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罗汉拳

少林罗汉拳招式和套路中吸收了《易经》中的阴阳五行的 概念,采用柔似水的仰掌,直似木的立掌,迅猛如火的扑掌,厚 重如土的握拳,以及金枝变形的钩手,手形变化配合身形,实 战应用灵活。罗汉拳的套路明晰,动作短而快速,能够在一对 一对抗中很快抢占先机,而后也便于控制主动权以保持持续 攻击。其攻防技术与现代格斗技术在标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进攻时兼顾防守,而防守时又兼顾进攻,两者相辅相成。与人 对练时,身体呈一字侧身临敌,前手可攻可守,后手防护腰部, 谨防对手进攻。罗汉拳的修炼有三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力 量、气息、精神。要达到最高层次的人神是很难的,这要求习武 者有极高的悟性,长期刻苦的训练,以及对精神状态的把握。

图片11

少林龙尊拳简称龙拳,其特点是刚柔并济、招式灵活、出 手有力。龙拳的动作灵动多变,进攻和防守间的转换较快,招 式和套路都以实战为主。进攻时主要注重抓住对方弱点,难以 找到对手破绽时,合理运用技巧调动对手,迫使对手暴露出弱 点,继而攻其软肋,出奇制胜。龙拳是双手分立程度较高的拳 术,与对手互博时,表面上看起来以防守为主,实际上是在诱 使对手进行动作,以制造反攻的机会。在任何地方的任何情况 下,龙拳的招式都有机会施展出来,其内功讲究气沉丹田,步 法多变,重心转换自如,身体平衡性好。少林龙尊拳

图片12

二、武当拳系

在中国武术界,与少林派名气相当的应属武当了。武当派 以道教圣地武当山得名,武当山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天柱峰 为其主峰,海拔为1612米。武当武术中的所有徒手功夫都称 为武当拳,与少林的外家拳不同,武当拳属于内家拳。

据传,北宋时,武当武术的创始人是武当道士张三丰,著 名的太极十三式就是他首创的。后来又由武当后人将其做了 改进和完善,形成武当内家拳。明末清初时,武当拳由张松溪 传到四川一带,后又传至宁波,武林中出现了几位有名的武当 拳高手。武当派的武术技艺很少外传,收徒很严格,自身武功 也不外露,致使其流传度不广。清末,武当拳法一度出现了繁 盛之象,四川和江苏两地武当拳练习者很多。

武当拳以《易经》为武道的根基,易经中将宇宙万物都包 含在阴阳变化中,变化、对立和统一是宇宙和人生的规律。武 当拳讲究遵从阴与阳的变化,修炼身心,以达到修养身体和性 情的目的。拳法中的攻击与防守都是外在表现,其内在核心是 内功的修习,可以说武当拳的基本特征是“内功外拳”。武当拳 法将刚与柔很好地结合起来,招式和套路中动与静、虚与实间 的转换自如灵活,其武术形式体现了 “圆转走化”的流派风格。

武当派属道家武术流派,这也使得其武道偏重于道家思

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所为无所不为,主张道法自然,追求 天人合一,修道者以养生修身为目标,武当拳便是在此基础上 产生和形成的。武当拳法的精深喻义是自然,修习拳法为达到 身体康健,拳术动作与套路都以圆形为轨迹,拳法不求抢占先; 机,而是主张后发制人,技击技术刚柔结合,攻防战术以稳和 柔为主。其武道中一条重要的准则是化恶扬善,不主张惩罚, 对于恶人和恶事主张化解和消融。

图片13

武当拳与少林拳相比,其外在攻击性要弱很多,这与道家 清静无为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武当拳注重养生,而技击技术 则是融合在拳法之中的。拳法中很少出现跳跃,其步型和重心 都很低,采用掌法打穴和擒拿的比重更大,这也是武当拳最显 著的特点。打穴是武当拳的主要进攻策略,与人搏击时前期倚 重防守战术,调动对手使其露出破绽,继而借机打穴,主打人 体重要血脉交汇处以及晕穴、哑穴等。

武当拳注重内功修炼,其目的是提高内在筋骨的强度,调 节气息的运转。其功法以守为主,以柔、静和慢等待和引诱对 方行动以期得到反制的机会,动作幅度适中而缓慢,发力轻 柔,以借力打力。实战中最重要的一环是气息的调节,通过气 息调动肢体运动。武当拳不以力量为主,对战时注重化解对手 的力量,讲究以柔克刚,绝不会与之正面抗衡,而多以侧向推 进,步法圆滑流动,连贯绵柔。武当拳的经典套路是蛇形路数, 属于这种套路的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 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

“四两拨千斤”是武当拳法最形象地说明,也是修习武当 拳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武当拳不是攻击性拳法,拳法的要旨 是自卫,这从拳法的出招形式和手形动作就能看得出来。与少 林拳不同,武当拳多用掌击,掌力也远不及少林拳力,但掌中 的力道却是很巧妙的,可化解对手的刚硬攻击和凶猛的劲力。

下面介绍武当拳的几种主要套路:

图片14

从基本站立姿势开始,臀部向右水平旋转,保持脚尖方向 不变,腿部形成左侧弓步,上半身向左侧转,手臂跟随身体,但 两手掌的姿势保持原样。转体时,上半身向后沉,将身体重心 转移到右腿,直至左脚形成虚步,脚尖的方向和位置依旧不 变。肩膀随上身向后沉,两手掌向内侧转,手臂移动到身体左 右两侧,手掌到达胯侧为止,此时两手掌心对着正下方。然后 向右转,身体动势和动作要领与向左转相同。 '旋转乾坤

当对手出拳攻击胸腹部时可使用该套路应对。出双掌控 制对手攻过来的手臂,出脚钩住对手攻来的脚,随后胯部转 动,令对方身体失衡摔倒。

蚊龙出海

从基本站立姿势开始,上身向右侧转动半周,两手掌由上 至右再向后侧移动,视线始终跟随手移动,转动时注意腿和脚 不要动。上身转过半周后向左侧再转半周,两手掌由下至上再 向前移动,并以左脚为支撑脚,以脚跟为轴心向左侧转半周, 将身体重心转移到左腿,右腿膝盖弯曲,以脚尖站立。右手掌 向上方托起,直至手腕到达肩膀的高度,左手翻转并移动到右 手肘部外侧,左手掌心朝向下方,肘部向下垂,眼睛注视右手。 右脚向外侧出一步,右手翻转并移动到左手肘部内侧,左手掌 向内侧旋转并向上托起,直至手腕到达肩膀的高度。身体重心 转移至右腿,左腿膝盖弯曲,以脚尖站立。

该套路也可用于应对对手出拳攻击胸腹部的情况。出掌 抑制对手的进攻掌,一只手掌向上举,到达对手肘部,抬腿蹬 向对手髋关节,对手受到制约后身体失衡向前扑倒。

从基本站立姿势开始,左臂肘部弯曲呈直角,左手掌向里 旋转一周,使掌心对着正上方。手指分开,拇指对着右侧,其他 手指向着后方,此时手掌与鼻子在一个水平线上,手型做龙心 掌姿势。右手掌向外翻转一周,使掌心向左侧,手指分开,栂指 对着前方,其他手指向着下方,手掌在左手肘的左下位置,手 做龙心掌。出左脚,落在右脚内侧,两腿膝盖弯曲,为下蹲姿 势,抬起左脚跟,以脚掌着地,身体重心移至右腿上。视线落在 左手的前方。寒鸡觅食

无论对手使用拳击还是脚击,都可以用此套路应对。出左 掌化解攻击,同时出右掌攻击对手腹裆部。

图片15

玄龟戏水

当对手出右拳向头部攻击时,可使用该套路应对。出右掌 削架斜化对手的盖或掼击,出脚踩住对手脚面,紧接着出左手 撞击或推击对手腹部或肋部。当对手出腿侧向蹬踹攻击时,也 可使用该套路应对。出左掌斜化对手的攻击腿,出右脚踩住对 手左脚面,随即出左手推击或撞击对手肩膀或胸部,令对手身 体失去平衡向前倾倒。从基本站立姿势开始,稍稍起身,向左前方出左脚,以脚 跟着地,脚掌抬起。与此同时,左手掌向内侧翻转,直至掌心朝 向正下方,然后向右侧移动,使手掌与胯部同高。右手掌心朝 左,从左至右接着向上移动。出右脚时,套路中的动作与出右 脚时一样,只是方向相反。

图片16

从基本站立姿势开始,双腿屈膝,身体呈略微下蹲姿势, 同时将重心转移到右腿上。左脚向上提一步,落在右脚内侧位 置,再向前迈出一步,此时左脚形成弓步。左手掌向右侧翻转 移至右侧胸前,右手掌向外侧翻转半周,令手掌心朝向左方。 出左手掌,沿着右臂的弧线向下方撩架,然后向回拉,手在胸 前向外旋转变化为剑指,右手臂伸直,剑指正前方穿点。直立 左手掌并靠在右手肘的内侧部位。仙人指路

当对手出右拳攻击头部、胸部或腹部时,可采用此套路应 对。出左掌横向抵挡对手的进攻拳,上前一步拉近双方距离, 紧接着出右手剑指打对手的中脘穴,令其体内气血不通,气力 消散,继而败下阵来。

图片17

三、形意拳系

形意拳也是一种内家拳法,也被称作心意六合拳,其拳法 风格硬朗,出招迅猛,动作刚劲有力。形意拳的“形”是外在表 现,而“意”是发起拳的动力,是本体。

明末清初时,山西人姬际可在少林心意把、六合枪法、岳 家枪法的基础上创编出形意拳。他的少林心意把和六合枪法 都是早年在少林寺习武时所学,虽然该拳法有一部分出自少 林武术,但它却是一种道家式的内功拳法。在后期的发展中, 形意拳系分出三个流派,分别是河南心意六合拳,山西心意 拳,以及河北形意拳,拳法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丰富。如今 广为流传的形意拳是由山西心意拳发展而来的。

形意拳发的动作和套路主要模拟了自然界的动物,模拟 最多的是动物攻击和防守时的姿态。形意拳名下三个派别的 拳法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例如,山西和河北两派注重上肢的作 用,而河南派则更注重中节和根节的作用,而且也常常使用手 臂和腿部关节进行攻击。形意拳的动作简单,实用性强,进攻 快速,常采用近身短打,攻击时以直线推进直线出击,招数质 朴。该拳法比较常用的套路是五行拳和十二形等,出招灵活多 变,走动频繁,动作轮换敏捷。实战时边走动边出招,迅猛的短 打配合灵活的步法,往往令对手难以招架。训练时,要求习武格的一种。者精通每个动作,有些动作只有反复训练才能真正掌握,继而 做到灵活运用。因此,形意拳也是道家拳法中训练要求最为严

形意拳讲究抢占先机,先发制人,猛攻抢攻。边进攻边向 前推进,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击中对手要害,令对手无反击之 力,尽可能快地取得胜利。动作起始向疾风一样迅速,进攻如 离弦的箭一般迅捷,动作和攻势的节奏紧凑,拳法之要点在于 短打、近身和快速,最忌迟缓犹豫。快速进攻中身体的平衡性 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步法和身法的集合,步伐稳定,身体平衡, 但同时身体不应当僵直,要时刻保证灵活有韧劲的。

图片18

形意拳之所以还被称为六合形意拳,是因为其拳法还要 求六个相合,简单地说就是协调一致。包括心意相合、意气相 合、气力相合,以及肩部与胯部协调、肘部与膝部协调、手部与 脚步协调。做每个出手动作的时候,脚下的动作一定要跟上, 务必保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每一次进攻都应到位,避免不 能顺利达成进攻效果。

形意拳中比较突出的拳法要诀是关于“三节”的。所谓三 节是指梢节、中节和根节。上肢和头是梢节,即手臂和头颈;中 节指的是身体的中部,也就是躯干;而根节则指的是下肢,即 胯部、两腿和脚。其中下肢是身体重心稳定的根基,下肢的运 动是前进的条件;上肢是进攻起势的主体;躯干跟随下肢运 动,从而引导和配合上肢进攻。为了确保动作和套路的完整, 促使进攻达到精准有效,三节的运动应尽可能做到协调统一, 并与内气和谐一致。

形意拳的攻击性非常强,要求习武者有敢打敢拼的战斗 意识,其拳法的所有技击动作和理论都是围绕着进攻而编创 的。对敌时,思想上不能有丝毫畏惧心理,应勇往直前、先发制 人。进攻时,无需考虑对手,而是以我为主,攻其不备、出其不 意。判明形式之后要快速进入战斗状态,边前进边出招,逼近 对手,第一时间钳制住对手的弱点,出手既狠又准,最好一击 即中。形意拳的风格特征可以用六个字概括,即工、顺、勇、疾、 狠、真,其中“工”指的是动作和套路应用灵活巧妙;“顺”是指 动作和步法自然顺畅;“勇”是指判断和出招果断,毫不犹豫;

“疾”是指身法、步法和动作迅速,令对手猝不及防;“狠”是指 进攻狠厉,绝不留情;“真”是指进攻节奏紧凑,令对手无反击 的机会,又无力闪避。

图片19

练形意拳,力量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攻击的成效起着决定 性作用。训练的基础是加强筋骨和肌肉的锻炼,提高身体的抗 击打能力,以及增强攻击的力度,在形意拳的训练中将其称为 明劲功夫。其次要训练内功,即气与意的训练,主要内容为呼 吸与运气,使气和力、形与神协调一致,和谐统一,达到形神合 一,气力相宜。形意拳虽然讲究迅猛刚劲,但也是注重刚柔结 合的,且重视意念的修炼,以意行气,以气催力,这也是所有道

武术训练与欣赏 家拳派的共同特点。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形意拳高手郭云深的弟子王芗斋将 拳法做了进一步改进,舍弃了拳法中原本处于重要内容的套 路、,从而创立了意拳。他对形意拳的改造是革命性的,不仅让 形意拳系焕然一新,同时也给中国武术带来了非常大的震动。 以前的习武者不敢想象拳法中缺少了套路,很多习武者认为 没有套路的拳法是不称为武术的。但王芗斋却打破了这一传 统观念,他不仅拋弃了拳法中的套路,并且连招式也一并从形 意拳中剔除了。意拳只保留了形意拳注重进攻意识和形神结 合的部分的应用非常灵活,发招的随机性很大,力量和意志往 往能比较合理地按当前所需的角度与距离进行集中,威力也 非同小可。王芗斋的意拳轰动世界,他曾经只用一招就击倒了 世界最轻量级职业拳击冠军英格,还曾多次在一招内击倒曰 本的柔道高手。王芗斋和意拳让世界为之惊叹,体现了中国武 术的博大精深和旺盛的生命力。形意拳系历来都不乏创新者, 这也是它发展迅速,传播范围广的主要原因。

四、太极拳系

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来自于《易经》的太极说,结合了中医 的吐纳和经络学,形成一种以健身强体、修身养性和技击对抗 的为一体的武术体系。太极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 仅在武术领域的价值较高,其哲学、医学、艺术、人文和科学价 值同样都很高。太极拳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万物的认 识和领悟,以及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人生观和价值观念,这些 内容是以道家和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 表现。

太极拳体现了非常典型的东方思想,包含了道家和儒家 的哲学理念,其中的阴阳五行说尤为突出。《易经》中有云:“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中的阴阳 变化与辩证思想是太极拳的产生的基础。太极拳追求的正是 天人合一、阴阳相合的境界,其拳法含刚于柔,变化万千,这种 拳法的习练者在虚实与缓急之间力图做到意、气、形、神的和 谐统一。

相传,太极拳是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所创,这个说法并'没 有历史依据。另传,太极拳产生于明末清初,由河南温县人陈 王廷所创。后人将太极拳做了归纳和改进,继而衍生出很多分 支流派。现存的太极拳流派众多,包括武当太极拳、陈氏太极

拳、武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等。新中国成立后, 国家体育委员会将太极拳改编为一种运动体操形式,用于健 身、表演、比赛之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原本技击武术面 貌的太极拳得到了全面发展,太极拳、太极体操和太极推手, 以及各个流派的太极拳法百花齐发。

图片20

太极拳法注重巧与变化,不使用蛮力和拙力,不强打硬 抗,不冒进,不急于求成。弱势者战胜强者、少数战胜多数是太 极拳的最终追求。太极拳的技击技术与养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主张将气、意、形、动结合到一起,做到内外兼修,以静制动,以 柔克刚。太极拳的动作轨迹都为圆形,结合到一起形成螺旋环 绕之势,这也是它和其他拳种的不同之处。太极拳天人合一的
思想体现在其动作和套路中,拳法动作组合连贯流畅,形体与 动作圆融一体,缓急与刚柔并济,行拳时无迟滞和停顿,如行 云流水。这与太极拳的武道理念相一致,是人与自然融合统一 的体现。

太极拳的内容主要有五大方面,调理气息与行动模式是 第一项内容,其次是两大套路,分别是拳术和器械,此外还包 括太极推手和辅助训练。太极拳术的套路分为大架和小架,它 们又各自包括一路和二路。太极拳使用的器械以单双刀、剑、 锏等为主,此外还包括枪、大杆和大型杆式刀等。

行拳时,身体的运动和动作都以腰部为轴,腰部带动肢体 运动,用体内的气促发外在动作和体势,劲道柔而动势缓,体 内的积蓄力量,在合适的时机将力量快速发出。避开对手的攻 击,针对对手的空虚处发起反击的目的。太极拳的拳法以防为 主,防守中反攻,实战中的后退实为进攻的一部分,其原则是 不主动、不抢先也不急进。太极拳高手在对战时有着严密的防 守,他们像狩猎者一般严谨和安静,观察对手的进攻方式和路 数,等待时机。上手后就绝不会放松,顺着对手的攻击方向,沿 着圆弧轨迹展开太极功夫,化解对手刚劲之力,借其力还其 身。太极拳高手往往后发制人,展现“四两拨千斤”的高超功 夫。对太极拳不甚了解的对手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破解和打 断对方的拳路。这主要是因为太极拳术有着合理的科学依据, 符合自然物理法则。当人体以腰脊为轴线的时候,人的活动都 在内圈中,对手在外圈,当两者的身体接触之时,内圈的缓慢

的动作在速度和力量上就会胜过外圈的快动作,内圈者顺着 外圈者的发力方向旋转,继而突然发力,此时产生的离心力便 会令对手失去平衡,身体平衡被破坏,随即露出破绽。太极拳 中讲究用“弹抖之劲”,这种力量是瞬间的爆发力。其着力点很 近,动作幅度不大,体内积蓄的力量跟随气瞬间发出。这要求 发力者身体的各部位协调一致,重心平稳,使力能够迅速发 出,形成具有很大威力的招式。

如今,不仅中国人研究和练习太极拳,世界不同国家和民 族对太极拳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他们的文化和知识背景 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对太极拳的喜爱却是相同的。太极拳在世 界上的广泛传播,不仅弘扬了太极拳文化,同时也使与之相关 的中国文化得以传扬,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在中国众多的拳系中,太极拳的传播范围是最广的一种, 其文化影响力也是最大的。如今,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 广场和花园中总能看到练习太极拳的人,其中有年少者,也有 年老者,可见它的群众基础之广泛。太极拳的拳法简单,不受 年龄和体质的限制,人们练习太极拳能够强身健体、颐养性 情,同时还能领悟到中国经历了数千年传承下来哲学思想。这 也是太极拳风靡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原因。

五、南拳拳系

南拳产生于我国福建和广东等地,是南方拳种,因而称为 南拳。南拳系的拳种很多,其套路和招式多有不同,但南拳拳 系的整体风格却是有统一特点的。其拳风刚烈迅猛,招式和动 作精妙多变,刚柔并济,攻势紧凑而连贯。与少林拳的朴实浑 厚不同,南拳的风格偏重于凌厉精巧。

南拳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嵩山少林寺在福建有一个分 支,即南少林寺,寺中僧人一直有习武的传统。传说,康熙年间 西鲁国入侵,由于其兵强马壮、来势汹汹,清兵难以抵挡,南少 林僧人自发组织到前线抗敌,很快就打退了敌人,大胜而归。 岂料不久便遭致朝廷中的奸人诬陷,朝廷派兵围剿南少林,杀 死很多僧众,并将寺庙焚毁,只有五名僧人幸存。这五名僧人 创立了天地会,即洪门,他们寻访各地英雄加入洪门,秘密进 行反清复明的行动,后人称这四位僧人为南拳五祖。但这只是 故事,没有任何史料依据。虽然现已证实了南少林的存在,但 南拳编创和发展与南少林有多大关系还有待查证。南拳受到北方武术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历史上,中国境内 曾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其中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的 情况就出现过三次。在两晋时期,河南一部分人为躲避战乱南 迁福建,他们是第一批移居到福建的北方人,被叫做“福老”;过去。唐代末期,河南的五千士兵及家眷迁移到福州和泉州两地;两 宋时期,北方百万军民南迁。南迁的北方人被称为“客家人”’, 他们将生活风俗和文化传入南方,与此同时,也将北方武术带

明朝时,戚继光将军到浙闽粤三省抗击倭寇,他是山东 人,所学武术来自嵩山少林寺,他率领的戚家军的拳术和器械 套路都是本人在少林武术的基础上编创的。戚家军的武术有 着显著的北方武术特点,抗倭期间,戚继光曾带兵驻扎在福州 和泉州两地,他们就这样将北方武术传播到南方,同时也对当 地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片21

明朝时,福建一些地区已出现了许多练习武术的人,以闽 南一带居多。到了清朝初期和中期,南拳的门类逐渐形成,最 终发展出了上百个拳种,在中国南方等地广泛传播,很快又流 传到东南亚乃至大洋洲和美洲。

南拳系众多拳种的特点是拳法多变灵活,动作注重准确 而不注重单一的力量,套路短而精练,结构紧凑连贯,手法变 化多,近身连续进攻,步法沉稳,重心较低。攻势猛,攻击性强, 时而发声以助声势。其技击特色是快攻连攻,不强打硬攻,主 张以巧打拙,以小打大。南拳的拳法和技击特点主要与当地人

的体形体质有关。那时,闽粤地区的人身材普遍痩小,四肢没 有北方人长,因而使用近身短打是最合适的,与对手靠得越 近,进攻的威力越大。因为力气相对较小,其拳法中对于重心 稳固和步法灵活性相当重视。在步法上,南拳系有许多有特点 的动作,比如扭拐中的骑龙步、拐步和盖步等,这些步法使身 体移动变得异常灵活,能够非常快速和灵巧地转到对手身侧 打击敌方的弱点或要害位置。南拳多采用贴身靠打,因此其拳 法中的手臂动作就比较突出,通常是拳与掌交互接连攻击,出 招快速,动作连续而密集。频繁和迅猛的上肢动作需要稳定的 下盘作为基础,通常在连续发拳时,下肢则始终保持不动。南 拳的气势很强,攻击发力时常常伴以喊叫呼喝,助威的同时调 整气息,以增加爆发力。南拳系中的象形拳种是最多的,几乎 囊括了所有象形拳种,同时还有一些北方武术中没有的罕见 拳种,比如狮拳、鱼拳和犬拳等。

南拳十分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比如桩功就是所有学习南 拳者必训内容,桩功也就是俗称的“扎马”,主要锻炼身体的平 衡和稳定。桩功包括坐桩、丁桩和跪桩等。除了桩功以外,南拳 的基本功训练中还有练药手、打沙袋、铁砂掌等其他内容。

六、八卦拳系

八卦拳的突出特点是走八个方位,这八个方位与太极八 卦中的八个方位一致,因而将这类拳术称为八卦拳。八卦拳系 中最出名的拳种是八卦拳和八卦掌。

图片22

八卦拳也叫做八卦捶,形成于清朝,八卦拳各个流派分散 在全国各地,主要以中原和西南地区为主,此外还包括流传在 中州地区的阴阳八卦拳,江浙地区的老小八卦拳,广西地区流 传的内外八卦拳,以及广东地区流传的洪家八卦拳等。这些流 派拳种都是基于少林拳和长拳的拳法而来的,它们虽然都叫八卦掌是八卦门系之下的一种掌法,技法上变化多样,步 法转换自如,注重气息的调节,主张内外兼修。八卦掌创于清 末,创编人是董海川。因该掌法自如流畅、变化万千,又被称为 是“游身八卦掌”或“龙形八卦掌”。后人将董海川的八卦掌做 了多种改良和完善,衍生出数个流派,如尹氏、程氏、宋氏和梁 氏等。做八卦拳,但其拳法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点。最初的八卦拳有二 十四套路数,分为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八套拳路。使用的器械 比较庞杂,众多的器械拳术中,枪法和棍法最为精妙。八卦 拳的运动轨迹是直来直往的,其套路短小、简洁、精练,拳 脚硬朗,刚劲有力,攻击凶猛。八卦拳讲究硬攻硬进,重进 攻而轻防守。

图片23

八卦掌的步法轨迹是以自身为圆心,以臂长为直径的圆 周路线。依照八卦的八个方位,在每一圈中的个方位各做一 个出掌动作,其基本掌势是单换掌。在实战中,身法和步法是 相当灵活的,虽然以圆周为路线,但仍能通过不断调节与对手 间的距离实现自由躲避进攻和发动还击。手法应用随机应变, 其常用的手法除了推掌、盖击、下劈、撞击外,还有托、搬、截、 拿等。

基本功训练是八卦掌的根本,训练内容为内功功法,包括 行桩和□泥步。主要锻炼腿法和脚法以及下盘的稳定能力,在 此基础上发展身法和上肢的掌法,其中身法形式包括拧、翻、 走、转,有了灵活敏捷的身法作为保证,才能全面提高上肢的 技击技术。八卦掌讲究内外兼修,在锻炼身体和训练技术的同 时加强心神气的修炼,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八卦掌高手的身 形犹如龙游太空,动作如行云流水,拳法变化无穷,整体上动 作绵绵不断,洒脱自如。

七、峨眉拳系

峨眉拳也称作蛾眉拳,是四川地区的典型拳法,最初由峨 眉山中的道门子弟为防身护寺所创。它是南方除南拳外的又 一著名拳系。峨眉山位于四川中部地区,峰峦叠起、绵恒百里,

主峰海拔3099米,山中古寺众多,属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也是巴蜀一带风光和文化圣地。

峨眉拳法自成一格,具有很强的协调性,拳法巧妙,能以 一法破解多法,往往后发制人。峨眉拳法早在明朝就已形成, 这一点从明朝中期武术高手唐顺之曾写诗赞扬峨眉拳法,他 在诗中特别强调了拳法之灵活、巧妙与快速。峨眉枪法也是一 绝,相传是由峨眉山的普恩禅师所创,明末时的武术高手吴殳 便是峨眉枪法的第四代传人。峨眉枪法在明朝中期达到鼎盛, 其枪法精妙远在少林枪法之上,对少林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 响。与此同时,少林的拳法对于峨眉拳法的形成也产生过促进 作用。

峨眉拳系中有一部分本地拳种,也有一部分是吸收少林拳术,在地方拳术与少林拳术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少林寺门 徒众多,遍布全国各地,四川有许多拳法门派的创立者原本学 艺于少林,比如僧门拳、明海拳、洪门拳、字门拳、会门拳、盘破 门等,这些门派的拳种流传比较广泛,拳法中都或多或少地保

留少林武术的特点,同时又有着明显的本土化特点。例如少林 以腿法为主,注视长拳,但本土化的拳法则以短拳为主,腿法 为辅。南方人的身材与北方人不同,自然会出现这种情况。一 _些北方的拳种因为不适合当地人而使用逐渐消失,但是在巴 蜀地区却被推崇,从而传承了下去。比如江河拳,这个拳种原 本源自河南,是河南早已失传的拳种,却在四川南充地区流传 至今,成为峨眉派中的组成元素。

图片24

除了融合了北方拳法的拳种外,峨眉拳系中还有一部分

本土拳种。比如余门拳、白眉拳、化门拳等。余门拳由古时东乡 县的余氏家族所创,东乡县今称宣汉县,该拳法清朝中期传于 外姓,继而得到了广泛传播。峨眉山的白眉道人开创了白眉 拳,修德禅师开创了化门拳。此外,峨眉拳系中的象形拳也很 有代表性,其拳法别具一格,很多拳种十分罕见精妙,比如蛤 蟆拳、蝴蝶拳和黄鳝拳。其中,蛤蟆拳和蝴蝶拳慧门拳中主要 套路,黄鳝拳为安岳陈氏家族所创。值得一提的是,余家拳的 象形拳种有一路名为攀花拳,该拳种模拟蝴蝶飞舞的姿态,拳 .

法轻盈,动作灵活精巧,纵跃和弹跳的动作颇多,注重闪避防 守,对手出击,一旦沾手便会反击,连续出击,招式手法奇特, 具有较强的视觉扰乱作用。

另外,我国其他地区的很多拳种也曾传人四川,有一些演 变为峨眉拳种。据统计,四川地区的峨眉拳种共有六十七个, 其中本土拳种为二十八个,源自少林武术的拳种为二十七个, 其余十二个属于其他拳系。

峨眉拳系展现了我国巴蜀的独特文化魅力。四川自古为 我国的经济文化大省,当地人民有着很强的创新思想,通过交 流借鉴来广泛吸纳外来文化使本地文化富有极强的包容性,

峨眉拳系的众多拳种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中产生、形成和发展 起来,峨眉拳系同时也是巴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浏览45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