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腿法训练
腿法的定型是实践者腿法训练最先面临的首要任务。腿法定型训练仅单纯空击的形式来进行效果 不及拳法练习,而且容易出现错误定型。基于这个原因,我们引入平线诱导法来用于腿法定型训练。
所谓平线诱导法指的是,在实践者面前水平拉设一条橡皮筋,其离地高度以实践者膝关节高度或 不太吃力踢过高度为准,这样的橡皮筋我们称之为平线。然后实践者以平线上方为踢击目标,按照各 种腿法具体动作做操演练习。练习时,务必使踢出的脚向上高过平线、向前超过平线,收腿时回落不 许碰到平线。
经过平线诱导反复进行腿法练习,就能够培养出实践者正确的腿法动力定型。随着每天的进步, 实践者可以逐渐提升平线的高度。在无须压腿、撕胯,无须任何强迫运动的条件下,只要实践者按部 就班用平线诱导法来进行腿法练习,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把腿法练至任何水平,并且到那个高度后, 即便以后不常练也不会退功。
平线诱导训练能够使实践者踢得快、踢得准、踢得高,但不能保证踢得强劲有力。基于这个问 题,实践者可能通过踢沙包的训练形式加以弥补。另外,还可通过腿法轨迹训练来强化、提升与整合 腿法踢技的各项性能指标。
腿法轨迹训练简单地说,就是用脚在空中画圆圈。实践者一条腿独立支撑身体,用另外一条腿悬 空做轨迹是圆圈的规定动作。通常来说,脚可做在纵向竖直面前后画圆运动、横向竖直面上的左右画 圆运动及水平面上的左右画圆运动。在进行训练的时候,实践者双手上提于胸前,上身保持正直。在 竖直面做画圆运动时,要求圆的上沿高于支撑腿膝关节,在水平面做画圆运动时,脚的高度要始终支 撑腿膝关节。
实践者在完成各式腿法正确的动力定型后,可以进行单腿连击与双腿交互连击训练。
单腿连击关键之处在于整体动作流畅得力,这需要与身法做以配合。总的原则是腿动身随,形势 相得。换句话说就是腿收身沉、腿启身提、腿正身正、腿横身侧。比如低位剌蹬与高中位侧踢单腿连 击,第一腿要正身攻击,沉身收腿,第二腿启动时,身架拔高同时侧转出腿。
双腿交互连击要点在于不同腿法,连接需紧凑,这可以简单理解为第二脚一定要在第一脚落地前 离地。如果一脚落地后再做另外一脚的攻击,肯定使得攻击节奏缓慢,相应的也就起不到我们想得到 攻击效果了。
这里我们罗列几组适合实践者个人训练的腿法组合形式。
第1组:单腿连击上下盘刺蹬
第2组:单腿连击下盘刺蹬接中盘侧踢
第3组:单腿连击下盘兜踢接中盘侧踢
第4组:单腿连击中下盘侧踢
第5组:双腿交互连击前后腿刺蹬
第6组:双腿交互连击前后腿勾踢
腿法的练习,就初学者而言应该以中下盘腿法为训练主要内容,同动近取之下,应敌绰绰有余。
第三节防御技法
截拳道的防御技术可分划闪避、格移与格挡3个组成部分。
一、闪避技术
针对攻击,实践者通过相应的让位形式避免自身与对手的攻击武器相接触,从而达到令对手攻击 失效的目的。需要提醒实践者的是,在施闪避过程中应时刻留意对手发动攻击所产生的空档,一旦有 所捕获就应该立即见缝插针予以回击。
闪避要点总述——
其一,对于朝向头面攻击,实践者以闪避应对之时,首先做的是让自己头面移动,给对手的攻击让位。
其二,闪避时,实践者不要忘记步法的配合运用。客观地讲,对抗双方交手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 二者间的距离。如此实践者完全可以直接通过步法移动做位势上的调整,来化解对手的攻击。
其三,闪避时,实践者要时刻注意维持自身的平衡。首先,无论是用什么步法配合闪避做身体的 移动,步幅需适中,保证重心始终不脱离腿脚所支持的底基。在平时训练时,实践者可以通过低头垂 视的形式来检验自己步幅是否合适,如果目光垂线落到自己支撑腿膝关节外边,那么就说明移动距离 过于远了。其次,要注意重心不宜过于高置,重心越高,身体就越不稳定。
其四,实施闪避要注意时机的选择。如果实践者闪避技术实施得过早,对手可能会改变没有失控 的攻击,或变换方向或更换形式再做攻击,如果闪避技术实施得过晚,那么实践者势必会遭受到对手 打击。我们认为对应对手攻击的行动,当以对手攻击过位对抗双方连线的中点时为最佳时机。另外, 在闪避对手攻击保证自身安全的同时,实践者还需尽可能与对手保持相对近的距离。否则,远离对手 会使得后续的反击脱节于防御。
1.侧闪
侧闪即实践者通过步法、身法各自为主体或二者明显相互配合形式使自身置于对手攻击武器外侧的闪避技术。
通过步法的运用,如果能够置身于对手攻击距离范畴之外,对手也就攻击不到你了。在中近距离 格斗范畴,实践者可以通过步法运动移动到对手的侧向,在让位对手攻击的同时占据最佳的攻击角度 予以对手回击。具体操作是在某些情况下,实践者可以直接运用旋转性步法或横向移动步法同时达到 让位对手攻击与占据有利反击位势的双重目的。
旋转性步法即环绕步法,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用一腿做支撑转动轴,另外的腿绕支撑腿做弧线运 转。在前边的步法章节本书只对其做了相对简单的解说与示范,这里用对抗战例形式进一步再做深入 讲解。
双方异向对峙;对手前手拳攻击实践者上盘.实践者前脚向右前方移动一步,然后后腿以前脚为 轴向后向右沿弧线轨迹让位旋转,右环绕步动作到位时自身处于对手左前方向,与此同时用前手挥拳 做弧线攻击对手左侧要害,动作如图2-156~图2-158所示。如果对方攻击速度快,实践者来不及用
双方同向对峙:对手前手拳攻击实践者上盘:实践者后脚向左前方移动一步,拧身让位给对手的 来拳同时左手拳从对手右侧攻击对手头面或胸肋,或用右腿挥击对手的中盘空档,动作如图2-159~
除了可以把步法用于主体技术来闪避对手外,实践者还可以用身法作为主体技术来移形换位到对 手攻击武器外侧。
双方异向对峙;对手前手拳攻击实践者方上盘;实践者屈膝、收腹、含胸、抱肩、收颌,直接矮 身向对手左前侧移给来拳让位,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侧闪过程中头面的暴露,实践者可以把右 手或左手置于头面左侧加强保护,动作如图2-165~图2-166所示。
更多的时候,实践者需要把步法与身法及手法联合起来用于侧闪对手的攻击。通过下盘的过位、 上盘的闪让及肢体的防御接触同时实施,三者彼此协同。在加强防御效果的同时更需要主动地占据利 于自身反击对手的位势,这才是防御的根本目的所在。
2.下潜
实践者通过直接矮身的形式,把S己置身于对手攻击武器下方,从而避免与对手武器接触达到让
位的目的。
下潜是实践者通过改变身体纵向处位来实施的。相对于其他闪避技术来说,这样做会使得实践者 在实际运用时获得反击对手的时机要少得多。所以说下潜更具防御意味,但是其却是闪避技术中最安 全最容易操作的技术。实践者无须顾及对手是用直拳还是用勾拳攻击自己头面,也无须考虑对手的来 拳方向,只需降低重心做到身体快速下落就能够瞬间躲闪到对手来拳之下,动作如图2- 167~图2-168所示。当然,在化解掉了对手的攻击的同时,实践者可以用近身拳法攻击对手的中盘或下盘要害。
在实施下潜过程,重心的下沉与屈膝坐胯须同时完成,以加强身体下落速度。另外还要注意身体 不要过度前倾,眼要盯紧对手。否则,既不利于自身平衡的维持,也容易招致来自对手膝关节朝向头 面的攻击。
3.摇闪
摇闪是实践者将自身要害移到对手攻击武器外侧的一种闪避技术。但其区别于侧闪,侧闪强调与 对手角度的变化,其具体运作与对手的攻击二者合一,在整体上势同过线穿梭:摇闪是在侧闪的角度 变化基础上,添加了身体上下起伏的变化,即摇闪是同时从两个不同层面去完成闪避对手攻击的。如 此提升了闪避实际效率,使得实践者更容易化解掉对手的来拳。李小龙曾经形象地把摇闪称为"摇身 晃体'
摇闪的整体运动轨迹类似英文字母或"V”。通常情况下,实施摇闪或启动于侧闪比如通过 侧闪让位给对手的后手直拳或勾拳的.或是由于其他原因重心偏置于身体一侧时。总之,实践者是要 处于字母"U” _个高位点上,然后是屈膝、坐胯、含胸、抱肩、收颌直接沉身落体把自己置于来拳之 下,动作如图2-169~图2-175所示。
在这个沉身落体的过程中.重心一定要下移。千万不要懒散.不要用单纯弯腰来代替屈膝与坐 跨。当实践者屈膝的时候就要做重心的侧向转移,_边下沉身体一边侧移身体。如果摇闪向侧移身, 应该从异位启动.即向左移要从右侧开始,向右移要从左侧开始。当身体下落到对手武器下方,实践 者须快速提身至目标方向侧。在这个过程中,重心走向应该与整体运动趋势相一致,但必须注意的 是,重心不要偏离到双脚的支撑面外,否则,容易失去重心。
实践者在实施摇闪的过程中,能够制造多种形式的攻击回击对手。比如——摇闪至左侧时,实践 者可以用后手直拳或勾拳反击对手:摇闪至右侧时,实践者可以用右手弧线拳法回击对手:另外实践 者也可以用上击拳在左侧或右侧回击对手。在用直线拳法回击对手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身体由低向高 的运动时地面反作用力加强攻击力度。
4.后闪
后闪主要是针对对手直线拳法特别是前手直拳或刺拳类攻击而设定向后移动的直线闪避技术。
当对手以前手直拳发动进攻的时候,实践者前脚蹬地,重心后移,这个时候腰向后折,身向后 倾,头面做直线后移,让位来拳化解对手的攻击,动作如图2-176~图2-177所示。这里强调一下, 身体后移应该与重心移动应节合拍,这样能够提高动作的即时速度。当动作到位时,尽量让后脚跟保 持离地状态。这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后闪在整体动作的运作上,不存在旋转运动分量:其二是
身体后倾造就了后腿类似压缩弹簧的势态,脚跟离地便于实践者能够把这一压缩势能在向前反击或复 原时快速转换成为动力冲量,这不但能够提升动作速度也能加大攻击力度。
后闪除了主要用于闪避对手的直拳攻击外,还可以应对对手连续实施懈怠的刺拳攻击。在步法的 配合下,实践者可以连续后闪给对手攻击让位,一旦看准时机,就可以用自己的前手直拳予以回击。 这个时候除了由于后闪时产生的压缩势能利于反击对手外,身体后移产生的敌我间距也能够为回击再 次提升速度与力量。反击对手从后脚蹬地反弹,到身体复原前折是一个流畅的整体动作,其中腰腹肌 肉的运用起到了关键协调作用,这一点需要实践者特别注意。
如果对手用左右手的一二连拳进行攻击的时候,后闪的运用只能是一次,即对应对手第一拳的后 闪。一般情况下,实践者对于对手第二拳攻击没有足够时间再度用后闪的回避。这是因为实践者后闪 对手第一拳后需要复原,然后才能再后闪对手第二拳的攻击。所有这些都是发生在前后对敌的一条直 线上。当你第一次后闪成功时,对手会把失效第一拳后收。对手第一拳后收,正是实践者身体前折复 原之时,但是对手前手后收与后手前攻是同时进行的。如此一来,实践者的后闪复原就会与对手的后 手拳直进撞个正着,当然这种情况下实践者只能是用头面硬接对手来拳,挨打是肯定的了。
那么,实践者又当如何处置这种被动的局面呢9其实方法很简单,就是在后闪对手第一拳攻击 后,实践者尽可能不要向前折身复原,而是要与其他横向扭转的闪避技法相结合向对手攻击武器外侧
转移,动作如图2-178所示。这样对手后续的第二拳 与实践者就不在前后同一条线上了,而且对手另一侧肢 体存在于二者中间,所以也就能够做到瞬间化解对手的 第二拳攻击
5.转肩
转肩即不同于侧闪也不同于后闪。侧闪时实践者主 要的移动方向是对手的攻击武器外侧;后闪实践者则需 要做直线后移:转肩要求实践者同时向后向外两个方向 做移动。转肩可以应对大多数对手的前后手直拳、刺拳 与勾拳。
当对手前手直拳攻击对手实践者头面要害时,实践 者前脚蹬地,重心后移同时后脚弧线向自己左后外摆:
身后倾腰左转肩内扣,下颌置于前肩内侧,拉开与对手的距离给对手的攻击拳让位,动作如图2-179~ 图2-180所示。
实践者在实施转肩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双手的位置变化。后手向前置于前肩内侧,或用拍的形式 格移对手来拳,或用遮挡的形式格挡对手的来拳,以期进一步加强对自身头面的保护;前手应该放松 低置于身前,肘关节弯曲大小臂夹角在90。~135。,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实践者可以选择用直拳、勾拳与 翻背拳等多种形式对对手实施反击。
由于转肩很多时候只是移动了后脚,基本上前脚仍然踏在原位,这就使得实践者处位并没有远离 对手。此时实践者抓住对手收拳的空当,用蓄势待发的前手反击对手极易成功。
二、格移技术与格挡技术
区别于闪避,格移与格挡属于接触防御。
浏览1,56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