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八极拳的风格特点

八极拳属内家拳法之一,需内外兼修。凡行内功,多借外 辅,由内达外,内壮而外坚。行外功者多借内助,由外及内,外 壮而内久必伤。外运行由内,而内引导者内功也。内引导于外, 而外运行者外功也。如全取于外,不问乎内,外功中外功也。纯 求于内,不顾其外,属内功中外功之外也。内家主气尚自然,故 有行云流水、风行电闪之势。讲的是:“虚实动静随机变、刚柔 相济两相宜,阴阳二气勤引导,内外合一任曲伸。”故习练八极 拳者,必先懂得意、气、力的结合,要以意领气,以气催力,气 到力到,意领神随。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全身上下,一动无不 动,一静无不静。静中犹动,动中犹静。逢开必进,逢进必开; 开中有进,进中有开。否则看似外形刚猛,擤气发声,实则劲道 僵硬,憋气伤身。

八极拳属短打之拳法,其动作极为刚猛。歌曰:“疯牛惊象 龙虎行,开步打拳一团风。行如风,稳如钉,四面八方任我行。” 发力如绷弓、如炸雷,寸截寸拿,硬开硬打。练拳时要求凝神静 气,气贯丹田。三盘六点,合二为一,即上中下三盘稳固,内三 合与外三合互相贯通,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


  1. 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其劲道始 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力达于四梢。内外上下,气力相辅, 劲断意不断,形断神相连。

  2. 习练八极拳要打好基础,循序渐进,切勿急功近利。初学者 要持之以恒,吃苦耐劳。要集中精力,反复练习,逐步理解其招 式特点及技击作用,力求动中取静,静中求动。达到随机而动, 应变自然,心形合一的境界。

  3. 第二节习练八极拳的初级阶段

  4. 初练八极拳者,必先打好基础,即练好站桩和定架,在此基 础上习练金刚八式,以达到整合力,即力整而劲合。人的动作功 能,分为有意识动作和无意识动作。有意识动作受神经中枢支 配,先天具有,但这些动作虽灵巧但不松活,且力僵而拙,不能 将全身劲力合为一点瞬间发出。因此习练者除了练习其他基本功 之外,主要以金刚八式为主。金刚八式主要以龙、虎、熊、鹤等 动物的形态、劲力为目标,追求劲力与形态的结合,化为整劲。

  5. 初学者要做到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通过习练,逐步将有意识动作向无意识动作过渡,在遇到情况时 必然能做到超意识的反应。通过初级阶段的习练,逐步过渡到中 级阶段。此阶段实为换散力为整力的过程。但此过程因人而异, 以各人资质天賦的不同可长可短。

  6. 初级阶段练拳要克服八忌:

  7. 1•意松神散;

  8. 心浮气躁;

  9. 形僵力拙;

  10. 丢重失中;

  11. 5•膝软胯滞;

  12. 6•憋气挺胸

  13. 裹肩佝腰;

  14. 臂直松裆。

  15.      习拳勿贪多,须求精,做到每招每势准确无误。练拳时要有 技击意识,务要做到八要:

  16. 意向要远伸;

  17. 无人似有人;

  18. 形活气力贯;

  19. 持重须固中;

  20. 短手能自保;

  21. 长手要达力;

  22. 形屈而力直;

  23. 松紧要相宜。

  24. 只有克服八忌拳弊,充分显示出八要的神韵,才能练功日趋 成熟,熟则意清,气合力顺,身活步稳。

  25. 第三节习练八极拳的中级阶段

  26. 习练八极拳的中级阶段要以金刚八式功架和八极小架之劲 力、八极大架之变化,与六大开手相结合,进行拆解套路的演 练,以及招法、试功的变化,重点理解和掌握攻防意识和应变能 力。同时还要练习内气,如丹田功法、易筋经,并辅以顶弓、掌 板、吊球、击沙袋、操手等,达到内壮外坚,具有松、活、柔、 绵、巧之变化,又有冷、脆、弹、滑、变之劲力。歌曰:“十趾 抓地头顶天,五体松放心不缠,气贯丹田意力合,周身上下尽自 然。”要求内气与形体合二为一,意动则形动,形动意相随,攻

  27. 防有变化,往来任我行。要做到有刚有柔,刚柔兼备。刚则柔, 柔则刚,虚则实,实则虚,虚实难辨,深浅莫测。要结合练气、 练意、念、手、眼、身、法、步,要融合八极拳的技击八疾:1. 神出箭驰;2.意如闪电;3.身如旋蛇;4.手如法魔;5.进如风钻;

  28. 闪如火灸;避实击虚;8.枪位攻中。

  29. 达乎此,则能纵横往来若神龙隐现,令对方目不暇接,防不 胜防。

  30. 第四节习练八极拳的高级阶段

  31. 通过高级阶段的习练,可达默化拳术功法,做到随机而动、 应变自然、随心所欲之境界,招法亦不受意念的支配,身体亦不 受招法的限制,全身各部之力已融为一体,触点如弹簧般的反射 产生出突发力。此阶段的演练除中级阶段所必修的内容外,应以 易髓为主。易筋容易易髓难,易筋义浅,入手有据,初学易解, 其效易臻。洗髓义深,精进无基,初学难解,其效亦难。及其成 也,能隐能现,穿金透石,脱髓圆通,虚实长活,具而成形,散 则为风,然不可一蹴而至也。此乃至深内功,无名师指导,实难 练成。

  32. 以上阶段的交手功法有八论:

  33. 眼毒手要奸,诱敌人机关。

  34. 拳本无招法,无形有机变。

  35. 步灵无定势,功发有阴阳。

  36. 出手有螺旋,神机内崩撼。

  37. 5•全身稳如山,支点力如簧。

  38. 发力不露形,形变不露相。

  39. 潜力如丝连,发力气撼山。

  40. 8•提跨化攻合,缠绕体宜中。

  41. 盖此功法,无形无式,无招无相,善用方位、角度的偏差, 重心、力度的机变,巧用杠杆力、离心力等力学原理,深藏机 变,神鬼难防。习练者不可单以拳术之猛以求力胜,招术之疾以 求速胜。应以练气养生为主,自然功成。得此妙法,八极拳功法 可达上乘也。

  42. 第五节八极拳的劲力

  43. 八极拳的劲力独特,以三大劲力为主,即沉坠力、十字劲、 缠丝劲。八极拳内外兼修,刚柔相济,既有明劲,亦有暗劲。明 劲暗劲相辅相成,相互转换,这个转换过程,实则阴阳两极的分 界线。沉坠力、十字劲主刚,劲属阳,缠丝劲主柔,劲属阴。刚 柔两种劲力的转换过程是练八极拳的重要途径,没有这个转化就 不是传统的八极拳。一般习练者先练沉坠力,次练十字劲,最后 再练缠丝劲。

  44. 一、 沉坠力

  45. 沉坠力的练法,首先要以意领气,要用意念引气往下走,沉 肩坠肘,气贯丹田。歌曰:“十趾抓地头顶天,怀抱婴儿手托 山,五体松放心不缠,开步打拳如砸夯。”打拳时周身上下每个 部位都有一种沉稳下坠之感,稳如泰山,撼之不动。

  46. 二、 十字劲

  47. 十字劲是将沉坠劲所凝聚的整体劲力向四面八方所展开的劲

  48. 力。其方法是将三盘合抱,周身紧缩,双脚下碾,突然爆发所产 生的反作用力向四面八方猛烈炸开。打拳时前手的冲撞力和后手 的沉坠力是一致的。

  49. 三、缠丝劲

  50. 缠丝劲始于足,主于腰,是将十字劲回环、转绕、滚翻、缠 裹而发出的劲力。其劲力往返循环,绵绵不息,贯通全身,应感 而发,四肢百骸,内气环绕,吞吐自然。此种劲力至刚至柔,无 处不到,周身无处不弹簧。此种劲力较为难练,但只要持之以 恒,苦心钻研,必有所成。

  51. 第六节八极拳的内功

  52. 八极拳的内功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行功时做 到心不外用,神不外驰,意有所注,气有所归。初级功法以练丹 田为主,蹲桩、站桩、提气、砸气,以增加气道的行程,扩大肺 部的呼吸量,以合其气,固其内。中级功法主要修习易筋经,配 以软架、行拳,以活其气,开其骨,展其形,强其劲。高级功法 主要修习洗髓功,修心养性,培元固体,固身充盈,无物无我, 随心所欲。此等功法,在极静中求之,非常人可达之境界。

  53. 八极拳内功的习练,必然循序渐进,并有老师指导,方能逐 步练成。气功有练气与养气之分,练与养虽同出一源,但也有虚 实动静之分。盖养气以道为归,以集气静养为宗法,养心健魄, 敛气归神。练气者以呼吸为功,运使为效,调动四肢百骸,以意 养气,以气促力,气随力走,力由气发,使之由刚转柔,由柔转 刚。待用时,则时刚时柔,或遇虚则柔,遇实则刚,或遇虚进

  54. 刚,遇实则柔,刚刚柔柔,柔柔刚刚,刚柔相济,虚实同进。同 时,要意行一致,气力相随,内外合一,_周身上下一动无不动, 一静无不静,一极触动,百极响应。

  55. 练气者在练功时应注意三大疾患:

  56. 上撞。表现为心不宁,气不顺,行气不畅,气集于脑, 轻者头晕目眩,重者思维混乱。

  57. 中截。表现为守意不专,吞吐序乱,造成胸闷、气短、 不思饮食。

  58. 下漏。表现为守意过度,气伤而腹泻,造成面黄肌瘦,

  59. 元气受损。

  60. 所以,习练内功必须谨慎,小心行走,循序渐进,顺其自 然。千万不能急功近利,以免走火入魔,出现偏差,给自己造成 不应有的伤害。

  61. 第七节八极拳的练与养

  62. 拳要练,更要养,不会练,或练拳不得法,拳艺很难达到较 高之境界,达不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之目的。习武贵在真传, 只有掌握正确的练功方法才能功长艺髙,否则南辕北辙,失之千 里,自废其身。

  63. 习武之人要讲武德,不能争强斗狠,恃强凌弱。要调理好自 己的情绪和心态,不被七情六欲所侵,不为不良习惯所伤,真正 懂得养拳之道。 ’

  64. 练前有准备,练后有调理

  65. 练习前先热身,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并以吐纳之术调整好 气血,使之畅通。吐纳与呼吸有异,呼吸是吸下呼上,吐纳是吐

  66. 出纳人。练功后要慢步遛走,放松身心,散其浊气,并伴以搓揉 之法调肾理气。

  67. 防风守汗

  68. 练功出汗后,汗毛孔张开,如遇冷风,毛孔闭住,汗浊余毒 集于皮下,久而生疾。俗话说:“避风如避箭。”因此练功后不 可被冷风吹,不可用冷水洗,而应用毛巾把汗擦干,待体温恢复 常态后方可洗浴。

  69. 功后忌饮水

  70. 练功出汗、身体缺水为正常现象,但练功后不宜立即饮水, 只可漱口而已。待汗干气匀后,方可饮水,以免伤及脾胃。

  71. 第八节八极拳的主要特征

  72. 八极拳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73. 一、 实用性

  74. 八极拳中没有花招,质朴无华,一招一势简捷明了,各个动 作只求实用,不求美观。

  75. 二、 连续性

  76. 八极拳要求习练者要循序渐进,特别注重基础训练及每个阶 段的练习。前一式练不纯熟绝不教授第二式。

  77. 三、艰苦性

  78. 由于八极拳没有花架子,各种动作极为纯朴,必须反复练习 方能进步,因而初学者多感觉枯燥无味、没有恒心则实难坚持。 从以往情况看,习练八极拳者十有八九中途而废。

  79. 四、 变化性

  80. 虽然八极拳很简朴,但却不意味着粗陋,其实应该说它积累 了众多实践经验的技术结晶,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内蕴高度浓缩 的技术精华。熟练之后,变化无穷,遇到对手时可随对方变化而 变化,内藏功夫将不断涌现出来。

  81. 五、 易练性

  82. 由于八极拳的动作简单,一招一势简捷明了,非常易于学 习。只要勤奋地反复练习,细心体会每个动作的要领及目的,闯 过枯燥关,打好基础,通过实践的检验,肯定能够引起习练者的 极大兴趣,只要坚持下去,必然得到效果。

  83. 八权奉的技术々表评鮮

  84. 八极拳是以反复操练金刚八式为入门,以小八极拳为基础, 以大八极拳运用其求,以六大开极尽其艺,并附其单操、散手和 劈挂掌,依次推进,完成整个功法。

  85. 第一节八极拳的基础功夫

  86. 习拳必须重视根本,由基础开始学起。第一步是对基本的步 法、拳法和掌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扎实的根底,然后再习练套 路和其他功夫。

  87. 一、步型

  88. 马步

  89. 两脚平置地面,两脚分开,

  90. 略宽于肩,脚尖正直,十趾抓地,

  91. 屈膝半蹲,立身中正,重心取中,

  92. 虚领顶劲,二目平视,气贯丹田。

  93. (图 3-1-1)

  94. 图片1

  95. 弓步

  96. 两脚立于地面,一膝弯曲, 一膝伸直,重心落于弯曲的一 脚,所屈之膝不能超出脚尖, 宽与肩同,沉肩坠背,前弓后 蹬。

  97. 虚步

  98. 两脚前后分开,距离半步,

  99. 屈膝半蹲,前脚跟提起,脚尖 点地,膝自然弯曲,重心落于 后腿,前三后七。左脚在前为左虚步,右脚在前为右虚步。(图 3-1-3、图 3-1-4)

  100. 图片2

  101. 半马步(又称四六步}

  102. 介于马步和弓步之间的姿势。两腿左右分开,略宽于肩,左


  103. 脚尖外撇45°,上体左转,重心 落于左腿四分,右腿六分。左 脚尖外撇为左马步,右脚尖外 撇为右马步。(图3-1-5)

  104. 图片3

  105. 二、步法

  106. 八极拳的步法和其他拳种 差异较大。本门的步法有震脚、

  107. 搓步、碾步、磨盘步、闯步等。

  108. 震脚 图3-1-5

  109. 又称跺子脚。一腿屈膝提起,然后迅速落地下震,擤气发 力,气贯丹田。震脚又分单足震、双足震、上步震、退步震、碾

  110. 震等。

  111. 搓步

  112. 又称滑达步。两脚一致,以整体劲向前瞬间移动,两膝弯曲 而行。移动时,两脚不能离开地面,要在地表上行进,前脚冲, 后脚跟。

  113. 3.碾步

  114. 出腿落步时,力量迅速从脚尖移于脚掌,这是用腰和大腿部 分的力量。

  115. 4.磨盘步

  116. 借助腰的力量,移动双脚迅速旋转身体,形成全身的整体

  117. 劲。


  118. 闯步

  119. 以一脚原地震脚之后,另一脚急速前行,冲蹚而出,身体随 之向前闯撞。

  120. 三、拳法

  121. 这里指的是用拳的方法。

  122. 握拳如卷饼。即四指用力卷屈,拇指压在中指和食指第二指 节处。有仰拳、俯拳、立拳和螺旋拳四种。

  123. 仰拳

  124. 利用冲劲,朝斜上方打出的拳。由下攻击脸部的“冲天炮” 即属此种拳法。劲由肘发,边进边用,威力无穷。

  125. 俯拳

  126. 属低平拳。使用掳劲,由肩发出的劲朝对方稍下处打出。 (图 3-1-7)

  127. 图片4

  128. 立拳

  129. 即竖拳。使用捅劲,打出的方向和角度是由背中脊椎发出来 的劲,要求先沉住脊背再弯曲,然后发力。

  130. 螺旋拳

  131. 即使用螺旋劲。由脚部发出的劲,通过腿部、臀部,再经由 腰部的回转,传过背、肩、肘而达于手。此过程动用了滚、钻、 绷、架的力量。

  132. 图片5

  133. 四、掌法

  134. 掌就是开手。以开手的状态所使用的方法称为掌法。八极门 的掌法有切掌、劈掌、摔掌、撩掌、推掌、按掌三种六掌。

  135. 1.切掌和劈掌

  136. 此二掌都是使用小指侧的边缘,其劲道发自肘部。切掌是短 25
    劲,发出的同时急速收回。劈掌是长劲,力道直贯到底。

  137. 2.摔掌和撩掌

  138. 这是只使用掌背的掌法。用弹压力自腕部发出,但摔掌向 下,撩掌向上。使用时不用肩部的力量,而是柔软地使用肘部带 动掌背、手指,使手腕之力就有如鞭子般有力。


  139. 此二掌同样使用掌的根部,劲道发自肩部,称为吐劲。因此 必须手肘不弯曲,手腕伸直,越直威力越大。推掌是后退时将掌 根拉直推出,按掌是前进时使用,包含了以指尖的点打和掌根的 印打。
    推掌和按掌

  140. 图片6图片7

  141. 第二节八极拳的辅助练习

    人的身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构成,以筋脉相连,以 气血贯通。“内则精气神,外则筋骨皮”,脏腑之外,筋骨主之; 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摇动活 泼者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气血者为大要也。另 要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 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 和而畅通,以至周身灵动。只有时时操练,才能保证旺盛的精 力,达到精深的境界。精气神是无形的,而筋骨皮是有形的,锻
    炼有形之物辅以无形,培养无形,则以有形之物加以辅助。此 (内外兼修)自古以来就是习武者应有的修炼,即以外功为目的, 练得劲力。同时体会发劲的要领,即运气由丹田到手足,达到鼓 气如钢、内外合一的境地。

    八极拳的辅助练习很多,有站桩、搂桩、靠桩,顶弓、掌 板、跑砖、吊球、吊袋、打沙袋等,现介绍其中主要几种。

    1. 桩功


    包括站桩、搂桩、靠桩。此桩要求习练者要做到五趾抓地头 顶天,五体松放心不缠。站桩时两腿分开,略宽于肩,自然弯 曲,膝不过脚尖,沉肩坠肘,两手抱圆,二目平视,舌抵上腭, 气沉丹田,时间越久越好。

    搂桩时,以上姿势不变,用腰带动手臂从斜上方向怀中之桩 搂打,击点放在腕根部,左右轮番击打,伴之擤气,纯熟后可加 上反臂从怀内向斜上方挑打,击点放在腕根部外侧,上下左右轮 番击打。

    靠桩分为正靠和背靠。正靠时,要求一脚在前,一脚在后。 左脚在前时,以右肩胛之胸部向前撞击;右脚在前时,以左肩胛 之胸部向前撞击。步不动,完全用腰的旋转力,伴之擤气。背靠 时也是一脚前,一脚后,左脚在前时,以左胯带左胁,用左肩以 下部位向左前方撞击;右脚在前时,以右胯带右胁,用右肩以下 部位向右前方撞击,以前脚尖下落的碾步,带动腰的旋转力,伴 之擤气。

    搂桩和靠桩习练纯熟后,可以合起来练,可死步练习,也可 活步练习,练久自可体会挨、帮、挤、靠的情形。

    1. 掌板


    以一铁槽埋于地下,深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厚约10

    2«厘米;以一木板长约2.5米,宽约30厘米,厚约6厘米,放置 于铁槽中。击打时,一脚在前,一脚在后,用脚尖下落的碾步带 动腰部的旋转力,催动掌力向木板击打,能把木板击出槽外为最 佳。击打时应注意木板的弹簧劲反弹伤及手腕。

    1. 吊球


    主要锻炼腿部力量、腕部力量和沉坠劲。用粘土配以花桔 或丝棉,搅拌后形成球状,然后插人五指,晒干后形成自然指 洞。可以根据本人需要确定重量,而后逐步加重。锻炼时,以 马步为主,沉肩坠肘,意守丹田,时间越久越好。亦可活步, 以八极小架为主,一招一式耗架子,达到意、气、力逐步合一 的目的。

    1. 打沙袋


    用帆布制成沙袋,内装绿豆,置于桌上。锻炼时以马步为 主,用腰劲带动手臂,以掌心、掌背击打沙袋。亦可变成活步, 上下左右击打。随着功力增长,慢慢撤出绿豆,逐步加入铁砂, 直到完全变为铁砂为止。练功后必须用药水浸泡。

  142. 第三节金刚八式

    1•撑锤(蹦弓窜箭急

    十趾抓地头顶天,双膝微屈,气沉丹田,二目平视;双拳抱 圆,两臂绷抖与肩平,左手在前,虎口朝上,右手在后,虎口朝 下,成一字形;右拳自身后向前往下砸平的同时,左腿成虚步, 左拳收回,护左胁;然后迅速上左步,在落步的同时,碾脚跟, 出左拳,右拳下带抽回护右胁,成马步(图3-3-1至图3-3-4)。 然后拧身坐胯,左脚带步,上右腿成虚步,然后迅速上右步,在 落步的同时碾脚跟出右拳,左拳下带抽回护左胁成马步。发力同 时,伴有擤气。以此类推,左右转换。

    【要求】手到、脚到、腰到,三盘一体,打出整劲。

  143. 图片8

  144. 2•降龙(五岳朝天锥>

    十趾抓地头顶天,双膝微 屈,气沉丹田,二目平视;双拳 抱圆,双臂绷抖与肩平,左臂在 前,虎口朝上,右臂在后,虎口 朝下,成一字形;右拳自身后向 前往下砸到与眉平行的同时,虚 右步,收左拳,护左胁;然后右 步前跨,猛出左拳向上豁打,高 与眉齐,右拳收回卧腕护右胁,

    成弓蹬步,略宽于肩,后腿脚跟 細地。然后带右步上左步成左虚步,左 步前跨的同时,猛出右拳向上豁打与眉齐,左拳收回卧腕护左胁 成弓蹬步,发力同时伴有擤气。以此类推。
    【要求】坐腰拔顶,猛力前冲。

    3.伏虎(六合捕地锦)
    肘往外撑至左膝上方10厘米处 然后,十趾抓地头顶天,双膝微屈,气沉丹田,二目平视;双拳 抱圆,步不动;双腿用腰一挫双震脚,身体成45°,右肘下坠, 前臂缩回,五指平伸朝前,左手 成掌,在右肘下面护胁,双目平 视右前方;然后猛出右腿,右掌 前探下按成四六步,右手下按到 右膝前10厘米处,左手后衬,

    上左步并步双震脚的同时提左 肘,左臂缩回,五指平伸朝前,

    右手成掌,在左肘下面护胁,双 目平视左前方,然后猛出左腿,

    左掌前探下按成四六步,左掌下 图
    按至左膝前10厘米处,右手后衬至右膝上方10厘米处。以此 类推。

    【要求】以腰为轴,平伸下按,打出爆发力。

  145.  

    图片10

  146. 4_劈山掌(劈山斧加钢)

    十趾抓地头顶天,双膝微 屈,气沉丹田,二目平视;双 拳抱圆,双臂绷抖与肩平,左 臂在前,虎口朝上,右臂在后,

    虎口朝下,成一字形;然后右 拳从身后向前往下变掌劈下,

    高与眉齐,虚右步,收左拳变 掌卧于左胁;跨右步同时猛劈 左掌,高与眉齐,收右掌卧腕 在右肋,成弓蹬步,略宽于肩,

    脚后跟踹地。然后带右腿上左步成左 虚步,跨左步的同时猛劈右掌,高与眉齐,收左掌卧腕于左肋, 成弓蹬步,略宽于肩,脚后跟端地。以此类推,左右转换。

    【要求】以腰带臂,力贯于掌根

  147. 图片10



    1. 探马掌(蹬山探马准}


    十趾抓地,双拳抱圆,然后震脚猛出右腿的同时,右掌前探 成平掌,左臂坠肘,内合在右臂腋左下方,上身前倾成弓蹬步;
    然后坐腰拧胯扒掌,以腰带肩, 肘力达于掌,左右连扒五下, 最后出右腿的同时,右掌从耳 根处猛摔出去成弓蹬步,右臂 成平掌,左臂坠肘内合在右臂 腋左下方,上身前倾(图 3-3-17至图3-3-22)。以此类 推,左右转换。

    【要求】此式犹如烈马直立 以前蹄攻击,要快、准、狠。 注意开门不宜过大。

  148. 图片11

  149. 6•圈掌(圈拦虎抱急)

    十趾抓地头顶天,双膝微屈,气沉丹田,双手抱肩侧身左 视;然后左腿背步震脚的同时身体左转,左臂平扇,右臂猛圈, 双手抱肩成骑马步(图3-3-23至图3-3-26)。然后右腿背步震 脚的同时,身体右转,右臂平扇,左臂猛圈,双手抱肩成骑马步。以此类推,左右相同。

    【要求】以腰带臂,以臂带掌,双臂要直,脚响手到。

    7•熊蹲(熊蹲硬靠挤)

    双腿并拢下蹲,两拳抱在 双膝两侧,虎口朝外,拔顶垂 肩,侧身左视;然后以腰带臂 猛跨右步,身体左转,右拳贴 身兜出,左拳同时往前绷抖,

    两臂伸直成上平拳,骑马步 (图3-3-27至图3-3-30)然后 带右步上左步,并腿下蹲,双 拳抱膝,虎口朝外,侧身右视;

    然后以腰带臂猛跨左步,身体 右旋左拳贴身兜出,右拳同时往前绷抖,两臂伸直成上平拳,骑 马步。以此类推,左右相同。

    【要求】下蹲时腰要直,上步要快,出拳要用腰抖,落地 开花。

    1. 推山掌(鹤步推山稳}


    十趾抓地头顶天,双膝微屈,气沉丹田,五体松放,双臂抱

    圆,猛提左膝的同时,右掌从 左腋下外旋转掏出,左掌内旋 收回,同坠双肘,双掌前探,

    左脚面往下绷直,右腿微屈,

    身体收缩为一团,然后左腿前 踏成鸡斗步,或四六步,双掌 同时推出,或上搓,或下按,

    或平撞均可(图3-3-31至图 3-3-34)。接着猛提右膝,左掌 从右腋下外旋掏出,右掌内旋 收回同坠双肘,双掌前探,右 脚尖往下绷直,左腿微屈,身 体缩成一团,再右脚前踏成鸡斗步,双掌推出,上搓、下按或平 撞。以此类推,互相转换。

    【要求】有伸有缩,收放自如。提膝如白鹤独立,掌有点指、 印打和吞吐。

  150. 图片12

  151. 图片13


  152. 第四节八极,卜架(,卜八极拳)

    八极小架定势极为重要,是 习练八极拳的根本。它要求含胸 拔背,沉肩坠肘,气贯丹田,尾 闾中正,呼吸自然。习练之时不 可求快,一招一势要准确、沉 稳。练久必熟,熟中出巧。

    1. 出势


    十趾抓地头顶天,双膝微 屈,气沉丹田,二目平视;双拳 抱圆在丹田,两拳相对,虎口朝 外。

    1. 双擎顶肘


    上左步,双拳自怀中自下而上擎,两拳相对,虎口朝上,成 弓蹬步;接着,左拳不动,右拳拉回至胸前变直肘的同时,上右 腿成右虚步,然后猛跨步,顶右肘,左拳后衬收至左胸乳前1〇 厘米处,虎口朝内,右拳上翻顶肘,为怀抱婴儿手托山,成马 步。

  153. 图片14 



    1. 扣肘拉弓


    步不动,往右拧腰扣肘;两臂扣圆,两拳相合,左上右下, 相距10厘米,与腹部亦相距10厘米,双拳拉开如绷弓,左臂伸 直,右臂弯曲坠肘,前后成一条线,右弓蹬步。(图3-4-5、图 3-4-6)图片15

  154. 八极拳珍传

    1. 碾步揣裆


    双脚不动,拧腰碾脚;右拳贴身变掌揣至裆内,同时,左拳 变掌,往上滚翻至头顶,前臂微屈,成骑马步。

     

    1. 抽身掸掌


    左脚不动,右脚回撤并左腿成右虚步;同时,右臂收回至裆 前,左掌在右肩胛部;然后,右步向右前方猛跨一大步的同时, 右掌从下向右前方反掌撩出,左掌后塌,身体前倾,成大弓箭 步。(图 3-4-9、图 3-4-10)

  155. 图片16



    1. 抽坐搓掌


    撤腰后坐,左腿屈,虚右脚;右掌抽回后塌,左掌从右臂上 推出,两肩成一字形,然后带右步上左步,拧腰并腿挫步的同 时,右掌猛然援出,左掌后塌。(图3-4-11、图3-4-12)

  156. 图片17



    1. 掸掌拉揣


    左掌后掸,右掌变拳,抖腰合臂、左腿猛向左跨的同时,右 拳连拉带揣至裆中,左掌在右肩胛处成马步



    1. 拧腰双拍向右拧腰推左掌,右拳变掌在左腋下,成弓蹬步;步不动, 左掌回撤,右掌反臂前摔,紧跟着左掌再反臂摔抽至右掌内,称 “阎王三点手”



      1. 上步顶肘


      右腿抽回变虚步;左臂不动,左掌变拳,右臂抽回,右掌变 拳,成直立肘,然后猛跨右步顶右肘,成怀抱婴儿手托出,成骑 马步。



      1. 抖肘双揣


      肘臂同时从外向内裹抖,以腰为本带出螺旋劲;双脚尖下碾 的同时,双掌贴身塌至裆内,垂肩拔顶,气贯丹田,成骑马步。 (图 3-4-22、图 3-4-23)

    2. 图片18



      1. 曲手散掌


      摞手栽捶右腿上步贴左膝,屈步下蹲;右掌直插,掌心朝上;左掌在 腋下,掌心朝上;然后,右脚震步落在左脚处,左脚前冲;同时 双手散掌,斜身弓步,掌心朝上,右髙左低;眼看右掌。

      左步回带,左手上摞; 左转身,上右步,跪右膝; 右手栽捶,拳从耳根直接栽 至裆前,左掌护右肩胛。 (图 3-4-28 至图 3-4-30)

    3. 图片19



      1. 转身抱肘


      猛往后转身成弓蹬步;右手拳,左手掌,右手在下架左掌, 双臂抱圆。

    4. 贴膝摞手

      转身,右脚贴左膝,右摞手,撤步坐腰,双臂抱圆,右拳左 掌,左上右下,掌心相对,相距10厘米。成斜四六步。

    5. 步不动,右拳向左拧腰打平拳,左拳护肋;然后坐腰分掌, 横掌外塌,成马步



      1. 摞手顶捶


      转身上步,左脚贴右膝,左摞手,撤步坐腰,双臂抱圆,左 拳右掌,右上左下,掌心相对,相距10厘米,成斜四六步;然 后掌变拳,向右拧身打平拳,右拳护肋,成弓箭步。



      1. 插手提膝


      右拳变掌,从左拳上腕处插出;双臂往回卷的同时,猛提左 膝,脚尖绷直;左手变鹅头,臂垂直,右掌在左肩胛处,单腿屈 膝



      1. 转身撩鹅


      左脚向左前方跨步的同时,拧腰塌背,左手鹅头猛然向后撩 出,右掌滚翻至头顶上方;回头双眼看鹅头。



    6. 左步不动,右步回收并腿变虚步微屈;左手变掌在头顶上 方,右手变鹅头,垂臂藏至裆前,全身紧缩。

      1. 跨步兜鹅


      右腿尽力向右跨;右手 鹅头猛往外抖出,左掌后塌 衬,成骑马步。

      1. 挺腰顶掌


      步不动;左手拧腰向右 顶掌,右掌后塌成弓蹬步。

      (图 3-4-46)

    7. 图片20



      • 撤步顶掌


      右步后撤,脚跟踹地的同时出顶右掌,左掌后塌

      .盘手坠肘

      收左步,并右腿;左掌从右上方盘手,坠肘握拳,右掌收至 左肘下;并步下屈

    8. 图片21

    9. 收势

      拧身撤步,双拳抱圆至丹田,贯气归元




浏览3,0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