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练太极拳怎样体现和气功相结合?
丈练太极拳与练气功的要求相同,都要从“三调”,即调身、调 心、调息着手,它是练太极拳三个不同功夫层次和三个不同的要求。 这三个不同层次又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初学太极拳架,不可能“三调”兼顾,只能一步一步地去求。
1.调身
初练太极拳架,首先应从“调身”着手,也就是“依样画葫芦”地记忆动作,力求重心、运拳路线和部位的正确,以及快慢、开合、升降幅度适度,这是练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基础功夫。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曾指出:“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需仔细推求,单动练习,务求正确。”
当摹练拳架动作时,要求“身法中正”。陈鑫说:“身以端正为本……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又说“身法端凝莫测,收敛精神,别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这“心平气和”四字又把“调身”和调心、调息连在一起了。
2.调心(意)
当拳架练到一定程度时,即熟练到不假思索就能正确练拳架动作时,就可进入第二步功夫,着重以练调心(意)为主。
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反复指出:打拳心是主。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运用在心,此是真诀。动静缓急,运转随心。运化全在一心中。妙机本是从心发等等。
俗云:“熟拳要生打。”这是进入太极拳和气功相结合的第二层功夫的诀窍。所谓“生打”,“打拳心是主”,即是用意识引导动作,先意动而后身、手动。“如临深渊,如履薄水。”就是意识引导动作的具体而形象的描写。陈照奎老师曾说过:“太极拳套路编排中不断出现重复动作,是为了加强练意,防止练拳时思想开小差。”所以太极拳练到内意与外动相结合,才能说初步达到了“内家拳”内外结合的要求,不然,和做广播操又有什么两样?
“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所至焉。”由此,才能进入到第三步功夫——“调息”。
3.调息
初学者呼吸只能任其自然,因为练太极拳只有在前二层功夫有了深厚的基础时,才能进入到调息的阶段。对初学者和刚进入到第二层功夫,只能是“在意不在气”,不然就会“在气则滞”,不适当地去出有意加强口、鼻呼吸,鼻腔肌肉紧张就会造成胸闷、腹胀、头晕等不纪适反应。调息的“息”不等于呼吸,这个“息”包含了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呼吸(气)。练太极拳到第三层功夫时,是用“身法”进行调息的。 这是一种后天气和先天气相结合的调息方法,具体体现在身法的
“胸腰运化折叠”之中。陈鑫说:“一开一合拳术尽真。”“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又说“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练太极拳就是人不断在太极图中开合升降运动,配合逆腹式呼吸法,来推动先天真气的运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句话从“知彼”的推手、应敌角度来理解者多,而从自身锻炼的“知己”功夫“快慢相间”上来理解者少,“快慢相间”结合“胸腰运化折叠”是“痼息”的重要手段。
有一种说法,认为“快慢相间”是陈式太极拳独有的特点,别的门派的太极拳是没有快慢相间的,这是一种误解。“快慢相间”,从调息角度来理解,只是一种吸短吸长的呼吸形式,陈式太极拳只是更突出、更明显地把吸短呼长的动程、快慢对比用“缠丝圈”拉得更长、 更显露而已。杨、吴、武、孙等式太极拳,只是把快慢相间的对比动程缩短了,因而也更含蓄了。但是,不管是显于外的和含于内的各式太极拳,走架时总是在升吸降呼、开吸合呼、升吸快而短、降呼慢而长的动程中进行的,只是各式太极拳的快慢对比度不同。即使在同门派太极拳中,也有大开大合,小开小合的不同练法。
太极拳的调息法,在陈式叫“缠丝劲”,有“抽丝劲”,在吴式强调身法的升降,在武式中“转合”,在孙式强调动作的开合,这些都是指大套路时的调息要求,也就是走架时每一式到全身有松沉感和降气感。至于单式操练发内劲,调息的结合,在呼气时,需有一加速度的过程。呼气时“力入丹田”,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全身有感和降气感,变 最慢的动作为结合短促呼气的最佳动作,这就是发劲的“调息法”。
二、太极拳和经络学说是什么关系?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条,称“十二经脉”。奇经有八条,即“奇经八脉”。 人身的每一条经脉,均循行于一定的部位在体内又与一定的脏腑密切联系,各条经脉之间,又互相联系,这就使人体的各个部分联成一个整体。如果从运行的角度观察,经络又是人身上的一个系统,内经于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外络于四肢(筋肉、皮肤),人的气血通过两脉流行全身。这一系统对人来说有三种基本功能:在生理方面能运行气血;在病理方面能抗御病邪;在防病方面能传导感应。
太极拳和经络学说不是一回事但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相通性。从理论上说,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功拳,其内功即是练气,通过练气所发挥的元气可达于人体内的经络穴位,能疏通经络,导致周身经络通畅,发挥出经络系统的功能作用,达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大凡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人,一般,都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剌等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行气的现象,是经络通畅的反应。
太极拳对经络系统的作用,主要通过其动作的基本原则和要领 而体现出来。
在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中,无论是哪一派的拳法,都非常强调中腰在整套拳路中的作用。流传的说法中有“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刻华 刻留心在腰间”、“腰为车轴”等等,说明在太极拳中腰是身体转动的关键,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和稳定重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这从中医的经络学说角度来看,也是锻炼任脉、督脉、冲脉的重要方法。如太极拳中的“主宰于腰”的要领,就是要求在“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的原则下,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来带动上下肢的动作,这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腰中周围的带脉膨胀,肾部充实,日久能使带脉周围肌肉丰满,小腹部冲脉有气势旺盛的感觉。
“尾闾中正”是太极拳的另一基本原则。尾闾是指人的尾闾部位。在整套动作的演进中,要求尾闾始终对身下前方,这是稳定重心,加强发力的措施;在前进、后退、左旋、右转、中定时,始终注重 “长强穴”的松沉直竖,拳者意在何处,脊根便对何处,这是“尾闾中正”的关键;而“长强穴”正是督脉的络穴,在整套拳路中,通过不断地运转、压挤“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脉和提摄肛门的作用。太极拳是一种表现为循环的运动,它强调在反复的旋转中使气血达于四肢末梢,是其贯彻始终的又一重要原则。这正如清代武术父名家武禹襄在《太极拳论》中所说的: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缠绕运动,劲贯四稍”。而我国的经络学说亦一直是很重视四肢末梢的,认为十二经络是以四肢的末端作为终点和起点,和内脏有重要关系的“穴”、“络穴”也都分布于手腕、足背等处。太极拳要求动作呈现螺旋式,走弧形,使肌肉纤维、韧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活动中得到无微不至的运动,因而能够畅通气血,使之流转贯注于四稍,达到本固则枝荣的目的。
三、如何理解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任何一种拳术都有它合乎力学原理之处,不合乎力学原理就不能进行技击,也不能称之为科学的拳术。太极拳亦然。其理论基础必须依靠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太极拳中,许多动作都可以用力学原理来解释。我们可以通过太极拳“圆运动”的基本特征、“攻防兼备”之运动特色、化劲法及其与人体的平衡等几个方面的阐释得到启发,以便认识太极拳与力学间的相互融合。
1.太极拳“圆运动”的基本特征
太极拳以“太极图说”作为基本理论。在明王夫之《思向录外篇》 有这样的解释:“绘太极图,无已而绘一圆圈尔,殊矣”。太极拳家认 为,太极拳运动用力的情况正与太极图形相形象,太极拳由此而得名颇有道理。太极拳每一个动作的开合虚实、起落旋转,都是圆圈所构成。故拳谚曰:“圈是周身转”、“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足随手运,圆转如神”等(陈鑫《太极拳论》)。此“圆”或“圈”之 运动,即为太极拳“圆运动”,其内含“阴阳”之两力,作极为缠绵曲折 的旋转运动,“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是指“圆运动”的形式而已。其“圆运动”是在大螺旋式和无数小螺旋式的发展路线上形成的。其中多以平圆、立圆、顺圆、逆圆、大圆、小圆及半圆作为进退、起落和旋转的运动形式,在整个太极拳套路中错综复杂地交织 着、变化着,使“圆运动”构成太极拳运动的基本特征。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