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咏春拳的源流
据传咏春拳的创始人是一尘庵主,他是河南嵩山少林寺 弟子(第22代弟子)。一尘庵主是雍正至乾隆年间的僧人, 晚年隐居在湖南衡山,传授弟子张五(绰号“摊手五”)。张 五是粵剧界的武生(打武生),而“摊手五”是咏春拳第二 代祖师的绰号。所谓的“摊手”就是咏春拳招式中的“耕拦 摊膀”中的摊。张五后来又传授弟子黄华宝、梁二娣、大花 面锦、黎福孙等。据考在清朝道光年间,“摊手五”已在广 州粤剧红船中担任武生教头,后被粤剧界祭奉为打武生的祖 师爷。
同治年间,黄华宝、梁二娣在佛山大基尾授徒传艺 (《佛山志》有载),收了当时在佛山开药店的梁赞为徒。梁 赞先由黄华宝教,后转由梁二娣续教,其中原因据传有两 种。其一是由于粤剧后来被朝廷开禁,使黄华宝离开了佛山 重返梨园;其二是因为黄华宝参加了抗清,受朝庭怀疑而被 追缉,被迫躲藏他乡。
梁赞祖籍是鹤山古劳镇,与黄华宝是同乡,故此能得 黄、梁二位师傅的拳术和器械真传。后来梁赞以武艺精湛而 扬名于佛山一带。据传当时上门要求切磋者多被他所败,故 享有“佛山梁先生”的美称。梁赞当时是在佛山万元里(今 筷子路)开设仁生堂中药店悬壶济世。他白天行医替百姓治 病,晚间在店内授拳传艺给梁壁(梁赞之子)、陈华顺(绰 号“找钱华”)、卢贵(绰号“猪肉贵”)、大山树(侠名)以 及湖北人梁奇(绰号“流氓奇”)。大山树和梁奇属失传人 物,而梁赞大师之名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他把咏春拳 中的“四平大马”改为“二字钳阳马”,马步改为鹤步。这 样一来,加快了进退的节奏,使咏春拳在练习和搏击中享有 “拳打卧牛之地”的美称。他还把咏春门固本培元的气功 “肾气归元功”定为基本功,把少林拳中的跌打列为咏春拳 入门的必修课,创出秘传点穴及解穴法和“咏春先师秘传血 道诀”传授本门的高足。由于当时咏舂拳的收徒是十分严格 的,所以能真正学到这门功夫的弟子并不多。传说福建的南 少林寺和广东的南雄等地也有咏#拳流传过,不过已经失真 传。由于梁赞师傅一生的努力光大,使得咏春拳能在佛山一 带得以发展,所以在武林中有佛山咏春之称。
关于咏春拳的源流还有另一种的传说,这可要从我国南 方福建省泉州莆田县九连山的少林寺说起。这座少林寺建于 明代,它是我国河南省登封县嵩山少林寺下的十余个书院 (寺)之一,因寺中的僧人武功了得,故享有南少林之称。
福建少林寺在清代被朝廷官兵放火烧毁,其后朝廷一方 面派陈文耀追捕蔡德宗、一尘庵主等僧人,一方面又缉拿原 在寺中习武的俗家弟子,以除后患。因此,凡寺中的俗家弟 子都各散东西,隐姓埋名,以逃避官府的缉拿。其中弟子严 四为逃避官府追缉而辗转逃亡。最后在福建连城县郊落脚, 开设了一间豆腐店作掩护。严四共育有三女,其中长、次二 女早夭,只有三女咏春与父亲相依为命。严咏春自幼开始随 父习武,咏春生性聪慧,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后来五枚大师 路经时巧遇严四,并到严四家中叙旧。五枚大师见咏春生性 聪慧,精灵可爱,便收她为徒,教授她少林武功。数月之 后,咏春武功突飞猛进。
有一天,咏春在山上见一蛇一鹤相互搏击,蛇鹤各施身 形,攻击不休。她便停下静观双方战术,并默记心中。搏击 终以蛇败鹤胜而结束。咏春归家后将所见蛇鹤搏击的身形和 战术变化加以钻研和练习,取长补短,融会于自己所学的武 技之中,这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缘。后来她又吸收了福建 永春县方姑娘白鹤拳派中的“龟背鹤身”(即“含胸拔背”), 堕肘宗鹤拳中“以闪为进”的三角步,南少林拳中的“敛臂 高桩”,“小四平马”等身形、手法和步法,再结合蛇鹤相搏 时擅于缠绕和吞吐的特点,从而创出了以手腕快速变换动作 为主的“寸劲”以及依靠上肢动作为主的新型拳术,并以自 己的名字称为“咏春拳”。
咏春拳的身法、手法和步法,是十分适合女子的生理特 点,再结合蛇鹤搏斗时的缠绕、吞吐、拨、挑、闪的变化, 以手腕、肘、肩部的快速灵活变换的动作为基础,并以“二 字钳阳马”步为进退,以上肢动作为主要手法,采取中线 (子午线)的攻击,严密保护上身及连削带打,一定的出拳 术的攻防核心,对于一切跳跃、腾挪的身形、步法和腿法给 予屏除或少用。她还总结了以“来留去送”来以静制动,柔 化刚发,甩手直冲,上失下取,下来上攻,刚柔并用,“四 两拨千斤”等搏击理论。在实战中这种拳术不是以力取胜, 而是以巧取胜。根据长桥能运气,短桥能自保的原理,咏春 拳运用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拳、桥、膀、 腕指、掌为六大类型的手形和身法;以搭、截、沉、标、吞、 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从发展及流传来看,以上这套咏春拳与我们现在学咏 春拳是大同小异的,只是其流传至黄华宝师傅时才较为吻 合,而不像是独家流传至梁赞师傅时才统一起来,其实他们 的手法也各有同异。
简而言之,我们希望能把彭南师傅所传的咏春拳整理成 书出版,主要是希望能使咏春拳的爱好者们及海内外同门对 本门的源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因为历史悠久,加上没有完 整的文字记载,存疑的地方也会颇多,只是民间的流传和野 史,或只是一知半解者的讹传和谬传,这样长此以久,就会 使拳术失传或误传。因此,我们还需要武术界同门和武林朋 友不断研究和发掘,加以整理,使咏春拳这一少林内家拳种 能在袓国武术的宝库中得以发扬光大。
四、咏春拳的特点
咏春拳的创立人一尘庵主是集少林内外家功夫于一身的 武学大师,他创出了风格独特,招式多变,套路简单,力量 运用灵活而有弹性,具有很强实战性的咏春拳。他在总结了 长桥能运气,短桥能自保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短桥窄马,擅 发寸劲为主要特点,创出了以拳、桥、膀、腕、指、掌六大 类型手形及独特的身法,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 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和身形以及“二字钳阳 马”步法,并且凭借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 拳术。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身法
桥、腰、马——要求含胸拔背,归中留位,沉肘肩,开 膝,沉腰,提肛,钳阳。桥腰马,上中下三者紧相连随,以 意导气,意到气到,以气催力,腰桥马齐发;手眼相随,心 到身到,身到步到,步到拳到,拳到念到;不动则已(如拳 诀曰:静如山岳,守如处女,动如猛虎,快如旋风。),一动 则不可收拾。以上是咏春拳内家功的主要特点。
二、中线冲拳
根据中线原理(中线即子午线,要求出手要占胸位垂直 线,这是咏春拳攻防的核心,应用极广。在手法和桩法上占 有极重要的位置),要求习者一定要守住这个核心,使对手 的攻防动作只能在外围(拳诀曰:里帘必争)。李小龙独创 的截拳道常用的前直拳,即咏春拳中的日字拳。例如,用直 线攻击自己鼻前目标时(鼻子为身体中线),出拳并非由肩 而发,而是三停应手地由身体中线冲出,出拳前手腕向内微 转,并在冲击瞬间向内转正,以增加出拳的劲力。我们可以 看得出李小龙在咏春拳的学习上已经进入了很高深的境界。
三、耕拦摊膀
手部的运动要求上不过眼,下不过裆,左右又不过肩, 使得出手快,收手更快,起到变化莫测的搏击攻防作用。同 时可使到出手时形成以手的肘部为中轴,手臂可以作任何角 度的转动,而产生无穷的威力。肘部位置要与身体保持一个 拳头的距离(即肘向内留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大肘的底 劲,增强贴身的攻击力。
四、黏摸荡捋
这是本拳特有的利用手部“听”劲的特点。“明动静, 知归去;知有无,知进退”就是一种对手和臂部的皮肤感觉 和心理的训练,通过训练以达到能“听”出对手发出的劲。 因为黏摸荡捋在黏手中并不是一种搏击法,而是一种培养手 臂灵敏感觉及均衡方向感的方法。练熟此法,不但可以洞察 和“听”出对方的意向和动机,更重要的是通过黏摸荡捋的 桥手来培养力度,不断增强力度的感觉(因为黏手时的力可 通过感觉和肌肤“滲透”至心里和大脑,大脑即时可对手部 发出指令),“听”出对手的每一个僵硬之处,并可利用不同 的手法,去对付对手。咏春拳特有的手法之一,就是通过将 对手黏住然后再去进攻。黏手的技术建立在“耕拦摊膀” 上,由于通过“耕拦摊膀”的桥手,可以培养手臂肌肤的灵 敏感觉,可发挥黏住对手手脚的作用,黏手可以说是一种高 深的搏击技法。
五、推托拉按
是在以桥手为基础的手部感觉,“听”出对方僵硬之处, 或托或按来拿失对手(使对手失去平衡)。这要求习者含胸 挺腹,气沉丹田,平足开膝,稳如泰山。下盘稳固,出脚时 要快捷、稳健,推托时要准,不畏逼势,拉按要快,便可以 尽得其中之妙。
六、缠撞挂漏
在拿失对手重心的基础上(用擒拿手法使对手失去平 衡),采用缠住对手,不准其回势,再用肘撞击对手。或声 东击西,或指上打下,真正地做到和对手手黏手,使其无法
七、连削带打
外家拳法常用的是挡格之法,出拳的招式多数是当对方 拳打或脚踢来时,以一手格挡,然后再用另一手击敌,从速 度上来说,一格一挡,或出手腰际发拳必须在攻击以前,挡 格与出击通常不能同时一手使用。而咏春拳则不同,当对方 拳打或脚踢来而被咏春拳的“八法”黏住时(耕拦摊膀,黏 摸荡捋),对方已经同时处在被我削其攻击的一手中。在拳 法上任何一种先挡后打的技击法,不管速度多快,总比不上 连削带打的速度。咏春拳之法则是遇虚无之仙境,一势即可 破,加上以简单为主,有惊人的速度,这正是咏春拳的威力 和奥秘所在。
八、短桥寸手
根据非长桥不能达气,对搏时非短桥不能自顾(长桥能 运气,短桥能自保)原理,归中手,发寸劲,也是本拳特点 之一。咏春拳擅发寸劲,即可在短短的距离内手不贴腰身, 也能发出很大的劲力将对手击倒。咏春拳以短桥为主,使用 耕摊和膀手这几种招式,变化无穷的手法能在近距离充分发 挥作用,一经交手,只要黏住对手就能连绵不断地发劲,展 开迅雷不及掩耳的攻击,在近身实战的搏击中很容易占有绝 对的优势。
九、脚法
寸、拐、撩、杀、踩——咏春拳的脚法有人称“无影 脚”或“鬼脚”,这是武林给咏春拳脚法的绰号。外家拳法 通常在起脚的时候,都先要将身倾斜,把重心移到另一只脚 上,以保持身体平衡才能发劲起脚。但是在实战的对阵中, 当身形倾斜时,就会被对方知道将要起脚,对手就会及时防 范。所以,这种踢法是一种有形脚。而咏春拳在起脚时是在 手脚的配合下同时并用,身体不但不会倾斜,相反身体还向 前倾,因此对手是很难察觉出你是否要起脚踢他。习咏春拳 者从不会随便起脚,常常是当机立断,在黏住对手后,配合 手法而迅速踢出。不出则已,一出必中(极易伤人),可以
说是每踢必中。
十、钳阳马步
这是一种占地不多,两脚一字站的窄马。是一种十分适 合女性不作跑动跳跃,只重轻留移位的步法。该步法源于少 林拳的护裆马,由于站粧时气沉丹田,提肛挺腹,开膝沉腰 收臀,站立稳固异常,无马步虚浮之弊。另外咏春拳自始至 终是通过练习黏手来加以巩固和熟练,特别要强调的是要不 断地练习“小念头”。因为人体上可分为三阳和三阴六个部 位,这六个部位可紧钳,这样会使马步更加牢固,如同落地 生根。
最后请学咏春拳者切记:
勉后辈坚心练习步形如舞鹤方知法有真传 仰前贤遗诀昶承变化若游龙始信学无止境
浏览3,2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