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武术文化,从地域文化的划分方法将我国武术划分成若干个区域, 再运用社会学、历史学、历史地理学、哲学、文化学等研究方法,研究某一地 域武术的渊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发展规律、重大武术事件、重要武术人物、 拳种及其风格特点、文化内涵、价值观念、功法、礼仪、道德规范等要素,从而 总结出这一地域武术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成因。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武术文 化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地域武术文化差异,领略地域武术文化的独特魅力, 并从地域武术文化的多样性中寻找中华武术文化的统一性②。我国的武术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各种拳种和器械套路数不胜数,是 我们的祖先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环境中所创造的智慧结晶。武术 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 受到文化、地理环境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而形成了有各自特征的地域武术 文化,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其深刻的影响。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现状在地域武术一词未出现之前,便有众多学者发现了武术文化具有地域 性这一重要特征。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早期的 研究。比如,近代唐豪先生自1930年后撰写《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 考证》《内家拳》等著作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武术历史的追根溯源之研究的丰 厚成就。还有徐哲东、顾留馨等人一系列的专著对我国武术的史学上一些 相关方面的考证进行了相关探索。这些属于零散的发掘与整理研究。系统 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体委武术挖掘整理领导小组,在 1983年至1986年期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对武术现状的普查工作,并对 相关的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的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岭海 武林》《四川武术大全》《湖北武术史》《淄博武术志》《广东武术史》《浙江武 术拳械录》等,尽管此次的挖掘整理的成果只是体现在对文化资料、当地武 术拳种的列举和相关的著述上,但是不管怎样,此次挖掘整理仍然极大地推 动了地域武术相关研究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已有学者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和相关理论 对地域武术进行研究和探索,有些研究成果已经面世,李金梅、刘传旭的《敦 煌传统文化与武术》、潘一经、罗焰《对福建南少林武术历史的考察》。在这 段时期内比较瞩目的一点是,对于回族武术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多。秦文忠、 王春菊的《回族武术文化浅谈》、马宏的《青海回族武术》、马明世的《安康回 族武术》、吴丕清的《沧州回族武术》和刘汉杰的《回族武术文化探析》这几 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回族武术文化的起源发展、内容与特点和与回 民族精神的关系,还有在回族民众迁徙定居地不同的文化对原有回族武术 的影响。在这一时期,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进一步突显,但是对武术文化 的地域特征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并未形成一定模式和规律,也没有系统性。21世纪初,地域武术也逐渐吸引一批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逐渐开始深 入进行地域武术文化内涵的探讨,从此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进入一个更加 深入发展的阶段,如刘汉杰、秦文忠、蒋松卿、程大力、马岭、陈荣亮、高正、刘 绥滨、李德祥、李旺华、李成银他们的研究有《沧州回族武术文化探源》《回族 武术文化浅谈》《楚文化与楚武术》《少林武术通考》《简论武术文化与回民 精神》《闽台武术文化渊源管窥》《武当山与武当文化》《四川武术与武当拳 的渊源》《澳门武术文化特征及其发展策略》《中国哈尼族武术文化初探》 《子午门功夫与齐鲁文化》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武管中心的研究课题《传统 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内容构架的研究》自从被郭志禹教授分担承受之后,对 中国武术的地域分布进行了初步划分,为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指明了方向,地域武术研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可持续发展的阶段。 郭志禹教授所带的博士生,如韩雪、陈振勇、丁丽萍、郭守靖、张胜利、申国 卿、王家忠、李吉远、徐烈等,他们的博士论文《中州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巴 蜀武术文化探骊》《吴越武术文化研究》《齐鲁武术文化研究》《陇右武术文 化研究》《燕赵武术文化研究》《荆楚武术文化研究》《岭南武术文化研究》 《关东武术文化研究》;另外还有龙行年的博士毕业论文《武当武术文化研 究》等都对各地区的武术文化,从各个角度和层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总结, 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此外,陆续出现了不少硕士论文对这 些地域武术文化进行了研究补充,如河南大学曹阳硕土论文《开封武术文化 研究》和周俊伟硕士论文《姜家拳研究》;中北大学安凯波硕士论文《吕梁绵 掌的地域文化特征研究》;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李虎硕士论文《荷泽武术的地 域武术文化特征研究》;武汉体育学院李长英硕士论文《皖江区域武术文化研究》等。在2003年,上海体育学院郭志禹教授承担了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 理中心研究课题《传统武术历史与文化信息内容构架的研究》。以武术历史 与文化的内容框架和地域武术基本理论为研究起点,结合当前中国武术发 展的现状,提出传统武术历史与文化的新时期发展理论,即地域武术文化多 元模式理论。将“地域武术文化”的概念界定为:“通常由古代沿袭或俗成的 历史区域中带有明显的历史烙印和痕迹的武术文化”。提供了地域武术文 化研究的新思路:“地域文化——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在此基础 上构建传统武术历史与文化的信息系统内容框架,初步勾勒了中国武术的 地域分布:燕赵、中原、齐鲁、吴越、荆楚、闽粤、秦晋、巴蜀、黔贵、西北、关东、 西域、西南边疆、赣皖、广西地方、海南地方、港澳、台湾及其它区域武术,为 今后开展地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性研究奠定了基础①。在郭志禹《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2006)中作者是从文化人类学 的观点看,文化的地域性是从文化丛的产生到文化圈的建立,直到文化区的 最后形成。武术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武术文化具备了地域性特征, 这一观点在文化界已有共识。对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是将武术放到具体 的文化区域内进行研究,讨论武术文化的地域性特征。该研究针对所研究 的武术文化区域,划分出该区域的武术所赖以存在的“武术文化圈”,确立各 武术文化圈中的“武术文化丛”,研究武术丛中的“武术文化特质”,探讨武术 文化特质与武术丛和武术文化圈的关系,最后构建该地域武术文化的基本 理论②。在张胜利、郭志禹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模式构建》中对中 国地域武术文化综合和系统的研究。从历史与文化角度入手,本着“地域文 化——武术文化——地域武术文化”的研究思路,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作为 一个整体系统,根据历史文化传统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地域,每一个地域作为② 郭志禹,郭守靖.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J].体育科学.2006/10.87 - 94. 一个子课题系统。不仅对地域武术文化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汇总和整理, 而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运用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分 析了地域武术文化现象和特征。较之以往的研究,此研究的地域覆盖面广, 内容更加丰富,理论和方法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备,为今后开展地域武术 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①。此后,在郭志禹教授及其指导的博士们努 力下,众多系统的、更具逻辑性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展现在面前,这些学位 论文都较为系统全面研究了所研究区域的地域武术文化。韩雪博士的《中 州武术文化研究》(2005)、陈振勇博士的《巴蜀武术文化探骊》(2006)、郭守 靖博士的《齐鲁武术文化研究》(2007)、丁丽萍博士的《吴越武术文化研究》 (2007)、申国卿博士的《燕赵武术文化研究》(2008)、王家忠博士的《荆楚武 术文化研究》(2008 )、张胜利博士的《陇右武术文化研究》(2009 )、徐烈博士 的《关东武术文化研究》(2010)、张银行博士的《闽台武术文化研究》 (2011)、李吉远博士《岭南武术文化研究》(2012)等,从地域文化学、历史 学、地理学等角度出发对研究区域内的武术文化及其特征进行了全面而系 统的研究,2013年12月,郭志禹教授主编的《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现代阐释技 巧发展趋势研究》已由学苑出版社正式出版,浓缩了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 成果的精华。
浏览2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