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的东西往往也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尽管这种表现 挂一漏万,也许能说明一些基本道理。如何做到“要啥给啥”呢? “要啥给啥”有什么作用呢?要啥给啥,要顺人之势,松开别人“要”的地方,让那个地方随人动而转滚,使对,方的力在一瞬间转移了方向,在这一瞬间可以产生以下几种效应:
第一,能给对方一个错觉,他以为已经触到了对方,抓住对方,或击中对方了。这种错觉造成对方心理上的警惕性放松或已丧失,而自己能在对方受这种错觉迷惑的时候,获得了反击的时间与机会。这种机会瞬间即至也瞬间即逝,能抓住这机会,就有连防带打的取胜把握。
第二,能延长判断对方情况的时间。在给的过程中自己能把对方来力的大小、轻重、方向、方位、速度快慢、虚实等“情报”反映到脑子里,及时做出决策,寻找出对付的办法。在兵法中这是一个知彼的过程。这个“侦察”的全过程包括在触处的听劲,听出劲来,顺对方的劲,引空对方的劲,这个侦察的过程到此才结束。如果顶了,就缺了这过程,就不完整,就不符合太极拳的道理。
第三,由第二方面得到在这一瞬间是借力打人的最好时机,最决定自己进退的最好时机,是开展各种手法进攻对方的最好时机。如果从字面上说,要啥给啥,就是你要的东西我给你了,事情到 (此完结了,那么,太极拳就不成为数百年来威震天下的拳术了;那么,它就不可能显出它的技击长处和特点了。“要啥给啥”以后即把对方的力借到手,加上自己的力顺势反击,在对方的劲被自己引净后,对方丧失了进攻和反抗能力的一刹那间将对方发放出去。对方也就在措手不及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跌出仆倒。这就是要啥给啥、舍己从人、走圈击人、借力发人的全部过程。
客观实际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过去书中的那种“说时迟,那时快”的说法,在这里完全适合,对这一瞬间发生的事情难以用口笔把它描述清楚,以上的说法是大概而已。这中间的力学道理,经过长时间训练的人体所产生的奇特功能以及天衣无缝地与对方的身上发 出的力吻合成一体,有时人的主体无法认识清楚,也只是根据实践 出现的现象作简略的描述罢了。
第四,达到了以小力打大力,四两拨千斤的目的。一般人认为武术是大力打小力,但在这要啥给啥的一瞬间,就能有违反常规认识, 实现小力打大力。小力打大力就是以四两拨千斤,这一带夸张色彩的形容词在这里是一句符合太极道理的准确的用词。人的形体是不可变动的,但掌握了太极拳要啥给啥的技巧便能增强一个人自信心,特别是轻量级体重的人,有熟练的太极拳功夫在身,就会去掉自卑感,就敢与大个子较量。在中国太极拳史上不乏以小力打大力的例子。新中国成立前,赵堡太极拳传人郑伯英在开封打擂,碰到一位 强手,这位强手是山东大汉,个子比他高大,据说掌可碎石,一拳能击出上千斤的力。郑伯英以架子中的倒撵猴与野马分鬃粘连柔化, 以四两拨千斤之法,把对方打下擂台,勇夺冠军。
要啥给啥,舍己从人,这在手臂上、肩上容易表现出来,在脚、 膝、腿上也一样能表现出来,比如对方以脚勾我脚,想使我脚下断根,我在他脚触到我脚的一侧用力时,我即随他力点方向转圈,顺势以倒撵猴的脚法摆他的脚,则他脚的勾力通过我脚的旋转还击到他的脚上,他的脚反而不稳,而踉跄跌出。这是要啥给啥在脚法上的表现,也是赵堡流传的“吃窝还饼”的实用技法。
一、赵堡太极拳的推手有何特点?
赵堡太极拳以架子为体,从架子中锻炼出自己的功力和知己的功夫,同时也练习推手。推手在太极拳中占有与架子同等重要的位置,当架子练习到一定时间即要练习推手。过去赵堡世代传播的推手是没有单手推、定步推手的,只有用技击的活步推手。随着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赵堡传人也从教学实际出发,创编了符合初学者习练的定步推手。过去,赵堡太极拳的推手是在活步进退中运用撅、 (据)、挤、按、采、搠、肘、靠八种手法和在粘走中尽量争取做到我顺人背从而进行各种发放。一般不以固定的招数去进行练习,是在活动中、转换中寻找有利于自己的机势。
赵堡太极拳指导推手、散手练习及攻防的理论较为完备,很多理论和口诀都为口授、身传。在近代,一些赵堡太极拳名家把各种推手、 技击经验总结成各种上口诀,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些理论和口诀在门 人中传授,散落各地,各地传抄很多。有的流到其他太极拳种的门人手中,在当今流传的很多太极拳理论中有的已分不清源在哪里。据北京体育大学1990年出版的《武术大全》一书《和式太极拳》条目中记载:赵堡太极拳专著有《九要论》《太极行动功歌诀》《太极拳注讲》《捷要论》《远天机论》《五字诀》和散手等,也有点穴法、擒拿法、卸骨法等等。从得到的资料看,上述专著有些与其他派太极拳流传大同小异,难鉴别其源流。除有上面提到的论著外,还有“高手武技论”“比手” “揭手十六”“较手三十六”“手法五要及步法”“七疾”“八字诀”“七要诀”“九歌诀”“十法”“交手法”等。以上论诀王海洲先生存有,这显然只是赵堡历代传人传抄的一部分。从资料看也有些与其他拳派流传的一致。赵堡太极拳过去社会上缺少系统的记载,没有整理成完整的拳书、拳论(至少未发现),为研究赵堡太极拳增加了很大的困难。从笔者掌握的拳论、拳诀、赵堡太极拳及推手看,赵堡太极拳的推手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推手特点以外,有自己的独特地方。这些独特的地方是赵堡太极拳数百年来流行不衰的原因,也是赵堡太极拳传人们 十分重视自己的拳种、不愿和别的拳种混杂的缘由。
赵堡太极拳推手讲究不贪不欠、无过不及、三节齐退进、手到脚到身要到、轻灵圆活、小圈克大圈、要啥给啥、处处舍己从人、不丢不顶、以静待动、后发先至、以及独特的丹田转动,意到、气到、劲到,以 “气”打人。这些要求,赵堡太极拳传人常以当地形象化的言语作比喻,如“塞瓶口 ”“吃窝还饼”“水涨船高”“王屠捆猪”等。这些比喻,赵堡太极拳传人们能在推手中一一表现出来。虽然是口头语,但完全符合太极拳的种种理论要求,有实用的技击价值。
赵堡太极拳推手要求运用架式中的各种招法。“招熟”是推手的基础,也就是在练拳走架中,熟练地掌握架子的种种使用方法,在推手中一一运用出来,发挥其威力。赵堡太极拳不是不讲招数,而是十分重视架子中招数的运用。一旦架子娴熟,推手会自然而然地运用 出来。无论手、脚、身的动作,以及架子表现出来的细小动作,在推手中都有一定的攻防作用,所以赵堡太极拳曾有“走架即推手,推手即走架”之说。架子与推手是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有人不 重视架子而专练习推手,这在赵堡人看来是可笑的事。所以赵堡太 极拳的推手是以架子为基础的,不熟习架子,不要练习推手。赵堡太极拳尊王宗岳为宗师,严格按照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由着(招)熟渐而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渐进方法学习的。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要求发放时“搠、(握)、挤、按、采、捌、肘、 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在得机得势时一刹那间全部实施。这种要求表现上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赵堡太极拳传人就是这样传习的。这种连环式的发放要得到老师的口授身传,被发放者在瞬间抛出丈余,扑倒于地。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讲究运用多种擒拿法,这与架子中的“擒拿”一致。赵堡太极拳的擒拿法讲顺人之势,拿人关节,拿人时浑身是手。讲究以拿还拿,以拿解拿,在危险中转危为安,在败中求胜。在推手中,赵堡太极拳传人不主动,不轻易使用擒拿手法,只是在不得 已的情况下才应用。
赵堡太极拳推手手法是提高技击水平必须研习的,以健身为目的的学者,练习推手法也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研习推手能提高练习 中 者的兴趣。
在练习赵堡太极拳推手时,要求以武德为先,不随便发放打人,以防对方受到伤害,只要在双方的粘走往来中摸清对方的劲路达到引进落空的目的即可。就是技击性的比赛推手也以引尽对方来劲,出避开对方危险的部位,把对方发放出去即达到目的。
浏览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