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华溪罗汉班的来历。相传清朝时,华溪有位上祖叫犀伯,从小酷爱 武术,练就一身武艺。后来遇到一凤阳人来华溪卖膏药,接触后,犀伯知道 他身怀绝技,于是诚心聘请他在家,向其学习拳术。犀伯像孝敬长辈一样敬 重这位凤阳师傅,并虚心学练拳术三年,学得三套精湛的拳术并代代流传。 犀伯还立下规矩,这三套拳术不传虞氏外姓。一套是双人徒手对打(俗称 “新操”),二套是棍术(俗称“过山”),三套是操棒。后来为了防盗贼、外族 入侵和敬佛,就办起罗汉班。白天劳动,晚上练武。鼎盛时,华溪村里有四 个罗汉班,每年重阳节都齐集华溪、曹村两地的胡公庙庆祝庙会,同台竞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华溪惨遭日寇飞机轰炸,人们四处逃难,在水深火 热的灾难之中挣扎,罗汉班也销声匿迹。到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华溪村 民才重整旗鼓,组织了一个罗汉班,欢庆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华溪罗 汉班又非常活跃,每逢春节在村里表演各种节目,不仅村民们增添了节日喜 庆,还使罗汉班的故事继续成长。“爆竹声声除旧岁”,传统的舞龙舞狮活动伴随着传统文化节日而络绎 不绝,传统体育文化是武术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地道的民间武 术活动不仅能强健民体,增强生活情趣,更重要的是激发人们的民族精神, 使各村落各县市团结一致,随着高昂的锣鼓声,敲响心灵的大门,让传统武 术与民心永存。龙文化,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中,可以说是 延续时间最大、生命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关于舞龙的来历,民间有这样一 个传说:一天,龙王腰痛难忍,龙宫中的所有药物都吃了,仍不见效。只好变 成老头来到人间求医。大夫摸脉后甚觉奇异,问道:你不是人吧!龙王只好 如实相告。于是大夫让他变回原形,从腰间的鳞甲中捉出一条娱蚣。经过 拨毒、敷药,龙王完全康复了。为了答谢治疗之恩,龙王向大夫说:只要照我 的样子扎龙舞耍,就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件事传出后,人们便认为舞 龙能兴云布雨,每逢干旱便舞龙祈雨,每逢元宵佳节金衢盆地地区遍地可见 舞龙队伍。磐安迎大旗则是另一种金衢盆地特有的民族武术现象。迎龙虎 大旗活动的产生和延续已有600多年历史。从纪念戚家军抗倭的意义上说, 它是中华民族英勇顽强抵御外敌入侵的精神象征,从民族民间艺术本身来 说,其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影响之深远,都是罕见的。迎大旗活动 既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更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笔者在访谈施普新老人时, 他指着大旗自豪地说,这面龙虎大旗是金华迎大旗活动的标志,因为它曾在 2005年被评为金华市十大标志性民间艺术项目之一。可见,各式各样的拳 种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武术文化使金衢盆地武术变得有声有色。金衢盆地武术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概括为融合道教之柔美、模仿动物 之形态、融地方之民俗三大特点。下文就其特点阐释一二。其一,融合道教之柔美。皇帝为宗,太上为教的中国道教是中华文化之 母。先秦道家主静主柔,以虚静驳万物,这种观念完全被道教吸收,并影响 武术,形成了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后发制人的技击理论。浙中道教信奉黄 大仙,黄大仙真有其人,原名黄初平,传说其15岁时被一道士引入金华山石 洞修炼,累功四十年,叱石成羊,得道成仙。黄大仙信徒远及东南亚,道教文 化深厚,影响颇深。道教文化的克己忍让、无欲无求、示弱尚柔、无为而治的 修身养性思想对武术健身功能的发展起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在金衢盆地开 展的武术多多少少与此有关,道家文化对武术的功效是不可磨灭的。例如 岳家拳传到金华后,被称为岳武穆柔术,赋予了道教思想,尚巧崇柔。整个 体系分套路、桩工、散手、擒拿等,能使用刀、枪、棍、剑等器械,博采各种拳术 的精华,强调四两拨千斤,内外修炼,刚柔并济。它套路严谨,格式神奇,短 小精悍,朴实无华。章瑞独创的绵章短打拳的特点是“拳法多柔,胜人以 巧”,具体为开合大围护紧。长用力,短出手,身随势转,吞吐自如,势引人 动,柔化刚发。新力刚,旧力柔,搬、提、靠、打,势不中停。每一势以三至四 式为一技巧。分布在东阳的洪拳特点是自成体系、繁华艳丽、舒展大方、以 柔见长,出手以掌为主、伸肩探膀,很少用拳。分布于浦江的南八卦拳属于 南拳中的内家拳,以铜钟功为基本功。特点是手法柔软,步法稳健,走如行 云流水,心静气运四肢,意气神贯穿始终。分布于金华的刚柔法拳特点是固 步为先,懂劲为止,鼓气催力,刚而不屈,不屈则活,刚中寓柔,松而不散,沉 气运力,柔而不软,不软则灵,绵里藏针;势虚实,皆有阴阳,虚而不浮,实而 不僵,坚刚为本,柔而应变,刚柔相济,心静气稳,静中寓动,长呼短吸,呼则 换劲。此外还要求赤膊上阵,劲力饱满,手法较多,腿法偏少,架势紧凑,结 构严密。缩山拳则着眼于力以刚为本,柔化为辅,刚柔相济,连续击发。讲 究身法带动手法,击中带缠,刚中带柔丝劲。其基本步型为缩山步,如同陈 式太极中的“四六马步”,从劲力与技法看,此拳与陈式太极拳相像。其二,模仿动物之形态。浙中武术除了拥有道家柔美的拳种外,还有模 仿动物形态而成的拳种。分布在浦江的南猴拳则是模仿猴子形态,动作较 快、跳纵、飞腾、架低、多变,并常以单手、双手洗脸闭合性招式作为攻防引诱 对方的特点。猴的本性喜动、善模仿,故该拳的特点是:以跳纵飞腾是其雌, 挑披拨抓是其真,偏闪斜溜是其活,委蛇进退是其乘。各法互成,相映成趣。 分布在开化的黑虎拳模仿虎的活动,打出了江南短打的技法,沉稳坚固,臂 坚腰实,击打猛烈,发劲短暴,连续进招,气势威猛。以拳、爪为主,肘、膝为 辅,出手似直非直,气力贯全身,结合擒拿动作,蓄气发力,杀气随手而出。 分布在浦江的伏虎连环鸳鸯拳,突出猛虎伏卧的姿势,结合龙、蛇、虎、鹰、 猴、鹤等动物的特点、技击连环而成,随心变动,似形非形,仿其精英。突出 腰似蛇行,腿如闪电,显阳取阴,环环紧扣的打法。而分布在金华、永康、东 阳、义乌、浦江等地的短手高桩拳,其特点是怒目直视如虎贲,咬牙切齿如狮 吼,面红耳赤如雄鸡,全身鼓气如乌龟,发声发气,步型较高,短手拳法,跳跃 横扫如猿猴。其三,融地方之民俗。金衢盆地武术不仅仅在以上各式各样的拳种中 得以发扬光大,而且在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如罗汉 班中的武术。罗汉班的兴起初衷只是为了强身健体,后来由一批具有较深 厚武术功底的人组成罗汉班。在旧社会,逢年过节或庙会等重大活动之时, 给人们增添娱乐氛围,便由武术表演演变出了“走阵势”“滚狮子”“叠罗汉” 等艺术表演节目,但罗汉班主要的宗旨是习武。它的表演主要有走阵容、武 术套路表演、过人桥、癞头滚灯、狮子滚球、十字莲花等节目。走阵容花样很 多,几十人或上百人身穿艳丽的统一着装,手持各种兵器旗幡,在广阔的空 地上,领队吹起口笛,配上紧锣密鼓和喷呐,队伍便穿插起动,雄赳赳,气昂 昂,摆出“长蛇阵”“梅花阵”“蝴蝶阵”等各种阵容。走完阵,紧接着就使枪 弄棒,表演武术,之后就是叠罗汉等其它节目。叠罗汉者,赤膊上阵,少则几 十人,多则上百人,层层相叠,最高可达五六层,顶端坐一个稚童,扮成孙悟 空,形象逼真,逗人喜爱,堪称一绝。叠罗汉是罗汉班最显功力也最吸引人 的看家节目。后来,为了给表演营造气氛,罗汉班中配了锣鼓班。这种简单 淳朴的传统体育生活习俗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它把人与人 之间的热忱融入一体,使集体荣誉感越加强烈,不仅让各代村人认识了古人 的艰辛,也让世界看到了金衢盆地武术的继续蓬勃发展。在金衢盆地流行的庆祝传统节日的习俗莫过于舞龙舞狮,舞龙舞狮要 以武术训练来提高基本功和身体素质,武术套路、器械、对练、散手个个精 通,他们是武术爱好者,其中不乏武林高手。每每到元宵佳节,大街小巷,男 女老少,各式各样的长龙和猛狮的闹元宵活动让人们流连忘返。舞龙舞狮 是集体项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中间掺杂些武术踢腿、腾空飞脚、翻跟头 等武术高难度表演,增添表演气氛,将舞龙舞狮表演推向高潮,彰显民俗风 格,渲染节日氛围。

浏览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