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武练功应首先认识人身的根本,只有在本源上下功夫,才能本固枝荣、根 深叶茂。 武术谚语有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学武为了实用,现如今“练、 养、用”合一的武术有多少呢? 武术技击本不是我们追求的根源,通过习练武术 得其智慧之心,以心养功而后以形练功,练心灵之气是内功,习武练拳不以内功 为基础,等于盖房没有打地基,没有心态平衡,得心应手的基础和功夫,自身的阴 阳气如何能平衡? 内五行气(心、肝、脾、肺、肾)如何能圆合? 自身三宝精、气、神 如何能合一? 现代竞技武术和散手虽然对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但一遇实战却不能得心应手。 这一点请各位练武者自己回答,别不好意思,非但 自己不行,就连教练和师傅都做不到,除了在与什么都不会的人面前,不敢反抗 者或师傅打徒弟时有些用途,但一遇会家和反抗者争斗,你就会惊奇地发现,苦 练数十年的武术并没有多大用处,依然是以大欺小,有力打无力,快打慢而已。 从养生的角度来说,残酷的、剧烈的武术训练对人的身心益处有限,往往并不是 练武强身,而是练武残身,这一点,笔者深有体会,也见过很多正常健康的年轻 人,出于对中华武术的崇拜、出于对体育的热爱,投师学艺或自己埋头苦练,真正 的武功没有学到,反倒落得病患满身,实属可悲。
(一)传统武术养生内功之桩功传统武术桩功。 它本来是拳术的基本功,不同流派的传统武术桩功有细微区别。 如形意拳的三体桩,它能使人的身体上中下各部均衡发展,具有增强体 质、祛病延年的作用,不论男女老幼身体强弱一般均可练习,除了有志学习技击 者应以此为基础更求深造以外,一般人有病可以祛病,无病可以强身,故又名健 身桩(原名养身桩)。 至于其他桩则是专为学习技击的基本功,故又名为技击桩。拳术本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了 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创造的。 王芗斋先生常说,在各种艺术中拳术是发展最早的 艺术之一。 因为人类的祖先最早就需要和各种野兽做斗争,为了防身自卫,为了 猎取食物,都必须讲究技击之术。 人与人做斗争,在部落内和部落外之间经常发 生战斗,更必须研究如何克敌制胜。 最初用拳用足,又逐渐发明了器械,这都是 后代拳术的萌芽。 后来经过我们祖先积累了多年世代相传的实践经验,历代的 拳学名家又有创造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内外结合的练功方法。 由于在旧社会反 动统治阶级对掌握拳术者加以压迫,使不少技术失传。 有些名拳师又将其技术 秘不传人,也由于各人练功的方法不同,便出现了内家拳、外家拳以及各种派别 和门户。 但其实它们不仅同出一源,其理亦并无二致,由站桩为基础来学习技击 就是内外结合的练功方法。 王芗斋先生常谈,古代拳术家没有不练习站桩的,在 南方谓之蹲盆,在北方称为站桩。 只因过去一些拳术家把站桩功作为不传之秘, 遂使此功湮没不彰,甚至学拳几十年而不知站桩功者比比皆是。 王芗斋先生幼 年得拳术名家郭云深先生的秘传,以后出而问世,最初亦不肯传人,中年以后才 开始授之门徒,以后又将健身桩作为医疗体育运动对外传播,才流传日广。桩功只是拳术的一种基本功,并不神秘。 练习站桩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 要有信心,要有恒心,既不可一曝十寒,也不可拔苗助长。 只要勤学苦练,持之以 恒,循序渐进,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片面地看待站桩功是不对的。 站桩虽有 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但是首先必须树立乐观主义精神,胸襟开阔,心气和 平,还要勿为七情六欲所伤,饮食起居等都应注意。 不要认为只要练习站桩功就 可以百病不生,当然长期练习站桩功体质既然增强,也就增强了抗病防病的能 力,可以提高劳动能力和耐力,这已经可以说是大有益处了。“四容五要”是练习站桩功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 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 气静。 五要是恭、慎、意、切、和。 具体解释是:恭则力空灵,慎履薄冰神,假借无 穷意,精神浑圆真,虚无求实切,勿失中和均。 学者要深刻体会四容五要的含义。 “松肩、坠肘、紧背、含胸、提肛、叠肚、裹裆、护臀”是练习各种拳术的共同要求,健 身桩和技击桩的基本要求也是如此。 这里应引起注意的是:松肩是肩部的肌肉 松弛,不是单纯的沉肩;坠肘不是片面的坠,而是要向外撑;叠肚是指脐以上的腹 部,不是指小腹。 同时凡是对一切姿势的要求,都要适度,不可过火(勿失中和 均),如果过火就过犹不及,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先师常谈一切不可绝对,就是 这个意思。练习站桩功时要做到气静神闲,湛然怡然,全身形曲力直,松静挺拔,如宝塔 之高立云端,如青松之耸出岭表,神不外溢,力不出尖,意不露形,神态要松紧自 如,蓄意要深酣雄浑,遍体松轻舒适,如沐浴在大自然之中。 有志练习技击者,除 同样需要符合健身桩的要求以外,更需要加强意念的锻炼。 必须形如怒虎,气似 腾蛟,有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镇定,有气吞山河、拔山扛鼎的气魄,有辟易万人风 云变色之威势,有擒龙伏虎、倒海移山之勇气,筋藏劲力骨藏棱,有视敌如蒿草之 意念。所谓技击无非三个内容:①蓄力:②试力;③发力。站桩即是蓄力,各种动 作都是试力,把力由体内(包括全身四肢和关节)放出就是发功。 王师常谈,练习 技击要练出各种力来,全身有精神力、二争力、三角力、螺旋力、波力、撬力、杠杆 力、片面力、分力、合力、矛盾力、假借力、爆发力、滚豆力、速力、惰力、顿挫力、钻 力、劈力、横力、惊力、弹力(周身无处不弹簧)等等,功力愈深,其力愈全,这些力 都要在站桩、试力中求得。 专为健身祛病者虽可不学发力,但必须兼做一些试 力,才符合动静相兼的要求,效果才能显著。
(二)形意拳的养生桩功
以尚氏形意的桩功为例。 在尚氏形意桩法之中,“三体桩”(三体式)是第一 个桩,也是公开传的。 主要功用是固定形意拳基本动作、姿势身法的雏形,抻筋 拔骨,锻炼梢节和末梢神经,协调身体与四肢的关系,解决腹式呼吸之法,静与动 的关系,培养“外三合”的形成,增强各关节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特别是抻筋拔 骨。 形意拳锻炼的重点是讲求练气,使内脏坚实、内力充盈。 外家拳则侧重练力 外壮,肢体肌肉强健。 故,从锻炼方法上是不同的。 形意拳利用桩功解决腰腿、 韧带、肌肉的锻炼,以弥补训练中的不足。 通过站桩姿势和动作在轻松自然、和 谐的原则下的相互制约、相互矛盾,求得整体的统一。 拳谱讲:“筋长力大,肉厚 身沉。”把筋(韧带)、肌腱伸开,促使关节的灵活,肌肉均匀伸缩,全方位锻炼才能 增强肌肉的弹性和爆发力。 桩功中都必须竖项(头往上顶,下颌内收),含胸拔 背,这是对身体上下的抻拔;沉肩坠肘是对肩、肘、手的抻拔;站桩时重心在下盘, 两腿都是弯曲的,这是对下肢的抻拔;腰与胯是拧劲儿的(龙折身),双脚的踝骨 就像机械中的转向轮一样,腿与膝都是扭着劲儿的,这样就形成了对脚趾、脚跟、 踝骨、膝、腿、胯、腰的抻拔,使肢体既沉实又灵活,并增大前趟后蹬的劲力。 尤为 重要的是三体桩是解决“动与静”的关系的养练之始,道家“知命养性,性命双修”(性指精神,命指精气),古谱所论“性在天边走,命在海底游”,许多人不得 其解,实质上本意是上练精神,下练精气,开发智力,保命延年,已暗示要侧重 于练精神、练精气。 古拳经中有“神藏气内丹道成”,“养灵根(丹田)而静心者 为修道,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说明修炼是以静为主的;练武术是为了“敌 将”,是以动为主的。 再引申一层来认识,动与静是不可分割的,特别是内家 拳,讲求内外合一,动静相辅。 拳经中有“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指明了动静一 理、体用一源,不真动就谈不到知“意”(统指内功内力);不真静就谈不到知 “性”。
浏览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