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空踢腿。
- 左足用力踩地,向前方跳跃而起,用右足的前足底向对方腹 部、胸部或下腭等部位踢击,踢击时身体腾空,力点在足掌拇指 部,踢毕落地成右中段架势(图228)预备姿势:左中段。
- 攻击目标:中段或者上段。
- 攻击方法:
- 二段踢腿。一次跳跃腾空中,连踢两腿,踢时分别向低 处、高处二段踢击,所以称做“二段踢腿”。
有两种踢法:一种是先踢对方的手臂,次踢对方的下腭,另 一种先踢是虚招,起诱惑作用,后踢才是真正的攻击。
.(3)攻击方法:
前足蹬地,身体腾空跳跃而起,先用右腿击对方中段,紧接 着用左腿向对方上段踢击,踢毕向前方落地,成左中段架势(图229)
O 以上是空手道中级教材的基本内容,当然这里仅是有代表 性的一部分,其他内容还有很多,以后有机会再作介绍。
到此,我们将训练要点概括起来,有以下五点:以上教材均是以个人自学为对象的,练习时虽然只有自己 一人,但必须心中设想有对手在与你格斗。每一个手法、腿法、 防守法均要求以击中对手为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因 为是个人训练而变成体操形式。相反地要始终带有敌情意识, 在紧张气氛中进行自觉认真的训练。
- 初级技术训练要求正确、有力、快速。
- 中级技术训练要求快速、正确、有力。
- 凡是手法攻击技术,均要求肘部贴着身体侧面击出、抽回。
- 腿击技术均要求膝盖向身体中心位靠拢后踢击、收回。
- 防守格挡技术要以肘关节为支点进行,并充分利用手臂 的弹性力量。
以上要点掌握之后,须付之实践,不憋劲,不松懈,不厌倦地 反复练习,逐步掌握空手道初、中级技术。
一、“组手”概述
空手道技术系统分三个部分:基本技术、组手技术、型。基 本技术是从“型”的技术和实际格斗中挑选出来的简单而重要的 技术。组手技术是使用基本技术进行两人攻防对练的技术。 “型”是空手道技术的集中组合练习,是一种套路形式,它反映了 空手道的整体内容与风格。
这三种内容如缺一项,空手道即失去完整性。因此学习空 手道的人,对基本技术、组手技术、“型”等均要求掌握。
关于“型”,在以后将做专题介绍,这里先对组手练习详细说 明。以上讲的基本上都是个人练习的技术,练习也只是要求把 对手作为假设的目标进行训练。而组手技术则把假设变为现 实,即两人一组地进行攻防动作训练。在实际的两人攻防训练 中,格斗的紧张气氛,对手的距离判断,动作的速度、攻击的威力 等要求都要提高。而且需要主动追求这些条件,如果脱离这些 条件,训练将无法进步。
- 组手练习时的礼节。要求拳腿的攻击威力不断提高,但为 了练习者的安全,空手道规定凡攻击技术使用到离对手要害目 标的前面空间时,立即停止进攻,把保护对方安全作为自己的责 任,做到技术上“寸前即止”,这种“刀下留人”的打法必须要以 礼让为基础。
礼节是“向对方表示尊重”,两人合练时,礼节是不可缺少 的。空手道组手练习礼节程式:首先二人对向站立互相施礼;然 后各向前出一步,缩短双方距离;双方成中段架势,开始攻击防 御组手训练。组手练习完成之后,双方又相对站立,互施礼节。 至此才完全结束(图230-1.图230-2.图230-3):
- 双方分足立正,相对站立。
- 恭敬的互施礼节。
- 双方都以中段架势开始组手练习。
- 练习终止,回到开始位置,立正站立,与①相同。
- 恭敬施礼,训练结束。


- 格斗距离的判断。格斗距离是指格斗双方的间隔距离,在 武道技击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机会难得”是一句经常听到的俗语,这确实是经验之谈,只 要想起那总碰不上机会的懊恼心情就不难明白,抓准攻击对方 的时机是何等重要的一件事,即使是空手道格斗技术很高明者, 但攻防时机如果掌握不好,最终还是不能充分发挥已有技术。 所以在组合技术中,首先要进行格斗距离的配合训练。
怎么进行格斗距离的配合训练呢?
组合练习开始,互相施礼。接着双方摆好左(右)中段架势。
相互间前拳(左拳)的间隔约为30厘米(图231-1 )o
防守一方用前足(左足)后退一步,变成右中段架势,后退时 用递步。守者后退使攻击者的进步冲拳攻击不到身体,攻者的 拳与守者的身体大约相隔20厘米即停止。
①由一人先进攻,攻者用进步冲拳向守者进攻,进右步,用 右直拳直击对方心窝(图231.2)。
正确的组合攻防练习,必须使攻防双方互相做到判断距离 准确,如出现不合要求的动作,双方应及时调整。调整完善,双 方收回前臂,还原成中段架势。
②接着用递步跨入的办法追击冲拳。防守一方也用递步后 退,成左中段架势,定势后再检验双方的拳与身体的距离是否正 确,如不准确,即予以调整(图232-1、图232-2 )。



以上训练步法逐渐随训练水平的提高而变得复杂,在练习 中提高攻击与防守的距离判断能力。在开始练习时,如步法追 击、出拳攻打等都要求速度放慢。对初学者来说,一开始就快速 攻击是非常危险的。
每一种组合技术训练都要有明确的攻防目标,双方的每一 过程动作,都务必体现战斗目的。
首先再次重申空手道的防御原则:凡格挡防守,必须将对手 的攻击由外向内格挡。因为使对手的攻击力点转向他的内侧, 这对防守者而言,无疑是增加了自己的安全系数;反之,由内向 外格挡防守,则使自身受击的危险性增大。用拳击打到对方身体的空间距离,开始时以间隔20厘米为 标准。随训练水平提高而缩短间隔。最终使攻击距离达到3厘 米以下,空手道俗语称“寸止”,即拳到一寸空间即止的意思。在 打击发力分量上,双方也有所约束,随技术水平的提高,打击力 量由轻到重,逐渐达到精熟的技术境界。
这里最要紧的是防守姿势准确,防守姿势应该是有效地封 止对手的攻击手段,并尽可能使对手重心失去平衡。防守姿势 还要求容易发起反击,只有达到这些标准,才是最理想的防守姿 势。
相对于格挡动作,身体的闪避是向“外”的,即在攻击来临之 际,防守者应该使自己身体闪避到对手的外侧,这样对方想发起 第二次攻击就困难了。
在组合防御技术练习中,由于格挡时手臂的碰撞,使初学者感到疼痛难熬。开始阶段可以约束攻防两方力量放轻,随着水平 提高逐渐加重。应该说明的是,空手道讲究真实功力训练,所以 即使是正确的格挡防守技术,但由于训练次数的增加,手臂间撞 击的痛苦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往往使意志薄弱的训练者望而生畏。
相对比较而言,还是推挡防御技术为初学训练者容易接受, 因为这种技术不是手臂与手臂撞击的格挡方式,因此可以使初 级练习者进行反复多次的练习。
1.组手推挡防御。
- 预备姿势:双方均为左中段架势(图233-Do)
- 防御目标:中段。
- 防御方法:
①攻者向守者右中段部位冲拳。守者向左侧横向移开一步, 同时向左闪身,用左手推挡攻者的右臂手腕处(图233.2)。
攻者与守者检查各自动作的距离与力点,是否正确,不正确 即予以调正。继续练习,直至双方的攻防“着眼点”正确为止。
②接着,攻者与守者动作交换,重复上述动作,进行练习。 左中段架势的组合防御技术掌握之后,双方换成右中段架势,练 习反方向的组手推挡防御技术。要领和动作次序均与上述相同 (图 233-3.图 233・4)。
2 .组手内格挡防御。
(1 )预备姿势:双方均为左中段架势(图234-1)。
(2 )防御目标:中段。
(3 )防御方法:
①攻者追入,用右拳冲击守者的中段要害部位。守者向左 稍微移动位置,身体向左闪开,同时左手做内格挡动作,格挡对 方右臂(图234-2*)
o攻防双方将各自动作定位,相互间调整攻防位置与攻防距 离,达到正确定点,稍停,各自收回手臂,还原为预备架势(图234.3)。
②攻守双方动作互换,按同样要领练习一次(图234.4)。
熟练后,双方换成右中段架势,做相反方向的动作练习。


3 .组手外格挡防御。
(1 )预备姿势:攻者,左中段架势;守者,右中段架势(图 235・1)。
(2 )防御目标:中段。
(3 )防御方法:
- 攻者追入用右拳向守者中段冲击,守者稍向左移动步子, 身体向左闪开,用右手进行外格挡(图2)。
双方校正攻防动作力点的准确度,达到正确定位后,稍停, 还原为预备架势。
- 攻防互换动作,守者改为攻者,攻者改为守者,按上述要
领进行外格挡防御练习(图235-3 )0
熟练后,双方互换预备架势,进行相反方向动作练习。
上面三种组手防御技术,是空手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种 防御动作。训练意义重大,特别是对于防守的一方,使用这些方 法训练后,能够明确而熟练地掌握防守原则。即“使自己闪到攻 者的身体外侧,并由外向内格挡攻者的攻击。”三、组手攻防技术
所谓的组手攻防技术,也称为“组手技术”,就是两人相对为 一组,进行攻击、防御、反击的练习,这是空手道技术进入高水平 练习的重要内容。
前面我们介绍的两人攻防练习中,守者只是防守,不做反攻 动作。接下来介绍的是防守者在防守的瞬间,还得向对手发起 反攻,这就是组手攻防技术的价值所在。
组手技术表现形式有各种各样,从单个动作的攻防反击到 复杂动作的攻防反击,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技术发展的过程,正 确的练习课程安排,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组手技术中的进攻与防守练习,必须针对人体要害部位进

行打击,如不小心,就容易出现伤害的事故,所以必须严格按照 正确的步骤进行训练,才能够达到保证安全的目的。
组手技术练习不能急于求成,应一步一个脚印,一种技术掌 握之后,才可以接着进行下一种技术训练。把基础打扎实,逐步 掌握系统的组手攻防技术。
空手道的组手技术系统有以下七种技术组成:一本组手、二 本组手、三本组手、打入组手、自由一本组手、自由组手、竞赛组手。
以下将七种组手技术,按由易到难顺序进行讲解。
- 一本组手。一本组手是将以往已经学习掌握的进攻、防守 技术运用到两人实际攻防训练之中。攻者限为一次攻击,防者 在防守后反击也只能是一次动作。也就是说,攻者发动一次既 定动作攻击,守者使用一次既定动作防守,防守后立即反击。使 用的技术可以是拳的打击、掌的劈打、腿的踢击或者肘的撞击等 各种空手道技术。
由于攻防及反击的动作及部位都是事先约定的,所以也叫 做“约束组手”,初期训练阶段,应该以追求动作的准确性为目的。
下面介绍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一本组手”技术。每一种技术 均必须以“礼节开始、礼节结束” o施礼的姿势是双方相对“分脚 立正”站定,鞠躬行礼。然后双方均踏成八字步,两手握拳,自然 垂挂在两侧大腿前面,为准备姿势。然后双方为左中段预备姿势。
以下各种动作介绍中不再复述礼节、准备动作等,但在练习 中均要进行。
(1 )图236:①攻者左中段攻击、守者用左内格挡。②守者 用右上段冲拳反击攻者。
(2 )图237:①攻者左冲拳攻击守者中段,守者向右移,用左 手刀格挡。②守者进左步用右冲拳反击攻者上段。
(3 )图238:①攻者左冲拳攻击守者中段,守者左背刀格 挡。②守者用左手将攻者左手臂打击下落,同时身体迅速转入
攻者左后方,用右手刀向攻者的耳朵后方反击。
(4 )图239:①攻者左拳冲击守者中段,守者用左猫足步,左 背手格挡。②守者用左手砍攻者的左臂,同时迅速转入攻者左后方,用右手刀反击,目标为攻者的右耳后方。
(5 )图240:①攻者进一步,用右拳逆位冲击守者的中段,守 者退步内格挡(如格挡力量强大的话,可直接使攻者身体失去平 衡而倒地)。②守者紧接着用右冲拳反击攻者的上段。
(6 )图241:①攻者用右踢放腿踢守者下段要害部位,守者 用左手外拨挡。②守者利用左外拨挡的惯性,以右弧型腿踢反 击攻者中段。
(7 )图242:①攻者用右踢放腿踢击守者中段,守者退步用 右手内格挡。②守者乘攻者右腿落地之机,迅速用左足勾拨其 右脚跟,使其倒地。抓紧攻者倒地瞬间机会,守者用拳槌击打攻者脸面中部。
二本组手。二本组手是攻者相对于一本组手的一次攻击
之后,再增加一次攻击。即攻者连续两次进攻,守方也连续两次 进行防御,并在防御后立即反击。
守者针对连续而来的攻击,要使步法和身体以及与手部技 术协调一致,在防守中能够从容自如地使用技术。
二本组手的练习初期,可以将两次攻、防动作分解,逐个进 行练习。熟悉掌握单一技术后,再连贯起来进行训练。
(1 )图243:①攻者以中段架势开始,进步追入,用左拳向守 者上段冲击,守者退步,同时用左臂进行上段架挡。②攻者用右 踢放腿踢击守者中段,守者退步,用双手交叉,向下段格挡。挡 后两手抓住攻者右足板,向右扭转,使攻者足踝关节受制而倒 地。③守者上步靠近攻者;用右拳槌击打攻者的头部。
图 243-1 图 243
-2

(2 )图244:①攻者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用左手架 挡。②攻者用右踢放腿踢守者中段,守者用左手下格挡。③守 者乘攻者右腿未完全着地之际,进步用右拳反击攻者中段。
(3 )图245:①攻者进步用右拳冲击守者中段,守者后退一 步,用左手内格挡o②攻者再进步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向侧方闪开,同时起左腿用足刀踢击攻者。
(4 )图246:①攻者进步用右拳冲击守者中段,守者退步左 手内格挡。②攻者用后足(右足)做足刀横踢守者中段,守者向 左方闪开,再次做左手内格挡动作截击攻者右小腿。③防守格 挡后,守者可以用自己认为适宜的方法反击攻者。
- 三本组手。一本攻击即一次攻击,防守也是一次完成。二 本攻击为二次攻击,防守也是二次完成。三本攻击即为三次攻 击,防守者使用三次防守技术后进行反攻。三本组手技术虽然 比较复杂,但其要领与一本组手、二本组手相同。
下面举几个范例供读者训练:
- 图247:①双方均做左中段架势。②攻者进步用右手刀 打击守者上段,守者退步用右手背格挡。③攻者再进步用左拳 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再次退步,用右手背格挡。④攻者用右踢放腿踢守者中段,守者用右手做下段内拨挡。⑤守者挡后即起 左腿,用足刀踢击攻者中段。⑥踢腿完成后还原成预备式。
- 图248:①攻者以左中段架势追入,用左拳冲击守者中 段,守者向右侧移动闪开,用左手进行外格挡。②攻者进步用右 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向对方右侧闪开,用右手上段架挡。③攻 者再进左步,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向自右侧闪开,再次用 右手外架挡。④守者外格挡后用右拳反击攻者中段。
- 图249:①攻者进一步,用右手做逆位冲拳,攻击守者中 段,守者退一步,用左掌根内格挡。②攻者再进一步,用左拳冲 击守者的中段,守者退一步用右手外格挡。③攻者第三次进步, 用左拳冲击守者上段,守者退步用右手背外格挡。④守者挡后,身体向右旋转进入攻者身体左侧位,用右拳冲击攻者中段。
- 打入组手。打入组手与一本组手相似,都是以一次进攻为限,区别之处在于:一本组手限于守者等待攻击,而打入组手则 在预备架势之后,双方相互运动起来,在运动中攻方寻找守方的 可乘之机。如守方在运动中基本架势不准确,露出破绽;或者发 现守方在移动中暴露出要害部位等等,都可以发起攻击。
这种训练对于防守一方来说,也不是在固定的姿势上进行 防御,而是在类似实战的身体运动中对付意外攻击。为了防守 成功,必须加强身体运动中的基本架势的稳定性,即必须做到在 任何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基本架势均能够保持相对的平衡与稳定。
防守的一方还必须抓紧时机找到对方的空隙与失误,如对 方的拳、手臂、腿部及基本架势出现疵点,暴露了可攻击的要害 部位,就应该及时向对方发起迅猛的反击。在反击时要充分运 用战术思维,给对方以最大的打击。
打入组手训练,与真正的空手道实战越来越接近,练习者应 该将已经掌握的各种基本技术和训练方法融会贯通,在运动变 化中有机地运用起来,以培养自己的格斗实战本领。

- 自由一本组手。自由一本组手和打入组手相比,难度又有 所增加,但攻击也是约束为一次,只是没有事先设置或限定,练 习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技术;守者也可以在防守后使 用任何反击技术。
由于是没有约束的攻击,因而容易出现伤害事故。虽然攻 击仅一次,但对于没有训练基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的伤害 性。因此,必须注意安全,严格控制训练进度,在基础练习尚未 扎实的情况下不宜进行自由一本组手的训练。
- 自由组手。自由组手与自由一本组手相比,难度就更大 了。自由组手就是攻击次数不作规定,攻击时间和部位也不作 规定,已经是自由实战形式。
在过去,未进入空手道的黑带段的练习者,是不可能进行这 种训练的。这是因为,他们技术水平不足,容易造成伤害。所以 要达到自由组手这种水平的训练者,必须是具备较高空手道技 术的人。
最近由于空手道竞赛的增多,使那些还没有具备竞赛能力 的选手也参加了竞赛,这种倾向是错误的,这使许多人对学习空 手道技术不去精益求精了。
在现代空手道竞赛是严格实行“点到为止”的规则,但由于 草率参加比赛,因而在竞赛中不应该有的击中对手身体的动作 也经常出现了,违反规则的现象也大大增多了。这些错误倾向 不仅是练习者自己的责任,更是作为教练老师的责任,这是违反 传统空手道宗旨的,必须予以阻止。
我们务必要防止华而不实的训练,应该脚踏实地培养学生, 使他们充分、扎实地掌握空手道技术,戒掉急躁心理,严格把关, 让具备资格者进行自由组手训练或出场参加空手道比赛。
,7 .竞赛组手。自由组手训练形式是没有时间与技术上特别 限制,充分自由地发挥自身水平的训练形式。而竞赛组手则有 种种约束,也就是要在规则规定中进行空手道比赛,并以攻防的 结果决定胜负。竞赛组手是空手道技术系统中最高一级的内 容,进行训练者大多是准备参加正规的空手道比赛的人。
四、空手道竞赛规则
在空手道发展初期,规则制约比较少。后来随着空手道向 体育运动的发展,渐渐丰富了规则条文,对空手道的攻防约束也 变得严格和周密。
作为体育竞技项目,首先必须是没有对人体构成危险,或者 危险性极小。此外,还必须具备相同场合、相同状况、相同条件 来进行竞赛,可归纳为一句话“既安全又公平” 。据此要求,空手 道本身原有的技术在许多方面需要改造,因此随着时代潮流,空 手道的技术也依据现代体育竞技的要求而逐渐被改造。
下面介绍两种空手道比赛的竞赛规则。
1 .日本国内空手道竞赛规则。
(1 )竞赛种类(分两种):
A .组手竞赛。
- “型”竞赛。
(2 )组手茸赛分档办法:
- 少年组;高中学生参加。
- 大学组:大学生参加。
- 成年男子组:(依体重分)
- 轻量级:65公斤以下。
- 中量级:65〜75公斤。
c .重量级:75公斤以上。
d .无差别级:任何体重的人均可参加。
- 团体赛:每队派五名选手参加。
(3广型”的竞赛分档办法:
A.少年女子组:高中学生参加。
B .成年女子组:成年女子参加。
- 成年男子组:成年男子参加。
另外,女子组手比赛也陆续被各种竞赛大会采用。
(4广型”的竞赛规则:
A .参加“型”的演练,从竞赛角度要求主要是:动作姿势正 确,气势雄壮有力,演练节奏明快,缓急得体。还得结合其他因 素,综合后评定。
B .参加“型”的种类分为规则指定的“型”与自由选择的“型”
两种。
C.评分办法:比较法。
D .计算分值办法:最高得分为10分,最低为0分,主裁判和 副裁判根据选手表演的“型”,各自给其评定分数,并当场亮分, 然后除掉所有分数中的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出平均分值,即为该 选手的最后得分(型的比赛裁判人数,根据实际条件规定由5人 到13人组成)。
(5 )组手对抗竞赛规则:因为组手对抗竞赛把保护人体安 全作为前提。所以,攻击到对手的身体“一寸”前方,务必停止用 力,即“点到为止”,这是空手道竞赛的重要特征。
A .场地规定:8米乘8米的正方形平地。
B .时间规定:2分钟一场(以实际竞赛时间计算)
oC .裁判人员:主裁判1名,副裁判1名,监察1名。
- 决定胜负办法:
a.三本胜利:一次进攻有效为一分,叫“一本”。先得三本者 为胜方。
得分的标准:拳击技术,踢击技术,打击技术,撞击技术的使 用部位准确,有一定威力,和对手距离计算准确,打击规定的有 效部位的技法才能够得“一本” O
b.在规定竞赛时间内,无法达到三本,此时,由裁判决定胜 负。裁判可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评定胜负:
得一本的技术有无或多少;
双方得分相同,看哪一方主动进攻、气势上哪方优胜。 以上都相似,看技术使用的质量优劣而定。
- 攻击部位:头部,脸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背部。
- 打出场外计分办法:三次被打出或走出场地者,判“场外注 意”,给对手加一本。以后再出场二次,再给对手加一本。此后 再出场一次,即判对手三本胜利。
- 罚则:手部攻击技术、腿部攻击技术的使用,若击中对方 身体,据击中轻重判警告,注意等两种处分,并要将处分当众宣 告。二次被判“罚则注意”时给对方加“一本”,此后若再犯一次 “罚则注意”则判为败方。
以上根据“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竞赛规则摘要。
2.世界空手道比赛规则。
(1 )组手竞赛分组办法:
- 每个国家在一种体重级别中只能派出两名选手。
- 男子组体重级别分:60公斤级、65公斤级、70公斤级、80 公斤级和80公斤以上级。
- 女子组体重级别分:53公斤级、60公斤级、60公斤以上级。
- 团体赛:每个国家限派5名选手。
(2)广型”竞赛分级办法:
- 每个国家只能派出4名选手。
- 男子2人。
- 女子2人。
其他部分同上面“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竞赛规则。
五、“型”的概述
根据空手道的历史,空手道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国 拳法,但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冲绳风土的熏陶,已发展成为冲绳地区特有的实战技术。20世纪20年代,冲绳的空手道家船越义 珍、宫城长顺、摩文仁贤和等人将空手道传入日本本土,开始是 以“型”为主要的技术形式。一般认为“型”是以假设的对手为目 标,单人进行空手道技术动作的套路演练。
空手道的“型”,从根本上讲是以将对手击倒为目的的单人 演练形式。然而,这种以斗杀为特征的空手道,在和平的现代社 会是不会有很大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 身心发育成长的重要时期,急需健康的情操教育,体育课的目的 也正在于此。如果把杀气腾腾的空手道放在学校体育课中,自 然是不适宜的。所以要对空手道原有实战性质的“型”进行改 造,使之适用于国民体育的需要。这也是现代日本空手道专家 崇高的理想。日本空手道界高层人士经过大量的研究,对传统 的空手道“型”进行了改编。筛选保留一部分传统的“型”,并创 编了如“平安型”一至五段、“四方公相君”等许多新的“型” o把 这些原来仅以打倒对方为目的的空手道的“型”改造成以体育为 目的的空手道的“型”,这无疑是弥补了原来空手道的不足,具有 深远的意义。
空手道的“型”是日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传统意 义。因此必须重视对传统的“型”进行保留,如果失去了传统,就 会使空手道异化,变成了异质,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日本 空手道界前辈从体育的角度,来改编传统的“型”,但他们最担心 的也就是改造不当,容易失却传统风格这一点。因此特意提出: 传统空手道流派各有长处,应该按原貌保留,切不可加以润色。 告诫人们,对传统的“型”改造要慎重,不能随意改动或者作不必 要的加工。
另一个问题是,有些人练习一段时间空手道之后,就自己创 造一个“型”,其目的固然是要补充原来练习“型”的缺陷。但是,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是经过研究,越会发现新问
题。如此以往,新的“型”就会不断地产生,数量越来越多,最终, 对于“型”的记忆,将成为一个人一辈子也做不完的事。’如果这 样的话,“型”的目的意义就失去了,恐怕连体育的本质也丧失 了。那么用什么来制约呢?这就是“切不可以润色”这句话。这 话对于空手道由冲绳传入日本本土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具有更 加重要的意义。因为现代空手道的普及规模以及空手道在各阶 层的组织,与近一个世纪前,确立空手道的明治、大正年代的情 况是不能相比的。
当今空手道普及范围早已超越了日本,已经在欧美各国广 阔的境域得到发展,而且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在这样重要 的时期,处于指导空手道地位的人,如果没有一种强烈的使命 感,没有一种承先启后、继承发展的思想是不可能改造空手道 的。任何不负责任的制造劣质、蹩足的新“型”,只能给空手道的 发展带来混乱。由此可见,创造新的“型”,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 题。
对于“型”的概念,可以如下解析:“假设与对手格斗,按一定 的练武路线,有效地、灵活运用身体各部能力,学习、掌握攻击与 防御的技术,把这些技术归纳起来,就是’型’的内容。”
六、型的种类 -
(1 )首里手。
(2 )泊手。
(3 )那霸手。
(4 )其他类。
以上四大类中又各有许多具体的“型”。这些名称是根据原 有的传统名称的发音,用片假名形式来记载,有意避开相当的音 或义的汉字,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保持空手道的传统面貌。
变更传统“型”的名称要慎重,不能仅依据一些历史上的某些考 证,或者与中国某些拳术相比较,就轻率地改变名称。这是很不 严肃的做法,这样做法的结果只能使空手道自我消亡。在当今, 空手道的“型”的内容尚未建立其科学的体系,也没有经过专门 的研究整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尽可能 地让传统的“型”保持原貌。将来待“全日本空手道联盟”建立科 学研究机构,集中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到那时,不仅是型的 科学体系问题,就是其他如训练的方法、格斗护具、安全措施、继 承历史传统等问题,都会得到妥善的解决。
传统的“型”,内容极其丰富,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觉得难以 理解。空手道的型从技术特征上看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首 里手”与“泊手”,就是本文上例的类。它们大体上以传 习“系洲系”的技术,其特征是在快速运动中使用拳、足技术,目 的是进行远距离实战,练习口号是“一拳必杀”;另一种是“那霸 手”,它与“系洲系”不同,是以近距离实战为主,运用擒拿、摔跤 等控制对方的技术比较多,而拳足攻击技术相对较少,而且有独 特的呼吸方法,显示以技巧制服对方的特点。
两大类型空手道“型”的特征,可概括为系洲系“凶猛、轻快、 敏捷”;那霸手“灵巧、刚健、重实” 。
本书接下去将具体地介绍几种“型” 。对这几种“型”的选择 以系洲系为主,内容有作为基本技术的“内八型”初段、“平安型” 四段。此外,还介绍“全日本空手道联盟”的规定“型”和系东系 的“青柳型”等。
这里我们再来说明“系东系”的来历。系东系是摩文仁贤和 先生所创编的。他在青少年时曾师从系洲先生和(那霸手)东恩 纳先生,他把两种流派的技术优点集中起来,创曷自己的流 派。而在流派取名上,摩文仁贤和先生把系洲和东恩纳两先生 的名字的开头一字作为命名,即“系东”系空手道。
浏览1,50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