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 了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发展。一个黑鱼一个白鱼则体现 了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根本规律是 对立统一规律,而太极图则以形象而体现了对立统一规 律。西方人善于语言逻辑思维,中国人则善于形象思维。太极图为距今1万年前生活于陕西西部的伏羲部落 所创,由此可见我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何其高矣,早在1 万年前就已经理解到世界的根本规律,并能以太极图的 形象表达出来,确实太伟大了。太极图在1万年以来的中国文化发展中源远流长,以太极文化的文化形态而渗 透于诸子百家,特别是出现了太极文化最著名的三个应 用一“太极三式”,即战国时代的《孙子兵法》和《黄帝 内经》,以及张三丰在明代所创立的太极拳。而太极拳从 内容到形式都充分体现了太极图的奥妙。包括这里所说 的太极推手,两人搭手划圈,原来就是在共同合作画一 个太极图。而太极图符合天地之大道,符合世界的根本 规律,那么太极推手岂不是就成了符合世界根本规律的 一种锻炼方法与搏击方法了吗?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将 从高端透视推手,推手中的所有变化,所有技巧,所有 化解手段,乃至擒拿与反擒拿手段的具体运用,归根到 底,不过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运用而已,不过是阴阳 互根,阴阳变化,阴阳渗透,阴阳转化而已。由此而入, 则可悟大道矣!

(二)太极推手中的“平衡”与“失衡”

太极推手中的“平衡”包含两个内容,一为自身平 衡,如形不破体,力不出尖,中正平稳,上下相随,全 身协调;二为双方平衡,如沾连粘随,不丢不顶,随曲 就伸,刚柔相济。而所谓“失衡”,同样包括两个内容,若为“自身失衡”者,或形体已破,或力量出尖,或有 失中正,或上下不随,或全身不协调,或因为自身动作 失误而导致“失衡”。若为“双方失衡”,则因技不如人, 被对方牵引,被对方控制,而失去平衡。故而在太极推 手中,不论是定步、活步、上下步,抑或是随心所欲的 推法,应务必保持平衡,即“两个平衡、一为自身的平 衡,二为双方的平衡。欲达此“两个平衡”,关键在于平时练习拳架的平 衡,在75式中的每个式中都应体现平衡,保持平衡,方 能在推手中应用平衡,推手中要时时处处感受平衡,双 方有一方不平衡者,瞬间就会被对方引发而栽跌。所以, 推手就其本质而言是以自身之平衡而打破双方的平衡, 使对方因不平衡而失误栽跌的方法。在推手的每一个瞬 间点上,寻找对方的不平衡点,双方功夫的差异就在于—些 谁更能保持平衡,谁不能保持平衡,广义地讲,这种对“平衡”与“不平衡”对立统一关系的领会与把握,即可 划分太极功夫之高下。(三)论“沾连粘随”沾者,在推手中,双方手臂始终挨在一起,不使脱 离。一旦脱离,就违背了 “沾”,那也就不成其为太极拳 了。太极拳的这一基本要求就是要沾住对方,而且在两 人三百六十度的圆圈中时时处处沾住对方,否则,太极 推手从何谈起,那就不成其为推手了。在沾住对方时, 对方每一个瞬间的力道变化己方才能“听”出来,此即 “听力”,说穿了就是对对方力道变化的一种“细微感 受”,“听力”就是在这种细微变化中去用心捕捉对方力 量变化的细微信息,并同步作出反应而化解对方之力。 沾住对方就是要和对方离得很近,肢体始终互相接触, 随时化解对方之力,并随时准备擒拿或发放对方,使对 方背势而落败,正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太极搏击绝非 蛮力出击,乱打一通,而是接近的,相贴的,个性化的, 心灵感应的,细微变化的“听力”反应,此即为沾。连者,意即连绵不断,不使中断。双方推手是一个 三百六十度大圈的来回循环运动,没有一处为中断处, 当然,这个连绵不断,可以是同方向,也可以反方向; 可以平圆,也可以立圆,亦可以是斜圆,总之,不管怎 样划圆,甚至来回折迭,圆环不断。勿使停滞,勿使混 乱,时时得机,处处得势,心意相合,圆环无端。正因 为连绵不断,才能化解对方之力;也正因为连绵不断, 才能擒拿对方;可以说,双方谁连绵到位,谁就更高一 筹。粘者,以柔克刚之意。太极拳的松、柔恰好体现此 意。不仅练拳架松柔,而且推手也很松柔,推手自始至 终,全身放松,身心俱松,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心平 气和,呼吸自然而平稳,无一处紧张,无一处僵硬,全 身不着力,不受力,与对方搭手划圆,以柔克刚,以圆 克直,以巧对拙,以静制动,方显太极之威力。随者,舍己从人,追随对方之意,对方可以随心所 欲地对我用各种招式,他要手我给手,他要胳膊我给胳 膊,要胸给胸,要腿给腿,真是要啥给啥,给他,让他 擒拿,当他拿你时,恰好也就是你随着他走,然后反而 将他拿住之时。这里突出表现了阴阳转化之意,彼拿我, 反被我拿;彼的绝招成了致彼失败的杀手;彼的先发制 人使彼陷于被动;彼的有利条件反而使彼失败。正是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成功成了失败,好事成了 坏事,真是匪夷莫思。太极图中的阴阳转化之理于此得 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而我则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以 无招胜有招,以无限破有限,以无胜有,正如老子曰: “无为方能无不为J(四)论“不丢不顶”“不丢不顶”乃太极推手之基本原则,“不丢”即不 能松开,与“沾”同意义;“不顶”则为不能顶劲,不 能抗劲。不管对方力大力小,一律不顶,对对方一切力, 一律以圆形而化解之。不顶是“化”力的前提,因“不 顶”方能“化力”。要做到这点,我的全身以及身体每一 个局部都必须如同一个万向陀螺一般,可以随心所欲地 在三百六十度空间里旋转,不受任何力,只要有力过来, 不管是整体力或局部力,不管是大力还是小力,不管此 力的造成原因,拳打、脚踢、掌击、指刺,乃至刀剑棍 棒之力,只要我的身体感觉有力加之成突然袭来,也不 管是整体或局部,立刻瞬间旋转万向陀螺而圆形化解之, 而达“一蝇不能落,一羽不能加”,乃至一刀一剑不能 落,一切力量无影无踪,化解于无形。在双方推手中,彼之力随时向我袭来,特别是手腕、—场 手臂,乃至全身,不停地感受到对方的各种各样的力量,如果我与彼顶劲,则失之太极,远离大道,如若能处处 勤加体会,反复体会化解方法,数年之后,当可臻于熟 练,这种太极化解,可以将对方一切来力化解,而不怕 任何拳种的任何打法,掌其术者,柔可克刚,弱可胜强, 诚为上乘功夫矣。(五)论“刚柔相济”虽然太极功夫总体而言似乎是一种“柔术”,但从太 极图体现的哲学道理而言,并非一种“纯柔”,而是“柔 中带刚”,“刚柔相济”,“外柔内刚”的功夫。一般来 说,初学者无法将“刚”与“柔”统一在一起,对于练 习到一定程度的人,在柔软的圆形动作中已隐含有一定 刚力,高水平的人,出手之间,内力蓄集而透达,搭手 之间,内力如电。这种“太极内力”,古人称之为“内家 真力”,所谓“内家真力”可谓“松沉”之感,既松又沉 甸甸的,仿佛“棉里裹铁”。其训练之法,“极柔软而坚 刚”,必须是在全身放松、安静,不用力的前提下才能成 功,正所谓“相反相成”者也。如果一味追求刚力,则 反而难以成功。故而在放松安静的前提下,才能练成 “内家真力、其力与外家力不同,与后天拙力不同,与 硬功、横练功不同,其力不是所谓呼吸与丹田之气,而 是太极灵动之力,应属“气随意行,敛入骨髓”的骨髓 内力,亦为长期全身协调训练之整力,更为因放松而导 致的一种“内力”。这种太极内力必须在朝夕盘打的拳架训练中而累积 获得,并在长期的双人推手中而升华为实战内力。拳架 与推手的同步进展,“刚柔相济”的同时把握,经十年 以上的持续进,方可终成“内力”之正果。内力的收 获如同“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在不经意 之间,内力逐渐上身;在多少年的锻炼中,内力终于大 成,至此,太极功夫可成矣。(六)论“形松意紧”“形,“意”之辩历来为内家拳之一个关键性的话 语。

浏览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