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 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改革的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 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因此,本专业应将培养目标转向以现代 人才社会市场需求为前提,在突出“一专多能”的前提下,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既掌握扎实专业 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又具备洞察社会需求、开拓创新能力 以及有利于创业成功的人文素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能从事武术 教学、训练、科研、健身指导以及保安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 才上来。

(3)武术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论学者指出,任何一类学校教 学的实施,不论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都由显性与隐性两类课程 在起着作用。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在课程规划中明确规定的,并 在课表中以不同形式体现的课程,常称“正式课程”。隐性课程 则指在显性课程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的、或者学生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组织和参与的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如一些兴 趣小组、俱乐部训练、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 论坛、参观访问、社会公益服务、各类自我学习活动等等),以及通过校风、校纪、校容等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 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措施,均属隐性课程,也称“潜在 课程”。传统课程体系的编制,往往主要着眼于显性课程的设计, 而忽视隐性课程潜在功能的开发与运用。有研究证明,隐性课 程不仅是显性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还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学习效果,由于隐性课程形式多样,自主性强,内容丰实,而 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对武术专业学生课程形式现状的调查 结果显示(见表3-3):学生对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其他各种教育 和学习活动的兴趣更浓,说明隐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和 地位非常重要。为此,本课题提出减少传统的显性课程,强化 隐性课程建设,以形成一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 构体系。

(4)武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98年 拓宽后,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专才型”向“复合型”人才定位转 化,因此,课程设置也由单一的“指定性课程体系”向多元的 “柔性课程体系”变化。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课程基本是按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分为三大类。当前武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修业学分总量上,各院校一 般为160〜17。学分(表3-4),大大超过国外本科生修业学分数 (国外一般为120学分)。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此高额的学分数, 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是困难的。为此,必须破除 对学生“抱着走、包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压缩修业学 分,给学生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那么,本专业修业学分 应该压缩多少呢?参照国外体育专业本科生修业学分数,我们 认为:武术专业修业学分,当前大致定在140学分为宜,此后 再在实践中加以调整,以每学期18周计算,平均周学时18〜 20学时,这样便能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必修课、选修课的 平均学分比大约是3 : 2,有些学校达到了 8 : 2。专家认为,当前 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太恰当,必修课所 占的比例太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86. 3%的学 生认为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太大,需要进行调整。因 此,在课程结构上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扩大专 业口径、设置各种柔性专业方向,以选修课为实验的突破口,逐 渐形成课程的综合化成为改革之必需。必修课程设置。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理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 课3部分组成。公共课是指全体大学生普遍修习的专业以外的共 同内容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该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关于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是专业的学科理 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其改革思路是:其一,公共课应增加课程门类。我国对大学公共课程是统一 管理。在公共课程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 等必修课程,不仅规定开课科目,而且对于学时、学分都有严格 而具体的统一规定。课程数目、学时或学分占很大的比例,缺乏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课程。

根据构建现代武术专业人才模式的要求和武术专业自身的特


  • 257 •


殊性,本课题建议:将政治理论的部分课程改为选修课程,在此 模块中减少学时、学分数,增加一些专业急需的课程门类。

其二,专业基础课应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课 主要安排一级学科(体育学)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理论主干 课。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级人才,也是当前武术专业的培 养目标之一。从调查中发现,各高等院校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不 够重视,反映在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是1〜2个学分,仅18〜36个 学时。建议在此模块中增加科研理论课学时和习作锻炼时间,突 出学生的“厚基础”和“创新思维”的自我实现和发展。

其三,应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武术作为我国一项历史 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属于中国传 统文化的一部分,负载着深邃厚重的传统文化,这种无形内涵, 隐含在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的背后,需要人们去用心领会和捕 捉。随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的中国武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价值和功能越来越被人 们所认识,逐步被世界人民所接受。中国武术完全可以成为今日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与途径,通过武术这类传统文 化的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的综合学科,虽然在各校的 课程中有“中国文化概论”、“古汉语”等文史类课程,但人文社 会历史课程较少,文史学科的不足,使整个课程体系缺乏深度。 因此,本课题认为:必修和选修课中应增设文史类课程,如中国 古典哲学、美学、兵学、文学等内容,使学生对中华传统体育文 化有较全面的了解,夯实理论基底,促进自身对东西方文化的理 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四,重视专项课程教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均 较重视专项技战术训练,学时数较多,300〜800学时不等,学分 数12〜32不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开设的时间长短不尽相同,在调查的10所学校中,有5所学校在四学年8个学 期中都开设专项课,有2所学校开设6个学期专项课,有1所学 校开设4个学期专项课,1所学校开设5个学期的专项课。说明 各高等院校均比较重视专项知识的教学,这与教学目标“培养能 从事武术教学、训练工作的人才”相符,很多武术专业学生毕业 后的工作是教师或教练,扎实的专业技术水平是他们从事教学、 教练的最基本的要求。在对武术专业学生关于专项课开设问题的 调查中发现, 41. 4%的学生认为开设8学期的专项课 较好。因此,建议各高等院校开设8学期的专项课,各校可根据 实际情况调整每学期的学时数。

选修课程设置。选修课程一般分为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两部 分。限选课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条件而开设的,旨 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任选课是为发展学生个性,扩大学生知识 面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而开设的课程。选修课程体系与结构主 要应体现培养宽口径、高素质、广适应和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的 原则,便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新型知识结构体系、扎实的专业技术 和熟练的专业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从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本科的课程计划看,选修课课程 占总学分的30%左右,大部分学校可选修的课程偏少,最少的仅 二十几门,供选择的课程门数和学分相当有限,除综合性大学可 再选修公选课外,许多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文化素质教育类课 程很少,选修课中专业方向模块课实际上仍是必修课内容。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度,其出发 点就是让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专业选修课程 的设置正是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 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前提,还要根据各校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 如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场馆、设备、器材等客观物质条件等, 决定对有关学科知识的取舍和组合,形成本专业特有的知识结构 (人体科学知识、现代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能力结 构(武术教育活动能力、训练能力、指导和管理能力、科研能 力)。考虑到社会体育领域对武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可扩大任意 选修课学习的范围,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意向, 可以跨专业甚至跨学校,选择多门学科进行辅修模块的学习,可 在下面三方面进行考虑。

浏览7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