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八卦变剑要言

八卦剑之道,有正剑,有变剑。正剑即体剑也,

亦即八纲剑也。变剑者自八纲剑互相联合,错综变化

而生无穷之形式也。譬之易卦,伏羲八卦为先天卦, 是体卦也,文王六十四卦为后天卦,是变卦也,至于 周公三百八十四爻,则又变中之变也。或曰是剑既有 变化之道,自应与正剑一体为之图,为之解,以贻后 学,俾免失传。奈何是编仅举八纲而不及其变乎, 曰:是难言也,鄙意亦何尝不尔,惟是此剑之理虽与 易道变化相同,然此剑形式之变化则与易道有异。易 卦形式之变,乾变坤,坤变乾,泰变否,否变泰或上 变而下不变或下变而上不变,或上下不变而内卦变。 内中之理无论如何变化,外形固皆有迹象之可寻。是 剑之变化则不然也。例如乾卦剑中白猿托桃一式,身此式,走转无数步亦是此式,故剑变身不变者有之, 身变剑不变者有之。手与剑不变而足变者固谓之变身 剑,手足皆不变,惟眼神所注上下左右有所移换,则 亦变也。其变化之至微妙者外形完全不变,而内中之 意变亦不得不谓之变也。一身之变化与天地生物不测 之意正同,则其式宁可数计,若为图解,既非若卦画 之简易易明则仍难免挂一漏万之谐。是以提纲振领, 仅举正剑之形,不及变剑之式,然学者在身体验时习形不动是此式身形高矮不同,仍是此式,走转一步是力行求其正,即以达其变,见仁见智,识大识小,亦 各存乎其人,久久精纯,道理自得,充于中,形于 外,从心所欲,罔或跄矩,静则存动,变则变而至于 化,化而通于神,正剑云乎哉,变剑云乎哉。

 

 

 

详论形意八卦太极之原理

拳术之牵晕大者,约分三派,一少林,二武当, 三峨眉。其余门类繁多,大半不出此范围。少林始于 达摩之易筋、洗髓两经。至有宋岳武穆,始有形意拳 附 之名,即易筋之作用也,谓之形意。形即形式,意即 心意,由心所发,而以手足形容也。其拳有五纲十二 目。五纲者,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而拳中 有劈、崩、钻、炮、横之五拳。十二目者,即十二形 也,有龙、虎、猴、马、毫、鸡、鹳、燕、蛇、鸽、 录 鹰、熊是也。其取此十二形者,即取此性能,而又能 包括一切,所谓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何以知其 ~ 然也劈拳属金,在人属肺;崩拳属木,在人属肝; 钻拳属水,在人属肾;炮拳属火,在人属心;横拳属 土,在人属脾。练之既久,可以去五脏之病,此谓居 人之性也。至若龙有搜骨之法,虎有扑食之猛,猴有 纵山之灵,熊有浮水之性,推之其他八形,各有其 妙,所谓居物之性也。人、物之性既居,起落进退、 变化无穷,是其智也。得中和、体物不遗,是其仁 也。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 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内外如 一,成为六合,是其勇也。三者既备,动作运用,手 足相顾,至大至刚,养吾浩然之气。与儒家诚中形外 之理,一以贯之。此形意拳之大概也。

八圭卜拳始于有清咸同之季。直隶文安董海川先 生,漫游南省,于皖属渝花山得异人之传。谓之八卦 者,由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声 生八卦,参互错综。拳,既运用八卦之理。何以言 孙 之今腹为无极,脐为太极,肾为两仪,两臂膊与腿 禄 为四象,其生八卦者,两臂与腿曲之为八节。共生八 心 八六十四卦者,两手十指每指三节,惟大拇指系两 呈 节,八指共二十四节,加两拇指四节,为二十八节, 武 加两足二十八节,为五十六节,又加两臂两腿之八 学 节,为六十四节。故六十四卦为拳之体,体为三百六 录 十四爻,则互为其用也。每爻有每爻之意,阳极而 阴,阴极而阳,逆中行顺,顺中用逆,求其中和,气 归丹田。含有静极而动,动极而静之意。上下相通是 为内呼吸。此拳与道家功夫相表里。不特此也。乾坤 坎离等卦,或为龙,或为马,或为牛,皆取象于物。 心在内,而理周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近取诸 身,远取诸物,奇正变化,运用不穷。而又刚柔相 济,虚实兼到。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此八卦拳之妙 用也。

太极拳发明于张三丰祖师,尽人知之。惟练此拳 之起点,当先求一个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至简至易 之道。拳经云:抱元守一而虚中。虚空而念化。实其 腹而道心生,即此意也。太极从无极而生,为无极之
后天,万极之先天,承上启下。能与天地合德,日月

合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其凶吉。练到至善处,以 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极未动时,为未发之和,

极已动时,为已发之中。所以拳术一道,首重中和。梅花八式。志公禅师亦重养气之功。兹不必更赘也。中和之外,无元妙也。故太极拳要纯任自然,不尚血 气。以蓄神为主。周身轻灵,不即不离,勿妄勿助, 内天德而外王道,将起点之极,逐渐推之,贯于周 身,无微不至。易曰:黄中通理,正位居体。即此意 也。昔年曾闻之云:此起点之极,与丹道中之元关相 同鄙人研究数十年,不敢云确有心得,然考其本 源,实与形意八卦其理相通。不过名称与形式之动作 不同耳。至若善养气练神,则初无少异。比之,形意 地也,八卦天也,太极人也。天地人三才合为一体, 浑然一气,实无区分。练之久,而动静自如,头头是 道。又何形意、八卦、太极之有哉!至峨眉派,传之

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

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 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或以在释为外 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中之内劲矣。彼不能沉气于丹田小腹者,皆外家也。则无内家外家之别。少林,寺也;武当,山也;拳以 地名,并无轩轻。至竟言少林而不言武当者亦自有 故。按少林寺之拳,门类甚多,名目亦广,辗转相 传,耳熟能详。武当派则不然,练者既少,社会上且 有不知武当属于何省者,非予之过言也。浙之张松溪 非武当之嫡传乎至今浙人士承张之绪者,何以未之 前闻也近十年来,人始稍稍知武当之可贵矣。少 林、武当之一隐一现者其故在此。安得遽分内外耶! 或谓拳术既无内外之分,何以形势有刚柔之判不知 一则自柔练而致刚,一则自刚练而致柔,刚柔虽分, 成功则一。夫武术以和为用,和之中知(智)勇备焉。 予练拳术亦数十年矣。初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 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 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

一日,山西宋世荣前辈,以函来约,余因袱被往晋。 寒暄之后,因问内外之判,宋先生曰:“呼吸有内外 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气 者即外家。故善养浩然之气一语,实道破内家之奥 义。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 求动。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系一体,不可歧而二 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即系 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失之毫厘,差以千 里。我所云呼吸有内外者,先求其通而已。通与不 通,于何分之彼未知练拳与初练拳者,其呼吸往往 至中部而止,仍行返回,气浮于上,是谓之呼吸不 通。极其蔽则血气用事,好勇斗狠,实火气太刚过燥 之故也。若呼吸练至下行,直达丹田,久而久之,心 肾相交,水火既济,火气不致炎上,呼吸可以自然, 不致中部而返。如此方谓之内外相通,上下相通,气 自而顺,故呼吸能达下部。气本一也,误以为两个, 其弊亦与不通等。子舆氏曰:’求其放心,放心收而 后道生。‘亦即道家收视返听之理。”余曰:“然则 附 鄙人可谓得拳中之内劲乎盖气已下沉,小腹亦坚硬 如石矣° ”宗先生曰:“否!否!汝虽气通小腹,若不 化坚,终必为累,非上乘也。”余又问何以化之?先 生曰:“有若无,实若虚。腹之坚,非真道也。孟子 立录。

 

 

 

浏览77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