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与周润发、吴宇森等出走好莱坞的香港电影人回归内地 相似,"审时度势’,的成龙也把拍摄电影的重心转到内地,2004年以《新 警察故事》试水内地市场,此后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片。

对于成龙来说,让昔日的香港警察的形象登陆内地并不太容易,而让 成龙所代表的中国功夫转化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形象则不是难事。成龙是 少有的能经常以中华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出演国家庆典活动的香港演员,这 种香港人与中国人的双重身份也是近些年成龙电影中经常处理的问题。在 《神话》(2005)中,成龙借用古装穿越剧的形式将秦国大将与香港考古 学家表现为前世今生的关系;在《大兵小将》 (2010)中,成龙扮演的贪 生怕死、渴望过和平曰子的小兵与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国家的将军之间形 成了对立又和谐的关系;在(十二生肖(2012)中,成龙扮演的国际大 盗最后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2015年年初成龙有一部古装贺岁片《天将雄师》,这是一部典型的香 港风格的古装动作片,采用近些年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形式,由内地电影公 司投资、香港导演李仁港执导、成龙与好莱坞影星约翰•库萨克等联合主演。 这部电影最终获得7亿多的高票房,被认为是近些年最具国际范儿的国产 大片。在电影中,成龙扮演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大都护霍安,承担着协调西 域诸国关系和维护古丝绸之路和平的重任,电影的核心情节是古罗马帝国的小王子(王位继承人)逃难到西域,被在雁门关服刑的霍安所救。小王 子的护卫将军卢魁斯帮助霍安修建了古罗马风格的骊軒古城,而霍安则联 合西域三十六国替罗马小王子打败了弑君僭位的邪恶兄长,从此沟通欧亚 大陆贸易的丝绸之路又恢复了平静。这座被当下美国华裔考古学家发现的 古城遗址也成为中国与罗马传统友谊的象征。< 天将雄师》不是主旋律题材, 但它是把香港古装动作片成功地转化为与时下的国家战略彼此呼应的商业 大片。

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和最重要的角色显然是成龙。成龙所扮演的霍安 具有多重身份:一方面他是匈奴人,是汉朝名将霍去病收养的战争孤儿; 另一方面他又是汉朝任命的西域都护府的负责人,代表中原王朝来治理地 方事务。电影所展现的不再是以匈奴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与中原军民之间的 侵略与反抗的战争,而是多民族合作共存的故事。霍去病也不再是武力驱 逐匈奴的象征,而变成和平的守护神,他去世后留下的铠甲成为和平的图腾。 霍安继承了霍去病的这种精神,竭力维护西域三十六国的和平与安定。如 果说这种多民族共存实现了中华文明内部的和谐,那么中国与罗马帝国的 关系则成为中西文明对比的隐喻。与近代以来中国作为愚弱的民族以及20 世纪80年代中国作为“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情民族不同,霍安可以平等地 与罗马大将军进行中西文明的对话(借助于成龙所使用的香港英语),并 且用中国的和平理念来说服你死我活的战争逻辑。在罗马大将军与霍安共 同修筑雁门关的过程中,那种西方的机械制造和运用工具的能力也可以被 中国人所借用,共同打造出一座中西合璧的新城。于是,中西对比不是对抗,这种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包容态度,反映了 当下经济崛起时代的中国主体的自信。在这个意义上,成龙再次找到了 适合自己的文化位置,继续扮演中西文明交流的角色,只是与那种接受 西方现代法治理念的香港警察不同,西域大都护带有更多中国传统文明 形态的印迹。

电影之外

如果说在银幕上成龙的形象及中国功夫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那 么在生活中成龙也身体力行通过文化收藏的方式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精 髓。在这本《成龙•收藏人生》一书的后半部分,主要呈现了成龙在收藏 领域的成就和心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成龙对徽派古建筑的情有独钟。

根据荣宏君先生的描述,成龙最早购买徽派建筑是为了孝顺父亲,后 来徽州古建筑的博大精深、巧夺天工打动了成龙,使他更有意识地购买这 类古民居。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徽州建筑,体现了江南富商文人对中国院落 的独特理解,不管是白墙黑瓦,还是木雕画栋,都别具中国古典风格。为 了保护这些古建筑构件,成龙花重金请专家来修复保养。可是如何为这些"宝 贝”寻找更加持久的安放之地,却成为成龙的心病。本来成龙想安置在香港, 无奈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找不到地方,后来又经过一些波折,成龙陆续为十 余栋古建筑找到了 "新家",其中四栋古建筑落户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一栋捐赠长订县,其余几栋捐赠北京亦庄古建园。这些私人收藏品终于变 成了可供普通市民参观、欣赏的公共艺术品,这也实现了成龙传播中华文 化的夙愿。

不得不提的是,《成龙•收藏人生》一书的作者荣宏君先生不只是一 位才华有为的国画家,也是一位资深收藏家。他20世纪90年代初从山东 到北京求学,有幸拜文博大家史树青先生为师习读书、鉴赏之学。在笔墨 丹青之余,他很早就喜欢收藏名人信札,特别是近现代文化名人的通信。 在前信息时代,信件是人们沟通交往的重要渠道,而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因此,这些信札往往会透露出名人大家公幵言论和著述之外的真性情,具 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近些年,荣宏君先生先后出版了《世纪恩怨——徐悲鸿与刘海粟》《王 世襄珍藏文物聚散实录><季羡林说佛遗稿汇编><竹墨留青——王世襄 致范遥青书翰谈艺录》等著作,每本著作都来自于他自己的收藏。比如《世 纪恩怨》一书主要依据徐悲鸿写给周扬的信札;最近出版的《竹墨留青》 则收录了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写给当代竹刻家范遥青的135封谈 艺信札。通过这种方式,荣宏君把自己的收藏品贡献于社会,加深了人们 对这些前辈大师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荣先生与成龙大哥可谓文化知 音,他们虽然领域不同,却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收藏的品质上"心有灵犀”。

最后,感谢荣宏君先生的信任,勉力为序。

 

浏览70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