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摔跤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学为主流,并融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不同流派的 文化要素于一炉的巨大复合体。”儒家、道家、佛教释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 想,中国式摔跤的产生、发展深受这三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式摔跤博大精深的文化 内涵便是这三家思想的肢体表现。


  1. 中国式摔跤与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是涉及政治、伦理和教育的思想,其中以“在家为孝,人国为忠” 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强调的“礼”,则是维持这一标准的秩序规范。在传统道德 观念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尚武崇德的思想观念,这是中国式摔跤的特色和优良传统。

古时习武授德,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则,在习跤中培养传统武德、尊师重道、讲 礼守信、重义轻利、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是习练摔跤的真谛。总之,中 国式摔跤将这些儒家思想牢牢抓紧,并渗透其中,是武德的根源。也可以说,儒家 文化的精髓已完整地传给了习练中国式摔跤的人,中国式摔跤与儒家文化水乳交 融,相得益彰。

  1. 中国式摔跤与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是整个中华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它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总的发展 模式。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中国式摔跤的基本理论与老子的思 想紧密相连,中国式摔跤的种种外在形态,如中国式摔跤的神韵、绝技等等,都是道 家学说的实践。故一切人事,顺应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因此中国的传统文 化具有重和谐、重整体的思维特点,这种价值观念,制约着中国式摔跤活动的建构 进而决定着武的动作、造型和技术形态与模式。协调统一的动作则使人感到灵活、 自如、敏捷、潇洒,给人一种轻松自如的感觉,从而体会到一种气势,一种和谐美。 中国式摔跤也正是在“和”的关系中才产生其独特的美,中国式摔跤也正是因为这 种审美关系,才使自身具备了“整体之美”。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有 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式摔跤中“形神兼备”就是对道家思想的最好阐释,道家思 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武术思想认识论的自然性根源。

  1. 中国式摔跤与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武术得以形

成发展的重要文化环境之一。作为宗教文化传入中国,很快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融合,并在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国式摔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式摔跤融健身、搏击、观赏为一体,既具备了人类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共 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艺术性,是一种特殊的民族传统 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传奇。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中国式摔跤便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肢体表现形式。 中国式摔跋除具有文化的特点之外,最重要的是中国式摔跤还具有技击的特点,中 国式摔跤的技击性是中国式摔跤区别于其他形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式摔跤既有与现代体育活动相关的身体运动内容,又是与中华民族历史 文化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现象,是一种“活态人文遗产”。保护中国式摔跤文化遗 产,既是我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文 化的重要一环。武术这一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富有 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能够间接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式摔跤技法的力学分析

内容提示:在中国式摔跤技法的力学分析这一章节中主要阐释了中国式摔跤 的生物力学基础、中国式摔跤力的力学特性、稳定原则在中国跤术中的应用、中国 式摔跤的跤架与移动的力学分析。

第一节中国式摔跤的生物力学基础

跤力是摔跤运动中的专项力量,特指中国跤术专项技术中所体现的有特色的 劲力。本章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中国跤术中的跤力知识:①稳定的力学基础; ②跤力的力学特性。中国式摔跤的跤力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它是一种活体的相互 对抗运动,因此在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把人体看成刚体,也不能完全应用 普通力学原理去分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结合实践进行讲解。

一隐定的力学基础

在摔跤运动中,对立的双方应用各种技术动作的目的是为了破坏对方的站立 平衡,将对方摔倒,同时保持自身平衡站立。站立平衡的稳定性(简称为稳定)与其 在对抗中的技术运用和基本功的练习有密切的关系。人不论怎样摔倒,都有一个 共同点,那就是两脚底翻离地面,人体重心超出“支撑面”。

(一)支撑面、基底范围的大小与稳定

在地面上,一个处于静止和稳定平衡状态的物体,其底部必有一个支撑面。支 撑面是指由物体各支撑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组成的范围。支撑面 面积越大,物体的稳定性也越大。人是以脚底做支撑来维持站立平衡的。人站立 时的支撑面由两脚底触地部位的表面及它们之间所围成的面积组成。

然而人是一个活体,摔跤时运动员在不断移动过程中常常会单脚离地转换,人 站立时不同站立方式的支撑面为单脚独立。这时,两脚间在地面的垂直投影范围 (最小可支撑范围)比单脚的支撑面更能反映其稳定性,我们常称之为基底范围。 站立时的基底范围,是两脚底和其间所张开的面积在地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如两
脚同时站立在水平地面上,它的支撑面就是基底范围。如果用部分脚底立在地面 上,这时他的基底范围就是两个整脚底在地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和其间所张开的面积。

总之,基底范围是影响运动员站立稳度的一个因素。基底范围越大,稳度越 高,要破坏其平衡所需用的外力则也越大,也就是将对方摔倒的难度越大。

(二) 重心位置与稳定 ••鲁

在地球上,一切物体无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始终垂直向下,重力

的作用点就称为重心。但是,每个物体都是由无数微小的物质所组成,这些微小的 物质无不受重力的作用,所以组成物体的每一个微小物质都有一个重心。那么,对 于整个物体而言,它的重心是什么呢?是各个微小物质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人 体也不例外,人体是由头、躯干、上臂、前臂、手、大腿、小腿、脚等多个环节组成。每 个环节都同时受到重力的作用,各有自己的重心,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 作用点就叫做人体重心。由此可见,重心就是合重力的作用点,它在物体上仅仅是 一个几何点。几何形状固定的物体,其重心位置是固定不变的。而人是活的运动 的物体,其重心并不是恒定在一个点上。

人体重心的位置是随机变化的,随着呼吸、消化、血液循环等生理过程的进行, 在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其变化范围在1.5〜2 cm之间。人 在站立时,人体重心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骸椎上缘7 cm处。由于性别、年龄和体 型不同,人体的重心略有差异。在体育运动中,随着身体姿势的变化,人体重心位 置也相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动作技术的影响较大。例如:手臂上举,重心升高; 下蹲,重心下降;左侧屈,重心左移;体后伸,重心后移。动作幅度过大,重心可移出 体外。一般情况下,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定性越大。重心在地面的垂直投影离基底 面某边缘的距离越远,物体在相应方向的稳定性就越大;趋近于基底面的中心,则 物体在各方向上的稳定性趋于均衡。

(三) 稳定角与稳定 •••

稳定角就是重心垂直投影线(即重力作用线)和重心至支撑面边缘相应点的连 线间的夹角。稳定角越大,物体在相应方向的稳定程度越大,即物体在某方位上平 衡稳定性的储备能力越大。稳定角能定量地说明物体在多大的范畴内倾倒时,重 力仍可产生恢复力矩使物体回复到原平衡位置。稳定角综合地反映了支撑面积大 小、重心高低及重心垂直投影线在支撑面内的相对位置这三个因素对稳定性的影 响。如果要增大某方向的稳定性,则要增大在此方向上的稳定角,反之亦然。

(四) 灵活性与稳度 •••

在摔跤运动中,并不是说跤姿的稳定性越高越好,从而一味地扩大基底范围,

降低重心。摔跤胜负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稳度只是最基础的一个因素,但不是 绝对的。在实战中,还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便于移动,从而有利于寻找战机,并化解对方的进攻。在一定的范围内.稳度和灵活性是相辅相成的,超出这样的范围, 稳度越大,灵活性反而下降,不利于实战中进攻取胜和防守反击。摔跤过程中应随 时、随地的自我调整重心和基底范围,以保持较好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浏览1,4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