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源流与发展

八卦掌是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内家拳术。由于练习八卦掌时要走圈,每圈走 8步,恰合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个方位,仿佛八卦图上的八卦圈, 故名谓“八卦掌”。

(一)八卦掌的发展

《董先生墓志铭》中写道:“因老气骸,始得寓外舍•各授一艺。”可见,董先生是 因为“老”了,才离开了肃王府,住在徒弟家,授徒度日。董先生教徒不循旧规,而是 “各授一艺”。虽然徒弟学的不多,但经董先生一点拨,拳理一明,发挥出了各自的聪明才 智,与自己过去所学融汇贯通,形成各自的不同风格,丰富多姿,各放异彩,终能大成。 董先生的八卦掌为了开门授徒,留传后世,所以逐步地丰富完善。孙锡堃先生在1939年 所著《八卦拳真传》中精辟地论述了这个道理:“集成拳术,复按易理,定八卦,合五 行,加添招术,代代传流,先哲屡益,此道逐益形完备。”

董海川先生的八卦掌是什么样子呢?我们都没见过。但根据老前辈的回忆和总观尹、程两种先生八卦掌不同的风格特点,不难得出下列结论:

除了反背捶用拳外,都用掌,以掌法为主(尹、程都有反背捶,打法练法一样)。

原始掌形应是龙爪掌。因为马维祺先生、程廷华先生、刘凤春先生、梁振圃先生、 史计栋先生、刘宝珍先生等都是虎口圆撑的五指自然分开,或四、五指自然贴拢的龙爪 掌,唯尹福先生是牛舌掌(这与他早期所习罗汉拳是分不开的),但掌形上仍然虎口圆撑, 以满掌力。

练功时都是走圈,分上、中、下三盘,都是趟泥步“转掌如拧绳”,因而步眼、掌 法、腰身特别灵活,善长拧劲、横劲、螺旋劲。

都用腿,但以暗腿为主。

注重劲力,讲究刚柔相济,虚实分清;讲究三节四梢,讲究提肛溜臀、舌抵上腭、 气沉丹田、六合归一,特别以内劲即“寸劲”、“爆炸劲”克敌制胜。

都以“以掌为法、以走为用、斜出正入、脱身换影”为技击特点。

董海川先生授徒时是“各授一艺”,因而弟子们学得掌势都不多,但却功夫深厚,加 之各自结合自己原来所学,融汇贯通,社会上这才出现了各种流派的八卦掌。三代、四代 授徒时,仅仅老三掌不够用了,于是“复按易理,增添招术,代代流传”。但因名八卦掌, 故所有套路都不能离开“八”字,什么“八大掌”、“八形掌”、“八八六十四掌”、“八 八六十四手”陆续产生,甚而走圈时不能走七步,更不能走九步,而必须走“八步”,以 暗合八卦之“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8个方位。孙锡堃先生把“八大掌”定 为八卦拳真传;尹玉璋先生把八卦掌定为“八个大式”;曹钟升先生在《曹氏八卦掌谱》 一书中把八卦掌改为掌分八路,每路八势,共计六十四势;吴峻山先生在南京国术馆任教 时把八卦掌增改为八八六十四掌等等,不一而足。

董公授徒只是口传心授,没有任何著作留传于世,现在的许多理论拳经都是出自三 代、四代之手,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部著作。

孙禄堂先生著《八卦拳学》

高义盛先生著《八卦掌》

黄柏年先生著《龙形八卦掌》

尹玉璋先生著《尹氏八卦掌》

曹钟升先生著《曹氏八卦掌谱》

孙锡堃先生著《八卦拳真传》

姜容樵先生著《八卦掌》

另外还有许多功理拳经拳歌,如“交手歌”、“八卦拳歌”,尹福弟子曾省三著的“三 十六歌”、“四十八法”等等,都为八卦掌推广、发展、光大做出了贡献。我们珍惜它, 可资借鉴,也可取其精华为己所用,为八卦掌进一步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八卦门的兵器套路很多,基本都是历代先贤们逐步增益或人门时带进来的。

八卦刀是八卦门中真正的、也是最根本的主要兵器。原来只有转刀,与八卦掌的转圈 一样,左旋右转。现在有了许多套路:指路刀、滚手刀、群拦刀、十八截刀、转刀、对刀 等等,它们都具有八卦刀法的风格和特色,刀法在走中运用,奥妙无穷。

董海川先生的碑文中记有“力大貌奇,方腰骈肋,素好技击,勇武过人”,“合手长 过膝数寸,故拳掌多出人意外,皆难防范”。八卦刀身长四尺二寸,加之董先生双手过膝, 就有七尺多长了,可见董海川先生一刀在手时,是何等的威风神勇。

八卦掌是以掌法和走转为主的拳术,交手时忽前忽后,忽左忽右,贴身而进,脱身而 走。《拳意述真》便有“程廷华先生所用之游身八卦,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离或即, 或顶或丢,忽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余远,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 力,或用一手,或二指,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的 记载。程氏擅用八卦子午鸳鸯钺,尹氏擅长状元笔、护手钩,如同长了一双铁手,出手成 招,随心所用,变化无穷。现在练的八卦阴阳锐、风火枪等都是由钺和笔演变而来。

八卦门中没有剑,听老前辈讲:只要分清剑为两面刃,刀有刀背,会刀就会剑,刀剑 一样能在走转中使用,出奇而制胜,奥妙而无穷。八卦剑都是从刀发展而来的,而八卦门 中的“纯阳剑”等套路大都是从其他门引进来的。

八卦门中有棍,但很简单。程氏的风魔棍、花子棍等都是从其他门拳术中引进来的。 尹氏有七星杆。尹玉璋先生是在走中练,也是走中用。现在的七星杆套路是尹福弟子金毓 慧(即曾省三)所传,走的势子少了,但仍为八卦掌爱好者所喜爱。

八卦门中原来的枪法也很少,只是转几下,大多练的是两头都有枪尖的“双头蛇”。 程氏八卦中枪的套路很多,这要功归于大枪刘德宽。刘先生是程廷华的师弟。刘先生枪法 髙超,戟法更是超群。枪的套路有四式枪、八面战身枪,对练有八枪(大杆子)、小鹞子 和黑白鹞子。还有六路戟,也有人说是十二路戟,可惜已基本失传了。

八卦掌四十八法中讲到“八卦之手不讲拿,我拿人兮我亦差”。如果现在的八卦掌有 了擒拿,也要归功于刘德宽先生,基本上都是他留传下来的。他为了教军队,曾编有直趟 练法的六十四手,其中就有一些擒拿动作。有些老前辈原来练过擒拿带进来,丰富了八卦 掌,也不足为奇。但擒拿不是董海川先生所传。八卦门也有太极拳,这要归功于程有龙和 刘德宽先生,因程有龙从杨建侯学过太极,刘先生也会太极,于是八卦中就有了太极拳。 我见过程有信先生练太极拳,但此拳要走底盘,以老杨式太极拳为主体,多是八卦掌的手 法,很吃功夫。如果不走底盘,恐怕就失其真了。

解放后,国家的体育方针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武术运动也是如此,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允许擂台赛,也不讲“打”,比赛也是为了表演。于是八卦掌家、 拳家们编出了各式各样的连环套路,如“八卦游身连环掌”,更加丰富、完善了八卦掌, 对八卦掌的传流和发展起到巨大地推动作用。

(二)八卦掌的技术特点

练习八卦掌时要求一掌前伸,对正圈心,一掌护后,置于前臂肘下,拇指食指分开 圆撑,其余四指自然弯屈和分开,仿佛张牙舞爪的龙爪,故名“龙爪掌”。“龙爪掌”是 八卦掌主要特色之一。尹氏掌则除拇指外,四指并拢,形似牛舌,故名“牛舌掌”。不论 何掌形,都必须虎口圆撑,这样掌力才会深厚,才能叫“八卦掌”。

练习八卦掌讲究“三势”,即“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尹氏掌走小步,趋于急行,名曰“自然步”;程氏掌步子较大,行走时要五趾抓地,双足磨胫而行,仿佛 走在泥水中,稳重中求轻灵和快捷,名曰“趟泥步”。练习八卦掌要走圈,走圈时,双臂 前伸,仿佛推磨一般,故称“转如磨磨”。历代老前辈习惯围着一棵小树而转,转得时间 长了,能围着小树走出一溜沟,不知不觉中小树已经长粗长高,功夫练成了,这就是老前 辈们经常讲到得“树长艺长,年长月久,根深叶茂”。双臂前伸时要滚钻争裹,双臂要拧, 双掌掌指外沿拧向圈心,头要拧,二目前视圈心,腰要拧,胸口即膻中穴部位对正圈心, 而双足还要沿圈交替而行,而且里足直迈外足微扣,仿佛身体拧成了一股绳,故称“转掌 如拧绳”。“转掌如疔绳”是练习八卦掌的真谛和诀要,功法“三势”是八卦掌的特色之 一。所以,当你在公园看到有人围树而转,在比赛场、馆看到有人练习伸掌转圈时,立即 就知是八卦掌。

八卦掌讲究上、中、下“三盘”,“三盘”是指走圈时的姿势高矮而言。上盘架子 高,如平时行路一般,故名“行步”,适合老年人练习;中盘架子适中,要屈腿坐身,行 走时要把双腿趟出去,易出功夫,适合中年、青年人练习;下盘架子很低,几乎膝胯平, 程氏几乎裆擦地,很难练习,很少有人练习。所以歌诀曰:“掌法虽分上中下,上下不过 是掌架,园转自如唯中盘,高下全凭腿变化。”

八卦掌讲究“三形”,“三形”是指“行走如龙,动转若猴,换势似鹰”。转掌时双 掌前伸,双足交替而行,拧头、拧臂、拧腰喻为龙行,即“行走如龙”,所以黄柏年先生 把其所著的八卦掌命名为“龙形八卦掌”;“动转若猴”即指步子要活,身法要活,掌法 更要活,讲究一个快字,只有上下内外,协调一致,才能转动间快速、灵活、敏捷,有如 活猴一般;“换势似鹰”是指八卦掌的掌势变化,即换掌变势时姿势要舒展,气势要宏 伟,身法要灵活,掌掌含内力,有如鹰击长空一般。这样练出的八卦掌不仅姿势美观,而 且形神兼备,处处见功夫。

练习八卦掌时,必须要沉肩坠肘,提肛溜臀,舌抵上腭,自然呼吸,气沉丹田。沉 肩坠肘,提肛溜臀是气沉丹田的前提,练不到气沉丹田,则不能算内家拳了,更不能叫八 卦掌。当然,八卦掌的练习时时处处都是在意念引导下的,气沉丹田也不例外。

程廷华先生早年练过摔跤,把跤法融汇到八卦掌中,充实、完善形成了自己独特风 格。摔跤时要用絆子,用好了绊子才能把人摔倒,把绊子融汇到八卦掌的步中来,就形成 了摆步和扣步,所以程氏八卦掌以摆步扣步为主。尹氏掌出手直接,讲究冷、脆、硬、 快、善爆炸劲、顿挫劲,故人们称为硬掌。程氏掌讲究拧裹钻翻,故多螺旋劲。程廷华先 生人称“神力眼镜程”,显见掌力的深实沉厚,故程氏门人多以塌掌为主,善爆炸,善多 化发放,以“寸劲伤人”。

练功时如果能做到三势,即“步如趟泥,手如拧绳,转如磨磨”,特别能做到里足 直迈,外足微扣,双掌对着圈心,拧腰而行的话,就能练出一种八卦掌独有的劲力,即 “横劲”。试想一下,如果拧着腰不走圈而直行的话,那双掌向前推出,劲与前进方向正成 90度,即是横行又是横劲。只有练出这种横劲,八卦掌才能在交手时从两侧进攻,忽左 忽右,神奇莫测。所以说转掌时要拧腰转体,如果不拧腰就练不出通种劲力了。

八卦掌的腿法很多,有摆、扣、踢、点、崩、翻、劈、踹、蹬、截、切等等。但都要在掌法身法配合下使用,对方看到掌而看不到腿,故名“暗腿”。不像现在的散打那样, 明目张胆地把腿踢出去。

八卦掌讲究刚柔、虚实、开合、动静、起落、进退、疾徐、斜正 无不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且时时处在互相转化之中,这些暗合了 “周易”的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道理。程氏八卦掌讲究“阴阳之道”也是特色之一。

八卦掌讲究拧裹钻翻,内外合一,气沉丹田。一动无有不动,时时处处都要掌随 身动,步随掌变,意加身随,处处有变,不仅要形神兼备,更要劲力沉实,刚柔相济。这 样才如程廷华先生所言:“与敌交手时,或粘或走,或开或合,或即或离,或顶或丢,忽 隐忽现,或忽然一离相去一丈,忽然而回即在目前,或用全体之力,或用一手,或二指, 或一指之一节,忽虚忽实,忽刚忽柔,无有定形,变化不测。”所以说,在与敌交手时 “掌随身动,步随掌变,意动身随,无有定形,处处有变,变化不测”也是八卦掌的特色 之一。

练习八卦掌必须走圈,每圈走9步10步或更多的步均可,但走起来圈太大,易使 掌法散漫,因拧腰的角度太小,也就做不到“转掌如拧绳”了;每圈走6步、7步或更少 的步均可,但圈子太小,不仅掌势拘紧,劲力不能通达,也不能充分地练习八卦趟泥步, 无法练习八卦掌,八卦掌的技击特点之一 “以走为用”。所以,以8步为宜,因为大树或 圈心即为敌人,一臂前伸,正够到敌人了,转起来正好8步,要求8步,妙哉也!又仿佛 脚踩乾、坎、艮、震、巽、离、坤、兑8个方位上,故命名“八卦掌”。既命名为八卦掌 了,于是就根据“八卦”的卦数,产生了八大掌、八大式、八八六十四掌、八八六十四手 等。“八”、“六十四”这些数也是八卦掌的特点之一。

浏览1,19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