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以十指从前额发际推向后脑。
击鼓 掌心附两耳,食指扣中指上,弹下击后脑。
叩关 以热掌抱两腮,叩齿。
交胸 双筝上下交互摩擦胸膛。
运腹 左若掌平行由大腹两侧搓向小腹。
托梁 掌按腰部,顺势下擦,以食指抚尻骨(脊椎骨最下端)轻轻上提。
温根 掌擦两足足心。
每段做24 ~36次,整个动作约需15分钟,做时排除杂念,舌尖微卷抵上瓠。
十要:一面要常擦,能使容颜光泽。擦力由下往上。二目要常揩,静时常闭目,用两大指 背,两相摩揉眼部及周围,促血液循环更益去火。三耳要常弹,即鸣天鼓,可防耳患。四齿要 常叩,齿喜动,故要常叩。五背要常暖,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六胸要常护,胸即心窝,故 要常护。七腹要常摩,饭后百步走,手摩脐腹食消磨。八足要常搓,擦足底全息健身,祛风、 健步。九津要常咽,用舌唇主动取津液,泪声咽之,能宣通百脉。十睡要常曲,睡前伸足做深 呼吸六次,则侧曲入睡,醒后不伸足伸懒,有益健康。睡宜缩,觉宜伸。
第三节:搓中节(练内五行)
传统武术内功训练离不开练内五行:搓中节也称为手摩内五行:(五行,金、木、水、火、 土)内配人之五脏,外应人之五官。如心属火,心动火焰生。肝属木,肝动急如箭。脾属土, 脾动大力攻。肺属金,肺动生雷声。肾属水,肾动快如风,此为内五行。眼通肝,鼻通肺,耳 通肾,口通脾,舌通心,此为外五行。训练出蔽住五行,可见五行真如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 拦。天地交合云遮日月,武艺相战彼为地,我为天,手为云,双目为日月。
火到金回,手心通心属火,鼻尖通肺属金,余可类推。鼻嗅,耳听,眼看,舌当味,口调和。 又有眉之用神,肾起心落,自然上法水升火降可发和之声,调和万事吉与凶。
要得五行在于用心:心与鼻合多一通,心与耳合多一灵,心与眼合多一明,心合口舌多一 和,心与眉合多一神,心与意合出本能,心与气合显威力,要得五行者要用心。以意领气、循 经沿脉,横圈(带脉)、竖圈(任督二脉)、周身绕圈(十二经络、奇经八脉)。
搓中节是坐式锻炼。坐式锻炼可分为端坐式,自然盘腿坐式,单盘腿坐式和双盘腿坐式 四种。此节仅介绍端坐式:端坐于凳椅上,头略上顶,上身挺直,身体各部分分置于合乎生理 的自然状态,眉喜眼微露一线之光,嘴唇需放松。十指松展,十趾扣地。此时可练拧腰转肩, 双手贴身拨转等手式,也可练起立坐下的动作交换。搓中节是指习练者两个手掌,掌心相 对,上下反复揉擦,促进末梢神精活跃,调理手三阳、手三阴的经络运行,使心与手关系密切, 由此提高手的拨转本能,锻炼手腕、肘肩、腰腹及腹腔、胸腔及内脏功能,使内脏产生良性按 摩。使人储蓄体能(元气)。
搓中节的具体训练练习方法:(左式)取一方凳,练习者坐正,全身放松后左腿架于右腿 上,如图(135),右手伸于左腿上,左手中指附于右手神门次处,即腕横纹以下向下搓动(下 伸)腰腹相应向下运动,如图(136),双手翻掌,右掌伸直不变,左掌回抽至中指回到右掌神 门穴,由此反复十次,再练右式。
武术文化:明白十六种拳法之九经之法,经是手磨内五行,心意相连成其经也。
第四节:训练太极风味与八卦特色
八卦是在古代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整套自然规律。中医用八卦之理阐述阴阳五行学 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得到八卦原理的启发。易理有附会于自然科学的代数学,所以 八卦掌强调八大掌中各有八小掌,8x8 =64掌。其实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来 源于太极。用代表阳的符号“一”和代表阴的符号“--”组成。八卦名称是乾、坤、震、 巽、坎、离、艮、兑,用来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事物。其中乾与坤、震与巽、 坎与离、艮与兑是对立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太极占着八卦的中心,太极拳的棚、垒、挤、按对应坎、离、震、兑为四正;采、列、肘、靠对 应乾、坤、巽、艮为四偶,以八字为手法。有的传统内家拳的步诀由S形组成,也就是步步踩 着阴阳去变化。其实腰就是五行之中的土,腰形成太极生两仪(阴阳),以阴阳太极之象立 拳的方法叫太极拳:“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圆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转随机变,万象还在易理 中。”
八卦掌,也叫八门手法:推、托、代、领、搬、扣、劈、进八字在八卦图上绕圈转练趟泥步 (足移动似农民匀禾),“斜似正练,走翻拧转,穿搬截拦,阴阳悉变,巧运弧圈,围圆而换。”八 卦有的64大小掌,如果一掌之中能变化64掌那一定是更好的掌法,可惜一掌之中只能变化 8掌。从易学之理的太极生两仪看,太极为腰,肾为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肢),四象生八卦。 八卦掌,阴阳变换有十六字诀:穿、搬、截、拦、拧、翻、走、转、推、托、带、领、缠、扣、刁、钻。用 字有招,斜身绕步旋转变化无穷。
拳术的五行学说,五行:木、火、土、金、水。例如形意拳:劈(金)、钻(水)、崩(木)、炮 (火)、横(土)。五形拳为形意母拳,训练人的内五行:心动如火焰、肝动如飞剑、二四肺动阵 雷生,四三生脾动胁加功、三五肾动快如风、五行顺一气,放胆即成功。形意直出直入,足踏 中门以点打圆。
训练太极拳和八卦掌:八卦掌有单换掌、双换掌、顺式掌、背身掌、轻身掌、双抱掌、磨身 掌、翻身掌维系成八大掌“推托代领、搬扣劈进。”八卦掌风味特色是:行走中,足踏塘泥步、 走翻拧转,巧运弧圈,围圆而换;身体斜势正练,穿搬截拦,阴阳悉变,走圈,斜身线步,围圆打 82
点。八卦掌有八大掌、每一大掌中又有八小掌。
武术训练中以绕树转圈、游身转掌为八卦掌风味特色。例如:选择一棵树,身体离树一 米左右,自然站立,头顶悬,下颌内收,舌尖微卷上顶,两眼平视前方,心静扣牙提肛,含胸沉 腰,气沉丹田,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意,以我静视敌动。左手和身体右转,左手手背部与 右肘外沿相叠合,双脚开始巧运弧圈围树绕圈行走,足踏塘泥步、走翻拧转,三到五圈围圆而 换一式。换式有多种多样的姿势,例如:身体向左走翻拧转成鹘式动作的训练,如图(137) 就是本书介绍的一种八卦掌的训练。
训练太极拳的四正、四偶:太极拳的四正手法棚、垒、挤、按对应八卦的坎、离、震、兑。四 偶手法采、列、肘、靠对应八卦的乾、坤、巽、艮。
太极拳总的步伐有S形阴阳线组成,也就是步步踩着阴阳去变化,变化中讲究腰的运 动,太极腰中划圆。训练四正、四偶手法时,腰就是太极,产生两仪(阴阳),以阴阳太极之象 立拳,所以叫太极拳。“太极原生无极中,混圆一气感斯通,先天逆转随机变,万象还在易理 中。”太极占着八卦的中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变化无穷。
训练太极特色风味:太极拳以整体太极球的圆形运动,无论是平圆或立圆运动都是以腰 为中轴进行修炼,以意、气、形的内外合一洞样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在自身心意支配下强壮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太极拳八种手法:捧、垒、挤、按(四正),采、列、肘、靠(四偶);五种步 法:进、退、顾、盼、定(五形步伐)O
本书介绍太极拳特色的动作“海上摇船”式的训练方法:“海上摇船”式就是以平圆运动 身手为重点的训练:如图(138),左侧身站立,头顶悬,下颌内收,舌尖微卷上顶,气沉丹田, 两眼平视前方,两肩下垂左肩在前领,右脚在前,左足在后,右虚、左实,右脚后脚跟着地,脚 尖翘起离地,膝盖稍弯曲,脚尖朝前方,左脚在后满脚掌着地,身体重心落于此脚。抬右手, 左手合谷穴推左肘曲池穴,使右手上举,右手大拇指对齐鼻子,右手中指与左手大拇指成水 平,身体左转动时二手做捧、垒、挤、按的运动,前脚掌握前驱的身体重心,重心由右脚后跟, 逐渐向脚心,脚掌,脚尖变化。手足相顾重心向右方慢慢移动。身体后坐向左转动左手摸到 右肩,左肩左肘可采、列、肘、靠,左掌劳宫穴在右旋转中寻找右肩膀。右脚根部为轴慢慢向 右转,并慢慢吸气,身体也随手和脚,同时整体转到身体右边。双手掌心朝下,掌背朝上自胸 前由上向下交叉剪动,动作像摇船,身体左后拧,接右后拧。这就是本书介绍的武术训练太 极特色风味。
老年时期的武术歌:[知足常乐,足踏实地。][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枯坐损 身,运动健体。][出汗不迎风,走路不凹腰。][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发火,养肝 气;不妄想,养心气;节饮食,养脾气;戒烟酒,养肺气;无房劳,养肾气;做好事,养正气;大 度包容养顺气;待人礼貌,养和气;济困扶危培正气;友好互谅培福气
第五节:100岁的武术训练
100岁左右高龄人的武术以慢步、稳步的武术动作为重,可以太极拳的小拳架为宜,武 术动作可紧贴身体进行经络循经按摩,武术训练的目的是延缓关节韧带的僵化,延缓生命器 官的衰老,延长寿命。古人早就拟定以阴阳、日月、水火为生命源,人的生命历程要经过生、 老、病、死,死是自然规律,人是高等动物,死并不是生的目的。阳精、阳气为生命的物质基 础。阴精阴气为蛋白质。蛋白质为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而人体在阴阳消失,阴静阳动,阴 阳转化的运动中,使机体具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成长、衰老直到死亡,人正常的生命都要 经历发育、成长、衰老直至死亡的生命历程。《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 去。”所以练拳习武到了 。岁左右有丰富的武术文化修养,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根据人 的躯体状况,合理编派一些简单实用的武术动作,合理安排自己的训练内容,武术动作是汇 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只要是顺应人的生命历程规律的武术动作,就是武术好动作。 武术好动作如果是1oo岁左右的高龄人创造的,这位高龄人对中华武术教育有了贡献,传说 轩辕黄帝始创武术养生的理念,从此人开始研究自身生理条件与外部环境变化,因此古代也 有长寿之星和养生学家,人类开始有长寿的信念和获得长寿的生活方法。古人彭祖被人传 说,其寿达800余岁。彭祖是颛顼帝的玄孙,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彭祖认为:“忧愁悲 哀伤人,寒暖失节伤人,喜乐过度伤人,愤怒不解伤人,远思强记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 顺伤人。”只要人身与心不伤,便可长寿。
人老足先老,所以老年人要加强两条腿的运动,睡觉前后训练大象步有助于平稳血压, 预防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循经按摩的经络锻炼,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通过锻炼调理、促 进机体活力。经络锻炼与循经按摩方法多种多样。
100岁的武术训练内容:训练三调,调心、调身、调息,调和是为了生命健康。例如:训练 嘴巴,每天做几次婴儿初生于世界的本能动作,吸奶,只要嘴唇还能动,本书就有让他延长生 命的嘴唇锻炼方法。这对高龄的老年人的生命力量有帮助,精神上感觉松静自然,延长生 命。100岁的人如果行动不方便也可由呵护他的人,抓住他手,练一式武术手式,甚至人在 生命的最后一刻正常死亡之前,也是一样。
100岁的人一生练武,随和了整个生命历程的健康需求,练出了精湛的武功,武术创造 人生价值和创造生活质量,武功总有一天会随着生命而亡,要明白练武的终止就是以和为 始、以和为终,总结一生精湛的武术训练方法,可提前绵延子孙后代,把科学的武术思想传承 给后人就是人生的化境,也是为人类永远留下了光辉的永远有生命力的武术思想。
适应高龄人的健身锻炼内容如下:首选腹腔式呼吸方法,进行吐纳训练:晚上睡觉前或 早晨起床前,训练者平卧(仰卧),双腿自然伸直,用力贯于足底,双手自然伸直用于贯于手 心,用深呼吸的腹式运动,腹部一张一缩10次内为一段。起床后,两条腿蹬直,膝关节要挺 直,足趾下扣,重力和重心由双足漫漫交换10次为一段,继而做下蹲直立运动20次为一段。
按摩三个以上穴位,首先是选穴,一般备选穴位是:内关穴、外关穴、合谷穴、列缺穴、足三里 穴、阳棱泉穴、阴棱泉穴、关元穴、三阴穴及耳穴,在备选穴位中选3 ~7个,每个穴位用揉压 手法,揉压次数一般在50次左右为宜。加强两条腿的运动,睡觉前、后训练大象步。坚持循 经按摩训练,可治疗和预防许多慢性病,可提高训练者的体能。
拳术的拳式变为贴近身体的小架,可用四肢的贴身运动循经按摩躯体,特别是在拳术训 练中,灵活多变的手,每时每刻与身体相互之间产生摩擦,这就是传统武术拳理中的摩胫方 法:也指武术不用于技击时,可摩十四经脉防病养生,增强末梢神经的反射,提高人体抵抗 力。武术训练中的摩胫之摩,使训练者的生理上消除疲劳,它是主动灵活的全身摩擦(按 摩),可调节神经功能,它不像传统按摩的单一按摩及被动。武术摩胫是一种顺筋、贴体的 摩擦,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养生武术。高龄人摩胫之摩的部位以任督二脉及足太阳经、足阳明 经的部位为主。以经络锻炼与循经按摩获得健康,激活生命力,延年益寿是确实可行的。 100岁的武术岁歌:[遇事不恼,长生不老。][活过九十九,每餐少一口。][心平气和,五体 安宁。]
第十二章:特殊人群的武术习练
特殊人群是指身体和智慧上有缺陷的人群,当今中国有6000多万残疾人,他们身体都 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特殊的自身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存能力,但是他们同样可以 受益于中华武术,可用特殊的方法训练武术,强壮身体。本书认为他们是中国武术应该十分 关心的人群,用科学的武术训练方法,可帮助他们使身体健康的功能代偿残疾的缺陷,特别 是一些智障的残疾人可以武术训练激活人体神经元。好心之人练武:“常有孝顺之心,常存 公道之心,不别三意,不时常用,可能调治百病。”体弱病患者只要训练武术,可帮助治疗的 效果,祖国医学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练补。
特殊人群也指生病人群,中华武术文化是福文化,以武术预防疾病是行之有效的,防病也是 自卫。人的生命中会生病,这并不是人有目的生病,许多病是因为人们,不讲究卫生造成的。武 术含有适应人体生命规律的人体医学卫生知识、含有人体物理力学、含有文化艺术、含有信息科 学等知识,人们习武的目的,是想不生病,或少生病,武术训练确实有这个效果。
第一节:加强经络锻炼与循经按摩
特殊人群的武术习练应该着重训练养生武术,也可训练技击武术。
祖国医学的五行相生相克,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两个方面。而练武者 可运用阴阳和十二经络,任督二脉的循行及常用穴位,在练拳时进行按摩,加上呼吸调理及 肢体合理运动,可调治百病这就是可见可进来的武术医理窗口。习武者了解祖国医学的经 络、阴阳、五行及人体解即是必需的。因为练武的主体是人,人对自身的了解方能更好地发 挥由父母阴阳遗传的本体,了解生命科学的运动。五脏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的膀胱经。肾 与膀胱相表理都与脊椎有联系,这些和解剖学的脑脊神经与植物神经有联系,肾为先天,脾 属后天,经穴和循经线路组成了输布全气的气血循环。武术(拳术)可以内脏按摩看来就鲜 为人知,这就是许多人对武术认识不深,不知如何探求武术真谛的原因。
第二节:吐、纳、呼吸方法的训练
着重吐、纳、呼、吸的调息训练:调息是内功的锻炼,武谚说“内练一口气”即是调理呼吸 也称为调息。练拳或做运动时,该呼则呼,应吸即吸,一切顺其自然,不必强求。只有顺其自 然,才能达到疏通经络,充实丹田之气,但是通过调理掌握一些有益的呼吸训练方法,更可以 起到蓄精养锐的作用。
练习养生武术及技击武术都应注重,武术运动中的腹式呼吸,这样可很好储存体能(培 养元气),腹式呼吸就是用意到人体下腹肚脐部位,减轻心与肺部的压力,减少了心脏压力, 人身体就得到放松,心不感到过分紧张可有利心房生理健康状况,并减少疲劳。心与肺获得
健康,人的思维反应敏锐。注重腹式呼吸还可增强武术运动中产生丹田腹式劲(中节),由 此可收益于体能充沛,提高了人的体能,武术智能就有兵权可调动,促使武术技击的技能轻 松敏捷,动作迅速。
拳术的调理呼吸锻炼方法具有很高的体育疗法和医学价值。适合高龄人、残疾人、各类 病患体弱者、受到意外伤害者及年老体衰等不能自理者训练。特殊人群的武术训练目的:武 术是充满医理,哲理的传统文化,可帮助以上人群锻炼体能、智能、技能。
残疾人练武,身残志不残;病患者适当进行武术训练可提高免疫能力和思想意志,恢复 体能,战胜疾病;体弱者更需要以武术中的科学训练,促进身体强壮。可练床上易筋经及嘴 唇功,即模仿婴儿吸奶的嘴唇动作,模仿婴儿吸食奶的唇动,结合腹式呼吸,可练习激活幼时 大脑神经元。又可采集口中津液,古书称这种津液为“琼浆”、“玉液”。总之是珍贵唾液。 它清香甘甜,爽利滋润,所谓“练津化精”、“甘露降于华池”的吐、纳训练现象很有益健康, 但是不可强求。明代医孥家李时珍认为这种津液“可以灌溉脏腑,润泽肢体,祛病延年。” 也可根据健康和病后身体恢复的状况,'到本书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
第三节:坐与卧的小功法
武术训练有坐与卧的小功法:在训练中,学习我国中医理论的阴阳、五行,从调和气血 上,帮助训练人的身躯,提高体能。从阴阳变化、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理论上,充实生命能 量。“易学”的五运六气学说是对古天文学客观规律的总结,“运”就是指天体在东南西北中 五方的运行,“气”就是指应天体运行中,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不同变化情 况。五运六气的应用是让人们不仅要知事物的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武术训练也是一 样,需要知其所以然。正确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明白怎样训练小功法适合自己的养生,许 多训练方法都可进行矛盾分析,选和健康状况有密切关系的功法训练。
武术小功法动作系列训练内容如下:
挺胸跨肚式转腰训练:双足自然站立,双足距离略比肩宽,双手后托腰背,(双手均超过 腰脊中线,然后回抽至四指按压脊椎,以食指为下线,向前挤脊椎骨,拇指扣在带脉)形成挺 胸跨肚式,由双手护腰左右转动。如图(139)。
揉腹训练:双足自然站立,右手掌心紧贴肚脐,左手重叠于右手,以顺时针揉转30圈,以 逆时针揉按30圈,然后以双手拇指按剑突,并由剑突向下按摩7次。如图(140)、图(141)。
摩肩训练:双足自然站立,起右手摩擦左肩,左手手心托住右肘,使右手尽可能按摩肩部 以下的背部,摩擦次数因人而异,但以15次以上为宜,左肩练习后,稍休息20秒左右,以左 手摩擦右肩,右手手心托左肘,总之摩肩训练左右相同。如图(142).图(143)。
推拇指训练:取坐式,全身放松,右手拇指围着左手拇指根关节推摩,以50次以上为宜, 继而左手拇指以相同方法按摩右手拇指。如图(144)。
推磨方式:先左手抓紧右手,双手手掌平行于地面,由右向左推拉划圈,30圈以上。如 图(145),图(146)、图(147)。相继右手抓紧左手,双手掌平行于地面,由左向右推拉划圈。
训练腹式呼吸有益减轻心肺压力、减少疲劳。老年人对武术的要求更多,所以本书有老 年人武术的强身健体内容、防病延年内容,为关心老年人的锻炼方法有许多内容,尊敬的老 年人可根据武术课堂的文化内容自己创造一些段锦。例如:坐式五段锦、立式三段锦、走式 一段锦等武术的段锦和易筋经及心意呼吸法。总之,武术只要有健康向上的需求,就能用武 理、哲理、拳理去满足当今人的武术需求。
第十三章:武术实战理论
练习武术技击,要选忠孝两全、明礼义廉耻之人。练武术技击的人应该无狂妄之气,骄 傲之心,遇敌之日,思谋所学,可以动则动,可以止则止。中华武林的豪杰卢嵩高大师教导我 们:学练武术技击本领的人应该保证,“不恃技寻斗,不恃技为歹,不炫技逞勇。”要把练实战 武术作为一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继承和发展。“中华武术不乱传,无穷奥妙在其间,若教狂 徒无知,汉,惹祸招灾保身难” 不乱传技击武术是道德和伦理对武术老师的要求。
有思想品德修养的人才,可训练武术技击,获得了武术实战本领和英勇气概,更应该行 如病郎,守如处女,温静文雅,端庄肃穆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训练技击武术,既要随时等待 国家的召唤,为国争光,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绝不能给社会带来任何动乱的因素,不能 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危害。否则武术技击的训练方法“宁可遗失,不可乱传。”
武术实战理论是运用阴阳辨证方法对付实战中的各种复杂变化,使头脑中有丰富科学 文化和武术智能,实战理论是科学研究人的生命能力与技击运动关系的文化。首先从医学 上明白人体解剖,了解人体骨骼分布和骨关节运动理论。例如:人前臂的^骨、尺骨同属于 前臂,在武术攻防中,除了前臂的整体作用外,饶骨的自身能力就比不上尺骨质厚。每人均 可做一个实验:无论哪个手臂的尺骨击打另一手的^骨,此时只有栈骨承受不了打击。这也 可比喻成所谓的汽车大车撞小车,只有小车经不起相撞,重型汽车撞击轻型汽车的后果不堪 设想。又如:“肾动快如风”。人生命的胚胎首先形成的就是人的肾,所以说肾是先天之本, 继而向上长眼睛,向下长膀胱,所以肾开窍于目,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功能好,技击动作才能 快如风。
武术实战训练的人,对自己身体的上中下三节分明,就人一身而言:手肘肩为稍节,腰腹 为中节,腿与足为根节。在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手为稍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此稍节中 之三节。胃为稍节,心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此中节之三节,足为稍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 此根节中之三节。稍节的稍节还可分出三节,产生出九节的稍节起、中节随、根节追的整劲 使用方法。在进攻和防守上使浑身上下都不知有长短、曲直参差,俯仰之病,强调拳的上、 中、下三节分明,还要做到拳打三节不见形,设若见形不为能。
用心训练上中下三节分明和四稍具齐,运用明三节、齐四稍、闭五行的理论,形成人的整 体合劲,使四稍循环,人体的毛发为血稍,血稍发脚心到天门,再无别疑真豪雄,发欲冲冠。 甲为筋稍,其甲欲透骨。舌为肉稍,舌欲摧齿。牙为骨稍,牙欲断金。牙骨肉稍仔细评,评出 理来是一通。也可把两手两足为四稍,行到四稍多一精,故一枝动而百枝摇,四稍无不齐, 四稍齐到,内筋无不出,无不取胜。
闭五行的简单方法是闭住呼吸,五行与六合顺四稍,运用在进攻到位是整劲的加力器, 运用在排打时如同穿了铁布衫的衣服。进攻、出击、迎击时闭住呼吸,以气抗,以气击,使对 手在呼与吸中被打,就是打到了气头。遇到邪术时短时间内闭住自己的呼吸,以瞬间打击邪 术就是闭住五行永天凶。
武术实战中判断和变化比技巧和力量都重要,掌握武术实战中的主动和变化,就比别人 快了半步,容易取得胜利,所以实战中单有平时训练的技巧是不够的,必须在思想上懂得实 战的阴阳变化,这就是应用武术心法正确的阴阳判断,加上果敢的行动(胆量)才能使技巧 得到充分发挥。
心法首先是学习与武术相关的科学文化,多知、多懂与技击相关的科学文化,并用心进 行实践、专心玩味、以思其理、提高武术智能,这就是心意的训练。简单的心法有内三合:心 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为元帅,肘膊腿为五营。由心意产生:心与眼合多一明,心 与耳合多一灵,心与气合多一力,心与意合多一精。这样必然使武术实战中的阴阳合理变 化,在充满矛盾对抗的实战中存在有矛就有盾,心意指导一切矛盾的对抗使自己的拳势变化 产生充满阴阳变化的精灵之意。
最初的心法训练从桩功的静力状态下开始,在相对静的时候用心分析每个动作都有上 下、左右、前后的阴阳辨证,把许多科学知识和人体生理相贯通,再由思想组合实战赛场中可 能遇到的情况,用心反复展现解决矛盾的方法,直到解决矛盾的合理变化非常熟练,使桩功 中产生不同情况的养生和技击的效果。心法离不开阴阳法则,阴阳法则包含了矛盾的消长 和对立,使拳的心法在矛盾中进步,彼为阴、我以阳克之,彼若为阳、我则以阴取之,取得阴阳 “消长转化”的变化优势。才能产生无穷的心法。例如:手打,有声东击西,指上打下之巧。 打时像根棍子,触及时可变绳子,胶合对手的劲,限制对手的招,对手劲来我利用,对手劲走 我追赶,使对手的招无用。恨天无把,恨地无环是一对矛盾中产生的恨劲,恨是自己的心态, 恨与四梢与五行相合,增加叭的胆量,胆量使人体的劲力内外合一,人们常说:“艺高人胆 大”,放胆抓住一瞬而过的机遇,产生成功的战果。
拳术的攻击劲有:粘、吐、按、缩长、绷、捶、拌、抽(钩)和踩、扑、裹、缩、决等劲,拳术的劲 力离不开肌肉良好的伸缩,更离不开三节的整体合力等许多因素。例如寸劲的产生可理解 为是一触即发的整劲,也指动作行程在寸的范围,是集中力量,体现速度,如果分散力量,会 失去攻防机会,锻炼寸劲的人出手软如棉,沾身硬似铁。劲要比力复杂得多,有更多可究之 处。现在介绍踩、扑、裹、缩、决五劲的练习方法:
踩劲:如踩毒物,踩而非踏。在练功时,下踩要似鸡步行走,足要有搓劲和向(地)下的 钻劲。步无踏劲,技击中脚踏浑身是空。无论是在前进或是后退时,步法均要轻灵而稳健, 行走似狸猫、如鸡腿,既要轻灵无声,又要有踩毒物的速度与狠劲。
扑劲:如饿虎扑羊,狸猫扑鼠,迅猛快疾,是合劲打法的一种,是把身体比作弓背,双手为 箭,对脊背的发力作用较大。练功时要体现出快速迅猛,疾毒冲刺的劲力来。扑劲为拳中重 要的劲力之一,在拳经中有“势势不离虎扑”之说。练好扑劲必须做到意领,气催,头攻,身 进,蹬后腿,前腿送,抖丹田,力由脊(劲源)发而传至肩,肘,手。手起如钢铿就是扑劲,扑劲 应用时双手不可伸的过长,过长会失掉自身重心,造成自己步法站立不稳,扑劲是发不出来 的,不可能把整个自身的重量发到对方身体上。势势如虎扑,就是身体自重打人,也属于上 乘武学的打法。
裹劲:如猴头裹脑,裹物而不露。在拳中裹劲主要运用的是横劲,它来源于身体中的拧 转相合的劲力,是以横破竖的一种劲。这种劲与技法,既可以保护自己,同时又可以有效的 攻击对方。既省时省力,又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龙形小裹、龙吊膀、龙形裹横等单操动作。 裹劲的来源在于步,而主宰于腰,轮换在膊,抖绝在胯,体现在臂膀,劲在四稍。故在打裹劲。
浏览8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