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香港既是李小龙在事业上的一次突破,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 变。这种改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于内,追求完美和急于想证明自己的心态 使得他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情绪变得焦虑,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到了乖张无 理取闹的地步;于外,耿直暴烈的性格让他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很不好,其一是 与媒体和武术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其二是与大导演罗维的关系越来越恶劣。

刚回香港时,李小龙与媒体公众的关系并不那么恶劣,反而相处得十分融 洽,他很乐意接受媒体的采访,在一些节目中充当嘉宾,报纸文章的夸赞和影 迷的追捧都让他觉得自己被重视、被关注。然而久而久之,李小龙发现这样的 生活一点都不有趣,在强大的香港狗仔队面前,你的一切私生活都会被曝光。

《唐山大兄》拍摄完成后,李小龙把妻儿从美国接到了香港,当时的他声 名如日中天,短短数周内,各种关于李小龙生世、解密李小龙隐私的报道和杂 志层出不穷,而事实上,李小龙不曾接受过一家香港媒体的专访,这些文章报 道全都是香港媒体为了炒作新闻热点的捕风捉影之作。

是李小龙耍大牌不愿配合吗?这当中恐怕有两个主要原因:

其一,李小龙开始反感香港媒体。李小龙爱出风头,但反感不必要社交, 更反感没有一点私人生活空间,而敬业的香港狗仔队们却是无处不在,严重影 响和骚扰着他的生活。当李小龙厌倦一件事时,他就会直截了当、毫无顾忌地 表现出来,他宣布:只有经得他同意,媒体记者才能在非正式和私人场合上拍 照。规矩一出,记者哗然——你这不是砸我们的饭碗吗?既然你不配合,那就 别怪我们手下不留情!于是,当时的香港媒体对李小龙的报道呈现出两种截然 相反的态度,一种是极力诋毁,各种緋闻丑闻层出不穷,一种是极力吹捧,把 李小龙刻画成了无所不能的天纵奇才。有争议才是热点,李小龙的形象在媒体 和影迷的交锋中变得愈发神秘离奇,人们对他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其二,李小龙更重视境外媒体。我们都知道,李小龙始终都把好莱坞当成 事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香港,不过是他实现自我增值的一块跳板,所以李小龙对香港媒体一直都不怎么在意,但对海外宣传却很重视。1971年12月8日, 李小龙在TVB接受了加拿大著名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皮埃尔•伯顿的专访。那时 的李小龙还只是个刚刚走红的功夫影星,而伯顿以往的采访对象都是政治家、 名人、世界级巨星,在欧美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李小龙自然不会放过这次向全 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

李小龙封杀“自己人”、逢迎“洋鬼子”的做法激怒了香港媒体,指责声 铺天盖地而来,有人甚至大骂李小龙崇洋媚外。世事就是这般让人啼笑皆非, 处处以振我中华、弘扬民族大义为己任,在外国人眼里是中国的却不再是中国 人的李小龙,反倒成了“洋人的走狗”。

李小龙会屈服吗?当然不会,你越是骂,他就越封杀你。李小龙会站出来 解释吗?他不屑,在他看来,那些无中生有的媒体记者,就是一群什么都不懂 的无知小人,根本犯不着跟他们去理论。

李小龙不但不合作、不在乎、不反省,还在《唐山大兄》拍摄完成后大放 厥词,一边极力宣传自己的截拳道,一边公开指责香港传统的电影拍摄手法和 武术指导,将中国传统武术界的一些作风批判得一无是处,把各武术流派引以 为豪的“独门秘技”说成是根本不堪一击、只能吓唬吓唬门外汉的花架子。在 接受伯顿采访时,李小龙就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武学的观点:“一旦存在有门 户归限,教条便会随即衍生,而该等不准逾越的金科玉律,肯定使人无法完整 并全面表现自我,同时亦窒息了不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自然流程。”

李小龙与香港武术界关系的恶化,从主观上看,是由于李小龙对中国传统 武术流派“固步自封”、“门户之见”的一贯看法。李小龙针对武学的诸多见 解,在今天看来并没有错,是一种与时俱进、不拘泥于形式的进步,但是在当 时,却把香港影视界和武术界都得罪了。平心而论,李小龙是一位功夫高手, 但他太不会“做人”,要知道,江湖也是一个注重人情世故,并非完全靠拳头 就能说话的地方。李小龙的爷爷李震彪当年能够走镖数十年而威名不倒,并 不是说他的本领有多强,而是他人缘好、面子大,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中国, 就是一个人情大于天的地方,任何一个不会做人的人,除非有超强的能力和魅 力,否则,就必定会被撞得头破血流。

香港武术界对李小龙这个“另类”也持两种态度,一种觉得李小龙不过就是一个披着功夫外衣的演员,更像是一个“海归”,而非真正的“江湖中 人”,既然大家话不投机,那便井水不犯河水。另一些年轻气盛者则认为李小 龙太不懂得尊师重道的礼节,只有给他点儿颜色看看,才能让他收起嚣张的气 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香港四届拳击冠军刘大川挑战李小龙事件。

刘大川在1971年12月时通过媒体主动向李小龙发出挑战,正愁抓不到爆料 的香港媒体立刻行动起来,纷纷以巨额篇幅报道此事。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 是,李小龙公开拒绝了这次比试。要知道,李小龙是个争强好胜之人,年轻 时,即便别人不找上门,他也会不断地去挑战各路高手,那么,这一次,面对 香港武术界的咄咄逼人,李小龙为何选择拒绝呢?

人的心境是会随着环境和阅历而改变的,尽管李小龙到死都是暴烈脾气, 但是在武学上,回港后的他与在美国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两 点就是:其一,李小龙根本看不上刘大川之流的功夫。我们知道,截拳道的创造是 一个漫长的,不断吸收变化的过程,截拳道本身是个杂交品种,它吸取了中国 传统武术和西洋拳法的精华,是李小龙在实战中研究总结出来的成果,同样也 是克制各家拳术的利器。刘大川的拳法,在李小龙眼中,就像《天龙八部》中 王语嫣看天下各门派的绝学,根本没有什么新奇神秘之处,他完全有信心一招 制敌,又何必多此一举来一场比试?

其二,李小龙的武学己经上升到了 “道”的境界。什么是道?道是武学在 精神层面的一种升华,就像香港著名小说家黄易在《破碎虚空》中阐释的天道 一样,李小龙的功夫和他创造的截拳道,已经从单纯的搏击武技演变为了一门 极具哲学内蕴的武学。为了将其与其他武学区别开来,我在这里称之为武道。 李小龙的武道,既是他实战功夫的外在表现,也融合了他性格中动静两个极端 的精髓。也就是说,李小龙在武学上的造诣和追求已经达到了“道”的境界, 岂是一般武术拳击名家所能相提并论的?正因为如此,后人称李小龙为“武 哲”,聪明而自负的李小龙自然不会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觉得,像自己这 样宗师级别的人物,岂能轻易跟人过招。李小龙的拒战遭到了香港武术界和媒体的大肆奚落,他们觉得李小龙只是 虚有其表,一旦碰上名正言顺的较量,就成了胆小鬼。对此,李小龙既郁闷又觉得好笑,可就是不去理会刘大川。当然,刘大川也没有像市井黑帮那样去偷 袭李小龙,一来不符合名门正派的作风,二来偷袭难以造成轰动效应。

但是,对刘大川挑战李小龙事件,民间却秘密流传着另一个版本的说法, 即李小龙受不了武术界的奚落,终于接下了刘大川的挑战,事情的经过是: 七十年代香港有一位著名的探长名叫邓生,同时也是李小龙的朋友,他的另一 个身份是香港中国国术会主席,他对刘大川的西洋拳VS李小龙的咏春拳、截拳 道很感兴趣,也很想见识一下李小龙的功夫在实战中的威力,便动用手中权力 张罗起此事,还对李小龙说,刘大川要向你挑战,你们两个人秘密打一场如 何?要知道,七十年代香港警探的权力很大,几乎到了黑白两道通吃的地步, 李小龙自然不敢轻易得罪邓生,就表示只要不公开,玩一玩还是可以的。于是 双方约定在新界一个秘密仓库内比试一场。刘大川是香港超轻量级拳击冠军, 个子很小,其父是香港查拳掌门人,刘大川从小就练习查拳,认为可以用西洋 拳加查拳的翻滚来靠近李小龙,不等李小龙出腿便贴上去近战。但据当时被邀 请前往观摩的武术界同仁回来透露,比试仅一个回合就结束了,因为李小龙的 动作实在太快,一照面,李小龙飞起一脚就把刘大川踢倒在地。按照约定,当 事人双方不得向外界透露此事,其他人也很守江湖规矩,所以尽管传言不断, 这次比试从来都没有得到正式确认过,而真正的观众,只有不到二十人。

其实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李小龙再晚些去世,他的名气和风头就会更 盛、与外界的关系也会更加恶化,到那时,恐怕香港武术界还会有人向他的截 拳道挑战,“武林中人”对他的评价也不会像现在我们看到的那样还算委婉客 气。如果再换一个角度看,从唐人街到香港,不论在哪里,李小龙与华人武术 界的关系都不好,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既不能把矛盾的产生归结于李 小龙在性格和为人上的一个重大缺陷傲慢与偏见,也不能因为他是偶像和 改革者而去怪罪传统武术界的嫉妒与“酸葡萄”心理。

如果说与香港武术界的交恶还有着种种客观原因的话,那么李小龙最为人 垢病的,就是他与恩师叶问及咏春拳师兄弟们之间的关系。李小龙对香港传统 武术界的态度,也让咏春拳的弟子们十分不满,除了张卓庆等少数几位与李小 龙关系较好的师兄弟外,大多数咏春弟子都把李小龙抛开咏春拳、自立门户的 举动看成是欺师灭祖的行为,声称没有咏春拳,何来截拳道。我们能够体谅咏春弟子的心情,但是按照他们的思路,那么师出少林、创立武当的张三丰也是 欺师灭祖了。

不过咏春弟子越是忿忿不平,李小龙就越是看不起这等狭隘的门派之见, 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随之疏远。李小龙的大师兄黄淳梁曾这样回忆道:“李小 龙是咏春拳弟子,无论他本人作何表示,这是一件确确实实、无可置疑的事 实。他与我同是叶问宗师的门徒,我是他的师兄,少时我俩切磋武功,亲如手 足。他到美国后,多年来仍与我保持通信,近年来他自立门户,我们才渐渐疏 远。也许他认为自己的武功确实有了相当的地位了。”

师兄弟和好友当中,唯小麒麟和张卓庆一直与李小龙保持着较好的关系。 李小龙在美国发展不顺时,小麒麟就曾替他张罗回港发展之事,李小龙走红后 也投桃报李,在《精武门》之后向星海电影公司推荐他主演影片《麒麟掌》。 而张卓庆则是移民澳洲,在思想观念上较为开放,与李小龙很是投缘。

如果把李小龙回港后与在美国的生活做个比较,我们会发现,在美国的生 活尽管艰难,但还有木村、依诺山度、严镜海、施里芬、麦昆、罗利士、李俊 九、水户上原等一大群朋友围绕在李小龙身边。但是到了香港,李小龙的事业 有了飞跃,但朋友却少了,我所说的朋友,并不是像小麒麟那样单纯讲义气、 肯两肋插刀的哥们,而是真正能对李小龙的人生和事业给出真知灼见的浄友。 那么,邹文怀算吗?对李小龙而言,邹文怀是合作伙伴、是出谋划策的军师, 但绝对算不上是朋友。邹文怀所做的一切,都是本着一个商人的立场,只不过 比其他人多了几分宽容和欣赏。邹文怀最头疼的,始终还是李小龙与罗维之间 的矛盾。

李小龙和罗维之间的矛盾早在拍摄《唐山大兄》和《精武门》期间就已种 下,李小龙与嘉禾合约到期后,媒体便将目光对准了两个方向:其一是李小龙 会不会与嘉禾续约,会不会继续与嘉禾合作,其二就是李小龙与罗维日益恶化 的关系。香港媒体认为,李小龙已经成为香港影坛一个“现象级”的存在,他 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巨大的连锁反应,李小龙身上不仅具有当红明星所蕴藏 的巨大商业价值,而且还具备了对武术界和影视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勇气和 潜力。李小龙一方面不与嘉禾续约,一方面频频与国内外其他影视公司接触,’ 也被看成是待价而沽、坐地起价的征兆,甚至有人揣测,李小龙正在酝酿一场香港影坛的大地震,他要利用自己的声望改革香港的拍片制度,还在计划组 织香港演员工会等等……铺天盖地的流言让所有人都不清楚李小龙究竟在想什 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李小龙与嘉禾之间出现了裂痕,而矛盾双 方,正是邹文怀的左膀右臂——李小龙和罗维。

此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似乎也印证了媒体的揣测——李小龙自立门户创建 协和电影公司;李小龙与罗维在《黄面虎》剧本上闹翻,双方各自开拍《猛龙 过江》与《冷面虎》;罗维的干女儿苗可秀千里投奔李小龙;罗维在《猛龙过 江》热映后不置可否,双方进入彻底的冷战。

沉寂,并不意味着缓和;冷战,只是大爆发前的平静……八卦的香港媒体 有着充足的耐心,根据多年的职业经验,他们深知,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发 掘到劲爆的猛料!

李小龙与罗维的冷战持续了一年左右,在此期间,李小龙入选了美国权威 武术杂志《黑带》评选的“黑带群英殿”,并与华纳签约筹拍《龙争虎斗》; 《猛龙过江》继续创造香港电影票房奇迹;《精武门》获1972年度金马奖香港 最佳剧情片奖;《龙争虎斗》顺利封镜,当然也包括那次突如其来的晕倒事 件……

李小龙从洛杉矶体检归来后,嘉禾高层曾专门为李小龙召开过一次秘密会 议。在会上,大家普遍认为李小龙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不稳定,不适合继续 高强度的拍摄工作,应该放长假好好休养。这个决定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嘉 禾上下实在受不了李小龙那暴躁乖张的脾气,以休养之名让他好好调整一下情 绪,避免再发生其他突发事件,对嘉禾造成更大的损失。但是,由谁去说服李 小龙呢?邹文怀是个聪明人,他不愿去触李小龙的霉头,他也更适合扮演调停 人的角色。于是,决定虽然做出了,但事情却拖了下来。

李小龙是个急性子,他见嘉禾高层迟迟没有拿出新的拍摄计划出来,便开 始疑神疑鬼,觉得嘉禾很可能是知道了自己私下答应与邵氏合作的事情,于是 有意拖延。出坏主意,八成就是那个胖子罗维!李小龙一怒之下,就决定前往 嘉禾总部找罗维理论。

1973年7月5日,邹文怀、罗维、刘亮华三人正在试映室观看进口片《人蛇恋》。突然,试映室的门被重重撞开,李小龙怒气冲冲地走到罗维跟前,双手

叉腰,恶狠狠地望着这位嘉禾当家大导演。罗维、刘亮华夫妇二人面面相觑, 都不明白李小龙为何突然前来闹事,唯有邹文怀隐隐觉察到了一丝端倪。罗维 夫妇都清楚李小龙的脾气,见李小龙不说话,也不去理他,双方就这样你看看 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对方接下来会做什么。李小龙被罗维“非暴力不合 作”的态度激怒了,只见他一把抓过一张椅子,正对罗维坐下,然后对着罗维 就开始破口大骂。在他看来,罗维的沉默正是心虚的表现。此时的罗维破天荒 地没有奋起反击,而只是面无表情地坐在那儿一言不发。李小龙的举动让老成 稳重的邹文怀也看不下去了,他一边劝阻李小龙,一边和闻讯赶来的莲达等人 把李小龙拉出试映室,免得事态进一步扩大。

‘‘李小龙你也太过分了! ”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脾气暴躁的罗维,而是他 的妻子,嘉禾第一女干将刘亮华。刘亮华早就对李小龙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的 态度心怀不满,为了大局,她一直没有发作,这一次,眼看着丈夫受辱,她终 于忍无可忍,冲出试映室,追着李小龙就是一顿斥责。

李小龙再次被激怒了,他没有在走廊上与刘亮华对骂,而是再次冲进试映室,见罗维还是没反应,就开始用英语大骂。罗维还是无动于衷,此时的他心 里的确有些忐忑,害怕李小龙动粗,但是在外人面前,他必须做出镇定的姿 态,将戏演到底。李小龙见罗维嘴角还挂着冷笑,顿时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 辱,一甩手,将腰间的皮带抽了出来!赶到门口的刘亮华大惊失色,以为李小 龙要用皮带抽罗维,谁知李小龙亮出来的竟是一把明晃晃的小刀!

“你相不相信,我一刀就能捅死你!”李小龙像一个恼羞成怒的街头泼皮 一样拿小刀刺向罗维,尽管只是一触即回,还是把罗维吓出一身冷汗,坐在那 儿大惊失色。

“布鲁斯,你太过分了!”妻子莲达的责问让李小龙稍稍迟疑了片刻,邹 文怀趁机从后面抱住李小龙,不让他再靠近罗维,另外几位嘉禾职员也赶来抓 住李小龙的手。其实李小龙只是想发泄一下,顺便吓唬吓唬罗维,并没有加害 他的意思,见众人都赶来相劝,也就冷哼一声,就此罢手。

李小龙走后,罗维立刻报警,没过多久,警车和媒体记者便蜂拥而至,但 是邹文怀早已在最短时间内将一切安排妥当。当警察前来调查问讯时,嘉禾员 工一致声称李小龙只是威胁恐吓罗维,并未拿刀威胁到他的生命,警察们也十分默契地没有找到李小龙行凶的皮带和小刀,罗维对此大呼不满。其实,警察 们都清楚罗维说的是实情,但他们不愿偶像李小龙就此惹上官司,因为在香港 哪怕是私藏刀具都是违法的。在邹文怀的斡旋下,警方同意由李小龙签署一份 悔过书,保证此类事件以后不再发生。此时的李小龙已然有些恍惚,只是在邹 文怀的示意下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持刀威胁事件就此告一段落,李小龙幸运地免除了法律责任,罗维却受到 了极大的屈辱。为了安抚罗维,邹文怀于当晚亲自请他吃饭赔罪。罗维也是聪 明人,他当然知道邹文怀的苦衷——如果不顺着李小龙,如果不保李小龙,事 情闹大了,对嘉禾对他们都没有好处,李小龙也会负气脱离嘉禾,转投重新抛 来橄榄枝的邵氏旗下。

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邹文怀与罗维把酒谈心的同时,李小龙如 约参加了香港无线《欢乐今宵》的现场节目的录制。节目开始时,李小龙的情 绪尚未从下午的突发事件中平复过来,在接受主持人何守信的采访时,他竟旁 若无人地对罗维进行了一番指桑骂槐的斥责。也许是觉得观众可能不明白自己 在说什么,李小龙竟对着电视镜头突然亮出一肘,将毫无防备的何守信击倒在 沙发上。此后,李小龙还因为不满一位专栏作家对他的描述而上门兴师问罪, 再次引发了^场风波。李小龙的一系列“暴力”举动引来了全港范围内的强烈 声讨,从来没有一个艺人敢对着镜头如此明目张胆地挑衅媒体!

那么,从罗维到何守信再到那位可怜的专栏作家,李小龙是有意要攻击他 们吗?他的目的又是什么?

我在这里不想给李小龙的行为做任何的辩护,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尤其是在压力巨大、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是会做出一些 在外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举动——比如2006年德国世界杯上齐达内给马特拉齐那 惊世骇俗的一头。巧合的是,齐达内和李小龙都有前科:李小龙在之前几部 影片的拍摄过程中脾气变得越来越坏,俨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暴君”;齐 达内在效力意大利尤文图斯和西班牙皇家马德里队期间,也经常会在重大比赛 中做出一些完全没必要的报复动作而被红牌罚下。齐达内是故意的吗?显然是 的。我相信事件发生后,李小龙和齐达内一样都非常非常的后悔。但是在那一 刻,他们的脑海里就是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就是要给对方一点教训!

“你不仁,就休怪我们不义! ”这是1973年的香港媒体对李小龙的主流态 度,他们开始在李小龙的私生活上做文章,大肆渲染他与其他女星的暧昧关 系,尤其是有“艳星”之称的丁佩。但是那些摩拳擦掌想要把李小龙“搞臭” 的香港媒体记者们一定没有想到,仅仅数周后,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全港 媒体的“公敌”李小龙,竟然不等他们酝酿发动第二波攻势,就这么撒手人寰 了。

李小龙死得突然吗?很突然。

李小龙死得离奇吗?很离奇。

李小龙死得值得吗?我认为非常值得。

也许有人会问,死怎么还有值得与否之说?

一些人在“该死”的时候活了下来,注定了下半生的痛苦;另一些人则在 最“该死”的时候洒然而去,就此留下千古美名。电影《西楚霸王》中,张良 望着韩信的背影道:“有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1973年对李小龙来说是最艰难的一年,当他走到人生事业最顶峰的时候, 所以积聚起来的问题也随之集中爆发——与亲友、与师门、与罗维、与媒体、 与武术界,甚至与自己。我们在第一章中列举了很多种李小龙死因的可能性,也对这些死因做了分析。从科学和理智上看,这些原因都能导致李小龙突然去 世,但似乎又都不是很充分,人们之所以对李小龙的死因如此津津乐道,其中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总是在寻找一个最适合李小龙、最符合他一代传奇 功夫巨星身份的死因。不管最后能否找到,这个寻找的过程,便足以能体现全 世界影迷和龙迷对他的追思和怀念。

李小龙曾说,假如他活到40岁,他就能达到怎样的成就和高度。抛开一切 外界因素不说,他的预言并非大话,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但是李小龙的性格注 定了他的奋斗之路也是一条树敌之路。1973年,李小龙33岁,外界和自身的压 力已经让他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根紧绷的弓弦,已经到了崩断的临界点,他 的情绪,甚至到了连莲达和邹文怀都难以控制的地步,40岁的他,又会是怎样 的状态? 一个被送进疯人院的功夫巨星?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

李小龙虽然死得很突然,很离奇,但似乎是无意中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时 机。正是因为他的死,香港媒体停止了对他的攻击,他得罪过的影视界武术界人士把一腔怨恨化作一声长叹,他的婚姻也始终是完美的。

李小龙最大的智慧,并不体现在创造了截拳道这一当代武学的奇迹,而是他对自己命运的掌握——他让自己的生命终结在了一切开始变坏之前,让自己 英雄伟大的形象永远停留在了最辉煌的那一刻。

浏览2,042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