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主动 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改革的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共中央国 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 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因此,本专业应将培养目标转向以现代 人才社会市场需求为前提,在突出“一专多能”的前提下,培养 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民族传统体育事业,既掌握扎实专业 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又具备洞察社会需求、开拓创新能力 以及有利于创业成功的人文素质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能从事武术 教学、训练、科研、健身指导以及保安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 才上来。
(3)武术专业课程结构。课程论学者指出,任何一类学校教 学的实施,不论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都由显性与隐性两类课程 在起着作用。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在课程规划中明确规定的,并 在课表中以不同形式体现的课程,常称“正式课程”。隐性课程 则指在显性课程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的、或者学生根据自 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组织和参与的各种教育和学习活动(如一些兴 趣小组、俱乐部训练、比赛、表演、专题讲座、学术讲座、各种 论坛、参观访问、社会公益服务、各类自我学习活动等等),以及通过校风、校纪、校容等校园文化情景、人际情景、物质情景 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措施,均属隐性课程,也称“潜在 课程”。传统课程体系的编制,往往主要着眼于显性课程的设计, 而忽视隐性课程潜在功能的开发与运用。有研究证明,隐性课 程不仅是显性课程的补充和延伸,还具有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 学习效果,由于隐性课程形式多样,自主性强,内容丰实,而 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对武术专业学生课程形式现状的调查 结果显示(见表3-3):学生对非课堂教学形式的其他各种教育 和学习活动的兴趣更浓,说明隐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和 地位非常重要。为此,本课题提出减少传统的显性课程,强化 隐性课程建设,以形成一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的课程结 构体系。
(4)武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自1998年 拓宽后,培养目标由传统的“专才型”向“复合型”人才定位转 化,因此,课程设置也由单一的“指定性课程体系”向多元的 “柔性课程体系”变化。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课程基本是按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分为三大类。当前武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修业学分总量上,各院校一 般为160〜17。学分(表3-4),大大超过国外本科生修业学分数 (国外一般为120学分)。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此高额的学分数, 要想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是困难的。为此,必须破除 对学生“抱着走、包下来”的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压缩修业学 分,给学生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空间。那么,本专业修业学分 应该压缩多少呢?参照国外体育专业本科生修业学分数,我们 认为:武术专业修业学分,当前大致定在140学分为宜,此后 再在实践中加以调整,以每学期18周计算,平均周学时18〜 20学时,这样便能给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目前各高等院校武术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必修课、选修课的 平均学分比大约是3 : 2,有些学校达到了 8 : 2。专家认为,当前 武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不太恰当,必修课所 占的比例太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调查中发现,86. 3%的学 生认为现行课程体系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太大,需要进行调整。因 此,在课程结构上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扩大专 业口径、设置各种柔性专业方向,以选修课为实验的突破口,逐 渐形成课程的综合化成为改革之必需。必修课程设置。必修课是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理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 课3部分组成。公共课是指全体大学生普遍修习的专业以外的共 同内容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习该专业所必须掌握的关于 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专业课是专业的学科理 论和专业技能的课程,其改革思路是:其一,公共课应增加课程门类。我国对大学公共课程是统一 管理。在公共课程中,几乎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 等必修课程,不仅规定开课科目,而且对于学时、学分都有严格 而具体的统一规定。课程数目、学时或学分占很大的比例,缺乏 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课程。
根据构建现代武术专业人才模式的要求和武术专业自身的特
浏览7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