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人已经看到骑射之无用.于是 有人呐喊“请停弓马刀石武试”,有人呼吁“今日练兵,非实由西 学之必不可耳”,一时间效法西学练兵成为舆论与时尚。孙中山针对当时全盘西化的倾向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强种 保国”的历史潮流中,在土洋军事的、体育的思想碰撞交锋中,以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把西方的兵式体操引进兴办的军事学校 中,将民族的尚武精神和技击内容与兵操训练相结合。这种中西融 合的做法奠定了武术与体操结合的思想基础。《中华新武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1911年由十多位武 术名家编辑的《中华新武术》,借鉴了兵式体操的教练方式,以传 统武术拳技和摔跤术等为素材,采取中西融合的做法,编成新式武 术教本。它具体地将武术与西学融为一体.较之一味西学具有民族 创造性和自尊心。从1911至1918年,《中华新武术》教材先后被 定为当时的军警必学之术,列为全国各中、高学校正式体操和全国 正式体操,由此可以看出它在当时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三)《中华新武术》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华新武术》的“新”的意义之一在于它被确定为当时在全 国推行的“正式体操”.从此西方的“体操”概念与中国传统的术不是名义上而是实质上结合在一起了,它对学校,对社会,甚至 对当时的北京体育研究社等民间武术社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中华新武术》的“新”还体现在实施教材的教学方法上。它 借鉴西方兵操配以口令的形式,从简单易学的武术基本动作入门. 先单式教练,后连贯成套教练,既有单操团体教练,又有对操团体 教练,教法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至今仍是院校武术的经典教法。 我们现在的武术普修教学,虽然教学内容不同了,但是集体练习、 口令指挥等教学方法仍然沿袭着那个时期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成果。《中华新武术》不仅在教学方法方面对近、现代中国武术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倡导者在吸收“兵式体操”的时 候,也认同了西方“体操”的运动形式,接受了西方体育的竞技思 想。1923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就是采用西 方体操表演竞技形式的一次尝试,是武术独立步入体育运动的前奏 曲。此后,民国的全国运动会将武术套路列为表演赛,1933年升 格为国术锦标赛,一些地区性运动会,如华北、华中运动会也设有 武术比赛,由此揭开了武术体育竞技的帷幕。如果《中华新武术》仅为军警之术,如果《中华新武术》没有 列入学校体育,如果《中华新武术》的倡导者们不再作武术表演和 竞技的探索,那么《中华新武术》只能停留在兵操阶段,西方的体 育科学思想和方法就不可能通过武术这个渠道融入中国主流社会的 教育和体育之中去。《中华新武术》是先驱者们探索救国图存的众 多尝试中的一种,虽然它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 中国的面貌,它的命运是短暂的,有其悲剧性的一面.然而.它时 武术的贡献却是突破性的,它成功地将西方体操的方式、体育教学 的方法以及竞技运动的思想注入传统武术之中,给中国武术留下了 深深的印迹。

 

二、社会与民间武术组级的建立与发展

(一)抵御外侮练拳习武

三元里抗英斗争中,习武练拳的乡民、工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方广东各地的“更练馆”、“武馆”、“石行会馆”等习武场所,请 教习•授武艺,操练乡勇.寓兵于民。三元里战斗打响后,漫山遍 野的乡民手执锄犁,工人们取出大刀、长矛、钳头等器械和农民一 起参加战斗,毙敌或杀死英军头目,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由于各 地组织社学,技艺操演纯熟,在抗英中有数千之众可以调用。习武 者成了南方抵御外侮的重要力量,而反侵略的斗争又推动了南方人 民的习武活动。

(二)反清反帝传教练拳

洪秀全的“拜上帝会”发展初期以学拳组织力量,后来他设 “大馆”借传教公开练拳,编练队伍。拜上帝会始创时就注意吸收 有武艺者人教,有的本事高强的首领还在各地传授武艺,如石达开 以拳术教授弟子数百人.赖江铁于村中设馆授徒,林凤翔也有几十 人跟他一起练武。这些人加入太平军,使其所掌握的武术技能成为 反抗清政府的战斗工具。清代的红枪会、顺枪会、小刀会、义和拳等都是聚众习武的组 织。随着清廷日益腐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加剧,以及帝国主义 列强的侵略,义和团•,以练拳棒为由”汇聚民众,投入反帝反侵略 的斗争。当时京城、山东诸地拳场林立,许多武术拳种的首领都汇 集到义和团的旗帜下.拳民一年多过一年。义和团的发展推动了我 国北方的武术活动。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尽管清政府禁令习武, 但许多地方仍然禁而不绝。义和团等蓬勃一时的武术活动在近代武术史上具有积极意义的 一面,也有负面影响。如学拳念咒、祈求神灵、宣扬刀枪不入等神 秘玄虚色彩和封建迷信•这在拳会与教门混杂的年代难免良莠分,而今这些糟粕与武术的科学化、现代化早已是格格不入了。

(三)拳会结社兴学体育

20世纪初伴随西方教育思想和体育思想的渗透以及废科举兴 学校,中国人开始寻求西方体育和中国传统尚武习俗的结合。往昔 民间结社与宗教教门关系密切,然而近代再度活跃起来的民间武术 结社却向体育教育转变,主要目的是救国图存,强身保种,培育 人才。

一、国内武术的蓬勃发展

(-)武术套路发展

(1)1982年,在北京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 议,武术发展进入崭新阶段。1983年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国 外进行推广工作。


  • 1984年,在武汉举行了国际太极拳邀请赛,为武术走向 世界开创了新局面。

  • 1985年8月,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成 立国际武联筹委会,加速了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

  • 1987年,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在日本举行,1990年武 术正式列入亚运会比赛项目。

  • 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接着各洲际 武术组织纷纷成立,1991年10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


标赛。以上这些都标志着武术正式进入世界竞技体育的比赛行列。

  • 1999年6月20日,在汉城举行的第109次国际奥委会会 议,决定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这是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 200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被国际奥委会接纳为正式会员。



  • 2001年开始,随着我国成功中办奥运会,武术也致力于 申奥工作。


(9)2008年,武术作为特设项目在奥运会期间举行“北京奥 运会武术比赛”,标志着武术运动正大步迈向奥林匹克运动的神圣 殿堂。

(10)至2008年,已举办亚洲武术锦标赛7届和世界武术锦标 赛9届,作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已有5届。

(二)武术散打发展

(1)武术对抗运动自1979年开始试点。

  • 1989年,武术散打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 90年代,经过一系列从技术规范、竞赛规则、竞赛制度 等方面的改革,到现在已发展成一个成熟的竞技项目。

    • 1998年,散打成为十二届曼谷亚运会正式项目。



  • 20世纪末开始开展的“散打王争霸赛”、中国武术与美国 拳击的对抗赛、中国武术与泰拳的对抗赛、中法散打对抗赛、中日 对抗赛等一系列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极大地催化了武术散打的发 展,也将武术竞技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 2008年,武术作为特设项目在奥运会期间举行.•北京奥 运会武术比赛”。


(7)至2008年,已举办亚洲武术锦标赛5届(散打自第3届 开始)和世界武术锦标赛9届.作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已有 3届。

(三)武术学科发展

(1)1983年至1986年,全国开展规模浩大的武术挖掘整理工 作.查明全国武术拳种达129个。

  • 1984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武术硕士学位。

  • 1986年,成立了中国武术院。

  • 1987年,成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

  • 1997年,上海体育学院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标志着传 统武术已步入现代学科的殿堂,成为能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专门 学科。


二、武术推向世界与世界按纲武术

(一)竞技武术国际化的逐步实现

自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制定了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 界的方针后,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国在历年派出武术团队出 访表演、扩大影响和宣传武术的基础上,以比较成熟的套路运动的 竞技形式首先开展国际武术竞赛活动,并日渐活跃。1985年我国在西安举办了第1届国际武术邀请赛,竞技武术 首先以主人的身份用请进来的方式打开了走向世界的大门。1986 年又在天津举办了第2届国际武术邀请赛。这两届邀请赛影响和推 动了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武术竞赛活动,为竞技武术进一步加大 对外推广的力度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