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望窍诊病

武当道教医学认为:“眼睛乃精神之窍,直视而睛转是风也,直视而睛不转是肝将绝也;眼珠属肝,黄色是死症也,白色是肝风侮肺……大眼角属 大肠,破烂是肺有风也;小眼角属小肠,破烂是心有热;上眼皮属脾,合紧是脾虚也。”(汪兆辉《武当纯阳拳炼养全书》)又说:“舌乃心之苗,红色是心有热也,黑色是心有大热也,淡白色是心虚也;唇属脾胃,红色是脾胃有 热,淡白红色是脾胃虚也,黑色是脾胃死也;鼻属脾,红色是脾有热也;鼻孔眼属肺,干燥是月帏热也,鼻子流清涕是受寒也;耳与齿属肾,齿黄色是肾绝也。

4.治病排毒

武当道教医学在病因上强调“病久必瘀”说,在治则上注重“六腑以通为用”,总结出了 “要想不生病,内脏打扫净”和“诸病皆有毒,治病必排 毒”等治疗经验。所以在诊治疾病之时,擅长使用攻下、清热、理气、活血 化瘀等法,以达“攻邪不留寇”之目的。

5.方药运用

用药讲究道地药材。武当山不但药材资源丰富,而且质量上好。武当道教医学用药讲究使用本地优质药材,例如“观音丽肤丹”和“周仙姑治雀斑 方”中均选用了武当山追风草,治疗五劳七伤的“老君延命丸”中选用武当山野生党参、山楂等。

中药讲究遵古炮制。武当道教医学在中药炮制上不仅遵循传统的炮制方法(例如远志去心,山茱萸去核等),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炮制方法。例如 制备“强身避邪丹”,要求石菖蒲用铜刀刮去皮节,加嫩桑枝共蒸,然后再 去掉桑枝,将石菖蒲晒干,研末备用。

药剂制备讲究去毒。例如在中药制剂过程中,外贴膏药要在水中放置适 当时间以“去毒”。某些内服制剂也要做“去毒”处理,例如制备“神仙九 转长生方”药膏,药膏煎好后,置瓷罐中密闭,埋入地下七天,除去火毒后方可服用。又如“观音救苦散”的制备,不仅在制备过程要进行去毒处理, 而且对制药季节和去毒时间的掌握上亦有严格的规定。要求将药粉碎后装入猪胆囊,再用黑纸包裹,在当年腊月十五以前悬挂于坑中以去毒,次年立春 时取出,晒干,研末备用。去毒的目的主要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使用药更加安全(陈吉炎等《武当道教医药在中草药应用中的特色》)。

6.膏方疗疾

武当道教医学善用膏方外治痹证,有散寒止痛、治疗风痹的双雄软膏, 治疗痛风及皮肤不仁、筋肉拘急的乌头摩风膏,治疗痛风、肌肉顽痹、瘾疹的脚躅摩风膏,治疗风湿寒痹疼痛的宝珍膏(加皮膏),治疗鹤膝风、风湿寒痹、淳病、跌打损伤、肝脾痞块等的善救万全膏,治疗风寒麻木、痹证的集宝疗痹膏,治妇科杂症的双风膏、仙茅膏、附桂紫金膏、调经回春膏、 千金保胎膏等。如宝珍膏选用49味中药制成:五加皮9g,生地9g,茅术 (炒)9g;枳壳(炒)9g,莪术9g,桃仁(去皮)9g,山奈9g,当归9g, 川乌(制)9g,陈皮9g,乌药9g,三棱9g,大黄9g,首乌(制)9g,草 乌(制)9g,柴胡9g,防风9g,刘寄奴9g,牙皂9g,川苜9g,官桂9g, 羌活9g,威灵仙9g,赤芍9g,南星(制)9g,香附(制)9g,荆芥9g, 白芷9g,海风藤9g,藁本9g,续断9g,良姜9g,独活9g,麻黄(去节) 9g,甘松9g,连翘9g,血余60g,黄丹(炒)900g,肉桂6g,麝香6g, 木香6g,附子(去皮制)6g,冰片9g,小茴香9g,樟脑9g,乳香(制) 9g,没药(制)9g,阿魏9g,细辛9g。制法及用法:用棉子油2000mL, 将前36味煎至药枯,去渣滤清,加入血余、黄丹,熬成膏。再将肉桂下11 味研细末搅入膏药内,摊在红布上。大号用膏15g,中号9g,小号7.5g, 贴患处。方中同时用了肉桂和官桂,李时珍说:“牡桂皮薄色黄少脂肉者, 则今之官桂也。日官桂者,乃上等供官之桂也。”(《本草纲目・木一・桂》)

肉桂是一般指普通的药材,上等肉桂为官桂。本方功效为祛风胜湿、温经散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风寒湿之痹证对症有效。

第三节笋峨眉流派

峨眉山不仅是峨眉武术的发祥地,也是峨眉医学的发祥地。峨眉医学与峨眉武术都受到了道家归真、清净、无为及佛家超脱、意守、明心等思想的共同影响,产生于南北朝时期,兴盛于明清两代。峨眉医学是集医、释、 道、武于一身的一个医学流派,它与少林的禅医、武当的道医并立,成为祖 国医学之中重要的一部分。

一、峨眉医学的源流

据传说,南北朝时期淡然法师习武研医(明代方汝浩《禅真逸史》),峨 眉山中峰寺至今仍然供奉着淡然祖师像。南宋建炎元年(1127),峨眉山临济宗白云禅师由道入释,兼研密宗,精于岐黄之术,创立了 “峨眉十二桩功”,将医、释、道、武之精华熔于一炉,寓内功、导引、按跻、点穴、针 灸于功法中,融养生、医疗、技击为一体(刘万鹏等《峨眉推拿流派及其学 术传承》)。

明代右佥都御史唐顺之(1507—1560 )是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 数学家、抗倭英雄。唐顺之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兵法及乐律皆有研究。唐顺之在抗击倭寇的战斗中,因为他用兵如神,再加上武艺超群,他的队伍常把倭寇杀得落花流水。他曾到峨眉山,写下了《峨眉道人拳歌》,记述了峨眉道人拳术表演全过程。唐顺之在这首歌诀中提出了外形、 内气、神明三项内容及三合一而用的主从关系和效果。其中“百折连腰尽无骨”是言说外形功夫,“鼻息无声神气守”是论内气、神明的功夫,“一撒浑身皆是手”讲述的是神明、内气、外形三者合一而运用的功夫。内气修炼方法及其功能的主导思想的来源基本上也有三处:一是中医学说的心肾相交, 水火相济,则真气生;二是老子《道德经》中“虚其心,实少腹”,“多言数 穷,不如守中”,“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 览,能无疵乎”;三是《易经》学说:“乾,阳物也,健运不息,纯粹之精, 阴刚之性,万物之资始而其具体练法,则直接源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 中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之诸法中,这也是峨眉武术养生的根本所在。

清代峨眉山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峨眉医学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道光年 间( 1821-1850),峨眉派医僧功法传至峨眉山下符溪古镇雷氏家族,雷氏前三代以家传方式传承于符溪本村,自第四代“雷氏中医”传人于峨眉地 区坐堂济世,声著乡里,形成了以“辨证经络脏腑并重,治法内外结合”为特点的“内外结合伤科疗法工僧人湛然法师著成《拳乘》一书。宣统三年 (1911),峨眉山僧人付云创编《虎爪拳》。各种峨眉武术书籍都记载了护心 丹(重伤后用)、新伤十三味方、洗手丹、跌打方、定痛秘方、总煎十三味方等独具特色的峨眉伤科方药。

民国著名武术家胡文龙将推拿点穴用于临床诊治,道家传人、养生大师朱鹤亭先生将武、医、道及养生进一步有机结合。郭程湘师承胡文龙和朱鹤亭两位先生,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畅气通络”推拿手法,其操作手法已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颈椎病的临床路径诊疗法中(刘万鹏等《峨眉推拿流派及其学术传承》)。

周潜川(1908—1971 ),字笛横,祖籍四川威远县,世居成都,生于书香世家,幼年熟读经史,又入教会学校学习西医和拉丁文、英文,早年从 军为护士;后得岳丈资助,入国立武汉大学;又以官费赴英国学军工化学。 1939年患大病,当时经名医多人医治无效,渐至卧床不起。后经峨眉山高僧永严法师用峨眉气功疗法和秘传丹药治愈,遂投师永严法师,法号“镇健居士,法师遂以峨眉密传功法及医术精要相授。周潜川精通医、释、道、 儒、武等诸家经典,功理功法精深广博,医理医法独树一帜,尤其在气功、 大小导引、针灸、丹药、草药及阴阳论、经络论、气化论等很多方面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而自成一家。著有《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气功疗法峨眉十二庄释密》《峨眉天罡指穴法》等书。他以一生的实践,得到学界和人民的高度评价。1985年,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在一次讲话时曾说,周潜川是我国气功的一位代表人物。

二、峨眉医学的特色

峨眉医学的特色主要表现在气功、推拿、跌打损伤和内科杂症等方面。

浏览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