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拳:三拳分为二十一拳,五行生克是十 拳,分为七十拳(共九十一拳,一拳分为七拳,是前 打、后打、左打、右打、不打、打打、打不打、打 打)。
一百零三枪:天地人三枪,各分四柱,是三四一 十二枪;五行五枪,是五七三十五枪;八卦枪,是 七八五十六枪,共一百零三枪也。
头打落。意随足走,起而未起占中央,脚踏中门 抢他位,就是神仙亦难防。
肩打一阴反一阳,两手只在洞中藏。左右全凭盖 他意,舒展二字一命亡。
肘打去意占胸膛,起手好似虎扑羊,或在里,拨 一旁,走后手,只在胁下藏。
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能在一思
尽,莫在一思存,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
胯打中节并相连,阴阳相合得之难。外胯好似鱼
打挺,里胯藏步变势难。
膝打几处人不明,好似猛虎出木笼。和身转着不
停势,左右明拨任意行。
脚打采意不落空,消息全凭后脚蹬。与人较勇无 虚备,去意好似卷地风。臀尾打起落不见形,好似猛 虎坐卧出洞中。
拳经云:“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神藏气内丹道成。如问真形须求 真,要知真形合真象。真象合来有真诀,真诀合道得 彻灵。” “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养灵根而静心 者,修道也。”
赤松子胎息诀云:“气穴之间,昔人名之曰生门 死户,又谓之天地之根。凝神于此,久之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则气畅,气畅则血融,血融则骨强,
第八章 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义
骨强则髓满,髓满则腹盈,腹盈则下实,下实则步轻 健,动作不疲,四体康健,颜色如桃李,去仙不远 矣。”此亦是拳术内劲之意义也。
余自幼练拳以来,闻诸先生之言,云拳即是道。 余闻之怀疑。至练暗劲,刚柔合一,动作灵妙,一任 复觉真元之意思也。自觉身子一毫亦不敢动,动即要 泄矣。心想仍用拳术之法以化之,内中之意,虚灵下 沉注于丹田,下边用虚灵之意,提住谷道,内外之意 思,仍如练拳趟子一般。意注于丹田片时,阳即收 缩,萌动者上移于丹田矣。此时周身融合,绵绵不 断。当时尚不知采取转法轮之理,而丹田内,如同两 物相争之状况。四五小时,方渐渐安静。心想不动之 理,是余练拳术之时,呼吸二息仍在丹田之中。至于 不练之时,虽言谈呼吸,并不妨碍内中之真息。并非 有意存照,是无时不然也。庄子云:“真人之气呼吸 以踵”,大约即此意也。因有不息而息之火,将此动心之自然,与同道人研究,彼此各有所会。惟练化劲 之后,内中消息,与同道之人言之,知者多不肯言, 不知者茫然莫解。故笔之于书,以示同道,倘有经此 情况者,可以互相研究,以归至善。余练化劲所经 者,每日练一形之式,到停式时,立正,心中神气一 定,每觉下部海底处(即阴跻穴处)如有物萌动。初不 甚着意。每日练之有动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日久亦 有动之甚久之时,亦有不动之时。渐渐练于停式,心 中一定,如欲泄漏者,想丹书坐功,有真阳发动之语, 可以采取,:彼是静中动。练静坐者,知者亦颇多,乃 彼是静中求动也。此是拳术动中求静,不知能消化 否又想拳经亦有“处处行持不可移”之言,每日功 夫总不可间断。以后练至一停式,周身就有发空之景 象,真阳欲发动而欲泄。此情形似柳华阳先生所云,
物消化,畅达于周身也。以后又如前动作,仍在练拳
趟子,内外总是一气,缓缓悠悠练之,不敢有一毫不 平稳处。动作练时,内中四肢融融,绵绵虚空,与前
站着之景况无异。也有练一趟而不动者,亦有练两趟内外忽然有虚空之时,白天行止坐卧,四肢亦有发空而不动者。嗣后亦有动时,仍提至丹田,而用练拳之 内呼吸,转法轮用意主之于丹田,以神用息而转之。从 尾闾至夹脊、至玉枕、至天顶而下,与静坐功夫相 同,下至丹田,亦有至二三转而不动者,亦有三四转 而不动者,所转者,与所练趟子消化之意相同。以后 有不练之时,或坐立,或行动内中仍用练拳之呼吸, 身子行路亦可以消化矣。以后甚至于睡熟而内中不 动,内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如沐如 浴之景况。睡时亦有如此情形,而梦中亦能,用神意 呼吸而化之,因醒后,已知梦中之情形而化之也。以 后练拳术、睡熟时,内中即不动矣,后只有睡熟时,之时,身中之情意,异常舒畅。每逢晚上,练过拳术,夜间熟睡时,身中发虚空之时多,晚上要不练拳 术,睡时发虚空之时较少,以后知丹道有气消之弊 病,自己体察内外之情形,人道缩至甚小,消除百 病,精神有增无减。以后静坐亦如此。到此方知拳术 与丹道是一理也。以上是余练拳术,身体内外之所经 验也。故书之以告同志。
拳术至练虚合道,是将真意化到至虚至无之境。
不动之时,内中寂然,空虚无一动其心。至于忽然有
耳闻,无论来者如何疾快,但能躲闪。因其功夫入于 虚境而未到于至虚,不能有不见不闻之知觉也。其练 他派拳术者,亦常闻有此境界,未能详其姓氏,故未 录之。
孙不测之事,虽不见不闻,而能觉而避之。《中庸》 云:“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是此意也。能到至诚 之道者,三派拳术中,余知有四人而已。形意拳李洛 能先生、八卦拳董海川先生、太极拳杨露禅先生、武 禹襄先生。四位先生皆有不见不闻之知觉,其余诸先 生皆是见闻之知觉而已。如外有不测之事,只要眼见
古无所谓剑术也,自猿公教少女以刺击,而剑术 始见于记载。其他如宜僚之弄丸,魏博之取合,似与 八 剑术有关,然不传其术,无从加以评论。予幼好技 击,苦无师承,清季觅食春明,见有所谓三才、纯 卦 阳、六合、太极、青龙诸剑名,心好之而终以为未至 也。后获亲炙禄堂夫子,始得见所谓八卦剑者,窃以剑 为叹观止矣。盖此剑脱胎于八卦拳术,左旋为阳,右 旋为阴,于开合变化之中,见参互错综之妙,静则太 学 极,动则爻变,究其神之所至即在不动时已含有静极而动之妙用。非所谓阴阳合撰者耶禄堂师近复以所 著八卦剑术见示,虽仅有八纲学者,如神而明之,则 六十四卦之交错,无不寓于八纲剑之中,犹之八卦实 原于乾之一画,是在学者体会已耳,自愧一知半解, 未能阐发禄堂师之意爰,就所知者粗述之,附骥名彰 抑亦鲸生之幸巳。
八卦剑术传者佚其姓名,自董海川太夫子来京, 始辗转相传,而八卦剑之名遂著。予亲炙程廷华夫子 之门,廷华师固授业董太夫子者也。窃本得之廷华师 者,因有此编之作请得而申其义焉。按八卦始于太 极,由是而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其本体则一太 极也。吾人各有一太极之体,故此剑之左旋右旋、阴 阳相生,实具太极之妙用,一动一静不离爻变极其变 化神奇之功,终不外参互错综之理,故其外圆内方 也,亦即圆以象天,方以象地之意也。伏羲之卦先天 也,文王之卦后天也,盖先天者其体,后天者其用。
剑之本体太极先天也,剑之纵横离合后天也。惟其有 先天之用,故寂然不动。惟其有后天之功,故变幻莫 测。分而为八,错成六十有四,而实具于太极之中, 所谓散则万殊,合则一本也。自其用言之曰,八卦 剑。自其体言之,实即太极剑也。学者明吾身在太极 之中,循吾书而求之,自然领会。复次第作图以明 之,以示途径。举一反三是在善悟者,至于神而明 之,则又存乎其人已。
是编名为八卦剑学,其道实出于八卦拳中,习者 应以八卦拳为主,以八卦剑为辅。不独此剑为然,各 派剑术亦莫不以拳术为其基础。拳谚云:精拳术者未 必皆通剑法,善剑法者未有不精拳术,诚知言也。
是编发明此剑之性能纯以扶养正气为宗,内中奇 异名目不过因形式而定,一切引证均与道理相合,而 诸法巧妙亦寓于是。
是编剑法不务外观,但求真道,以其动作运用旋 转如意。
是编剑术与易经、先天八卦、后天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以至于变化无穷之理莫不相同。
是编剑术之作仅举八纲。八纲者,乾、坤、坎、 离、震、艮、巽、兑八卦也,亦即八正剑也。至于变 剑无穷,要不出乎八纲之;^卜,而八纲又系乾坤二卦之 所生,书内节目数十,虽即八纲之条理次序,实即衍 此乾坤二卦也。
浏览7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