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机能状况的诊断。合理的运动负荷是建立在科学诊 断的基础上的,科学诊断的结果是训练计划制订的重要依据,因 此,在武术运动训练的各阶段或者重要的关键时刻,均需要对运动 员的机能状况进行重点的或全面的诊断。武术运动员训练后的疲劳 是综合的,包括身体能量的耗损、生理机能的下降、心理状态平衡 的改变等三大方面,为此,诊断也应该是综合的,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即了解武术运动员的外观表现。如观察运动员的眼 神、面部颜色、出汗情况、情绪状态、语言多寡、注意力集中情 况、反应快慢等。自我评述法:即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主观身体反应评价,可 以口述、亦可通过训练日记进行忠实记录,凡感浑身疲乏、无 力、肌肉僵硬、头晕目眩、主观感到胸部发闷等异常现象者,要引起教练员的重视。动作技能分析法:即从技能优劣变化分析其负荷合理与否; 疲劳时,动作准确性差,错误动作增多,稳定平衡能力减弱,高 难动作速度和成功率明显下降等。生理机能检测评定法:即利用有关仪器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 并进行综合评价。其常规内容有心率、血压、肺活量、血色素、血 乳酸、视觉内光临界频率阈限值、肌电、心电及握力、体重等。心理机能检测法:即用心理学的方法判断人体疲劳程度的方 法:近年来,欧美运动心理学专家,在确定疲劳及恢复程度时, 常采用RPE表(rating o£ pevceived exertion),国内运动心理学 学者在实践中发现了 RPE的某些不足,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制 订了确定机能恢复水平的R. P. R感觉表(即ratine of perceived recovey)。亦可用闪光融合、时间估计、握力感、注意 分配、反应时等诊断其负荷后的疲劳和恢复情况。
(1)加大武术套路训练负荷的方法其一,从套路数量和组别上递增。分单一形式递增;如分段若干增加到若干;半套若干增加到若干,全套若干增加到若干; 超套若干增加到若干;复合形式递增:把分段、半套、全套、超 套穿插进行,由若干增加到若干。其二,从动作强度上递增。姿势由高到低、速度由慢到快、 力量由小到大等。其三,从密度上递增。表现在间隔时间的缩短,如开始若四 人一组轮换上场短冲训练,继之可三人一组、二人一组进行同样 的短冲训练,这样间隔时间可由长变短,尚场地许可,亦可循环 练习。其四,从增加难度上递增。如持重器材练习;负沙衣、锡瓦 进行套路演练,戴口罩进行套路练习等。 、其五,从要求上递增。如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要缩短完 成某一套路的演变时间;完成难度动作记录符合要求的次数;全 套、半套、分段等不同形式的演练按动作失误情况与否记录总套 数等。加大武术套路训练负荷的手段和方法很多,教练员要根据队 员的实际灵活运用,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失时机的对预 想方案进行修改和研究,使训练负荷的节奏符合总体目标的要 求,促进武术专项技术的提高。
(三)过度训练的症状及加速恢复的方法
运动员在不同的时期所承受的训练负荷是有限度的,超过 了该时期的限度,就会产生过度疲劳的各种不良症状,导致系 统训练的中断,因此,采取积极的措施,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 针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同时,教练员也应提高理论水平,全面. 了解过度训练不同程度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劣变的症状,做到发 现早、治疗快。按其过度训练的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早期和深 化症状两种。早期和深化过度训练症状(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加速机体恢复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医学、生物学的方法; 运用营养因素促进恢复的方法;心理学、教育学方法;积极的活 动性休息的方法等。注:该文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1991年版
五、简谈武术身法的基础训练
由技击动作经过整理和发展的套路运动形式,在不断的实践 中,越来越丰富。特别是解放以来,长拳(包括长拳类器械)的 新发展,使身法基础训练成为武术训练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现根据自己多年训练的体会,简述几个问题,供参考。
(1)身法
身是指身体,法当术讲。身法就是形体运动的方法。其中主 要指外部的形体动态,也含有内在的景象;没有“内景”的完整 化,就不会有“外象”的深刻化。“内景”指“神”,“外景”指 “形”,“神”是“形”的动作依据,“形”又是“神”的表现,是 神的结果,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好的身法效果,使身法达到 炉火纯青的演练程度,反映出“精神勇往,姿势雄壮、动作灵 活,力法快长”的长拳风格特点来。因此,身法训练也包括感情 的引导和培养。身法从实质上来讲,就是各类动作以腰为源的运动方法。我 们把人体划为两轴六面;腰为大轴,颈为小轴;头、胸、腹的前 后共六面。身体根据动作的击技特点变化时,固然要以动作的技 击方法为主要依据而动形体,但不管如何,总是以大轴带劲,以 小轴起神,以两轴来支配六面。术语讲:“以腰为轴,四肢为轮, 轴转轮动”,“起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充分 说明腰是支配上下身的总枢纽,也是力量传递是否得当的关键所 在。所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虽各有其 法,但多以身法来反映。身动则全动,一发牵全身,有人认为身 法是“八法”的总称也是有道理的。
(2)体态运动的方法
根据武术技击方法的特点,在其体态运动的方法上可分为 含、伏、展,仰,立、拉、拧、转等八动势。含:就是含胸拔背,“含”中寓放,它可以是展、仰的后继; 也可以为动作大开、大放、猛展、脆仰的前奏。眼可向下,向上 或向前看。如云手的合掌。伏:就是躯干前屈俯身,或者左右侧俯。其中有的可塌腰含 胸,也可挺腰挺胸。前者如震脚砸拳,后者如盘腿反撩掌(眼睛 多以向下较多)。“伏”中包“含”,区别在于躯干前屈是否有较 大的角度。展:就是舒腰推胸,如云手的分掌,它是武术各种主要定势 动作中最普遍和最经常运用的一种身法。而且大都是各种体态运 动方法的继续和结果,下肢和头部的配合可以多种多样。仰:就是躯干后屈,或者左右侧后屈(也就是反弓身)。如 扣腿前探掌。一般与“伏”的身法结合,使以腰为轴的上体运动 方法衬托的幅度较大。眼、下肢的配合形式也较多。立:就是伸身拔腰,如并步上冲拳,这种身法一般在各种动 作的前和后,为衬托该运动作服务的。腿部的配合一般要充分伸 直,有时还要提踵,有一种尽量向上的趋势和气质。拉:就是指腰向左右或者斜前方的偏移。要求倾肩,松腰, 冲肋,使肩、胸、腰连成一气,自然合拍。如右弓步盘时,要求 腰、胸要向右侧突出,而左肩要向左侧倾下。拧:上身转动,下身不动;或上下身做相反方向的转动(少 数也相同)。如高点步亮掌,坐盘下插掌的定势动作及各种定势 的反拧动作(即定势结束前上下身作相反的短暂的运动)。眼的 配合在运动中一般随上臂方向走;定势时,视所去方向。转:以腰部为轴的手臂的各种轮转动作。如乌龙盘打、翻身 拧腰等。以上几种身法是单一的体形动态,在实践中大部是各种身法 掺在一起的,我们叫它复合身法。如含、伏、展;伏、仰;立、 拧,转;往往又可以结合一气,成为既矛盾而又统一的整体,而 拉则是各种身法的纽带。对于一个武术运动员来讲,不能仅仅满 足于对单一的体形动态的身法学习和了解,更应在掌握单一的动 态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复合身法的运用。这样才能使 身法的基本训练在千变万化的各类动作中充分表现出来。
(三)身法的用力方向特点和技巧
要在实践中根据套路结构和武术技击方法的需要自如运用身 法,除了解身法的运动方法的八个动态外,还得在学习中掌握其 用力的方向特点和用力的技巧及规律性。从用力的方向特点来说,以人的面向为基点可分为前、后、 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这三对矛盾如何运用和掌握,在实践 中我们总结成:未成向左先向右,未成向上先向下,未成向前先 向后。如定势中左右撩掌的拉腰动作,轮臂上步前拍脚俯、仰的 身法用力程序也是如此。以腰领先:多数动作的定势(指稳健的 停顿时间较长的动作),腰必须向眼视的方向的另一侧用力拉动 (即相反的方向),特别是运动方向改变时,更应如此。倘若是过 渡动作,则腰也须领先,无论变换什么动作,腰必须走在完成动 作之前,定势动作完成了,腰的基本要求就与定势的方法一样。极少数的定势(即指短暂的带走趋势的),则腰的用力方向 与眼视方向又相同,这种情况能体现飘洒的特点。如云刀提膝平 截架掌,就是这类动作的典型代表。从用力的技巧来说,力量方面有轻与重;速度方面有快、慢 的交替。由于紧张与放松的互相衬托,使武术动作更能反映出其 独有的风格特点。如右高点步架亮掌,双手舞花交叉时先慢后 快,特别是双手向上分开的一瞬间,配合突然的仰头加速到交 叉,这时,腰需向右侧方向拉动,分开到亮掌时,要先“轻、慢”,抖亮时要“快、重、脆”,腰也要随继向相反的方向迅速拉 动。再加上“看”和“见”的送神,整个动作从力法到节奏就完 整了。顺逆方向的力量对抗(即力偶力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和 较普遍的。在武术的定势动作中,腰与下肢力量的力偶对抗的巧 妙运用很能增加动作轻重和缓慢的效果,在具体的教学和训练中 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种对称的力能使定势动作在短暂的时间 中稳定牢固,给人留下形健神亮、劲力充实的完整形象。
浏览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