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修心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传统养生学的精要。西方的毕达哥 拉斯也曾提出“天人合一”在“数”;中国的“天人合一”则在“气”。气的内涵奥妙复杂,众说纷纭, 概括地说,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体的道德精神。正如《老子》中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 阳,冲气以为和”,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流行,故天人相副,彼 此感应。

从古代养生学的角度来看,“气”被视为生命之本原。《庄子•知北游》认为:“人之生、气之聚 也,聚之则生,散则为死”,《天隐子》说:“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养生之大,在于爱气。道教的养 生术对中国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内丹学说为太极拳所取。《道藏辑要》中云:“身中一宝,隐在 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

我国的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关注气,注重 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 勤”,强调气息的调养运行。

其中尤以“中气”最为重要,“须以直养而无害”,有人称其为元气的最佳状态。太极拳论中要 求“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浩然之心行之,无往不易”,强调中气贯于脊中,收于丹田。太极拳 理论认为,它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因此“心上功夫,不在吞津咽气”,而虚静的心灵才称得上 “心”。《十三势行动心解》中对太极拳的气论述道:“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 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所指正是心意、精神,使气如九曲珠遍至全身,无微不至,并非 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是这种主观精神、心境贯于行拳之中,太极拳才会 达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气如车轮”;做到“心为令,气为旗”,才会“牵动往来气贴背”“腹内松 静气腾然”。

精神、心境与人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管子》一书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精气在自然、社会 和人的心性修养中的作用:“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的。”达此境界就须虚静其心,宁静 其意,使精气浩然和平,可以怡然安乐。也就是说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诱,恬淡自然,才能养 好精气。可见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则应修徳。

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既蕴涵着生命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 将气与心结合,犹如道教内丹学说,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不同的是,道教 内丹术以静坐导气为主,而太极拳则在绵恒不断的运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随势扬气”。至此把 人的心理一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成一团,人生哲理与 太极拳的养气全神统一起来。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哲 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全面健康,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身养性的体育形式。 正如《重阳全真集》中的“劝道歌”所说:“自然消息自然恬,不论金丹不论仙。一气养成神愈静,万金难买高眠”。

(二)气功与养生

气功在我国传统养生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祖国医学珍贵遗产的一部分,是古人在与 疲劳、病痛、衰老进行长期斗争的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自我身心锻炼的养生方 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气功,是一种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以调息运气为主、肢体活动为辅的健身方法,在中国古代 被称为“行气”“导引”。气功通过练习者调身、调息、调心三个方面,以达到肌肉放松,精神安定, 思想入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呼吸锻炼,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练气功能调整高级神经活动,使 神经系统处于压抑状态,使由于兴奋抑制不平衡而导致机能紊乱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得到复原, 使某些顽固的病理性兴奋灶转入抑制,促进康复。练气功时,由于腹式深呼吸,使腹腔脏器受到 有节律的“按摩”,有助促进肠胃蠕动,促使消化液分泌增多,练功后一般食欲增加、吸收良好。练 气功还由于心静身松,使全身小血管呈舒张状态,因而有助于血液循环,并对高血压患者有明显 的降压作用。

气功大体可分为三大类,即道家气功、佛门气功与民间气功。其中尤以道家气功的历史最为 悠久,影响最大。在中国历史上,气功曾有过几次大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晋南北朝、唐宋和民国 初年是中国气功发展的重要阶段,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气功与武术的结合愈来愈密切。

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文化学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作为一门 养生之学,气功开始崭露头角。从老子提出的“致虚守静”“专气致柔”等气功基本原则和以静制 动、以柔克刚、大巧若拙指导拳术的哲理,到庄子描绘的“吐故纳新”行气之术,“熊经鸟伸”导引之 士,表明气功与武术有了结合的雏形。

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以葛洪、陶弘景为代表的养生家研究、提倡下,其行气之法比春秋战国时 期更完备、更周密。葛洪的“胎息”,陶弘景的按摩术与导引功,为气功与武术的结合进一步提供 了广阔的基础。

在唐宋时期,我国的气功取得了大的发展。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葛洪的“胎息”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行气术,“天竺国按摩法”就是其代表作。北宋张君房集道家服食、练气、内外 丹、方术之大成,辑成《云笈七签》122卷,其中总结出70余种练气功之法,可谓中国古代气功养 生术的总汇。同时,武术与气功互相渗透,气功吸收武术的一些动作以加强导引效果,武术家则 把气功作为练武的一项重要内容,重视通过气功训练来挖掘人体内部的潜在力量,使气与力合而 为一。宋元之后,武术与气功的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中国武术更趋于成熟 和完美。

到了民国初年,中国气功又一次出现发展的高潮。这一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不少气功师和大 量的有关气功的书籍,民间也兴起了一股武术气功热,后来官方又提倡术”,因而当时形成气 功与武术兼能并举的局面。

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武术与气功逐步形成二者互相渗透、融合的特征,出现了理论与实践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现象。

中国气功理论认为,气是构成、维持人体和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难经•八难》说:“气者, 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 功锻炼主要目的是使人体元气充盈,达到内壮。气功这种理论为武术所用并根据&身的规律特 点而提出:练武要练功,“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是武功的基础和根本。武术家们还在 实践中总结出,筋肉、骨骼、皮肤的强壮只是外壮,外壮是较为容易达到的。如果仅练外壮功,忽 视内功修炼,那么,不仅难以达到武术锻炼的更高境界,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一些拳理精深、 完备成熟的拳种以及武林修行已臻较高境界的拳家,对内功给予高度重视。北拳要求“外练手、 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形意练功则既强调“外三合”,亦重视“内三合”。《少林拳术 秘诀》则明确指出:“武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可见武术与气功二者相通, 重内功,讲内壮。

武术与气功都主张“气盈则力充”。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气分两种,一种是先天之气,又称元 气,是人自结胎之初所秉受的先天之气;另一种是后天之气,由后天生成,流通于血脉之中,称为 血气,又称横气。根据气功理论,练气之道就是服存元气以消去血气,以先天补后天。表现在劲 力上,就是练出柔韧连绵之劲,以消去刚猛横暴之力,以求刚柔相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将气 功之术纳入自身体系的武术则同样强调练内功、增元气。练习时,讲究以意领气,以气帅形,以气 催力。例如注重内功的形意拳劈拳,其外形动作看似简单,然究其内功并非如此。其起落钻翻, 横竖开合,每个动作看来平平常常,简单至极,不过上半步出一拳而已,然其内力雄沉,威力强大 一击,以致有人能“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在武术史中,凡武林高手,其在“气”与“力”方面多有相 当的造诣,不仅太极、形意、八卦等所谓“内家拳”是这样,而且少林、查拳、通背、劈挂、南拳等“外 家拳”也无一例外。

气与力的高度结合,同样使人获得了某种不可思议的动力。例如可以使人全身肌肉坚硬如 铁,不怕外力击打,这就是武术的“金钟罩”功夫,也可以使躯体极其柔软,屈伸如意,这就是武术 中的“童子功”;又如武术中的硬功、养生功等,也是武术与气功相结合,以气功为主导技术的具体 表现。武术与气功结合同样使武术技能中动与静达到高度和谐,使武术在刚、力之中合理吸收 柔、静,从而形成动静兼有、刚柔并存的局面。

总之,武术与气功的结合,使中国武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不仅在技术上、在结构上完成了 “内功外拳”“内外结合”“先内后外”等结构,使武术形成“内外兼修”的完整体系,而且促使武术理 论更趋丰富、合理与完善。

浏览6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