》,此乃中国历史上与外 国签订之第一个平等条约。林兴珠与福建藤牌兵,其功不可没也。

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蒙古准嘻尔部之喝尔丹勾结沙俄,自称可汗,公然宣 称“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与清朝分庭抗礼,公开叛乱。圣祖康熙决定御驾亲 征,“兴珠复以藤牌兵护驾从征,至克鲁伦河,与敌遇,突其骆驼阵,大败之于乌兰 布通”,此又林兴珠智用藤牌兵之战例也。福建藤牌兵为保卫祖国疆土又立一大 功勋。林兴珠久之卒于北京,享年未详。

注:以上参考旧《永春县志》、新《永春县志》及清刘廷献《广阳杂记》《福建通 志》、清举人章夏时纪事及武功纪盛、蔡鹏传等。

第三节王打兴技传上四府

―兼议王打兴、林世成之身世

一、英俊称第二五虎享其1

王打兴是永春蓬壶东坑人,在学过永春白鹤拳的人中,即使知道他既是曾四 首传弟子“二十八英俊”名列居其二,亦是号称“前五虎”享其一之杰出传承人物 外,其他或许就不甚了了了。正是他和其所传之派裔,在永春白鹤拳发展传播史 上做出重要的历史性贡献,方使他成为一位备受尊崇的人物。

在《桃源东熙王氏族谱》中有:“禹兴字贡孺,号重兴,令仲子。生顺治己亥 (1659)六月初六日未时,卒乾隆丙辰( 1736)三月廿九日寅时,殁在江西弋阳县圣 旨碑汪家嘴,坐东看西……”之记述。

“打”与“重”在闽南方言中为谐音,“兴”与“胸”在闽南方言中为同音异字,而 将“重”读写为“打”,“兴”读写为“胸”者,笔者在谱牒及多本手抄古拳谱中,均有见 到“王打兴”“王打胸”之字样叫法。似此音同字异、音谐字别之错处,在口传笔记 或几经传抄之手抄古拳谱中,鱼鲁相淆、朱紫互湮每有多见。

在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中,历来讲究长幼尊卑,有“父不称子字,子不称父名”之 诫,故称他人之“讳名”者,为长辈之专有;称他人之“字名”者,系出于尊重;而称他 人之“名号”者,则是出于恭敬,称“王打兴(王重兴)”者乃属于后者。

近世当代,音同字异,字形相近,而致误称误听而讹写者,屡见不鲜。较早前 者,如清末民初之永春白鹤拳宗师潘禄咏,字世讽(1858—1931),远近闻名。可就 是民国时期的1928年中央国术馆之首届全国国术考试(国考)总榜单上,竟也为 音同字异而误写为“潘世晃”;《申报》及永春教会主办之《崇道报》亦因采访记者之 误被写为“潘世晃”,此又是“晃”与“讽”之闽南方言听者误写之例也!晚近者如永 春白鹤拳师刘亿,字翼万(1886—1968),人称“刘一”师,“一”与“亿”闽南方言为谐 音,普通话为同音,即指“刘亿”师。又如永春白鹤拳老拳师郑联甲,字世冠 (1891 — 1966),人称“郑鸽”师,此“甲”与“鸽”闽南方言亦同为谐音,即是指“郑甲” 师。好在以上3位,声名在耳,邑人均知均识,不然百年之后,后世不知作何究竟, 而又作一番费时考证了!真是一字之差,误尽后人。

因此,“王打兴”“王打胸”就是“王重兴”,误写之处,不足为奇,亦常见不怪•他 就是永春蓬壶东坑的“王重兴”。不过下文循例俗称为“王打兴”,以便行文。

清《白鹤拳家正法》古拳谱载有“曾(四)尽得其法归永春,传教诸姓乐、王、林、 蔡、邱、吴、许、康、苏、周、颜、郑、张、辜、李、白诸家,号为二十八英俊。二十八人 中,乐杰居其一,王打兴(亦有写“胸”者,因音同字异)居其二,蔡照(亦有写昭、熙 者,因字形相近)公生平大力,林添佬生平偏性,白戒与郑礼叔传授郑家宠叔(“宠” 字又有人误写为“笼”字),分为上中下拳法,教授后人”之记述。因此,“二十八英 俊”确有王打兴其人其事。

据清《永春郑礼叔教传拳法〈白练寺传授拳法〉》首页中,写明“前永春名师曾 四叔传五虎:郑礼叔、辜喜叔、辜魁叔、乐杰叔、王打兴叔”之字句,故“前五虎”亦载 有王打兴之其人其名。

根据上述资料,可以认定“王打兴”即“王重兴",除为前永春名师曾四首传白 鹤拳弟子名列在“二十八英俊”居第二者之外,还享有“前五虎”之一的盛誉,“英 俊”得名在先,“五虎”得名于后。永春东坑确有其人,亦有学武其事。

二、拼历史碎片接传承长卷

王打兴是曾四在永春后庙辜厝首传的二十八弟子中,有名居英俊第二、五虎 享一之佼佼者,其资质自不待言。他艺成返回故里东坑,在那里传授族人及乡邻, 现在该地还保留有练武的传统。永春后埔老拳师刘翼万(刘亿)就说他们那一派 系就是王之所传。王后来远游福建东北部“上四府”(福州、延平、邵武、汀州)一 带,在各地教拳传艺,其派裔传人弟子则根据王平素所传口授,结合自己之心得体 会写了下来,留给后人,因此200余年来,故老世世相传王把技艺传至“上四府”之 说,言之凿凿,其来有自。

永春地处山区偏僻之地,蓬壶为永春中北部,与德化为邻,与大田、尤溪相距 不远,可直达上四府。山区百姓大凡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比较封闭,罕有步出 家门远涉他乡者,仅有少数士子读书游学、武人外出教拳,或靠一技之长手工谋生 者,或有时出远门。而王氏族谱记载王打兴(王重兴)“殁在江西弋阳县圣旨碑汪 家嘴”,此地距永春远在百千里之外,拳师外出教拳,或择地而居终老他乡,自在情 理之中,且享寿七十有八而善终。有趣的是,据永春儒林辜氏族谱之记载,在王打 兴生活的清康熙乾隆年间,辜氏族人就有辜良任、良昌、良百、良辰及其后世之侄、 侄孙辈,也在此时迁出至江西弋阳,上饶阳潭、楼村等地开基创业垂统,这绝非巧 合。想当时,王在后庙辜厝学艺,与辜氏族人感情敦好,更有辜良喜、辜良魁二人 亦享“前五虎”之名,与王齐名同列拳史,故辜氏族人与王互相援引外出,与王边教 拳为生边择地而居正相吻合。于今辜氏族人也都咸以为辜、王两姓在江西弋阳县 有其族人和白鹤拳之余绪,但惜未能与之建立联系。

十几年前,香港李刚、台湾台中赖仲奎二君,曾分别寄来《白鹤拳谱》、《拳理妙 法》影印件,为之圈点并略作考鉴。1997年9月,日本冲绳空手道刚泊会总本部 道馆渡嘉敷唯贤馆长第三次来永,与苏瀛汉恳谈白鹤拳。此前曾要求考证王打兴 之史实,时笔者事先通过调查,写有《王打兴先贤初考》一文以应。此次见到其带 来的《武备志新释》中有“白鹤拳起源、解脱法、铜人图像、拳法之大要八句、指示十 二时辰部位、四不治七不打、论截脉筋气取五指坚固手利法、古法大纲论章、藤山 王甫(笔者注:府?傅?)缶登师传授秘诀、王缶登师题罗汉拳法、劝戒轻年居心存 积”等十余条目,事后拜读之下,即见内容似曾相识,见其中白鹤拳起源一章及渚 论,历经传抄,除个别字句有所改动、次序有所调整以外,其中心内容与永春的《白 鹤拳家正法》等及李、赖二君之古谱所阐述的内容或雷同或并无二致。笔者认为 是书确系同出一源,即是清朝道光至同治年间流于民间传抄之永春古拳谱,而加 上此书作者融入己见心得,重新行文造句浓缩归纳之作。其书文墨通俗易懂,亲 切贴近生活,读来朗朗上口,甚为难得,且有出现如后世所见之“福州鹤拳”系之表 述词句章节条目。因此可以认定此书是清朝中后叶之道光至同治年间(1821- 18 74)流传于福州等地区(上四府)的白鹤拳传人(佚名)所作,再流传于琉球者。 此书反倒可以证明“鹤法一家”之说法,只不过当时尚未正式衍生定名为“福州鹤 拳”系之诸种称谓,而是同样均称为白鹤拳或鹤法。

《武备志新释》内的“白鹤拳起源”一节中,有“曾四叔学得十分拳法后,归永春 传授诸家,

惟王为最”之句,此“王”者何人?笔者认为就是指王打兴(王重兴)。行 文之处,足见该书作者对门派传承之感情。俗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作者如此 推崇“王”,则其所宗学之门派,必与王有直接关联。而“王缶登”与“王打兴”“工禹 兴”之福州语系、闽南语系及国语(普通话)是否在发音上有所通融达变之处?遐 想之余,则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探讨论证。如果王打兴与王缶登有所关联,或 者是同一人,或者是其之传人,则如渡嘉敷唯贤会长所言,他们也如“尊奉祖师爷 一样地尊崇王打兴”先贤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说说而已,其崇拜自有道理。如是 者,则“王”与日本冲绳空手道渊源关系之迷思,得拳得书之由来,或许就可将谜团 解开。

 

再说说林世成。福州鸣鹤拳系之源流只上溯到林世成。说到林达崇(盘屿 八)先从福州义序高堂庵少林罗汉僧学罗汉拳,后拜与其师较技之永春白鹤拳师 林世成为师学艺,融罗汉、白鹤鼓荡之气发声而自曰“鸣鹤”,然对外则统称“白鹤 拳”或“鹤法”。其传承谱系为:林世成一林达崇一谢崇祥(如如哥)一肖铢德一余 宝炎……

林世成与王打兴、林椎同为永春蓬壶乡人,其年代前后隔有百余年,按续谱俗 例推算,其间不过三四代人。据说王打兴在家乡传艺,林世成隔世为其裔派三四 代传人。虽故老前曾相传“王打兴有传乡人,再传上四府诸地”等情可信,惜未能 见诸文字记载,而这又正是武术“口传身授”之传承特点所使然。假如林世成为王 打兴之裔派三四世传人,得到手抄白鹤拳谱而传世,那么福州鹤拳系以及日本冲 绳空手道之渊源关系就明白无误了,渡嘉敷唯贤会长得到的《武备志新释》及“白 鹤拳起源”等书目及内容,就不足为奇,永春为其祖庭则亦顺理成章。

根据福州鹤拳系之传承谱系表述,及印度尼西亚高国惠(祖籍福建福州)保 存,经王建转赠予笔者之药册,其封面写有“林珠森祖师遗下拳法药方书”.内中赫 然写有“福建永春州德化县(此处有误:永春当时为州之建置,辖德化、大田二县, 蓬壶乡与德化县交界靠近,原书作者误听以为蓬壶乡属德化县,情有可原)蓬壶乡 居住,林世成老师传授黄大彭拳、治法部位、打伤药,仙方妙法,百法百中,不可外 传,秘之自传,切勿快”等言,此书可谓是高国惠得自其师之手。其传承谱系是:林 世成传黄大彭,黄传林珠森,林传高国惠之师祖,再二传至高国惠(现居印度尼西 亚的一支)。

2004年10月,高国惠经其表亲王建(与苏瀛汉同事,时任泉州市武协副主 席)联系电告:特从印度尼西亚带两个儿子至泉州,欲往永春与笔者追溯渊源,并 探讨传承问题。诅料因人为因素所误,缘悭一面,痛失厘清个中隐情之良机。其 时斯老年逾八旬,于今已臻耄耋矣,几年来未知斯老今犹康安否?念甚念甚。(经 联系王建,悉高老健在,正在联系中,喜不自胜)

无何之余有年,然笔者犹多方探寻,乃蒙大力宣介永春白鹤拳之五里街镇林 玉品镇长(现任书记)之支持,觅得《桃源美山林氏族谱》,查见卷廿六第五十四页, 世字辈中,有“攸诘若(诺),字世诚(笔者疑,诚,为,承,或,成,),号敬忠,乡宾,福 创三子,生乾隆庚戌年(1790)七月十三日巳时,卒同治戊辰年(1868)二月廿四日 卯时,寿七十九,葬松柏仑中央,坐亥向巳”之记述。突发奇想:成、城、承、诚4字 同音异字,攸(名行),诘若(讳名,“若”与“诺”为同音异字),根据取名、表字、冠号 之文化特性,必须以词性相近为原则,因此“世承诺、敬忠诚”之字号比较符合文化 要求惯例。可俗成之叫法,有时于札记、传抄中常见听音写字而有错别之误及口 误之故,致令后世修谱时因循以讹传讹,贻误无穷。

再者谱载“林世诚”为“乡宾”,即是“乡饮宾”。据《乡饮耆宾》之解释为:“清 制,每岁由各州县遴访年高有声望之士绅一人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详报督 抚,举行乡饮酒礼。所举宾介姓名籍贯,造册报部,称为乡饮。”蒋抱玄曰:“乡宾, 犹言乡贡也。”因此林世成是一位德高望重并以技显而颇受敬重的人,其社会地位 非同一般。

浏览1,45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