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张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在结合奥运争光计划实施 的情况下,立足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积极引导 和规范各类体育竞赛的经营活动,鼓励社会各界承办国内外高水平 的体育竞赛表演,使体育竞赛和表演朝产业化、社会化、法制化方 向发展。在完善体育竞赛招标制度的基础上,积极试行重大体育竞 赛的申办制度。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逐步建立各种体育竞赛中 介服务经济实体和体育竞赛经纪人制度。这是我国对体育竞赛表演 业的基本政策导向。武术竞赛表演市场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运动项目管 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育的。从市场学的角度看.单项协 会实体化改革,尤其是与商业化运作相适应的新赛制(如俱乐部联 赛、巡回赛、分站赛、大奖赛等)的实施,实现了竞赛表演市场的 细分化.为培育各类运动项目的竞赛表演市场提供了可能。在武术 产业发展的问题上,武术竞赛表演业是带动武术产业的其他产业的 核心产业之一,也是武术产业市场化运作的主要切入点。它是武术 培训市场的延伸,武术旅游市场的招牌,武术丰富文化内涵的展 示,武术服装器材、音像图书、纪念品的主要促销手段。近年来我 国的武术赛事呈逐年繁荣的趋势.据《武术大型活动类服务市场开 发的现状与对策》报道:“2001年全国共进行了包括全国正式比 赛、全国辅助性比赛和国内举办的国际性比赛共648次.其中武术 (套路、太极拳、散打)正式比赛仅有10次。” 2002年全国计划招 标的比赛为663次.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公布的赛事招标计划26次. 含地方性武术比赛在内,实际举行的比赛要少于此。武术竞赛表演业发展到现在已初具规模.主要表现为部分专门 从事武术表演竞赛市场运作的独立的公司已经成立,各种形式的武 术商业演出活动已相继开展开来,并逐步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 经济效益。目前我国的武术竞赛表演市场在武术影视的拉动下开始 逐步扩大,各地也因此纷纷成立了武术竞赛表演队伍,同时各种舞 台形式的武术表演也紧锣密鼓地进行国内外巡回演出。英国 “Wheel of Life”公司与中国嵩山少林寺合作制作的少林舞台功夫剧《Wheel of Life》、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制作的《少林雄风》武术 舞台剧在国外演出都相当成功.受到国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一期演 出已经收回全部制作成本,现在演出赢利势头不减.在北美和欧洲 国家演出合约不断,场场爆满。大型的武术赛事开始走向产业化道路,在2000年由中 国武术协会、北京国武体育交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电视台三方通 力合作,共同酝酿一个全新的赛制——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就是 一个很好的例子。2000年3月25日.中国武术散打王比赛终于开 始了它的职业化改革,可以说也是武术竞赛表演业走产业化发展道 路的尝试。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借鉴国外相关搏击类项目的成功 经验,在比赛中引进娱乐化概念,强调灯光、音响、舞美等戏剧元 素,把武术竞技的惊险刺激与视听欣赏巧妙地融为一体,大大增强 了比赛的观赏性和娱乐性。这种融合音乐、美术、灯光等众多艺术 因素为一体的武术搏击赛事,以鲜明的特色令业内人士和广大观众 耳目一新,在听觉、视觉和情绪上给人以强有力的冲击,让观众欲 罢不能•这是一个全新而又极具民族特色的赛事。国武公司在运作 散打王争霸赛这一赛事时,是完全按照产业化方式运作的.即放弃 短期利益,着眼于散打市场的长远利益,把前三年作为投入期,开 拓市场.完善赛制,普及散打,培养观众。同时,以竞赛表演市场 为依托的武术运动员的市场和各类武术无形资产的开发市场也开始 活跃。高水平竞赛的电视转播权销售也终于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 缚。成功的比赛和居高不下的电视收视率使散打王争霸赛很快成为 中国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名牌产品。2001年,国武公司除了继续和湖南卫视合作外,还在国内与其他六七十家地方电视台在同一时 间直播比赛,几乎覆盖了全中国的版图,还有日本电视媒体,进一 步提升了收视率和知名度,每场收视观众多达3600万人次。2002 年,包括CCTV在内的62家电视台介入散打王争霸赛的转播.覆 盖人口 6.3亿,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节目,每场收视观众 达到5200万人次。良好的电视收视率和较好的社会反响.吸引了 众多企业在散打王争霸赛上积极地进行广告投入.赛事的承办方也 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投资回报。国内方面,版税收益达到了一千万以 上,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一般电视的版权收益。版税成为了散打王 争霸赛的主要支柱。但一系列成功的背后也透露出许多问题:(1)竞赛市场尚未摆 脱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目前的武术竞赛活动仍处于企业赞助的现 状,融资渠道单一,整个运作过程缺乏商业化调控,套路比赛形式 几乎千篇一律,散手比赛像旧时的电影,断断续续,观赏性较差。 以1996年在天津举办的全国武术锦标赛(女子套路个人赛)为例, 观众寥寥无几,广告踪影全无。全国性武术比赛如此冷落,令人忧 虑。有人通过比较,发现足球和武术在中国的发展存在这样一个有 趣的现象:那就是足球看的人多练的人少,武术则是练的人多看的 人少。这一多一少,反映了两个项目在我国发展的基础,也道出了 市场冷热的原因一观赏性。(2)宣传不到位,不符合观众口味, 市场选择消费者群体不当致使表演市场的上座率不高。“中国功夫 秀”是北京得天顺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制作的 一出大型功夫舞台剧,于2002年4月16日正式公演,但该剧主要 立足国内演出,上座率不佳,现已停演。这说明我国武术竞赛表演 业的宣传和开发力度不大。成都体育学院张选惠在《论武术竞赛市 场》一文中,通过大量的调查,总结出我国武术竞赛市场具有以下 特点:(1)武术比赛经费来源和社会经济实体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实例证明,武术比赛不能只是依靠政府拨款.必须在社会上寻求经 济实体的赞助。武术竞赛与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发展,已成为 当今武术发展的趋势,即融资渠道范围较窄。(2)赞助武术比赛的 商家企业普遍反映目前经济效益尚不明显。问卷调查表明:许多赞 助者重视武术的文化功能,愿意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出力.为武术 比赛或表演造就一种文化气息,使自己和更多的人进入有利于身 心、熏陶人格的氛围,乃至利用武术扩大生活圈、广交朋友。从目 前看来,赞助武术比赛者主要还是着眼于社会效益、精神文明的考 虑。(3)市场规模小,市场主体嫩弱,买方与卖方不甚协调。(4) 竞赛市场发展不平衡。套路与散手竞赛市场发展不平衡,各地区竞 赛发展不平衡。(5)既懂武术、又懂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奇缺。在武术的表演市场方面,武术自身也存在着缺陷。邓杰在《武 术表演市场经营现状与发展对策》一文中的总结是:受众人数:受众对武术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武术是个传统上 的体力的东西,和情感是对立的。现在观看单纯展示武术表演的受 众人群在减少,情节不吸引人的功夫片在走下坡路,和武术比赛项 目相似的美国拳击产业也在萎缩,这和项目的特点是有关系的。

(2)场景规模:能够参与观看的人数受限制,非常直接的限制 就是距离远了看不见演员技术的发挥和情感的传递。就像印度的舞 蹈一样.也受舞台的限制,场景拉不开,尽管动作很优美,市场经 济效益一般。而像杂技、赛马、足球项目的场景就比较大,场景越 大就越有冲击力,就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这台戏。

(3)刺激性:体育项目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吸引人参与的重要因 素,同样的形式反复看需要有结果不确定性的因素。武术表演恰恰 不存在这个特性。

(4)情感体验:有的剧目长盛不衰,有的人要反复看,关键在 于对剧目的情感体验,而武术舞台表演不具备情感体验。武术先期 在国外走红,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因为当时中国在外国人眼里是神 秘的,外国人看中国武打电影是想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不只是武 术。而现在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神秘感已打破,缺乏情节的武术 演出、影视市场逐渐萎缩。

以上所述可以说是我国武术竞赛表演业的大致现状,比较凸现 的是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经营机制不完善:

(1)经营项目少。主耍收入靠门票收入.武术用品的销售、电 视转播权、赛事冠名权的转让等几乎没有开发。

(2)市场分布不平衡。市场开发主要集中在城市,还有就是套 路和散打之间作为武术项目开发的程度差异较大。

(3)武术管理部门对竞赛表演市场的开发意识不强,武术商业 性比赛还是太少.宣传力度不够。总的说来,在武术的竞赛市场和 表演市场有着可喜的市场收益.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果我们不 重新审视一下武术在竞赛表演方面的发展思路的话.武术竞赛表演 业的前景确实令人堪忧。

浏览1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