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华 夏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武术以其顽强 的生命力苗壮成长,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 之中。经过不断的传播、完善,它已发展成具有多种功能的体育 运动项目,受到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中华武术正 以崭新的面貌和独有风采盛行于神州大地,并以神秘而又坦荡、 雄健而又优美的英姿健步走向世界,造福于人类,成为世界文化 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适应中华武术蓬勃发展的新形势,对传统武术进行全方位 深层次的继承、消化、研究、创新、发展、提高,使这一古老的 文化遗产免遭湮没和失传,是当前摆在武林广大有识之士面前的 历史使命。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仁高瞻远瞩,独具慧 眼,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决心出版发行一套 反映中华传统武术的系列丛书。他们辗转找到我,介绍了他们的 想法,并邀请我出任主编一职,共同策划完成这套丛书的出版发 行任务。作为一名多年来从事武术研究、教学、训练的专业工作 者,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一项功德 无量、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善举,岂有不接受之理。于是,我 欣然接受主编一职,并愿尽最大努力完成这一使命。

该系列丛书定名为“中华传统武术经典丛书”,旨在将流传于 社会和民间的古老、稀有、罕见、濒临失传的优秀拳种,以及拳 械套路、拳谱资料、理论研究等挖掘整理成册,系统地出版发行, 使之完整地传播开来,发扬光大,以促进传统武术的健康发展。

然而,这是一项浩瀚的系统工程,要完成它并非易事,需要 广大的武术工作者、武术爱好者、民间拳师、武术家的关注、支 持和参与。我作为该书的主编,在这里衷心地欢迎各位同仁献计 献策、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一十分有意义的使命。

是为序。

从十几岁起笔者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酷 爱武术。2004年在北京有幸与八卦掌名师孙志君先生为邻,笔 者便跟随孙先生全职专修八卦门派的掌法及器械。

八卦双头枪,俗称双头蛇,是八卦门派中的特殊兵器。程有 信、程有生两位老先生都是以单式分组的方式将此艺传授给弟 子,因此,各人的领悟和熟练的程度有些许不同,所编排的套路 也稍有差异。

当年,在师父的询问下,笔者第一个选择练习八卦战身枪。 师父一边说着枪法,一边带笔者去买枪杆,还亲自为笔者装上枪 头枪缨。师父说:学习一项专业,三年一小成,七年一大成,贵 在坚持。师父观察笔者对八卦门中的各种器械更热衷于枪。于 是,在2007年春的一天,他笑眯眯地拿出他的那杆双头枪,经 笔者反复练习,最后由孙老师编排了双头枪的整体套路。这套枪 结构合理,动作连贯,对身体后曲的难度要求较高,能使全身肌 肉都得到锻炼,每次练习后不仅不觉得疲乏,反倒神清气爽、轻 松愉悦。当时,师父笑着说:“我是第一次教人双头枪啊!这套 枪法就给你闯江湖用吧!”

为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华武术宝库中的这朵奇葩,现将八 卦门派中的八卦双头枪整理成册,以飨诸位。

在此,借《八卦双头枪》问世之时,再次感谢恩师孙志君 先生多年来的悉心教诲。承蒙错爱,弟子定会坚守拜师时的诺 言:一、不改拳,不自成一派;二、终身以推广和传播八卦掌事 业为己任。

更要特别鸣谢本书的主编郝心莲博士,是他的大力支持才使

这本书这么快与读者见面。笔者将尽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修养, 以不负众望。

笔者从学习八卦掌到完成这本书的撰写差不多历时七年,已 将平生所学贡献给了读者。但是,学无止境,疏漏之处难免,敬 请诸位同仁和读者朋友不吝赐教!

概逑

第一节双头枪的沿革与发展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历史悠久、流传深广,而武 术器械则是这朵奇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器械是由古代兵器演化而来的,而兵器则是战争胜负的 一个重要条件,故历代兵家对兵器的研制和配备都非常重视。由 于战争的需要,兵器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不断发展,形成了系统 的兵器发展史。 >

在我国古代众多的兵器中,作为一种刺击武器,枪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被誉为百械之首而受到青睐。枪,亦称长枪,是一 种在木柄或竹柄上装有金属尖头,用以刺击的兵器。形制与矛相 似,故枪亦称矛。明人程宗猷《在耕拿刺枝•长枪法选•长枪 说》中载:“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

枪起源于原始社会,历夏、商、周、秦、汉,形制屡有变 革。据《古今及物考》记载,后汉时诸葛亮制造了 2丈(4.75 米)长的木柄铁头枪和2丈5尺(5.94米)长的竹柄铁头枪。 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说:“后汉已广用枪,但其刃锐长, 尚未脱矛头形也。”晋代枪的形制有进一步的改良,出现了钢 枪、铁枪,体积较小枪头短而锐,使用方便而锋利,受到了兵家 的重视,在军事上得到广泛应用。

晋代以后,枪被广泛使用于军中。至隋唐五代,枪已成为军 队的主要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善使枪者也日见日 增。如《旧唐书、哥舒翰传》载:“哥舒翰,善使枪,追贼及

之,以枪搭其肩喝之,贼惊顾,翰从而刺其喉……无不死者/ 《旧五代史•王敬尧传》记载:“王敬尧‘魁杰沉勇,多力善战, 所用枪矢皆以纯铁锻就,枪重30余斤,摧锋突阵,率以此 胜宋史中记载的起义军领袖李全“以弓马矫捷,能运铁枪, 时号‘李铁枪’”,其妻杨妙真善骑射、枪法,自言“20年梨花 枪,天下无敌手”。又如,张飞、赵云、马超、罗成、高怀德、 岳飞等皆为历史上的使枪能手。在唐代,枪的形制分为漆枪、白 头枪、扑头枪四种。据传,白头枪、扑头枪为皇家禁卫军所装 备,木枪较漆枪长,多用于步战,而漆枪多作为骑兵的武器装 备。

宋代的兵制沿袭隋唐,在军队中枪作为近战武器,仍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在形制种类上内容十分丰富。据《武经总要》 中记载,主要有捣马突枪、双钩枪、单钩枪、环子枪、素木枪、 鸦项枪、锥枪、梭枪、槌枪、太宁笔枪、短刃枪、短锥枪、抓 枪、蒺藜枪、拐枪、拐突枪、拐刃枪等。不同形制的枪之功用也 有所区别,有步兵、骑兵和攻城、守城之分,各尽其能。

至时代,无论作为传统的作战利器,还是作为民间习武健身 的器械,枪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枪法流派上也得到了迅速的 分野,计有高家枪、杨家枪、马家枪、沙家竿子、罗家枪、显神 枪、李家短枪、少林枪、峨嵋枪、韩家枪、石家枪、张飞神枪、 金家枪、六合枪、石敬岩枪等。它们内容丰富,枪法有别,各有 特点。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长枪总说》中道:“夫长枪之法始于 杨氏,谓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 有得其奥者。”明何良在《陈记》中也说:“马家枪、沙家竿子、 李家短枪,各有其妙,……而天下无敌者,唯杨家梨花枪法 也。”

枪的形制在明代趋于简化,且更着重枪的实用。例如,铁钩 枪的刃和钩都比原来有所缩短,仅1尺(约30. 1厘米),便于 随挨牌进攻;龙刀枪有旁刃、可砍、可戳;长枪长度为1丈2尺

左右(约3.72米),其中枪头长度一般为3寸至7寸(约9. 33 至21. 8厘米),重量不超过4两,枪杆多以木或竹为之。枪的形 制改进促进了枪法和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用枪的技术含量,枪法 技术和理论也日趋完整。如何良臣《阵纪》中说:“凡学枪先以 进退、身法、步法,与大小门圈之串手法,演练,继六真八母二 十四式的厮杀,练手能熟,心能静,心手与枪法混而化溶,动则 裕如,变不可测。”又如程宗猷在《长枪法选》中说:“中平枪、 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拏,当中一点难遮架; 去如箭,来人线,指人头,劄人面;圈里搭,圈外看,圈外搭, 圈里看,高低远近都要见。你枪发,我枪拏,你枪不动我枪 劄。”他们都对枪的练习和枪法的运用做了绝妙的阐述,字字珠 矶,招招高妙。足见明代对枪法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已达到相当水 准。

浏览1,8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