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技术训练与体能训练方法
在克鲁•佩德罗•维拉罗勃斯首次到达泰国并在至少45家拳馆接受训练的过程中,他亲身经 历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和训练设施。这些拳馆没有一处是豪华之所。一些拳馆只有露天训练 场地,许多拳馆只有水泥地板。一个普通的拳馆的训练设施一般只有10或12个沙袋、一个泰 拳拳击台、若干拳击手套、泰拳击耙,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在泰国,泰拳手的生活很艰苦。他们住在拳馆的集体宿舍里,这些拳馆为泰拳馆主所拥有, 有时也由他们管理。教练负责训练和比赛,通常一位工作人员的妻子照料拳馆所有人员的饮食。 除非你对训练和搏斗是绝对认真的,否则不要加人任何拳馆。
泰拳馆
每天一大早泰拳手集合跑步。除了下雨天之外,他们年复一年坚持每周六天跑步。在曼谷清 晨的来往车流中,20名或更多泰拳手跟在骑自行车的教练后面飞奔,是极其常见的景象。他们 早晨6点45分出发,至少跑40分钟。下雨的时候,拳手们跳绳和做其他的有氧运动来代替跑步。
晨跑结束后,拳手可以喝一点咖啡,但不进食。拳馆每天的训练几乎在跑步结束后立即开 始。不同拳馆的常规训练会有所不同,但通常情况下,一天的训练包括20分钟跳绳、20分钟击 影练习和长时间的沙袋练习。
沙袋训练完之后通常是高强度的泰拳击靶训练。泰拳踢靶是一种较厚的踢垫,外包皮套,用 来保护前臂并带有握柄。教练通常每只胳膊上都戴有一个泰拳踢靶。泰拳击靶训练包括各种身 体武器练习。几乎所有的训练都是通过持续3~5分钟的比赛回合来完成的。
泰拳手很少进行对打练习(实战练习),因为在全力对打练习中拳手受伤的可能性很大。在 泰国,教练采用其他方法来模拟实战。平均每月实战一次;在极少数情况下,一月两次,这样, 拳手赛后的恢复期会很短。人们普遍认为对打练习风险太大,而且对身体恢复和赛前准备都是 不利的。
清晨训练完毕后,拳手淋浴,然后进早餐。泰国人一天只进两餐。泰国人嗜洁成癖,泰拳手也不例 外。拳手绝对不会不淋浴便就餐。拳手一天洗五六次澡是不足为奇的。
拳手在早午餐后要休息很长时间。他们休息或外出散步。一些拳馆有电视可供拳手消遣。长达5个小 时的休息过后,开始负荷训练。
下午训练课
大多数拳馆的下午训练课,大约下午3点开始。首先是又一次40分钟的跑步或类似的有氧热身运 动。通常下午跑步之后便是重要的沙袋训练。这一训练项目以每局3或5分钟的方式进行,并要持续一 段时间。
拳手在开始沙袋练习之前,首先缠绑双手并带好拳击手套。同时,教练也准备一对一的击靶训练,教 练戴好手臂踢靶、腰靶和胫部护腿。他们一次带一名拳手进人拳击台,每次练习一般要进行2~5局,每局 3分钟。在此期间,其他拳手继续沙袋练习。
教练允许拳手自_决定进攻的速度和力量。教练用手臂踢靶、腰靶或胫部护腿来接防每一次全力击 打。就像比赛中的拳手一样,教练在拳击台上四处移动,迫使受训拳手格挡进攻、做假动作,表现与真正 的比赛完全一样的攻防技术。教练并不喂IE引导拳手进行特定技术的攻击。无论拳手向他发动什么样的进
攻,教练都要移动踢靶来中途拦截其攻击。
这一训练水平不适合于初学者。教练也必须有极高的技术水平来承受拳手每一次攻击的冲击/并适应 每一个不同的拳手。在一般的拳馆,一位教练可能训练15名或更多的拳手。当新拳手加人拳馆时,教练 会在他入馆的前三四天对他进行精心细致的训练。对于技术精湛而经验丰富的教练来说,需要这么长时间 的精心细致的训练来了解新拳手的运动情况。之后,一对一的击耙训练将会变成无意识的全速的和全力的 “对打”训练。
在拳击台上,与教练的这种一对一击耙训练非常逼真地模仿了真实比赛,因此基本排除了对打练习的 需要。拳台上一对一击靶训练对于拳手来说是完全安全的,而且也绝不会使拳手在即将来临的比赛中受到 伤病威胁。然而,拳台训练对教练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稍一疏忽,他们就会受到肘击,或者扫腿对头部的
全力重击。
拳台一对一击靶训练和沙袋训练结束后,拳手脱掉手套,解下手上的绷带。在训练日程上,他们接下
在泰拳比赛中,缠抱中的搏斗是合法的。事实上,泰拳的许多技术都是为缠抱距离内的搏斗而设计 的。一些拳手专擅缠抱距离的搏斗,所以角力练习是泰拳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数拳馆中,这种角力 练习是最接近对打练习的训练。来要进行角力练习。这一术语英语最贴近的翻译是颈部角力。
角力练习的目的是训练和提高拳手把握时机的能力和控制动态平衡的能力。拳手成对练习,用单手或 双手互相钩抱住对方的颈部,竭尽全力使对手失去平衡,并将对手摔倒在地。在正常比赛中,从这种缠抱 姿势将对手摔倒也是合法的。在这种角力练习中,拳手也使用膝撞,但不能使用全力。
下午的训练课大约在7点结束。之后,拳手赶着洗个淋浴,在晚上10点30分宵禁(拳馆宵禁是严格 执行的)之前,可以拥有一点自由时间。尽管晚上有几个小时的自由活动时间,但实际上,拳手根本没有 时间参加社交活动(妇女禁止进入男人的拳馆)。一周6天,泰拳手必须遵循这样的生活和训练常规。他 们所做的一切都被密切监控,以便他们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通常情况下,拳手每人每月要参加一次比赛。为了备战这些比赛,每位拳手要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 一系列已被实践证明高效的赛前备战训练。维拉罗勃斯称之为“大运动量、大强度训练周期”。
设想一位进行上述常规训练的拳手,但是这位假想拳手正处在比赛后的恢复期。他休息了几天, 在恢复训练后,他的训练内容与上述相同,但训练的局数增加了而强度却降低了。随着下一次比赛的 临近,他的训练会逐渐减小训练负荷而增加训练强度。到比赛前夕,他的训练局数要更少,但训练强 度要很高。
泰拳既是一种技艺,也是一项运动。对那些在职业拳馆生活和训练的拳手来说,拳击既是职业也是生活方式。许多泰拳手从小接受训练。泰拳训练和搏斗的负荷如此之大、强度如此之高,对于职业泰拳手来 说,最大的年龄一般只是接近30岁,或者刚过30岁。
拳法训练和拳的抗击力训练
泰拳手要做大量拳面支撑的俯卧撑和一些轻重量练习来增强其手腕力量。因为泰拳手在比赛时,缠绑 双手并戴手套,所以,拳面的击打力训练并不是优先考虑的事情。与咏春拳、跆拳道、空手道等注重拳法 的武技相比,在泰拳中,拳面的适应性训练并不那么重要。
在泰国,几乎所有的拳法训练都是通过泰拳击靶练习完成的。在其他国家,教练经常两只手都戴手 靶。维拉罗勃斯却常常一手使用泰拳踢靶而另一手使用手靶,来防守特定的技术。在泰国很少使用速度球迈的吉寺泰拳馆 这位泰国小拳手在曼谷奇卓达泰拳馆演示颈部角力
(梨球),而常见的是一种方形的墙袋,用来练习摆拳和上勾拳。
沙袋也用在拳击技术训练和日常训练之中。大多数泰拳技术训练,沙袋训练,也按1~3分钟的训 练回合方式进行,两个回合之间有一定休息时间。通常,训练时间是休息时间的3倍。沙袋训练的常 用拳击组合在每一回合的时间内都以很快的速度不断重复,具体内容如下:(1)短直拳,后直拳,摆 拳;(2)后直拳,摆拳,上勾拳;(3)短直拳,摆拳,后直拳;(4)短直拳和后直拳;(5)后直 拳和勾拳。
维拉罗勃斯认为手靶训练对于提高拳手的拳击技能非常有效。通常在训练开始的时候,教练将两只手 靶抬在胸前。教练举起左手暗示拳手出短直拳,举起右手暗示拳手出后直拳。如果左手向右肩倾斜,教练 暗示拳手出左摆拳。如果右臂面向左肩丨頃斜,教练就暗示拳手出右摆拳。如果教练的手IE朝下,暗示拳手 出上勾拳。所有这些暗示都一目了然;教练并不必说出所要求拳手出的拳法。
有时教练用手靶进攻拳手,然后重新调整姿势来“要求”拳手做出特定的还击。例如,拳手发出短直拳和后直拳。教练可能看到一处空当,便用左手手靶轻拍拳手的头,然后将右手手耙向左肩倾斜暗示拳手 出摆拳来还击。这种互动型的手耙训练能够迅速提高拳手的反应速度和时机把握能力,快速培养和提高拳 手防守和反攻技能。
肘法训练和肘的抗击力训练
手靶也可以用来训练肘法。肘法训练经常和拳法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这是因为连续使用肘击,拳手 会很容易暴露空当而遭到还击。有时教练将两只手粑顶靠在拳手的肘上,他会轻击一肘暗示拳手用该肘出 击,通过这种方式教练可以训练拳手的阻挡技术、反击技术和反应能力。
泰拳踢靶是肘击训练的主要器械,其训练内容有无数的变化形式,主要包括拳击、膝击、脚踢和肘击 的不同组合。正如在手靶训练中,教练通过将踢靶放置在不同位置,暗示拳手发出特定的攻击技术,而不 使用口令提示。这样,这种训练课速度快,劲力充分,反应敏捷,逼真地模拟了实战。
胫和腿的技法训练以及腔和腿的抗击力训练
胫部必须经过抗击力训练才能适应泰拳运动。但是训练膝、胫、肘、脚和拳变得坚硬的过程不能一蹴 而就。有些西方拳手试图通过胫部重击树干等物体来加速胫部的抗击力训练过程。但是,维拉罗勃斯在泰 国从未见过拳手使用这种危险的方法。
泰拳手的胫部可以用做武器。在泰国,实际上,几乎所有泰拳手的胫骨都凹凸不平、覆盖着老茧并且 坚硬无比。职业泰拳手逐步提高胫部的抗击力,训练方式包括沙袋练习、击靶练习和实战。泰拳手每天都 要成百次的踢沙袋和泰拳踢靶,训练一段时巧之后,其腔部就逐渐失去痛觉。职业泰拳手平均每月比赛一 次,他们的胫部在定期比赛中也会遭受多次击打,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拳手胫部的抗击力。除了沙 袋练习、击靶练习和定期比赛之外,拳手不需要额外的练习来强化腔部的抗击力。用瓶子猛击胫部或用胫部踢击树干都是徒劳无益的,同时也会对拳手的腿部造成严重伤害。
击靶练习
泰拳踢靶是绑在前臂上的厚厚击靶。它们大小不一,但一般都能够覆盖整个前臂。泰拳踢靶重量很 轻,可以在训练时长时间佩戴。它们也相当厚,因此只要正确使用,能够最大程度地缓冲踢击劲力。
泰拳踢靶由两条皮带固定,其中一条固定在拳手的近肘前臂上,另一条固定在拳手的手腕处。另外, 还有一个手握的把手,大拇指握在把手的外面。在训练中,两个踢靶经常一起使用:或者将两个踢靶并在 一起来缓冲强有力的踢击,或者分开使用来防守两个不同类型的进攻。泰拳踢靶功能很多,它能够用来缓 冲踢击、膝撞、肘顶和拳打的攻击。泰拳踢靶至少有三种标准类型:超长型踢靶、超厚型踢靶和超小型踢 靶。每一类型在训练中都有其专门的用途。
泰拳踢靶的设计简单。其外形为长方形,目的是覆盖并保护部分或全部前臂。踢靶的顶部有一把手, 两条束带依次排列在把手下面。由于制造商的不同,这两条束带可能用搭扣扣住,或用维可劳尼龙搭链扣 牢。通常踢靶面料是皮革或合成革的。
据维拉罗勃斯讲,泰拳踢靶是最好的泰拳训练器械。他说,泰拳踢靶具有任何其他器具不具备的多种 功能:训练拳手把握战机的能力、提高拳手的步法、训练拳手的各种技术、维持拳手的最佳竞技状态等。 另外,击靶训练对于改善拳手的心血管功能也有重要意义。
拳手所有的身体武器的技法,包括腿法、拳法、肘法、膝法、缠抱等,都可以通过泰拳踢靶训练得到 提高和改善。在泰国,教练使用踢靶来教授一切泰拳技法。而在西方,教练有时一手持踢靶一手戴手靶进 行教学。
教练可以使用踢靶接防拳手的各种身体武器的攻击,但事实上,踢靶并非用于所有技法。例如,维拉 罗勃斯不用泰拳踢靶去接防拳手的踢击,他说在泰国也很少这样做。因为这样会使教练养成一些错误的动 作习惯。不要忘记,训练时,教练持靶所做的每一个动作,也可能是实战中的攻防动作。因此如果教练持 靶的方式和角度不能培养拳手良好的攻防技术 动作,那么这是有害无益的。
维拉罗勃斯有如下建议:
决不要使泰拳踢靶下垂,这是一个坏习 惯。首先,这是一种危险而且不正确的防守 姿势。例如,如果对手先发动低踢,然后接 着高踢,而拳手的踢靶下垂,那么拳手将面 临被击倒的危险。训练中拳手的持靶方式便 是实战中的搏斗方式。因此,持靶也是训练 持靶者如何搏斗的方法。在击靶训练中,假 如拳手能够正确持靶,便能打好泰拳。将踢 靶垂至大腿是绝对错误的。在训练中,只有 你善于持靶,才能理解泰拳运动中身体运动 的技术性特征。
对于持耙者来说,用踢靶接防拳手的腿踢 是很危险的。试想这时持靶者必须肘部外转, 维用阻挡右低
可能击碎持靶者的胳膊,造成伤害。如果接防中没有这缓冲的话,确实拳手很容易受到这种伤害。例如, 维拉罗勃斯曾经意外踢折了一位同学的肋骨,原因就是那位同学持靶方法不正确。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持 靶者必须随着踢击方向顺势摆动。
当你用泰拳踢靶接防拳击时,应该将泰拳踢靶以向前大约45°角立于体前,并使两踢靶略微相向。为 了接防摆拳,其中一个踢靶应成垂直90°朝外。对于上勾拳,应将靶面朝下。
为了用泰拳踢靶接防膝撞,教练将一靶面朝下垂至腹部的高度,并将另一踢耙向前推向对手的面门。 记住当膝撞击来时,应将击靶随着膝击顺势摆动。这-点适用于所有攻击的接防,这与棒球运动员伸出戴 着手套的手去接棒球是一样的。用泰拳踢靶迎接所有的进攻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攻击包括拳击、肘顶、膝 撞和踢击。
在整个击耙训练过程中,拳手和教练都要不断地四处移动。教练移动更多,拳手为了进攻而移动。关 键是训练实战中的步法和动作。
常规击靶训练的技术组合有很多。通过这些训练,能掌握正确的技法动作和提高组合动作的连贯性。 这些组合包括踢法、肘法和拳法的组合动作,以及使用所有身体武器的组合动作。拳手必须确信自己的训 练包括所有的泰拳技法,并不断获取教练和陪练的反馈信息,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泰拳技术。训练中,一 切动作速度都要很快,这是正确的,但也应该放慢速度来特别注意泰拳技法的细节。一般来说,在击靶训 练时,拳手要尽量少用劲,应更加关注如何完善自己的技法动作。
基本组合
腹部扫踢与头部扫踢组合,练习要成对进行。
浏览2,2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