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对于运动员而言,良好的耐力基础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 求:首先,神经系统可长时间保持兴奋性;其次,神经系统具有良 好的抑制节律性转换能力;再次,运动中枢与内脏中枢具有较好 的协调活动能力,以保持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良好节律;最后,运动 器官和内脏器官之间应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因此,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运动员神经系统的 活动以更加适应耐力运动的需要,是运动员提高耐力素质的重要 生理学基础和原因之一。

  • 骨骼肌的氧利用


骨骼肌的氧利用情况对耐力素质训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运动员的氧利用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的肌肉组织主要是从流经其内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 中摄取和获得氧气。因此,生理学认为,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的有 氧代谢能力对机体肌肉组织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有重要的影 响作用。在机体的肌纤维中,I型肌纤维比例与其所在的肌肉的 有氧代谢酶的活性、肌肉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成正比。实践证 明,优秀的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比例高,氧化酶的活性高, 线粒体的数量多,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大,肌肉摄取和利用氧气的 能力高。

在影响耐力的机体机制中,心输出量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 素,肌纤维类型的比例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是次要的影响 因素。

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

对于运动员而言,良好的耐力基础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要 求:首先,神经系统可长时间保持兴奋性;其次,神经系统具有良 好的抑制节律性转换能力;再次,运动中枢与内脏中枢具有较好 的协调活动能力,以保持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良好节律;最后,运动 器官和内脏器官之间应有良好的协调与配合。

因此,有效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运动员神经系统的 活动以更加适应耐力运动的需要,是运动员提高耐力素质的重要 生理学基础和原因之一。

骨骼肌的氧利用

骨骼肌的氧利用情况对耐力素质训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 响。运动员的氧利用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人体的肌肉组织主要是从流经其内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 中摄取和获得氧气。因此,生理学认为,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的有 氧代谢能力对机体肌肉组织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有重要的影 响作用。在机体的肌纤维中,I型肌纤维比例与其所在的肌肉的 有氧代谢酶的活性、肌肉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成正比。实践证 明,优秀的耐力项目运动员的慢肌纤维比例高,氧化酶的活性高, 线粒体的数量多,毛细血管分布密度大,肌肉摄取和利用氧气的 能力高。

在影响耐力的机体机制中,心输出量是其中的核心影响因 素,肌纤维类型的比例构成及其有氧代谢能力是次要的影响 因素。

机体在运动时,骨骼肌的氧利用能力受无氧阈的影响。以 无氧阈的最大吸氧量比值为例,比值越高,肌肉的氧利用能力 越强。

能量供应水平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运动员在参加运动训练时,机体的 大部分能量都来源于机体内部肌糖原和脂肪的有氧氧化。因此, 机体的肌糖原含量不足可以明显影响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在运动 前或运动过程中,通过合理训练而使机体的肌糖原储备增加、有 氧氧化的能量利用效率提高、肌糖原利用节约、脂肪利用比例提 高等,对提高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十分有益。

能量利用效率

一般情况下,在单位耗氧量条件下,机体在运动中做功的能 力就叫作能量利用效率。根据相关研究证实,如果运动员的其他 机体因素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耐力素质高低的差异更多的是来 自于机体能量的利用效率,影响率最高时可达65%。

无氧耐力

骨骼肌的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骨骼肌的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对运动员的无氧耐力具有重 要影响。肌糖原在运动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无氧酵解为机体提 供能量,这也是运动中无氧耐力的主要能源来源。在跆拳道训练 中,肌糖原的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受肌纤维百分构成以及糖酵解酶 催化活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不同代谢性质的运动项目中,运 动员的肌纤维百分构成和糖酵解酶活性明显不同,这也是构成运 动员无氧耐力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肌肉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

对个体而言,肌肉对酸性物质的缓冲能力影响着其耐受能 力。细胞内以及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改变会影响机体的运 动能力,尤其是影响机体的耐力。机体内部的理化性质的变化主

要是由肌肉糖酵解引起的,肌肉糖酵解的产物,它可以在机体的 肌细胞内大量累积,甚至可以扩散到血液中改变血液的酸环境, 进而导致肌肉中酸性物质增加,影响机体的耐力素质水平的正常 发挥。

机体内环境pH值的稳定是由肌肉和血液中存在的缓冲酸 碱物质来维持的,这种缓冲物质是一种混合液,由弱酸与强碱生 成的盐按一定比例组成。研究表明,提高机体的耐酸能力是提高 机体的无氧耐力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当然,无氧耐力训练并不 能直接提高运动员机体对酸碱物质的缓冲能力,而是训练提高和 强化了运动员对因酸碱物质产生的不适应感,从而提高了运动员 的耐受能力。

神经系统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

神经系统对酸性物质的耐受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运 动员的无氧耐力素质。从总体上来讲,人体的内环境是酸性的, 安静状态下,人体血液的平均pH值为7.4,骨骼肌细胞液的pH 值约为7.0。这是因为酸性物质在机体内积累的速度很快,肌肉 和血液中存在的能缓冲酸碱的物质来不及进行足够的缓冲以维 持酸碱平衡。在运动状态下,机体的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 会有所下降。

大量的实验证明,机体的神经系统不仅可以协调运动肌的驱 动,还可以协调不同肌肉群之间的活动。这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 无氧耐力水平。有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的以上两个协调功能会受 到机体大量酸性物质的影响,合理与科学的无氧耐力训练有助于 提高运动员神经系统的耐受能力,而在跆拳道对抗训练中,运动 员机体内会产生大量的酸性物质,有利于运动员耐力水平的发挥 和提高。

柔韧素质训练

1 .肌肉与韧带的弹性

一般情况下,影响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直接因素主要是肌 肉组织、韧带组织的弹性。当然,不同年龄段、性别和训练程度的 人,其机体肌肉组织、韧带组织的弹性是不一样的。另外,中枢神 经系统的兴奋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肌肉组织的弹性变化,如 在跆拳道正式比赛

中,由于运动员的情绪比较高涨,因此其柔韧 性通常会比平时要好。

神经过程转换的灵活性

神经过程转换的灵活性对运动员的柔韧素质也具有十分重 要的影响。人体在运动过程中,一方面,肌肉的基本张力与神经 系统兴奋、抑制过程转换的灵活性有关,中枢神经系统对抗肌间 协调性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紧张和放松的调节等都能有 效地提高肌肉的张力。另一方面,肌肉的张力与神经过程分化抑 制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运动员要想提高自身的柔韧性,必须重视对机体神经 过程转换的灵活性的训练。

关节的柔韧性

个体关节的柔韧性与关节周围组织的大小密切相关。关节 周围组织(肌腔、韧带、肌肉、皮肤等)的大小与伸展性、关节生理 结构都会影响关节的柔韧性。在关节周围的组织中,肌腱与韧带 有助于加固关节。一方面,肌肉可以从外部给予关节一定的加固 力量;另一方面,韧带的抗拉性能将关节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 围内,避免关节在运动中受伤。

对于运动员来说,发展关节的柔韧主要是对限制关节活动的 对抗肌施加影响,使关节的对抗肌可以主动牵拉伸展,从而减少 对关节活动范围的限制,提高关节的伸展度和柔韧性。此外,增 进跨过关节的韧带肌腱和皮肤的伸展性则是运动员提高机体关 节柔韧性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方法。

图片3

性别差异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与男子相比,女子的柔韧性普遍较好。 这是因为,男子的肌纤维长、强而有力,横断面积大,对关节活动 范围限制较大;女子的肌纤维细长,横断面积小,伸展性好,对关 节活动范围的限制较小。因此,在柔韧素质训练过程中,应区别 对待。

年龄特征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的柔韧素质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大,不 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机体的柔韧性存在着较大不同。

0-10岁。从人的自然生长规律来看,初生婴儿的柔韧性 最好。人体的骨骼在随着年龄递增的过程中,其韧性不断得到加 强,因此,人体的柔韧性会有所降低。因此,在10岁以前就应给 予一定的柔韧素质的训练,以不断提高人体自然增长的柔韧性。

10-13岁。人体的柔韧性相对降低。尤其是胯关节随着 腿的前后活动多、肌肉组织增大而使左右开胯幅度明显下降。该 年龄阶段,虽然人的骨的弹性增强,但是肌肉韧带的伸展性仍有 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应重点训练肌肉韧带的伸展性,以提高关节 的柔韧性。

13-15岁。该年龄阶段为人体的生长发育期,人体的骨 骼生长速度很快,肌肉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机体的柔韧性有所 下降。这一年龄阶段应多做伸展性训练,以免造成运动拉伤。

16—20岁。在这一时期,人体的生长发育趋于成熟,在柔 韧性训练中,可以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和难度,为机体获得专项 运动所需的柔韧素质打好一定的基础。

第二节运动心理学基础

一、影响运动员跆拳道训练的心理因素

在跆拳道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运动员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 的影响,即运动知觉、心理定向、思维、想象、注意力、情绪、意志、 精神活动特点与个性特征等。

(一)心理定向

心理定向是指动作开始以前以及完成动作过程中心理的准 备状态和注意的指向性。心理定向对于掌握和提高技术动作非 常重要。心理定向能够造成诸多积极的综合反应,并且促进心理 活动的调整。准确的心理定向能够帮助人的动作在内容、结构等 方面调整得完全符合技术特

点,这样运动时就能够及时在头脑中 设计完成动作的模式,并依据模式进行自身的全部行动。

在跆拳道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选择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不 同,会引导其形成不同的心理定向,而不同的预先心理定向对形 成不同的技术特点和技术风格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不同运动 员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点不同。

(二)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知觉状态,它是一种由许多感觉 要素构成的复杂知觉,如重力感觉、速度感觉、肌肉感觉、用力感 觉等。人脑对外界事物的运动状态的反映称“客体运动知觉”,人 脑对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则被称作“主体运动知觉”。这两种运 动知觉在个体的跆拳道训练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在跆拳道训练中,如果运动员参与的是复杂的动作技术训 练,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是以运动操作为基础实现的,而准确、协调 的运动操作,是以高度分化的运动知觉为基础的。因此,精确分 化的运动知觉在运动技术练习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良好的运动知 觉能够保证运动员掌握各种技术动作。

■(三)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对个体对动作技术的掌握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良好的情绪可以起到“增力”作用,如明显的 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使人体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等。而不良情绪 的“减力”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具体表现为精神不振、无精打采、 心灰意冷、注意力不集中等。因此,情绪在运动员跆拳道训练过 程中的影响作用很大。

跆拳道训练往往是枯燥的,同一动作技术的反复练习,如果 运动员没有良好的耐心,情绪焦躁,就很难掌握好动作技能,而错 误动作练习对运动员的跆拳道训练是不利的,不仅不利于运动员 运动水平的提高,还会对运动员的机体正常运行产生损害。

意志

意志与行动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人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而支配自己的行动,并且在行动时自觉克服困难的一个心理过 程。参与跆拳道训练能使运动员拥有坚强的意志品质,运动员坚 强的意志品质对于其掌握动作技能,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身体素 质水平和运动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

在跆拳道训练中,运动员机体肌肉有时会处于非常高的 紧张程度之下,并且需要完成各种不同难度的动作,此时意志努 力能够满足完成动作的需要。

运动员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意 志努力作用下,克服外部和内部刺激的不良影响。

在跆拳道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运动员的机体各系统 全面运转,因此容易导致疲劳,甚至是运动损伤的产生,意志坚强 者能够克服由于疲劳和运动损伤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并坚持完成 训练任务。

跆拳道训练初期,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运动员来说, 有时一些动作比较难完成,容易对运动员增添畏惧心理,而坚定 的意志则能帮助运动员建立完成动作的信心,顺利地参加训练。

注意力

注意力是个体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指向和集中,是 个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长期坚持参与系统

的跆拳道训练,能够逐渐改善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同时能使大脑细 胞更加柔韧,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更加紧密。大脑细胞之间的联 系越紧密,对于运动员接受新的跆拳道训练知识和技能知识的速度 加快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进行系统的跆拳道训练还有助于 改善过度训练对机体产生的巨大压力感,有助于运动员放松身心、 解除训练负担,集中注意力参加到跆拳道运动训练之中。

(六)认知

经常参加跆拳道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人的认知能力。运动者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同 时也能迅速感知和调整自己的身体,从而更好地完成动作。长期 地参与跆拳道训练不仅能够使人体变得灵活,同时还能有效地提 高人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

另外,长期参加跆拳道训练还可以提高个人的智力水平,也 可以提高个人的记忆、注意、思维、反应和想象等能力,还可以稳 定情绪,使性格开朗,延缓衰老等。反之,认知的提高对运动员的 跆拳道训练是十分有利的,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于提高和发展人的 智力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进而促进个体在跆拳道训练 中快速学会技术动作和领会动作要点,顺利完成训练任务,并提 高运动水平。

二、运动员参与跆拳道训练动机的培养

运动员在跆拳道训练过程中,心理因素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 用,这种作用在某些时候甚至要大于生理因素上的影响,因此跆 拳道运动员要高度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图片2

(一)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具体是指推动个体从事各种运动的 心理及内部动力。

动机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动机分成不同的种类。

根据动机来源分

一般情况下,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 外部动机两种。

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如在运动过 程中体验到强烈满足感的动机。内部动机能够从内部驱动运动 员的运动行为,对人起到一定的激发作用,其行为的动力就是运 动员内部的自我动员。

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通过参与运动而获得奖励来满足自 身社会性需要的动机,其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外部的动员力量。

运动员在参加跆拳道训练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内部动机与外 部动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外部动机对内部动机的影响可 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外部动机既能起到对内部动机加 强的作用,也能削弱内部动机。

根据兴趣分

根据兴趣来划分,可将个体的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两种。

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指以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运动本 身的动机。对运动项目本身感兴趣,认为在运动过程当中能够将 其潜力显现得淋漓尽致,使自己获得极大的满足,受这种思想驱 动的动机就是直接动机。

间接动机:间接动机是指以间接兴趣为基础,指向活动结 果的动机。如运动员为提高运动水平、获得荣誉而积极参与跆拳 道训练,这就是间接动机的结果。

(二)跆拳道训练动机的培养

在跆拳道训练中,如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兴趣,调动运动员 的训练积极性,就涉及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培养,具体应从以下几

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满足运动员的乐趣需要。跆拳道训练过程中,运动 乐趣性和艰苦性兼而有之,如果运动过程非常枯燥,就会导致运 动员失去运动乐趣,导致其运动动机的下降。因此,在跆拳道训 练初期,一定要合理选择训练内容,科学安排训练时间和负荷,以 保持运动员训练的乐趣和积极性。

其次,可以通过强化手段培养动机。正确使用强化手段可以 激发运动员的外部动机,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内部动机。但如果 运用不得当,强化手段可能又会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造成破 坏。因此要合理选用。

最后,运动员还可以通过自我调整以引发动机。运动员如果 能够学会自己制定训练计划那么可能使训练计划变得更加完善。 因为,运动员往往对自身的各种情况更加了解。运动员应树立良 好的心态,正确看待跆拳道训练,培养和激发自己的训练热情。

三、运动员运动技能学练的心理过程

感知过程

运动与感觉系统

动觉

动觉,又称“运动觉”“本体感觉”,这一感觉负责将身体运动 的信息传输给大脑,使机体对身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有所知 觉。动觉主要包括肌觉、腱觉、关节觉和平衡觉这四个部分。当 身体参与活动时,肌肉与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 迫,都能够产生刺激并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 动觉。动觉是发展高水平运动技能的关键。

视觉

视觉对于跆拳道训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与同伴或训练器材的配合离不开视觉的帮助。

听觉

听觉刺激能够有效诱发动觉中枢的兴奋,使人产生强烈的节 奏感,引发听觉和动觉的联合知觉,这种联合知觉有助于运动员 学习新的动作技术,感知新的技术动作。

触压觉

触压觉是由于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分为 触觉和压觉两种。触觉是指因外界因素刺激接触皮肤表面造成 皮肤的轻微变形而引起的感觉,压觉则是指使皮肤明显变形而引 起的感觉。良好的触压觉是运动员掌握正确动作的基础。

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过程是运动员对不同技术动作的学习 和练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运动员多个感觉器官的共同参与。

.运动与知觉系统

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主要包括两种,即方向知觉和距离知觉,这两种知 觉能帮助运动员确定动作的正确空间位置。

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时间长短、快慢、节奏和先后次序关系的反映, 时间知觉能够揭示出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自然界的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和人体内部自然的生理变化是人 类能够产生时间知觉的主要依据,准确地把握时间知觉是完成身 体动作的关键因素。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主要分为自身运动知觉与对外界物体运动知觉两 种。在技术学练中,良好的运动知觉有助于运动员把握正确的动 作要领以及动作时间、空间变化,可促进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 提高。

记忆过程

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完成都与运动记忆有着密 切的关系。而运动记忆又与人体的肌肉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它和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等有明显的区别。

1.短时运动记忆与长时运动记忆

短时运动记忆是指停止某一个动作的练习后,其遗忘的速率 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遗忘的进程先快后 慢,但其记忆的内容并不会全部忘记。

而长时运动记忆是指学习一项运动技能后,在熟练掌握后能 够记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运动员的长时记忆能使其形成良好 的动作自动化。

图片1

.运动表象

运动表象分为内部表象与外部表象。前者是指以内部直觉 为基础,以内心体验的方式感受自己的运动操作活动,其实质是 动觉表象或者肌肉运动表象;后者是指表象时可从其他人的角度 看到其表象的内容,其实质是视觉表象,并没有感受到身体内部 的变化。内部表象时的肌肉活动往往要高于外部表象时的肌肉 活动。

.信息加工

大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理器官,可以实现对个体所接受到 的各类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对个体来讲,在短时间单纯依靠记忆 是很难准确地记住太多内容的,这时就需要在大脑中进行某种组 合加工,将学习内容储入短时记忆,这是个体在跆拳道训练中学 习动作的重要认知过程。

(三)思维过程

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运动员的操作思维能够有效反映肌肉 动作和操作对象的相互关系,因此运动员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 表现都离不开发达的操作思维。在跆拳道训练中,正是由于思维 意识的存在,运动员才能正确认识动作并准确完成各种复杂的跆 拳道技术动作。

第三节运动学基础

运动学基础主要是指运动技能的基础。所谓的运动技能是 指人体

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在一 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在跆拳道训 练中,运动员要想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与 运动技能有关的科学理论,以更好地提高运动水平,进而达到增 强训练的效果。

一、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

(一)形成运动条件反射与运动技能

运动的反射本质

运动学理论认为,人的所有运动都是从感觉开始的,随之产 生心理活动,最后成为肌肉效应活动的一种反射。还有学者认为 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学 习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运动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理假说

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是通过很多简单的非条件反射综合而 成的。随着大脑和各个器官的发育,在这些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本体感觉与条件刺激物多次结合,就 形成了简单的运动条件反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形成 的运动技能就是形成连锁的、复杂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 反射。

运动技能与一般运动条件反射并不是等同的,运动技能的区 别在于其复杂性、连锁性和本体感受性。

(1) 复杂性

一般而言,运动技能是由多个中枢参与形成运动条件反射活 动(运动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皮肤感觉中枢和内脏活动中 枢)。

(2) 连锁性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运动技能的反射活动是连续不断的, 也就是说前一个动作的结束便是后一动作的开始。

(3) 本体感受性

在条件反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 有这种传入冲动,条件刺激就得不到强化,同时由运动中枢发放 神经冲动传至肌肉效应器官引起活动的复杂过程条件反射就不 能形成,运动员也就无法掌握运动技能。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与条件反射的关系为:运动技能就是建 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

(二)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

所谓的信息处理就是人对外界环境刺激到发生反应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就是信息处理器,人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到发生反 应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这一过程对运动技能的学习也 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来说,形成和再现运动技能的信息源(刺激) 的来源分别来自体外和体内。

(1) 体外信息源来自对运动学习的过程中,当教练或教师发 出信息,传输给运动者。运动者通过感觉器官,经大脑皮质分析 综合形成初步的概念。

(2) 体内信息来自大脑皮质一般解释区。大脑的一般解释区 由躯体感觉、视觉和听觉的联合区组成。一般解释区位置在额叶 后上方,角回的前方。一般解释区是视觉、动觉、听觉的汇合区, 具有各种不同的感觉体验和分析能力,信号则是由这里转移到脑 的运动部位以控制具体的运动。

二、影响运动技能的因素

(―)运动水平

在跆拳道运动中,运动员水平的提高一般都是先快后慢,主 要是因为在学习新技术初期,过去已经掌握的与新技术有关的相 似动作及动作经验,具有一定的迁移作用,有助于新技术的掌握, 而且在初期技术动作的分化都是非常粗糙的,新技术对于身体素 质的要求也不高。但发展到后期,随着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对运动条件反射的精确性要求越来越高,与运动初期形成的运动 条件反射差距很大,这就相当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运动条件反 射,而且要求对技术进行精细的分化,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 越高。因此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速度就会逐渐减慢。

-(二)大脑皮质机能的状态

在运动训练中,运动员大脑皮质机能的状态对运动技能发挥 的熟练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人体大脑皮质兴 奋性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大脑皮质的技能状 态一般通过应激水平反映出来,疲劳可以导致应激水平降低,在 进行运动前,初学者可能会出现紧张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导致 应激水平提高。通过调整运动前状态和准备活动可以调整应激 水平达到最佳状态。研究应激水平的方法,目前主要应用脑电 图、心率、呼吸、肌电、皮电等。

(三)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 .

在跆拳道训练中,运动员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就是在多种 感觉机能参与下同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感 觉支配肌肉产生肌肉感觉,继而形成运动技能。所以在运动实践 中只有勤学苦练,反复实践,才能建立精确的分化,区别正确动作

和错误动作的肌肉感觉,才能巩固正确动作,消除错误动作。

在形成正确的跆拳道运动技能时,运动员训练除了受到听 觉、视

觉、位觉、皮肤感觉的作用外,还受到内脏感觉的影响。因 此,运动员在完成任何动作时各感觉机能都同时起作用,只不过 某一个技能动作对某一种感觉机能的要求更高一些。所以运动 员在跆拳道训练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各感觉机能的作用,反复练 习,以形成正确的技能动作。

三、 运动技能的分类

据运动员分析,有关学者将运动技能划分为闭式技能和开式 技能两类。

(一) 闭式技能

闭式技能是完成动作几乎不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只是 千篇一律地重复动作,反馈信息也来自本体感受器。一般来说, 闭式技能多是单人项目。

(二) 开式技能

开式技能是技能动作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动作多种多 样,有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并综合总的反馈信息,其中往往以视 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开式技能多是对抗性项目,如武术运动中 的散打比赛就属于此种技能。

四、 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

运动技能的形成,要从简单到复杂,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 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一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 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泛化阶段、分 化阶段、巩固自动化阶段。运动技能形成后,就会得到不断的发 展,达到动作自动化。

(一) 泛化阶段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如果学习某一动作,最开始都是要从教 练

员或教师的讲解示范,到自我实践,然后获得一个感性认识,这 时,运动员对运动技能内在规律的认识并不全面。由于人体对外界 的刺激,通过感受器(特别是本体感觉)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 质细胞的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确立,所以大脑皮质 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 现泛化现象。在这个阶段表现在肌肉的外表活动往往是动作僵硬, 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而且做动作很费 力。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对此过程,教练员 应示范给运动员正确的动作定型,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浏览90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