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实战空手足技要诀

足技,也就是踢技,是利用人体足部和膝部攻击特定目标的 实用技术。实战空手竞技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各种基本攻击技术 使用频率上,足技具有70%以上的动用率。换言之,实战空手 选手通常以足技来决定比赛胜负。

足技是威力强劲的攻击技术,在各种距离和攻击范围均可应 用,其攻击路线是全方位的,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接近目标;从 身体的头到足,任何高度的目标都能被踢击,其冲击力通常要强 于手技。如果说经过严格训练的实战空手道选手以强大的踢击, 破碎巨大冰块或一叠木块的惊心动魄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的 话,那么在比赛中凭借一记凶猛的踢击结束战斗的威力,贝!1令人 感到足技的可怕。足技练习不仅可以使习者掌握娴熟的踢技,由 于大肌肉群的锻炼亦可使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得到良好的 刺激,从而起到很好的健身价值。这些,就是足技为什么受到实 战空手道选手格外重视的原因。

足技实战应用的优势很多,但其弱点也很明显,即必须以一 足支撑,以另一足攻击,这样身体的稳定与平衡,回收后动作的 连接、空当的补漏等等问题就需各外小心。简言之,“起腿半边 空”的弊病,是每一个实战空手道选手必须解决的。概括而言, 用好实战空手道足技的前提应为“快速”、“准确” “凶狠”与 “稳健”八字诀。

(一)基本功要扎实

要特别强化并长期坚持锻炼腰髋、腿、膝、踝部关节和 全身各部的柔韧性。良好的柔韧性是促进习者正确掌握基本足 技,避免运动损伤以及在实战中随时踢向任何高度的协调性和灵 活性的关键。习者务必注意腰髋等关节的横向伸展柔韧练习。

要加强腰、腿、腹部肌力,特别是动力性肌力训练。在 踢法中,肌肉的收缩总是从腹肌开始,接着是腿部肌肉群和上体 的肌肉,此种肌肉收缩的顺序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强足技力量,而 且能够维持身体平衡和保证完成踢击的动作,因此加强有关肌力 爆发性力量训练,对于提高足技“快速”、“准确”、“凶狠”及 “稳健”要素至关重要。

要始终坚持基本技术的规格训练,以形成正确动力定型, 并达到自动化程度。完美的基本技术是保证任何时候均能施出准 确足技的基础和前提。

要强化足胫、足背、膝头等足技主要使用部位的硬度练 习。足技攻击威力正蕴于其中。

要多做控腿练习。控腿练习可以全面提髙习者身体对腿 部的调控能力,养成良好之技术规范。比如对踢击时身体平衡的 控制能力;对动作收发自如以至起腿后可以随机变换角度、方向 和距离踢击的变换控制能力;对移动中准确地变换重心施展踢击 的控制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实战空手踢技运用的决定性的要素, 而提髙这些能力,使踢击灵活的最佳训练方法之一就是控腿,人 们较为熟悉的以踢技完美著称的实战空手冠军级人物,如绿健 儿、“妖刀村正”大石代悟等,均重视控腿之练习,中国功夫之 王李振藩在练功场和银幕上留下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控腿练习 场面,种种事例表明:练好踢技少不了控腿,这是相对较难的一 步,而初学者往往有意无意地避开或忽视这些练习,从现在开 始,请醒悟吧!

(二)发力要均整

实战空手足技的应用不外乎两种方式:一是利用膝关节屈曲 后弧形伸展的弹性鞭踢方式;一是屈膝后用力伸直踢出的方式。 无论是以哪种方式出击,同出拳一样,倘若仅仅使用足、膝局部力量出击,是不可能达到踢击威力的极至的,严格地说,踢击之 足、膝部不过只是一次的攻击的接触点,并非发力之源,因此, 实战空手的踢击必须依赖全身的力量,特别是腰髋、臀部以及膝 关节弹性之力。另外,发挥踝部小关节在掌握发力瞬间加速度和 力的效果方面的支配作用,以及充分利用移步惯性、呼吸意念和 良好之时机与距离等等技术和战术要素,发出最强的毁灭性踢 击,均是习者在平时训练和实战对抗中孜孜以求的内容。

(三)技术要严谨协调

在实战空手中,完美的踢技与以下五大具体的技术共性问题 有关,是在严谨的基本技术训练中必须随时注意和解决的:

支撑腿膝关节屈伸度和膝盖的朝向。

支撑足足尖的朝向。

上体与支撑腿及踢击腿的协调关系。

踢击力点使用的部位。

双手的配合。

本书就这五大共性问题做些简要的探讨,供实战空手初习者 参考。由于踢击时,中、上段特别是上段的踢技对习者身体及 腿、膝、足各部变化配合要求最高,因此,这里所针对的主要就 是中、上段踢技的共性要点:

踢击时,由于支撑足膝盖朝向、膝部屈曲度及足尖朝向 (即足部的配合轴转幅度)等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的发力,维持 平衡和战术上的应变,因此是必须加以关注的。通常地讲,有这 样两个要点:

(1)踢击时,支撑腿在技术运用中的特征基本上就是以前足 掌为支撑轴,足跟踮起旋转以配合动作。必须要做到富有弹性地 轻快的旋转,并在发力瞬间,全足掌下踏贴紧地面,以提供稳固 发力支撑。

(2)动作中,支撑腿膝部屈曲度过直或过小都会影响到支撑 腿的自护和动作的平稳及转换,所以实战空手道者做中、上段的 踢击时,支撑足一般保持微屈膝的状态,如此灵活性和稳定性兼具。

支撑腿跟随动作的轴转,必然引起路击方向f 支撑足足尖朝向的变化。实践表明,支撑 足足尖与对手(即踢击方向)夹角越大,

平衡就越易保持,一般,支撑足足尖的朝 向必须与对手(踢击方向)成90度〜135 度的夹角为宜,有时甚至刚好与踢击方向 相反(图286),同理,支撑腿膝盖的朝向 应与足尖朝向基本一致。判断支撑足足尖、支撺足 膝尖朝向适当与否,可以踢击动作是否流 畅、舒适稳定、有力为准,不必太过拘泥。

在踢击中,上体和动腿及支撑腿之 间的协调配合,对于完成快、准、狠的踢击是至关重要的。我们 不妨一一加以阐述:

(1)踢击时,上体和动腿(踢击之腿)必须协调一致。正确 的姿势应是踢击发力瞬间,上体侧面应和伸直踢击之动腿形成一 条直线(即肩、腰、膝、足形成一直线)(图287)。如此方可在 稳固发力姿态前提下,使力量传递顺达,并形成最大的踢击爆发力量。

实战空手初习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踢击时上体从腹部起 向前倾斜,或侧倾幅度太大,如此,踢击动作的准确,平衡的保 持与支撑力因姿势与动作的分散而遭破坏,并容易养成不良的动 作习惯,这些,都是在平时需加以注意和克服的。正确的做法是 上体应配合踢击动作向侧倾斜,踢得越高侧丨明角度越大,一般侧 倾之角度应以45度左右为最佳(图288),准确的上体侧倾动作对于维持身体平衡,促进踢击腿踢击,特别是向上踢的速度力量 和协调性,可以起到良好的省力杠杆作用。习者可从上、中、下 三段的不同踢击练习中,体验上体侧倾与拉紧到何种程度时,踢 击的劲力最畅,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图片47

(2)踢击时,臀部和支撑腿应上下一致,以形成最有效的踢 击姿势结构。即做中、上段踢击时,应将身体重心位置尽量移向 臀部,使臀部在踢击之当时位于支撑腿之正上方,因为只有当臀 部置于支撑腿正上方时,重心才不致偏离,并形成正确的重心平 衡线(图288)。

切记:踢击时臀部无论在支撑腿之前或之后,均影响身 体的平衡。

以上基本要领适用于实战空手绝大部分踢技。

实战空手每一记正确踢击的实施,均存在着起止点、运 行路线和接触点三个方面的规格要求,接触点即是指踢击时接触 目标并使踢击力量完全作用于目标的足部具体使用部位,是构成 踢击技术方法的重要特征。由于踢击目标软硬程度不同,以及所

使用接触部位本身的软硬程度和功力水平差别,如果在踢击时不 注意正确运用接触部位,造成力点不准,则不仅发挥不出踢击威 力,有时还易造成足部关节的损害,使自身战斗力大打折扣。例 如赤足前踢着力部位不用虎趾,而以足尖踢击目标的话,就容易 挫伤足趾。又如旋踢技术,技术规格要求足背绷平,使用毛胫和 足背部位作为着力接触点(图289),若在踢击时错用足背趾端, 则会大大降低旋踢的杀伤力度,甚至导致足趾受创,弄巧成拙。

图片48

造成接触力点不准的情况在技术细节上通常有这样几个:一 是在发力瞬间踝关节等部位紧张程度不足;二是使用部位动作外 型做不到位,如该绷足时勾足,该勾足的却伸直;三是动作路线 不对,使接触点偏离;四是踢击时距离判断失误,造成使用部位 无法到位,而以非力点部位接触目标,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方 案只有一条:狠抓实战空手基本技术的规格训练,力求严谨无 误。经常迸行活动或固定的踢靶练习,培养运用接触点的准确性 和距离感,同时注意在实际的自由组手练习中全面提髙踢击技 能。

踢击时,运用的是虎趾、足刀、足踵、还是足背、足胫?这 在实战空手踢击训练中必须详加注意。

在发动踢击攻势时,双手应该是放松的,并配合踢势动 作。此时它们的作用有四:维持身体平衡。

保持防御。踢击之时无论如何应该保持防御瞥觉,并以 双手遮护住身体要害。在实战空手竞技中,选手对对方上段的反 击是经常且极具威肋的,因此踢击时,手臂也应毫不例外地护住 头部(图290),手在保持防护的同时,还要能随时格挡对方可 能的反击。

根据力偶原理配合动腿踢势反挥助力(图291)。

图片49 图片50

随时准备配合踢击做后续主体打击。

极真空手著名师范大石代悟先生认为“不论是空手道还是其 他艺术都是从外部形式的掌握开始人门的……从外形人手方能逐 渐达到强劲的目的,这就是空手道”。实际情况就是为什么修习 实战空手基本战术必须严谨规范的含义所在。当我们通过基本练 习,掌握了动作的正确规格之后,就应该进一步注意它们在实际应用时可能的变化,并做相应练习。比如前踢,攻击距离有远有 近,攻击目标有上有下,出腿时有重心移与不移,送髋与不送髋 之讲究,为适应组合踢击之需要,动腿完成踢击后是后收、前落 还是侧放亦要合理,如此种种,循序渐进,习者对每一种踢击的 单个技术动作,都要做大量符合实战需要的反复的踢击变化练 习,以探索踢技的奥义,以严谨的基本技术动作为基础,不断贴 近实战地做深人之探索和练习,是获得实战空手高超踢技的唯一 途径。

(四)其它

其它诸如身体保持放松的动作,必须快速踢击快速收回,连 贯一体的动作,以及上体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保持正直、动作精简 直接,不可有预动等技战术要领,无论踢技还是手技都是基本一 致的。

三、实战手的基本攻击踢技

中国拳读有云:“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虽然其中“腿 打人”的含义,有“以步击人”的意思在内,但主要意思在于强 调踢技在实际格斗中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一次真正有效的踢 击,放长击远,其绝对攻击力量远远超过手技,对手中腿非伤即 倒,具有一锤定音、决定胜负的效果,加上腿部在下,动作往往 超出对方视线之外,隐蔽性佳,故往往能出奇而制胜。从实战空 手擂台竞技一般统计数据中,我们会发现踢技在其它各类技术应 用比率中,几乎占70%之多,而上段踢技,例如上段旋踢,在 实战空手各类竞技击倒决胜的场合中,更为其中绝对主力,因此 毫不夸张地说,欲练好实战空手,必先练好踢技。但踢技比手技 训练难度要大,初习者必须为此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以求逐步 达到“柔软似鞭,刚猛如铁”的实用境地。

由于实战空手踢技基本通过前、侧、后三个方向来有效实 施,因此我们将实战空手踢技分成三个大的类型:

前激类:前踢、前刺踢、旋踢、逆旋踢、足拂踢、踩踢、 斧踢等。

侧激类:侧踢、踩踢等。

后蹴类:后刺踢、转身后旋踢,转身后侧踢。

这三大类踢技中的每种踢技根据用腿左右不同(在平行式站 立基础上起腿)或前后不同(在基本格斗势基础上起腿),一如 手技般均可细分为左右或前后两种基本踢技动作。由于同一种踢 法,无论以前腿或后实施的技术动作方法和要领基本相似,因此 本书对同种踢技不再分前后,而仅以实战中最常见的一种进行介 绍。

实际上,同一种踢技前后腿技术动作的区别仅在于前位腿大 多数用于直接的中近距离范围内的快速打击,以求封阻对方攻击 或抓住时机抢攻,而后位踢在时间与空间相对充足以及有准备的 情况下,如前动已经突破对方防线,或者对方被虚招所蒙骗,或 者对方反应速度降低等等情况下,则通常被采用。简言之,前位 踢相对于后位踢,有动作直接的优势,而后位踢相对于前位踢, 则有杀伤力更强的优势,在格斗中同一种踢技,具体采用前腿或 后腿来施展,关键取决于当时的战况,目标的位置及适当的配 合,随机应变而已D

(―)基本前蹴类踢技

前蹴类踢技多为正面直接动作,其攻击方向是直着向前或者 几乎直着向前。前蹴类踢技动作相对接近人类的本能性的踢蹴动 作,比较自然,动作难度小,平衡也易保持,适合初学者练习, 因此实战空手道习者初修踢技,总是先由前蹴类踢技开始。 前蹴类踢技上、中、下段均可攻击,但相对来说,大部分前蹴类踢技是以对方的下段部位作为主攻目标,加上动作简练直 接,因此具有快速、隐蔽、易出易收、难以防御的实战特点,无 论在主动攻击或反击场合,实用价值颇高。

前蹋

前踢为典型的屈伸性踢技之一,也是实战空手最基本最易掌 握且实效显著的踢技之一。

前踢足是以虎趾或足尖、背足(足背)实施攻击的踢技,可 攻击对方身体的下段、中段和上段,攻击和运用范围较广。运用 前踢时,髋关节活动的变化取决于攻击目标高度的变化,攻击上 段时,髋必须尽力后倾,攻击下段则否。

上段前踢动作方法

从格斗势或平行势起(图291,以下均同)。

屈膝提起攻击腿,背足尽力屈,足趾上翘,突出虎趾部, 支撑腿微屈,双手保持高护或置于身体两侧(初练时的形态,图 292) 〇

随即伸小腿,髋前送使膝前顶并充分展膝前弹踢出,呼气 发力,力达虎趾部(图293)。

动作完成后迟速收回,恢复准备姿势。

提示:①提膝后,膝和虎趾应正对目标。②动作时,重心应 全部集中于支撑足。③在上踢过程中,髋应前送,以增加力量和 增大踢距。

下段和中段前踢

下段前踢又称下段踢或下阴踢,其踢击动作方法与上段前踢 相同,但系上体直立,从膝盖以下完全伸直,对准下段的要害, 利用背足也可用足胫、虎趾踢击。踢击高度以自己腰高以下为目 标,由下而上踢出(图294),攻击目标集中于对方胫骨部、裆 部和小腹部。

中段前踢方式更接近上段前踢,攻击力点主要为虎趾,重点攻击对方肋腹部、心窝等目标。(图295)

图片53 图片51 图片52

(3)现代前踢技

传统空手的中、下段前踢同前面讲的一样,系正面提膝、直 接由下而上踢出,现代实战空手被普遍接受和应用的中、下段前 踢,则不像传统前踢准备动作那样提膝,而是踢击虎趾微内转 (图296),稍稍拧身、以45度角微划弧形,虎趾朝向斜上方扫踢

对手。此种踢法动作路线后半段类似于旋踢,但弧度小,力点集 中于虎趾部。(图297、298)此种踢击路线变化的原因,在于传 统前踢,特别是以工作距离较长的后足前踢攻击时,正面直接的 由下而上的踢法易被对手察觉,对手只需向前提膝或稍降肘即可 轻易防住,而选手的背足或虎趾撞在对方这些坚硬部位,容易弄 痛自己或造成挫伤,所以,为适应擂台对抗需要,改进的前踢法 在实战空手竞技中被大量采用。(图299)为现代前踢正面图示, (图300、301)为现代前踢攻击对方上段下颌侧面图示。

图片55 图片54

对于用前足实施现代扫或前踢感到不便的选手,实战空手师 范建议他们采用身体重心移向右足,倾斜身体的方法来施展扫式 前踢,此种踢法可在有效避开对方直线攻击同时,踢入对方身体 中、上段目标(图302、303、304)。

图片60 图片57 图片56 图片59 图片58

飞腾前踢和二段踢

在腾空状态下使出前踢的攻击,称之飞腾前踢,也称飞踢。 此技是在格斗势基础上,首先非攻击腿提膝(图305),然后攻 击腿蹬地起跳、膝部尽量绷直向上踢出(图306、307)。配合步 法时,则以踏进之足蹬地起跳并攻击。飞腾前踢以对方上段为攻 击目标。

图片61

选手身体纵向跳起,在空中双足连续前踢叫做二段踢(图 308、309、310、311)。二段踢第一次踢幅度较小,攻击中段部 位有佯攻之意,而第二踢则是处在腾空最高点时踢出,主攻对方 上段目标,攻击力度和幅度大于第一踢,两次踢击均须充分发挥 膝关节伸直的弹性力量发力。有时也有选手以顶膝来代替第一记 前踢,需根据战况灵活应变。

图片62

腾空踢击幅度较大,难度高,不可滥用,在实战中应用时机 仅在对方体力下降,反应减慢,防御反击能力差或者背水一战、 弧注一掷之时。

腾空踢的练习,无论哪一种,都需要在平地上练习掌握相同 站立式踢技和充分进行跳跃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初练习时不要求 踢高,以动作准确流畅为宜,之后方可愈踢愈高,这必须花费大 量时间多多练习才是。

(5)躲闪前踢

传统或实战空手选手都比较喜欢采用实效性较高的躲闪踢 击。

躲闪踢击是一种采用向后撤步躲闪对方纵深性攻击后,在对 方重心落前未及恢复时,对准其空当迅速以踢技予以反击的技战 术方法。实战空手基本踢技如旋踢、侧踢、前踢等均为常用之 技,运用前踢反击时,称为躲闪前踢。(图312、313、314、315、 316)

图片63 图片64 图片65

采用躲闪踢击技术的选手必须具备良好的判断力和反应力, 以及极强的反击意识,使身体在灵活的躲闪之后,立即以后撤之 足或前足(原势的后足)发动凌厉地踢击,从而收到意料不到的 效果。躲闪前踢不失为其中最具效果的应用性踢技高招之一。

(6)前踢实战运用图解

选手屈膝做出旋踢攻击姿态(图317),对方肘部上提欲 防、选手趁势化旋踢为前踢攻入对方中段(图318)。

选手以一记前踢为攻击先导,续以旋踢和转身侧踢发动组 合攻势(图 319、320、321)。

图片66 图片68 图片69 图片67

前剌踢

前刺踢即类似于泰拳和中国武术散手中的正蹬踢技,也称穿 心脚,是实战空手道中用以试探、,骚扰抢攻或阻截对方猛冲的实 效凌厉踢技,运用方式可轻可重,是速度、灵活、力量变化兼备 的直线踢击的典型踢技,多配合并步攻击,踢击距离远,冲击力 大渗透性强,不易防范。

前刺踢可攻击对手身体上、中、下各段目标,用以攻击的部 位是全足掌或足踵部,由于正面动作,为防止对方抓住足部,每 次踢击后必须快速收回踢出之腿。为使髋部力量最大限度传送出 来,踢击发力瞬间上体稍后倾助力也是必要的。前剌踢在近、 中、远距均可相机施展。

(1)中段前刺踢动作方法

从基本姿势开始。

一足支撑体重,一足提膝勾足。(图322)

立即以足领先,大腿带动小腿肌肉紧张用力,上体积极配 合,使攻击足由屈到伸迅速挺膝对准目标直线踢出,呼气发力, 力达全足掌或足踵。(图323)

图片70

火速收回攻击腿,恢复原势。

提示:①在蹬击瞬间,要求髋部力量尽可能精确前送,以发 挥出最大冲力。但注意收颌,颈后部紧张,以控制上体过于后仰 或晃动。②攻击腿提膝应过腰,膝尖、同侧髋部应和目标成一直 线。③踢击时,支撑足必须紧贴地面保持稳固。®攻击目标时, 攻击足应尽可能垂直击中攻击部位,使力量直接发出。⑤中段前 刺踢主攻对方肋腹部等目标。

(2)现代前刺踢的改进

传统前刺踢以足踵和全足掌为攻击力点,杀伤力强,但攻击 的后续冲力不足,实战空手受泰拳刺蹬技术启发,在前刺踢中, 也充分发挥了前足掌(虎趾)部的作用。即击中对方后,可配合 足踝发力,虎趾迅速下踏,以便将对方蹬开,防止对方抱腿,以 利续攻或者直接致敌倒地。(图324、325、326、327、328),此 种踢法比传统前刺踢攻击距离延长近20厘米左右,实际运用时, 对方即便稍有后退,可击中对方。

图片73 图片72 图片71 图片75 图片74

上段和下段前刺踢

上段前刺踢主攻对方上段面门、下颌等要害部位,在实战空 手擂台竞技中运用较多。实际运用时,它不单纯要求向上高踢, 而且还尽可能地要求能够以虎趾或全足掌踏击对方面部,因此又 称为踏面蹬,具有强烈的挫伤对方自信,刺激对手盲动的战术意 味,是实战空手选手擅用的非常有效的擂台高踢技(图329、 330、 331)。

图片76

下段前刺踢以对方下裆部、腹股沟、腰髋部和大小腿部为攻 击目标,在对方倒地时,可直接蹬踏对方头部,身体等要害,杀 伤力强劲,多用于阻截对手攻势,或蹬踏重创对方。由于其攻击 部位较低,起膝时不必抬起过高,并以用整个腰髋和身体力量向 斜下方蹬踢下去的要领发力,将特别有效,因为它包含体重在力 量中,所以攻击对手令其伤残的危险性极大,是实战空手道自卫 术杀招之一(图332、333)。

图片77

前刺踢实战运用图解

对方出拳攻击时,选手以中段前刺踢阻击,边消带打。 (图 334)

选手以前刺踢开路,近身施展扳颈瑋膝(图335、336、 337)

图片78 图片79

旋蹋

旋踢(又称为横扫踢)是实战空手中最常用攻击力最强的踢 技,是现代空手硬派踢技的当然代表。

旋踢因其攻击轨迹呈半圆弧线运行而命名(图338),利用 此环形路线,旋踢极易从侧面绕过对方防御手臂击中目标,其攻 击力点为虎趾部、背足和毛胫部。

图片80

旋踢在格斗中各种距离均可运用,其攻击部位包括上、中、 下段全身各部、起腿多用后足,动作较大,但敏捷多变且威力极 强,成熟的实战空手道家一记大功力的旋踢,足以扫断对手的手 臂和肋骨,造成严重创伤,具有一击必杀的威力。无论是主动进 攻或防御反击场合,旋踢在削减对方战斗力,剥夺斗志或作为决 定性一击方面都有全面的无可替代的实战价值。从很大程度上来 讲,实战空手旋踢,特别是胫部功力踢法在擂台竞技中的高度应 用,是与泰式自由搏击影响分不开的,因此,日本实战空手旋踢 技术既有自身的技术特色,亦发扬了泰拳横扫踢(胫踢)的强悍 风格,从而使之一跃而为现代实战空手最强踢技。

(1)上段旋踢的动作方法

①体重移至支撑足,攻击腿大小腿夹紧在体侧抬起,足踵稍 低于膝部髙度,整条腿几乎与地面平行(图339、340)。

图片81

随即支撑足以虎趾部为轴,足踵内扣,转腰以膝关节为轴 心,大腿带小腿,迅速向前上方挺膝直腿横向鞭踢。呼气发力, 力达足背、小腿胫骨下端或者虎趾部。(图341、342)

动作完成后,迅速收回恢复基本姿势。

图片82

提示:①提膝时,应立髋直腰,使上体尽量保持直立。②踢 击时,攻击腿一侧之髋应尽力前送,增加攻击力度和延伸度。③ 动作之当时,一手应高抬防护,同侧手向异侧挥摆助力。④上段 旋踢主攻对方头部、颈部等目标。⑤提膝时,膝部姿势依据攻击 目标高度而定,即膝部与足踵保持同高时,有利踢击中段目标, 而做上段踢时,膝部和足踵应稍呈斜向,以使攻击点从膝关节一 直向上延伸踢出。⑥切记:做中、上段旋踢时,腿膝部必须尽量 侧提,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转体鞭踢之力。二则避免攻击腿胫误 撞对方防御肘尖,导致创痛。⑦整个提膝—足踵内扣—转腰和踢 击腿挺膝直腿鞭打动作必须协调连贯,一气呵成。⑧无论以何部 位为攻击力点,踝部在发力刹那都应紧张牢固,如此可以强制性 避免损伤。使用背足和毛胫部时,踝部应充分伸展(图343), 使用虎趾部时,应足背屈曲翘足趾,垂直击中目标(图344), 在振藩截拳道中,以虎趾部接触目标的踢法,谓之勾踢。⑨有些 实战空手派别或选手在应用旋踢时,并不像传统旋踢般强调预先 侧向水平提膝,而是如泰拳横扫踢般收髓扣膝直腿直接小角度横 向扫摆,其发力主要是依靠身体拧转之力带动腿部足腿一体,犹如一根挥出的铁棒般打击,其力量更为沉实强悍,但动势较大, 易为对手察觉。这种踢法与空手传统踢法区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 以身带腿以及加上膝部绷直(不可屈膝)犹如一根棒子的横扫发 力感觉。

图片83 图片84

(2)中段踢和下段旋踢

中段旋踢以对方肋腹部、胸部和大臂外侧为主攻目标,运用 范围广,具有出击稳定性好,易于变化和连络,杀伤力猛的特 点,无论主攻或防御反击,阻截对方凶猛攻势,都能产生良好之 实战效果(图345)。

下段旋踢在空手道选手使用胫部以前,是不大受重视的,而 现在一场比赛中如果选手不懂得运用下段旋踢去骚扰、破坏对方 的节奏和移步,以及强力打击对方下肢令其逐渐丧失战斗力的 话,他是很难羸得一场全接触自由搏击赛的胜利的,换言之,下 段旋踢是一名实战空手道选手功力和技术水平的基本象征之一。 亦是多回合长时间格斗最具效果和威力的擂台踢击技术。以下段 旋踢对付未经小腿硬功特训的对手,往往立竿见影,因为一则下 段踢隐蔽、快速、对方很难有效的周全防御,二则选手凭借旋腰带胯、拧腰旋踵发动的小角度整力鞭击的下段旋踢,在高功力配 合之下,其摧毁性的力道足以令功力弱小的对手皮开肉绽、肌肉 痉挛、马步失措、痛楚难忍,斗志全消!另外,下段旋踢配合移 步在各种距离和角度施招的敏捷性、高效性、安全性和省力特 征,也是其倍受青睐的重要原因(图346、347)。

图片86 图片85

半膝半踢与近身旋踢

旋踢在中远距的交战中实效显著,实战空手道通过实战检 验,也发展出了有效的近身旋踢技术。

我们知道,旋踢使用部位包括足背到毛胫的较长的接触力 点,在具体运用中,除了膝部弹性伸展力道的有效发挥以外,以 身带腿的强大的腰胯力量更赋予旋踢以可怕的杀伤力。此种整力 鞭打的动作,扩大了旋踢的打击作用区域,即在挥腿出击过程 中,力量不仅集中于足背和胫骨,膝部亦具有相应的横击力度, 这样,对手原位不动时,旋踢接触点在胫骨;后闪时可能被足背 或虎趾击中;倘若旋踢时双方距离很近或恰好对手冲入内围,旋 踢之腿膝部和大腿内侧所带有的力量亦可有效打击或牵制对方, 破坏其重心和节奏。这种在内围状态下,即近身场合发挥的旋 踢,由于其接触点更靠近膝部,且其动作状态类似于侧膝击,因 此谓之半膝半踢。打击作用范围大,可以说正是旋踢在各个距离 区间均能自如运用的秘诀罢!如(图348、349)为选手中段前踢 接近距的中段旋踢。

浏览1,62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