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健康正常的青壮年人,一般应能背负与自己体重相 等的重物,而背负重物已比手提的力气要大一、两倍了。但 现代训练有素的世界著名举重运动员,却能用双手举起相当
于本人体重一倍甚至一倍以上重量的杠铃,这除了力气大小 的因素之外,还存在一个合理用力的技巧问题。如果两个力 气大小相同的人作力量型的对抗性竞技比赛,那末合理用力 的问题就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关键了。由于各项体育运动的 动力定型不尽相同,因此,合理用力的要求也随之不同。仔细 分析举重运动中以上下升降为主的动力定型,与武术运动中 常用的直力、横力、环力是很不相同的。而太极拳推手惯用 的圆活之力,与其它拳术训练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在风格特 点上也都有很大的差别。但若从生理学上说,则他们用力的张 弛、劳逸等基本原理却是大体相同的。因此,要想在推手中 合理用力,同样地必须首先懂得如何才能省力的问题。现就 针对如何在推手中讲究合理用力和省力问题,提出如下的三 个基本要求:
1.张弛交替,劳逸结合:“张弛交替”原本是运动普 遍规律,但这里是专指不要连续用力。凡是连续用力的时间 越短,则能产生的力气就越大;反之,如连续用力的时间越长, 那力气就渐渐变小了。因为人的某一部分肌肉或关节如果不 停地工作,这样就会使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系统首先产生疲 劳。这时人体有关部分的能量就会因耗能过多而供应不足, 酸性等废物也来不及运走,于是肌肉收缩渐渐乏力,关节转动 也变得不太润活了,人的力量也就越来越小了。所以俗话说,
“远路无轻担”。这就说明连续用力容易使人疲劳。有的人 把长拳套路中连续快速运拳的方式照搬到武术散手对抗性竞 赛中去,结果就不免是初局声势大,中局声势小,末局最糟 糕。其主要症结就是不善于在攻守中注意省力和“休息”。从 整体来说是这样,从局部来说也是这样。能双手交替应用, 比单手连续用力就强得多棚若能使全身备郁分,凡可以应用 于攻守的都随机应变地、交替地投入攻守中去,这样由于身 体各个局部能获得交替休息,相对地疲劳就到来得迟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说,推手的技法越多,特别是肢体各部能交替地 投入攻守,这样持久性就好。这像就像一个部门十个人,若是 工作分配能使大家劳逸均匀、适度,那十个人的健康就都很 好。若劳逸不均,只由一人劳动,让九人休息,那累死了这 一个人就没人能干活了。反过来说,损害了局部也就损害了 整体。所以,每一局部都不可过分长久的连缤用力,而必须 张弛父替。
2.以逸待劳,不妄发击:太极拳主张“用意不用力”和 “顺势借力”。“不用力”是相对的说法,但不仅仅是不用拙力, 而且要尽量少消耗力气。如果两人原来力量相当,推手中一方 的力气消耗得多,另一方消耗得少,那后者的实力就强于前 者了。所以在推手竞技过程中,一般总是张少弛多,在外形动 作上表现为缠绵舒张,柔和轻灵;在推手技术上也表现为“舍 己从人”,不妄发劲。这样就为蓄劲省力创造了条件。由于蓄 劲有余,那在得机得势时刻,也就能迅速集中力量在瞬间借 力发放。不发则已,发则必中。所谓“蓄之既久,其发必速' 就推手的蓄劲、蓄势和发放来说,蓄是发的前提,凡蓄劲不 充分,蓄势不近身,发放的速度、力晕和效果就必然会大打 折扣。而且蓄劲和蓄势必须是合而为一的。李亦佘〈〈撤放秘 诀 说:“引到身前劲始蓄”,就是说当我把对方引到我身前的 这一蓄势动作的完成,也恰好是自己蓄足劲的时候,那就为 下一步的发放创造了最优的条件了。
3.充分利用人体重力和位能作用:推手中人体不断 升降、旋转,两手不断划圈,其间,就有可能利用人体的重 力和位能作用,来辅助人体主动产生的生理的力。例如:你用 双手的力去按压对方,倘能把身法降低,这与单纯用两手之 力的效果就大不相同了,这在术语上叫“沉劲”。实际上是利 用了人体卜沉购重力,把位能转化为动能。打太极拳,手 在上提时多少要用点力,但当手从上面往下落时,就可以完 全不用力,这也是利用了位能转化而成的动能,实际上也就 是利用了手臂部位的重力。类似的原理在推手中也同样能得 到广泛应用的。
郯何合理用力和节省力气,是“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 关键问题,所以太极拳推手是最讲究合理用力和积蓄后劲的
浏览62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