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要放松,并不等同放软手脚,亦不代表不用力,反而要练习者留意 力量变换的过程,掌握自己重心,分清楚身体结构的好坏,将力量随时聚焦 于某一线或某一点上,再学习于动作中发力和卸力。
现今的体育运动员都会在健身室里凭着器械锻炼肌肉,以增加力量,但 叶准师傅提到,叶问很反对练器械,叶准师傅也常常提醒弟子,不要意图去 做什么器械来提升力量,这样会适得其反,使肌肉难以放松,影响学习进度。 这般的见解,原因何在?
一般人会通过举重运动锻炼肌力,要达致这效果,便选择较重的器械, 配合较少的次数来锻炼,使肌肉的负重能力增加。另一种是用较轻的器械, 相对较多的次数来锻炼,来增加肌肉维度,借以塑造更健硕的身形,这样练 出来的肌肉会较结实,较有线条,但缺乏弹性。
功夫的基本练习目的就是要学懂如何运用整个身体的力量。未练武的人, 遇上对敌的处境时都会用上蛮力,不协调地任凭身体某个部分蓄力,令身形 扭曲僵硬;这种蛮力持久性低,容易造成自身受伤,拉伤軔带,扭歪关节; 这股力量更会随着身体生理机能的衰老而迅速消退。
功夫的力量是依靠身体各主要肌肉、关节,如肩、肘、腕、腰、膝等整体协调而产生的,这就是功。强 调各主要关节同步配合,发力柔 顺,达到一发而出,熟练到一定 程度,不必预先蓄势,也能瞬间 爆发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劲。
咏春强调以柔制刚,不会以 身躯某处的蛮力抵御敌,会注重 骨骼结构的支撑和整体用力。平 日的练习,不会刻意去锻炼体 力,却会十分留意结构力。练习 小念头要求松弛全身筋骨肌肉, 手自然地伸展,腰背要拉直,注 意骨赂结构的支撑和发力;第一 节练摊手、伏手时,全身保持放 松,放慢动作,不着重肌肉,过 程中配合沉肩、沉肘、落马,注 意三角结构。再具体一点,就是 要注意推肘、中线,松肩,感受 用整个身体结构去支撑手部的动 作。动作做得好,慢慢就会累积 肘底力》这种力,虽名肘底,实 质是能将身体包括腰马力运干手 肘的结构力。
其实,大部分武术并不强调身形髙大,练武者应以小能胜大、弱能胜强为目标。现今在健身室做运动的 风气已是十分普及,适量的运动,作为强健身体的方式,未尝不可。这样的 方式,应兼顾到带氧运动及重量运动的搭配,以强化粘附于骨骼与关节间支 配关节运动的肌肉,亦能发达支配着心脏、肺部及消化器官的内脏肌,以期 进一步匀称地强化全身各部位的功能。但要清楚,训练的目的在于健体,纵 使肌肉力量增强,亦未必能立即用于功夫之上。对于一般人而言,未经放松 的锻炼,当用过力后,肌肉都会收紧,未能即时回复松驰。当留意,咏春拳 中所要求的“放松”,远比一般所谓“放松”的含意和要求更髙;它是与“稳 固”的结构辩证地统一着的。
“牛够大力啦,还不是让人使唤! ”这是一句叶问宗师经常讲 的话,这话反映了他在功夫上重视“以柔制刚”。
毕竟,功夫是用来打架的,不用力,拳打在敌人的身上也没有 用;主张“以柔制刚”,并不等如反对用力。功夫肯定是要用力的, 体力不可或缺,问题是如何用得更聪明,不会自恃“一铺牛力”。
我曾听过叶问宗师作这样的比喻:阿甲很富有,但不懂处理自 己的财富,胡乱挥霍,所用的钱不得其所,因此,^(艮多时当阿甲需 要用钱,应急钱便不够用了,有时甚至无钱可用。阿乙的财富远远 比不上阿甲,但他会珍惜自己的钱财,每用一点,都会知懷识俭, 而且用得极有价值,有时甚至超值一两倍;阿乙虽然财富不多,但 什么时候需要用钱都有钱可用。
用这个比喻来讲咏春功夫是最适合不过的,跟他爱讲的那句 “牛够大力”异曲同工。教了那么多年功夫,跟过无数的中外人士 黐手,我越来越体会个中的真谛,这也就是咏春经常讲求的“以柔
制刚”了。 “以柔制刚”的用力技巧可以分几点说明:
一、如何节省自已的气力
练咏春的一定要清楚何时所用的力是浪费的,何时所用的力是有价值、有作用的;当了解清楚后,便尽量不会在不必要时浪费,在真正需要用时才拿出来用。举例说,我打对方一拳,我的拳头 距离目标90厘米,我在90厘米的出拳行程中由头至尾都用力了,那 么,首五六十厘米所用的体力便完全浪费了,真正有作用的,就只 是在与对方身体接触的一刹那而已。明白这般道理,当伸手到跟对 方相隔最短距离时才发力,而力又能顺利发出,那便足够了,而且 过程中已节省了许多力。在咏春来说,这叫“长桥发力”,是将桥 手伸长到将近对方时才打对方的,其实这是短距离的发力技巧。
这样除了可节省自己的气力外,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在发力 打对方时足以自保。最容易被打的时候,正是自己想打人之时;若 遇上一些高手,当他知道对方发力打他时,他便会借机还击;倘若 先发力的一方在整个发力过程中都使劲打过去,当他察觉后发的对 方正借势发力还击时,他便来不及补救了;力发了,已收不回,这 时最易被人打中。若能做到在最短距离时才发力,被打的机会也相 对减少。
叶问宗师之所以深刻体会牛会被使、力会被借的道理,大抵 与败于梁碧之手有关。宗师经常谨记陈华顺公转述梁赞师祖的话:双手似无力,又实在有力,软绵綿地紧缠着,对方怎样都不能摆脫 的,就是好手。宗师告诉我,他从来未遇过这样的手,直到他遇上 梁碧;梁碧师公所用的,正是磁明的省力之法。而年轻的叶问,只 知用力顶着对方,结果力被一借,便中了重击;用力顶着对手,最 多只把他逼得后退,但他还没有中拳;顶力的一方,完全是浪费气 力的。
二、 奪握用力的时间性
在黐手或打斗的过程中,不同时间用力,会产生不同效果。事 实上,在许多动作的生与克中,力早用了,便用错,迟用了,亦没 有效果;要在最适当时候发力,攻防才有效果。
举例说,当一方用伏手、一方用摊手接触时,用伏手的一方可 以用“小念头”第三节的“圈手底掌”来攻击;也即是说,用伏手 圈过对方的摊手,由摊手的上面绕到下面,然后顺势一下底掌击打 对方的胸腹的位置。那么,用摊手的,若长时间用力向前顶着对方 的伏手,那用伏手的很容易便一圈到位。要若用摊手的晓得放松, 只是不断与伏手接触,待伏手出力一圈时才将摊手出力前推,效果 便截然不同。不过,放松了,还得掌握时机;发力的时间性是极为 重要的,摊手在知道伏手的动息时早了出力,充用,圈手一样可以 得手;在摊手一圈的动作将近完成,而底掌还没有打出时发力,也 是无用,因为伏手已把摊手摆脱了。发力的要求,就是要刚刚好 的,不迟也不早,摊手才可轻松的破坏伏手变“圏手底掌”的意 欲。时机的掌握,不是牛力一族所能理解和实践的。
三、 了解两手接触的地方
手与手之间的不同接触点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以人体骨 骼结构以及权杆原理作为依归的。让我举例言之:若我用膀手,对 方用冲拳,两手相接,而大家都以手腕接触着手腕,这个接触点, 在结构上是势均力敌的,没有谁比娘人占优;然而,在先天体能的 差异上,在手腕接触着手腕时,大力的便会略有着数。但如果我 将膀手的接触点后移,让对方握着冲拳的手腕与我膀手近手肘处接触,那么,我虽然没有他那般大力,但这时我也会占优了,这时我 膀手产生的力量,较先前接触在手腕时相比,力量可大三四倍。打 个比方,这好像驾车转档的学问;用腕接触,如用第三四档,扭力 较低;用肘接触,如用第一二档,扭力较强。但是不是用肘比用腕 接触好?那又未必,开车时第一至第四档都得用上,没有高下,而 视乎情况而已。第三四档,力量不足,但速度较快;第一二档力量 较大,但行动较慢。对敌的一刻,要快还是要力,则要视乎处境而 定,要视乎使用者想产生哪一种效果。
以上三点,说明了咏春用力的智慧,大家可见,这并非如广东 人所说的“死牛一面颈”。最高境界,是要练到一只手有力时,另 一只手无力,而有力与无力,左手与右手要随时变换,流畅自然, 不假思索。要练成,开始学黐手时便要放松,到经过了长时间的锻 炼后才可练成,这时,叶问宗师所强调的咏春“以柔制刚”之道, 也大抵掌握了。
浏览1,40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