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我国拳击运动取得的成绩
我国自正式恢复拳击运动以来,各地方相继开展了此项运动。但是由于我国正 式恢复拳击运动的时间较晚,与国外的拳击运动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虽然不断参 加了一些大型赛事,但取得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
1988年在韩国汉城(现首尔)举行的第24届奥运会拳击比赛中,我国山东拳 击运动员刘栋进人了前8名,这是我国自1986年恢复拳击运动以来首次参加世界性 大赛,也是我国解放后冲击奥运会拳击比赛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1990年,在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拳击比赛上,我国选手白崇光在81公斤 级比赛中荣获冠军,这是继1958年2月在日本东京第3届亚运会上我国台湾选手罗 普获得71公斤级冠军之后,相隔23年,我国第二位获得亚运会拳击比赛金牌的运 动员。
1996年在亚特兰大举行的奥运会上,我国著名拳击运动员江涛通过激战获 得了91公斤级拳击比赛的第5名,这一成绩的取得极大地鼓舞了当时我国拳击界 的士气,为在之后的国际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树立了信心,看到了光明的 前途。
在第12届世界拳击锦标赛中,我国选手邹市明获得了 48公斤级的亚军,这一 成绩改变了中国拳击男选手在世界大赛中奖牌零的历史。在2004第28届雅典奥运 会中,邹市明经过激烈的比赛最终获得一枚宝贵的铜牌。仅仅在4年后的2008年
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中,邹市明获得48公斤级的冠军,张小平获得81公斤级的冠 军,张志磊获得91公斤以上级的银牌,哈那提-斯拉木获得69公斤级的铜牌,共 取得了2金1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创造了我国拳击运动新纪元。在第30届奥运会 中,我国著名拳击运动员邹市明成功卫冕了男子49公斤级冠军。在此次首次举行 的女子拳击奥运会比赛中,我国拳手任灿灿获得了51公斤级的银牌,75公斤级的 李金子获得了铜牌。
第三节女子拳击运动的发展
女子拳击运动发展槪述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妇女解放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国际上掀起了一股 女子竞技体育项目大开展的高潮,过去历来被看作是女子不能参加的运动项目, 却一个个相继得到了开展。现在看来女子参加体育比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 许多体育项目中都有女运动员的身影,而且在我国有些运动项目中女子的成绩要 好于男子。
女子拳击运动得到广泛开展是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有了美国和国际拳 击组织的影响,女子拳击运动的广泛开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美国在丨978 年成立了第一个女子拳击俱乐部。拳击运动在美国有着良好的基础,所以在美国 女子拳击运动的推动下,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等国的 女子也相继加人到了拳击运动中来,女子拳击运动很快就风靡西欧、北欧、南北 美洲和亚洲大陆。世界女子拳击运动的迅速发展,表明了女性思想的解放和对女 子拳击竞技有了深刻的理解,也表明妇女的自我意识在增强。另外,女子从事拳 击运动有很多好处,通过拳击练习,可以把孱弱纤细的女子锻炼成勇于面对生活 的强者,使她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迎接来自人生各方面的挑战。实践证明, 女子拳击训练对女子的身体素质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也是保持女子健美体型的 最佳方法之一。
虽然女子拳击运动在民间发展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历史,但一直不为各国的体 育组织接受,所以也没有统一的比赛。后来在美国有一场很有名的官司,美国一 个名叫伊丽莎白的女孩申请参加一项全美的男子拳击比赛,当然被美国拳击联合 会拒绝了。于是伊丽莎白就将美国拳击联合会告上了法庭,理由是美国法律明文 规定:男女平等,任何男子参加的活动女子都可以参加。这在法律上是无懈可击 的,但世界上任何一项对抗性竞技体育项目还没有过男女同场竞技的先例。女子 拳击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际拳击界的充分关注,这件事之后,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就开始思考是否把女子拳击列为一项单独比赛项目。经过与各国拳击联 合会的反复商议,1994年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业余拳击联合会大会上,国 际业余拳击联合会正式接纳女子拳击为拳击项目的一部分。从此,一直被视为禁 区的女子拳击运动终于得到拳击联合会的认可,女子拳击被正式承认为合理合法 的体育项目,使女子拳击堂堂正正地进人到拳击比赛中。
在1993年成立了女子国际拳击联合会(WIBF),是目前唯一挂牌的女子拳击 权威组织机构,总部设在美国的佛罗里达,主席是女子拳击传奇人物、英国人芭 芭拉•布特里克,其得力助手是吉米•福林。目前,WIBF旗下注册的女拳手有30 多个国家的1000多人,该联合会下设M个级别,定期公布排名榜。
表1-1女子国际拳击联合会组织结构表
主席:三迪•马提尼兹女士 | 美洲(美国) |
副主席:麦格达•伊斯美尔女士 | 非洲(埃及) |
秘书:吉尔达•安特耐尔女士 | 欧洲丨希腊) |
委员: 玛丽亚•西丁哈女士 瓦里瑞•瑞安女士 卡西亚•贝里罗女士 克拉拉•奥罗兹博士 内扎•毛阿代博士 尼瓦•埃姆布尔代尼亚 伦淑芬女士 威博女士 | 美洲(巴西) 美洲(加拿大) 欧洲(意大利) 欧洲(匈牙利) 非洲(摩洛哥) 亚洲(斯里兰卡) 亚洲(中国) 大洋洲(澳大利亚) |
浏览2,4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