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宗猷著有《单刀法选》.单刀是指双手握一刀,且刀较长,而非 短刀。程宗猷在《单刀说》中叙述了自己习练倭刀的经过:
盖单刀者,乃双手所用一刀,故名日单刀。其技擅自倭奴。 左右跳跃,奇诈诡秘,令人莫测。其刀光耀射目,使人寒心,故长 技每每败于刀。余甚慕之,故遍访其刀法,遇有武林教师刘云峰 者,得倭之真传,不吝授余,颇尽壶奥。比时南北皆称亳州郭五 刀法,余亲访之,见其用法,不及刘多矣。其传受刘师之刀,有势 有法而无名。今依势取义,拟其名,使习者易于记忆。其用法, 惟以身法为要。候跳超距,眼快手捷,诱而进之,警而取之,心手 俱化,胆识不乱,方可言技。今将带弩兼用刀法,聊选数势,直述 其理之可以与枪敌者,绘图于后。若遇他艺,而圆转锋利,制胜 之机,又在我矣。
程宗猷所习的单刀就是倭奴刀。倭奴刀特点鲜明,在对阵其他 武器特别是长器时,有绝对优势。作为习武之人,程宗猷对这种新技 心向往之,于是访师学艺.师从武林人(今杭州)刘云峰,习得倭刀真 传,并深得技艺真谛.与当时流行的郭五刀法相比较中,倭刀优于郭 五刀法.因为刘云峰是口传心授,未形之于文字与图谱,所以程宗猷 对刀法、刀势进行命名。在习练此艺上,程宗猷认为习练者需要有基 本的跳跃、眼手、心手与胆识能力.方可学习此艺。正如万籁声在《武 术汇宗》少中所说:“练时亦如拳术,不可低头牟腰,以刀剁身为度,意 存有一敌人在前,与之抗搏。”所以武谚有云:“有形剁形,无形剁 影"舍命单刀,救命花枪。”“剑走青,刀走黑。”“刀如猛虎,剑如飞 凤,枪似游龙」程宗猷关于单刀的理论,体现了刀法家的共识。
程宗猷概括出单刀二十势,并总结出单刀套路。单刀二十势分 别是:拔刀出鞘势、埋伏刀势、入洞刀势、单撩刀势、腰砍刀势、右独立 刀势、左独立刀势、外看刀势、上弓刀势、低看刀势、右提撩刀势、左提 撩刀势、拗步刀势、左定膝刀势、右定膝刀势、朝天刀势、迎推刀势、刀背格铁器势、藏刀势、飞刀势。每势下均有歌诀,并绘之以图,附以 手、眼、身法、步法及刀法说明。
单刀套路共十二势:带刀势、出刀 势、压刀势、丢刀接刀势、按虎刀势、背砍 刀势、低插刀势、单提刀势、单刺刀势、担 肩刀势、斜削刀势、收刀势。整个套路有 图谱,并配以解释。如丢刀接刀势:“压 刀将刀口向下,丢起刀,待刀落下,右手 阳(佯)仰接刀,但刀丢起落下,毋使刀转 动,则接刀持靶,刀口向前,则便运用。 如刀丢起落下,转动不定,及接持刀口不 能向前,或左或右,则刀难于运用矣。”这 样的注解,不仅指出了该路数中的基本方式,还指出了其注意事项。 图九《单刀法选》程宗猷在总结单刀套路诸势前,有 (中华再造善本)
一段关于刀术套路的叙说:
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习演精 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云着着实用,犹恐 临敌掣肘。故总列成路刀法一图,而前图诸势,备载在中。又续 刀势十二图于后,以便习演者观览。第习演之刀,当用重长者, 使临敌用带弩之刀,则骁快轻利矣。然全路势多,倘力微者持重 刀,难以跳舞终局。当听用者力之长短,分为两节三节习演, 勿拘。
这段重点讲述的是刀术套路的习演问题。套路形式对练武作用 甚大,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具体刀术套路上,程宗猷规 定:奇数段(趟)由右往左,偶数段(趟)由左往右,最后收回原位;运 动路线上,有小斜线、弧线、直线、8字等路线,布局简单合理。
习云太《中国武术史》中,对程宗猷以套路形式创编刀术套路,评 价甚高:“明代刀术既吸收了日本刀法的精华,又遵照中国刀法,以中 国套路形式创编中国的刀术。程冲斗在这方面,功绩卓著。明代徽州程子颐,为程宗猷侄,其因武而被征召入军,又因战绩 卓著,有“程将军”之称。其所论的刀术主要是用于战阵的大刀、斩马 刀、朴刀。其在《武备要略》卷八中有关于三刀的具体论述:夫大刀,利于马战,乃将家之技,非步土之所宜,何也?盖用 大刀者,必有力之士,兼以快马。而手法为要,格开彼器,便能近 身,焉得不胜?惟其不用步法,所以为便,与斩马刀同一类。其 法或刀前钻后,或藏头献钻,有撩、有劈、有勾、有砍、有拖刀等 势。其拖刀法,要乘熟马,于战酣之际,佯输诈败,拨马而回,彼 必追来,俟彼马将接我马尾,我马突从右旁拨转,以刀斜进,近彼 身便砍,故胜之易。若步下用大刀,其刀虽格开彼枪,还要滚身, 或剪步,方能进得,若稍迟,反被彼枪劄矣。所谓不利于步者此 也。大底习大刀者,先以步下习熟,再用之马上更便,今选数势, 绘图说于后。
程子颐认为,大刀适用于马战,为军事家之武技。大刀配合快 马,是将帅之技。从大刀身手法看,手法最为关键,具体刀法有撩、 劈、勾、砍、拖刀等,劈砍是刀法中最基本的刀势。程子颐详细阐释拖 刀法。拖刀法是习练者将刀拖地,然后跃起斩敌。程子颐将其运用到马战上,并指出具体适用策略,同时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有效刀 法。从习练的过程看,他认为应先习步下拖刀,再将其运用到马战 上,体现出习练刀法由基础到提高的渐进程序。程子颐关于大刀的招势,共列出了十二势,具体为:提刀势、丢刀 势、悬脚撩刀势、凤凰展翅刀势、单提刀势、檐前滴水刀势、勾砍刀势、 左提撩刀势、右提撩刀势、过肩刀势、刺刀势、拖刀势。他对每一刀势 的具体使用进行细说,如“拖刀势”:“先立右看刀势,乃左肩向敌,彼 枪劄入,勾刀,上右步,斜砍一刀,剪步,拖刀出,退下右步,彼必望右 劄人,挪右步进左步,回身勾开彼枪,进砍。”他对大刀套路进行总结, 绘制出大刀总势图谱。
朴刀在宋代已出现,但是《武经总略》上所列的八刀并没有朴刀, 原因是朴刀主要为民间武家使用。其在木制刀柄上嵌入长度较短的 铁器刀,属于短器。程子颐在其《武备要略》中以附说的形式,阐述了 朴刀的使用与刀势。
其朴刀,用法与单刀同, 然撩劈之势,大于单刀。故军 伍中,不可少也。余昔所造 者,无剑脊,砍去偏软,若厚, 又难运用。故今制如倭刀样, 亦起剑脊,但刀不宜太阔。今 绘刀式干后,其用法,照后单 刀图势用之,故不重赘。由此可见,朴刀是对单刀的改 进,其最大特点是撩劈之法优于单 刀,适用于行伍之战。程子颐是朴 刀制式的改进者,在其探索实践 中,制作的朴刀大体形制如倭刀, 但刀面较倭刀窄一朴刀的用法与 单刀相同。
清末徽州出现了两位擅长大刀的武艺人物,一是吴定洲,一是程 大猷,吴定洲1,清末绩溪人,常居于歙北,以修建水碓为业,身材魁梧 雄伟,有武艺其所擅武艺是大刀。据《太平军扰徽始末记》记载, 1856年9月,太平军侵略徽州,官府军中吴定洲举大刀,于阵中往来 驰突,杀敌甚多.据此可知其为擅长大刀的武术家,其大刀用于行伍 之战,制敌之效明显。程大猷,清末夥县人。自幼习武,注重弓、马、刀、石功夫,操练南 拳,武艺高强,膂力过人,用长铁条打头顶,铁条打弯而头无伤痕"I" 块厚砖,一击之下,片片断裂。可见其硬功本领之高。刀艺是其习练 的武术器械之一。程大猷乐于传艺,对于前来学武者,只收取火油 费,跟从他习武者达数十人。精于伤科,经常为人治伤。
浏览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